电影1942观后感范文1000字三篇.docx
- 文档编号:5120705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22KB
电影1942观后感范文1000字三篇.docx
《电影1942观后感范文1000字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1942观后感范文1000字三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影1942观后感范文1000字三篇
电影1942观后感范文1000字三篇
关于电影1942观后感1000字一
《1942》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历时18年的等待,9个月的精心准备,奔赴8地拍摄,整个制作团队在重庆河南等地来回奔波。
冯小刚如此大手笔的制作,绝不仅仅是为了煽情赚眼泪。
观看时,除了感官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的触动。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此时河南大旱,又遇蝗灾,上百万民众遭遇饥荒,被迫背井离乡,开始从河南到陕西潼关的大规模逃荒。
逃荒路上,饿死的病死的人不计其数,扒火车被踩,被轧死者也无数。
影片以河南民众逃荒的时间和路线为轴,展开了对逃荒过程的真实再现,这期间还穿插了许多国际国内的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重庆欢迎外国特使的演练有这样一个大背景,河南的灾荒更显出复杂的意义,具有更深的内蕴。
面对生死,人性最容易呈现出来。
为了生存,为了活命,人往往无法和多数的其他人站在一起,而是选择和自己最亲最近的人站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人们又需要不断做出抉择,不断地放下很多东西。
为了活命,邻村的乡亲们准备去抢财主范东家的粮食,为了保住活命的粮食,范东家让乡亲们大吃一顿的同时,让长工拴住去报官。
当乡亲们知道这一事实后,杀死了范东家的儿子,抢了他家的粮食。
就这样,范东家带着剩下的余粮也开始逃荒。
影片将就这样将每个人面对灾荒的态度真实呈现了出来,丝毫不掩饰。
为了活命,吃的问题已成为最大最重要的问题,对关乎生死的粮食的渴望已经超越了其他情感,包括乡情,邻里情,爱情,亲情要吃要活命,饥民们不得不一次次放下这些原本在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东西。
人性的复杂多面真实地呈现出来,瞎露为救高烧的老母亲准备拿自己的女儿换小米,为了给刚生产的寡嫂熬汤补血气,星星杀了自己一路带着的猫。
为了活下来,有借粮,分粮,后来又有了偷粮,抢粮,为了粮食相互打杀致死的人也不在少数。
这是天灾,也是人祸。
人性阴暗的另一面就这面慢慢呈现。
国家贫弱,就得不断甩包袱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灾民死一个,地区还是国家的,上前线的兵都饿死了,国家就亡了这是在河南抗战的蒋鼎文对河南政府主席李培基请求减免河南军粮上缴时说的话。
李培基后又亲赴重庆找蒋介石反映河南灾情,美国时代周刊记者也多次向政府反映灾情的真实情况等河南灾情终于引起政府足够认识,政府决定从军粮中抽调的八万斤赈灾粮给河南时,关于粮食如何发放,成为河南商界,工商业各行各业争论的话题,各行业代表都尽量为自己的利益而去尽力争取。
如果说那些逃荒的流民是一个群体主角,影片通过范东家,拴住,瞎鹿等人物集中展示了人性不光亮的一面,那么独立于灾民之外的这样一个群体,影片对他们的揭露更是彻底和直接。
想起影片中蒋介石的一句话我特别怀念北伐战争的时候,那时候所向披靡,没有负担,尽可以和民众站在一起,自然,国难当头,最理智的当是以大局以国为重,牺牲是不可避免的。
可是为维护国家和大多数人的利益,流民被放弃和牺牲的时候,是否该用心去审度一下这样被放下的生命,是不是太过于轻易,代价是否过于沉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无论身份地位,影片完整而真实地呈现了灾荒中每一个人的态度,这是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逃难中的哭嚎声,争夺的厮杀声,日军的炮击声,影片用感官的刺激引起了我们的痛感,而那些真实人性的呈现,则直戳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心痛,更让我们流血。
我们哀怜灾民不可避免地走向死的境地,我们震惊为求生人性阴暗的爆发,我们也愤怒对待生命的不珍重的态度。
面对死亡,求生欲望燃烧到极致之时,生命中潜在的血性,残暴,恶被激起,人性处于本能的掌控中,失去了道德的光亮的一面,这时,那仅有的一点的微弱的善,就像黑夜的光芒,弥足珍贵,给我们心灵最大的慰藉,让我们觉得生命还是正的。
星星和花枝卖了自己换米,是为了活命,更是为了家人的生死。
花枝和拴住分别时,将自己的破棉裤换给拴住穿,她说:
我的棉裤还比你的囫囵点。
范东家逃荒路上,尽力帮助别人:
为了救拴住,不惜拿出三斤白面。
逃荒路上,他始终不舍弃自己的小孙子,带着他扒火车。
拴住为了救星星,臂上挨了一枪,后来为了寻找花枝的孩子,从火车上跳下来。
孩子没有找到,铃铛的风车便成了他对孩子的唯一念想。
当日本人烧了铃铛的风车时,他更是出离愤怒,拼死反抗,最后被日本人杀害。
在逃荒途中,人性的闪光点也是通过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呈现的。
正是这些微弱的光亮,我们看到活下去的意义所在。
在生死抉择中,到底什么改放下,什么该拿起,影片无意阐述。
影片中安排了一个信仰的话语着小安子。
小安子是__徒,他试图通过主的福音让大家躲过这场灾荒,最后,他自己也死在日军的轰炸中。
影片中的小安子,看似荒诞的一个角色,却表达出了有关该坚持什么的深意。
面对生死,除了生命本能的求生意识外,到底何种力量能够引导我们不断的搏斗,坚韧地活着。
对于生死的态度,影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也在告诉我们应该葆有和试图拿起什么。
不少网友质疑影片内容,找出各种各样的史料来证实它的不真实性。
真实是历史的事,精确是科学的要求,电影毕竟不同于这些,它是一种让我们认识历史,面对现实的途径,更接近我们心灵的认识。
电影1942观后感1000字
关于电影1942观后感1000字二
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
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
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XX》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
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
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
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
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
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
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
()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
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
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
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
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
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
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
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
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
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
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
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
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
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
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枪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
一队国军在日本人刚刚轰炸完灾民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粮抢女人,而后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
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台湾去了。
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
她再也不吃肉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胜者。
只有绝境里面人的挣扎。
看的人真心难受。
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胜者,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也许他们就躲不过了,而那时,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
而坐在电影院的看客们呢,难道就能俯视这尘封的历史吗,我想至少我看过之后是感觉悲凉。
历史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是幸存者。
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场灾难照样是一半天灾一半人祸。
那是死亡上千万,那又是怎样的场景?
谁家没有一段关于那几年的悲惨故事?
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
同样的导演,都是灾难题材,熟悉的演员阵容。
《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点深入多了。
看完发人深省。
难道是一个建国前,一个解放后所以尺度不同?
不过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审片尺度放宽不少哇。
看完片在网上翻看了下影评,一片骂声。
基本都是骂冯小刚怎么没胆拍1959或是说他发国难财。
这个我不认同。
就像当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来说那么多人还需要救,干嘛救狗如此命题看似合理实际暴力。
我不是愤青。
至少现在已经不是了。
不想展开1959话题,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别老拿商业巨片来坑人了。
《1942》无疑是好片,至少现在畸形的社会,冷漠的人际,金钱至上的三观,历经坎坷却善于遗忘的中国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货来提醒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我指的不是那些个建*大业等片,那是广告宣传片好不好。
《1942》虽然导演某些地方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话题。
但是能感觉到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很有诚意。
能让人看完回家路上还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关于电影1942观后感1000字三
观看完《1942》,从影院出来,一位阿姨感慨:
这是一部很正的片子。
我觉得这是个很恰切的评价,《1942》包涵了很大的历史内容,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是不能用悲剧或者喜剧来简单定义的。
《1942》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历时18年的等待,9个月的精心准备,奔赴8地拍摄,整个制作团队在重庆河南等地来回奔波。
冯小刚如此大手笔的制作,绝不仅仅是为了煽情赚眼泪。
观看时,除了感官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的触动。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此时河南大旱,又遇蝗灾,上百万民众遭遇饥荒,被迫背井离乡,开始从河南到陕西潼关的大规模逃荒。
逃荒路上,饿死的病死的人不计其数,扒火车被踩,被轧死者也无数。
影片以河南民众逃荒的时间和路线为轴,展开了对逃荒过程的真实再现,这期间还穿插了许多国际国内的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重庆欢迎外国特使的演练有这样一个大背景,河南的灾荒更显出复杂的意义,具有更深的内蕴。
面对生死,人性最容易呈现出来。
为了生存,为了活命,人往往无法和多数的其他人站在一起,而是选择和自己最亲最近的人站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人们又需要不断做出抉择,不断地放下很多东西。
为了活命,邻村的乡亲们准备去抢财主范东家的粮食,为了保住活命的粮食,范东家让乡亲们大吃一顿的同时,让长工拴住去报官。
当乡亲们知道这一事实后,杀死了范东家的儿子,抢了他家的粮食。
就这样,范东家带着剩下的余粮也开始逃荒。
影片将就这样将每个人面对灾荒的态度真实呈现了出来,丝毫不掩饰。
为了活命,吃的问题已成为最大最重要的问题,对关乎生死的粮食的渴望已经超越了其他情感,包括乡情,邻里情,爱情,亲情要吃要活命,饥民们不得不一次次放下这些原本在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东西。
人性的复杂多面真实地呈现出来,瞎露为救高烧的老母亲准备拿自己的女儿换小米,为了给刚生产的寡嫂熬汤补血气,星星杀了自己一路带着的猫。
为了活下来,有借粮,分粮,后来又有了偷粮,抢粮,为了粮食相互打杀致死的人也不在少数。
这是天灾,也是人祸。
人性阴暗的另一面就这面慢慢呈现。
国家贫弱,就得不断甩包袱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灾民死一个,地区还是国家的,上前线的兵都饿死了,国家就亡了这是在河南抗战的蒋鼎文对河南政府主席李培基请求减免河南军粮上缴时说的话。
李培基后又亲赴重庆找蒋介石反映河南灾情,美国时代周刊记者也多次向政府反映灾情的真实情况等河南灾情终于引起政府足够认识,政府决定从军粮中抽调的八万斤赈灾粮给河南时,关于粮食如何发放,成为河南商界,工商业各行各业争论的话题,各行业代表都尽量为自己的利益而去尽力争取。
如果说那些逃荒的流民是一个群体主角,影片通过范东家,拴住,瞎鹿等人物集中展示了人性不光亮的一面,那么独立于灾民之外的这样一个群体,影片对他们的揭露更是彻底和直接。
想起影片中蒋介石的一句话我特别怀念北伐战争的时候,那时候所向披靡,没有负担,尽可以和民众站在一起,自然,国难当头,最理智的当是以大局以国为重,牺牲是不可避免的。
可是为维护国家和大多数人的利益,流民被放弃和牺牲的时候,是否该用心去审度一下这样被放下的生命,是不是太过于轻易,代价是否过于沉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无论身份地位,影片完整而真实地呈现了灾荒中每一个人的态度,这是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逃难中的哭嚎声,争夺的厮杀声,日军的炮击声,影片用感官的刺激引起了我们的痛感,而那些真实人性的呈现,则直戳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心痛,更让我们流血。
我们哀怜灾民不可避免地走向死的境地,我们震惊为求生人性阴暗的爆发,我们也愤怒对待生命的不珍重的态度。
面对死亡,求生欲望燃烧到极致之时,生命中潜在的血性,残暴,恶被激起,人性处于本能的掌控中,失去了道德的光亮的一面,这时,那仅有的一点的微弱的善,就像黑夜的光芒,弥足珍贵,给我们心灵最大的慰藉,让我们觉得生命还是正的。
星星和花枝卖了自己换米,是为了活命,更是为了家人的生死。
花枝和拴住分别时,将自己的破棉裤换给拴住穿,她说:
我的棉裤还比你的囫囵点。
范东家逃荒路上,尽力帮助别人:
为了救拴住,不惜拿出三斤白面。
逃荒路上,他始终不舍弃自己的小孙子,带着他扒火车。
拴住为了救星星,臂上挨了一枪,后来为了寻找花枝的孩子,从火车上跳下来。
孩子没有找到,铃铛的风车便成了他对孩子的唯一念想。
当日本人烧了铃铛的风车时,他更是出离愤怒,拼死反抗,最后被日本人杀害。
在逃荒途中,人性的闪光点也是通过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呈现的。
正是这些微弱的光亮,我们看到活下去的意义所在。
在生死抉择中,到底什么改放下,什么该拿起,影片无意阐述。
影片中安排了一个信仰的话语着小安子。
小安子是__徒,他试图通过主的福音让大家躲过这场灾荒,最后,他自己也死在日军的轰炸中。
影片中的小安子,看似荒诞的一个角色,却表达出了有关该坚持什么的深意。
面对生死,除了生命本能的求生意识外,到底何种力量能够引导我们不断的搏斗,坚韧地活着。
对于生死的态度,影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也在告诉我们应该葆有和试图拿起什么。
不少网友质疑影片内容,找出各种各样的史料来证实它的不真实性。
真实是历史的事,精确是科学的要求,电影毕竟不同于这些,它是一种让我们认识历史,面对现实的途径,更接近我们心灵的认识。
影片中杀戮,血性,残忍的呈现,也不是为了让我们去质疑人性,只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历史,如何对待和选择生死。
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生死面前,人性被考验,微弱却珍贵的善支撑人们对于活的信心。
对于不曾经历过如此苦难的我们,不用做生死抉择的我们,不用艰难或轻易去拿起自己生死和他人生死的我们,对于生活,更多的是该是感恩和珍惜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影 1942 观后感 范文 1000 字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