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docx
- 文档编号:5114315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8.52KB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docx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
学生:
古玥指导老师:
萧葱
摘要
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旅游的范畴,其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
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符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动机。
对于民俗旅游开发保护当前面临着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恢复传统民俗,尤其是传统民俗的精华部分,来保持传统民俗的丰富性。
因为恢复传统民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重新构建农村社区的一个文化基础,能够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精华得以弘扬。
同时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在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产生原因、开发形式及民族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的基础上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以期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民俗旅游;特色;开发与保护;
Folkculturaltourismonthedevelopmentandprotection
Major:
TourismManagement
Student:
GuYueSupervisor:
XiaoCong
Abstract
Folkcultureresourcesisanimportantnationaltourismresources,belongstothenationaltraditionalcultureandthecategoryofnationaltourism,asakindofahighlevelofculturetourismhasbecomethefocusofthetourismdevelopmentofallcountries.Folkculturaltourismhasbecometheimportantcomponentoftourismmeans,especiallywithtouristsfornewly,travelmotiveoftheprophet.Toprotectthefolktourismdevelopmentfaceatask,istomakeastherecoveryofthetraditionalfolk,especiallytheessenceoftraditionalfolkcustompart,tokeeptherichnessoftraditionalfolkcustom.Becauserestoretraditionalfolkinasense,istobuildacultureoftheruralcommunityfoundation,canmakeourChinesenationthousandsofyearstocarryforwardtheessenceoflongstanding.Atthesametimetothetraditionalfolkculturetourismdevelopmentcanproducegoodeconomicbenefitandotherpositiveimpact,butalsotothenationaltraditionalculturebringsnegativeeffect,suchasthefolkcultureofthepre,commercializationassimilation,etc.Ourcountryregioniswide,nationalmany,hastherichvarietyoffolktourismresources,butourcountryfolktourismdevelopmentandprotectionisstillintheprimarystage,combiningwiththepres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folktourisminChina,thepaperanalysesthemeaningoffolkculturetourism,causes,developmentformandnationaltourismtothepositiveandnegativeinfluencesoffolkcultureonthebasisoffolkcustomsandthetourismfromtheAngleoftherelationbetweendiscussesourcountryfolktourismdevelopmentandprotection,inordertorealizethetourismandcultureofbothbenigndevelopment.
Keywords:
Folktourism;Characteristics;Thedevelopmentandprotection;
1.绪论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其有着不可复制不可抄袭的的特点,它是一种长期生活的方式。
一般民俗具有教化、规范、维系、调节、补偿功能等五大社会功能。
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不同,各地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
对优势资源有效科学的整合开发,把民族文化宣扬出去形成一个品牌,便于对其更好的研究与保护。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的形成主要有经济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地缘的因素、宗教的因素、言的因素等四大因素。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包括多元性与复合性、阶层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等特点。
随着民俗学科的不断发展,“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民俗学将会以其独立学科的姿态健康地发展起来,并为我国民族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移风易俗作出应有的贡献。
2我国民俗旅游的现状和前景
2.1我国民俗旅游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民俗旅游以独特的文化内涵、浓烈的原始气息、厚重的历史氛围、显着的地域差异、欢愉的生活情调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客。
陈南江等人调查发现,美国来华旅游者中,以欣赏名胜古迹为目标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却达56.7%。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民俗文化不再被贬损为“落后”、“迷信”、“愚昧”、“原始”,而是作为一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
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旅游界努力向国际市场学习,了解市场行情,开始学会用国际惯例推销旅游产品。
从1992年开始,中国国家旅游局有计划地组织策划了多届主题旅游年活动,各地旅行社也纷纷推出独具魅力的专题旅游。
1995年国家旅游局隆重推出“民俗风情游”,把民俗旅游作为一个主题提出,正式打出民俗的旗号,这意味着旅游界对民俗旅游的开发也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2003年的旅游主题是“中国烹饪王国游”,2004年的旅游主题是“中国百姓生活游”,虽然这些旅游主题没有明确指出是民俗旅游,但民间艺术、烹饪、百姓生活明显属于民俗旅游的范畴,这说明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正走向深人与成熟。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旅游业就不会产生负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看,旅游业对旅游资源环境的破坏丝毫不亚于工业对环境的污染。
研究发现,民俗旅游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严重,主要体现在:
民俗旅游规划滞后,缺乏人才;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方式陈旧;缺乏政府有效地指导和支持;外来文化的冲击破坏了民俗地民俗文化的和谐等。
这造成了旅游地社会的不和谐。
2.2我国民俗旅游的前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时尚消费的一种模式。
如今单一得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求新求异的旅游好奇心。
旅游业也在随着游客的旅游需求不断更新着旅游产品。
民俗旅游在最近几年中迅速崛起,在中国56个民族中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不过许多已是大同小异。
在少数民族中却仍然有着当地特色生活,吸引着大量旅游者前往。
中华几千年历史,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且少数民族地区都是比较偏远的地方,当地的基础设施落后,可进入性与知名度不高。
然而导致有许多民俗风气还不为外人知,且往往规模较小,难以开发旅游业。
一但开发还有个重要的顾虑,就是会带给当地一定的商业化从而也慢慢失去纯朴的民俗特色。
介于开发与保护之间要把握可持续发展还须有统一的规划和措施。
以下简谈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
2.3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2.3.1积极作用
一、民俗丰富了旅游资源,充实了旅游的内容,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旅游兴趣和好奇心,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发展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它秀丽的风景,更在于它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的独特文化。
二、旅游为民俗资料的收集、传承作出了贡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文人学者的优良传统。
古代徐霞客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到全国各地游历,了解各地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增广见识,结交学友,写成了《徐霞客游记》,其中就有大量的风俗资料。
三、现代旅游对民俗文化的传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仅得到美的享受,也学到了许多知识。
研究表明,学习性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
现代旅游者多以体验异地文化为目的,接待地为满足旅游者需要,多方位展示本地区民俗文化精华。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次旅游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播。
四、旅游可深度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拓展旅游领域。
随着民俗旅游的火热,各地民俗游竞争也日益激烈,民俗旅游目的地需要深度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资源,以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五、增加民族地区人们经济收入,改善其生存和生活条件。
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带来外汇收入,增加地方政府财政税收,提供当地人更多的就业机会。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它们在供旅游业使用的同时,亦可供当地居民享用。
这样就会改变民族地区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让他们有了更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渐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六、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传统民族文化的复兴。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开展,民族文化被开发利用,且倍受青睐,唤起了民族地区人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他们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文化。
这种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唤起,以及经过重新认识和评价之后对自我文化的重新肯定,激起他们去恢复原有的现已消失或几近消亡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推动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复兴,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旅游的发展。
2.3.2消极影响
一、由于旅游业是一种经济产业,其获利性可能会驱使民俗开发者、经营者只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
如,他们可能会利用民间信仰中那些落后的、迷信成分较多的因素来吸引热衷猎奇的游客,这些因素一旦渗透到旅游产品开发、服务、设施建设、宣传、导游讲解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民俗庸俗化等不良影响。
二、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正在逐渐侵蚀当地的民俗。
如,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宁蒗永宁地区纳西族的一个支系摩梭人,虽然还保留着“阿注”走婚制和母系家庭的残余,但随着时代不断向前推进,如今大多数摩梭人已是一夫一妻,“阿注”婚姻已减少,母系家庭也逐步解体,走婚习俗将成为历史。
三、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环境受到不良影响。
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环境指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最明显的特征是多姿多彩,地理单元的独特性与相对封闭性,造就了一方天地的文化品格;历史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又延伸着本区域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
现代旅游的发展,有改善环境的一面,也有污染、破坏环境的一面,其文化生态受到一定的影响。
如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了大量的车辆和外来人员,排出了废气,制造了垃圾,对当地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旅游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造成当地物价升高,居民心态失衡,文化价值观改变。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一些地方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对民俗旅游资源实行掠夺式开发,结果造成许多民族文化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们还未来得及认清其社会性质与作用时就已消失、解体;一些民间习俗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在强大的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失;一些民族文化遗址和民族建筑物遭受严重损害,有的造成永久性破坏;一些民间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由于过度市场化而失去了当地特有的传统艺术设计,质量和材料降级,变成大规模的机器制作、批量生产的简单工艺品,丧失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度的旅游开发是以牺牲民族文化来换取部分人的经济利益。
二、过分商业化扭曲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
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传统文化商品化、庸俗化的现象时有出现。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本应尊重民俗、弘扬民族文化,而个别旅游项目与个别地区却以低格调的民俗包装进行简单的文化场景模仿,人为地再造民俗节目,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艺术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庸俗化,以至失去了民俗的本色。
这使一些民俗旅游脱离当地的社会生活,缺乏自然朴素的真情,淳朴的民俗被歪曲,甚至一些不健康的陈规陋习也被错误地当成民俗特色大加渲染。
三、外来文化加速了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侵蚀。
旅游活动实际上是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地民俗文化受到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和现代观念的冲击,服装配饰、饮食、建筑、节日风俗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这是对旅游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侵蚀,长此以往,旅游地的民俗将被同化,神秘性的特点逐渐减弱,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随之下降。
四、盲目仿照使民俗旅游资源失去独特性民俗的地域性。
盲目仿照使民俗旅游资源失去独特性民俗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使民俗各具特色,不能照搬照抄别处的民俗资源,盲目开发,这就失去了民俗的特点。
4民俗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4.1民俗旅游资源的整合
4.1.1文化的推广
关于推广宣传工作首先还是建立品牌文化,以品牌文化提高自己形象,形象的建立,重要的还是提高群众素质。
民俗,主要讲的是风气,风气正是建立在民众素质之上,一个群体的一贯做风也就成了一种文化。
有了浓厚的民俗风气,还是以自己的民俗主要特色活动推广为主,如大型的特色节庆活动,大型舞蹈演出等体现出民俗文化的规模性、轰动性,同时也会吸引大量媒体报道宣传出去。
4.1.2验品牌特色
往往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比较落后。
课进入性的都是基础条件好些的县城,城镇,而真正活生生的民俗生活大多在乡村。
这就会给旅游者一个误解,只是单纯的看表演,看博物馆,或是看些古建筑让导游讲解。
游客还是体验不到新奇性,旅游质量的下降就会导致品牌的下降。
产品还得深入化,体验还是最能留住旅游者映像的。
旅游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便是产品集中化,不能只靠一个古村落就十几家人要坐几个小时的车还要走路,那就不叫旅游了,考察还差不多。
这样资源整合就很重要了。
4.2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4.2.1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一、因地制宜的原则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必须因地制宜:
一是要就地取材。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依靠当地固有的资源,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当地所特有的优势。
二是从当地客观实际出发。
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条件,不能不顾客观实际的“妄为”。
三是重发掘,轻仿制。
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游客来说,民俗的旅游价值有高有低,因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重视发掘,善于平中见奇,不能跟风模仿、造假欺世,这势必会使游客大倒胃口。
二、突出特色原则
突出特色原则指利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优势,开发出独具个性的民俗旅游产品。
这种独特个性包括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民俗,像土家族有社巴节、傣族有泼水节、汉族有春节和元宵节等等,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节日就有1200多个,汉族约有500个,这正是我国民俗文化享誉世界及发展民俗旅游的优势所在。
坚持民族特色,突出民族个性,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方向。
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背景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应在保持这种民俗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挖掘特色。
三、以游客为中心的原则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构成旅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时,旅游活动的商业性也要求在民俗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特别关注旅游者的感受,只有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才会产生效益,不管是对旅游者而言还是对开发商、经营商而言都是如此。
四、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
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才是决策关键。
因此,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且具体位置予依托城市之间不宜超过1小时车程,与主要客源区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内且交通便利。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留旅游地独特的民俗风情,继续造福子孙后代。
为此,要坚决杜绝杀鸡取卵似的掠夺式开发,杜绝只注重眼前利益和经济效益及忽视长远利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粗放式经营。
应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规划,先进的理念来经营,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要因地制宜,发掘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
应就地取材,深度挖掘当地的民俗资源,并展现当地的生活现实。
这才是民俗文化旅游的根本之道。
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五种模式:
一、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村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花很长时间、走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二、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
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滨州市孙武公园也属此类。
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荟萃式共同的缺点。
以上两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三、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的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惟利是图。
四、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各种类型的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五、短期表现式
以上四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
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态旅游业,故不会常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
4.2.3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
但在全国范围之内几乎找不到一处相同的民俗文化。
这就说明各个角落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正好作为开发民俗旅游的丰富资源。
填补我国的旅游空白区。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
一、抓住宗教旅游
宗教活动是民俗活动,牵动着中外男女的视线,宗教活动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中国着名的佛山道观以及各种庙会,吸引着千万名旅游者的心,形成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格局。
二、抓住田园式旅游
对于烦腻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的城市人来说,通过田园式旅游,来调节一下精神生活。
田园式旅游把劳动、生活、科技、文化、知识融为一炉的最好的实践与体验,不仅极富情趣、教益,而且也很浪漫、清雅。
民俗文化不仅仅是用来出售的,它是民众的有序的有文化传统的生活规则。
从本质上讲,民俗不是做秀给人看,而是个体自我对生活传统的热爱和对群体生活的参与,体现的是人与社群的和谐关系。
安居乐俗是和谐生活的前提,我们的民俗文化建设要以社区群体为中心,而不能一味的用于赚钱。
5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5.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
在我国旅游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方面我们确实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而且我们许多地方仍然大力在发展旅游业,并且旅游也逐渐成为我们的支柱性产业,但是在我们不断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到底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开发民俗旅游要做到保证其“原汁原味”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一些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造就了许多的“伪民俗”。
甚至为了迎合游客的低俗心理,对其民俗暗示的捕风捉影开发“色文化”的擦边球。
就比如湖北巴东裸体纤夫再现神农溪畔这一事件,当地政府挖掘、整理纤夫文化遗产,弘扬纤夫“团结协作、拼搏向上”的纤夫精神,并以此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无可厚非,裸纤作为当地人民过去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应保护下来的,但是作为旅游资源大力推出是不是就有一种靠“肉感”赚钱之感不仅破坏了其神圣性,同时对其文化也是一种亵渎。
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以市场为导向
这里所指是有特色、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要针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民俗文化 旅游 开发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