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docx
- 文档编号:5112671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KB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docx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TheponywasrevisedinJanuary2021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
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
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
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
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
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
事实上,以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缘于这一点。
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
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
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
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
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越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不是能通过讲授来达到的。
这里谈到了接受学习。
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两者不是对立的。
越是知识、技能的东西,越是可以通过讲授获得。
为什么新课程要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就是因为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新的课程目标又不能通过讲授实现,而是需要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
关键是,如何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
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就教师目前的综合素质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实际上,我们在不少的课堂上也看到了三者结合得很好的例子。
这说明,三者的有机整合,就目前教师的基础来说,仍然是可行的。
真正的困难在于,教师还没能跳出过去传统教学的框架,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所以,新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适应起来非常困难。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也有人称作“三个维度”。
在新课程标准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的重要理论。
所谓的三维目标是指:
“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对于知识目标,新旧变化不大,各学科都有各自的知识体系,各节课都有具体的知识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目标有一个新的要求,叫做学“有用的知识”。
关于能力目标,我们并不陌生,很久以前,重点抓了“双基”教学,后来的教学研究重点始终围绕“发展学生能力”来进行。
在新课程标准中,更明确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5种基本能力,即:
计算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
所说的方法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二者是统一在一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
在新课标提出之前,我们常把“教法”作为研究重点,较少关心“学法”。
新课标中更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要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巴班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演变出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以前教学过程是“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总结新知布置作业”,即课堂教学的五大环节。
这一理论在现实教学中仍占有主导地位。
我们的教改重点也是围绕这一过程展开的,也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改革的力度还不大,只不过是在各环节上小修小补,使其变得更合理些。
对应着这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巩固教材,形成记忆;运用教材,形成技能技巧。
”这一学习理论中,我认为最大的缺点是:
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
当然“教材”作为基本的学习资源固然重要,但也不该忽视其他学习资源。
有些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理论中要求不单重视教材资源,同时也要重视现代教育媒体,网络媒体,学生等教育资源。
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媒体可以进行个别化教育,能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利用“学生”这个学习资源,能更好的开展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语言交际能力。
这是新课标中重视这些学习资源的出发点。
在新课标的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得出这样一个教学模式,自认为优于五大教学环节,较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即:
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景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学生间、师生间交流评价,信息反馈。
这一教学过程比之五大环节有如下一些优点:
1、突出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学习环境的作用。
2、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自主学习。
3、突出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素质地提高。
4、突出了信息反馈,有利于学生、教师间思想、情感地沟通。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实施新课标前的课堂教学中有思想目标或者说是德育目标。
这样说比较笼统、宽泛,在课堂教学中不宜实现。
思想包括很多内容,有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思想目标定的很大,脱离学生实际,不可能实现,显然是不可取的。
在新课标中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这一目标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它地确立目的是:
1、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要有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愿望。
2、让学生更清楚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3、学习的知识是有价值的,对自己终身受益。
明确了这一目标,会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克服困难,主动去学,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
四、新课标中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从三个方面说的,但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三块,三个部分,而是有机的统一在一起的。
只不过是为了研究上的方便从三个角度提出来。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注意这一点。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应从三个维度来认识,这三个维度是课程目标、目标要求和目标性质。
课程目标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层次;目标要求包括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三要素;目标性质有传承性、探究性和生成性三种属性。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对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完整认识是指导我们深刻领会课程,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石。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般比较关注课程目标的三个层次,从“教学大纲”到“新课程标准”都有相同或相似的表述,但易忽视另两个维度。
对目标要求的忽视将会导致我们对学生学习某一知识应达成目标的模糊定位,即课堂教学中学习重点的把握是否合理;对目标性质的忽视将会导致我们对怎样指导学生学习缺乏认识,即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
在进行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时,都需要从三个维度来考察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任一维度的任一层次,都有相对应的另两个维度三个层次可供选择。
以“知识与技能”这一课程目标为例,根据教学实际,在目标要求上可有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三个要素的取向,在目标性质上可有传承性、探究性和生成性三种属性的取向。
因此,即使是以同一个知识作为载体来实现相同的课程目标,也会有许多不同的要求和性质来制约。
这就是同样的课堂内容却有不同的上法,学生获得的能力发展各不相同,达成的教学目标各有千秋的根本原因。
那么,我们怎样理解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呢以“氯气”为例,其课程目标的三层次都应得到体现,即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应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形成什么样的态度与价值观。
从目标要求的维度看,我们还应明确三个目标要求所应达到的水平,即氯气的哪些性质应达到“知道”或“应用”的水平,哪些技能应达到“模仿”或“学会”的水平,哪些体验应达到“感受”或“形成”的水平,达到这些要求的标志是什么,在教学中是如何检测的。
从目标性质的维度看,我们既不能把所有的目标都定位为传承性,如果这样,课堂就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也不能把所有的目标都定位为探究性,因为,探究教学需要的时间和场所要求都比较高,且探究也需要知识基础,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接受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者不能相互替代而应是相互补充。
我们还应注意到目标的生成性,需要预留时间和空间,创设氛围,让师生在完成预设任务的过程中也能产生思维火花,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书本没有的“新”认识新体验。
无论是老大纲还是新课标,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化学知识的传承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其他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
传承性特点是知识可传授,是明确的,学生掌握程度是可检测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有预测的。
比如,“电解氯化铜溶液”教学时,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有关“电解氯化铜溶液”的知识和技能:
电解原理、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方法。
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有多种选择,其中“填鸭式”教学也能实现。
但为了让学生在继承这一知识与技能时获得过程与方法这一无法用语言来传承的目标,以及让学生在继承这一知识与技能时有积极的体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不能忽略“电解氯化铜溶液”中的探究性目标:
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电解的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从而理解电解原理。
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过程中,有学生发现电解液变黑的异常现象,并由此提出变黑原因的多种推测:
有的认为是氧化铜,有的认为是铜单质,经实验研究得出是铜。
有的学生还提出试用不同的铜盐,不同浓度的溶液进行电解实验,发现电解液变黑与阴离子、溶液浓度都有关系。
学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认识和体验的获得是学习本节课时的意外收获却又是极其宝贵的,是教学目标生成性的体现。
如果没有考虑教学目标的三维体系,就会制约具体教学手段的选择,从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
由此可见,只有对教学目标的全面理解,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新课程改革最显着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对学生的整体发展。
什么是整体发展?
即整体的人的智力与人格的全面和谐、协调统一的发展。
为此,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一、如何理解“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可以说:
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载体。
就是说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同时它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价值观变化的重要载体。
实际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内容之中,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教学的核心环节。
因此,“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显然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全面、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就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认知活动和情境学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其学习知识的任务不可能维持。
因此,我们注重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达成,强调重视过程教学,强调学生探究知识的经历和获取知识的体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的根本。
本身成为教学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并不是附属的,不仅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且与其他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它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而是从三维目标中游离出来,企图通过创设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对学生施以“说教式”的教育,这实质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曲解。
二、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1、教学中的误区
一是将“三维目标”当作三个目标,导致一节课分成三大环节:
先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再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最后留出一点时间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是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纯粹的学法指导,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作是思想情感教育的内容,并人为地把它们与知识教学割裂开来。
三是有些教师觉得,“三维目标”说到底是“一维”:
首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需要时间,为了不影响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进度,只好把时间分配给知识与技能教学;其次“三维目标”在一堂课中的发展多半是不平衡的,必然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必然是知识与技能;另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以考查也成为一种理由。
四是每一课时都要生拉硬套凑齐三维目标。
其实三维目标在每一节课都要设定在实际教学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
2、如何确定三维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首选要学会确定教学目标,这是落实教学目标前提。
原则上来说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对一节课而言,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忌泛泛而谈、好高骛远。
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重要目标,它是一般性的总体目标,是由一系列具体的行为目标构成的,在一节课内无法实现。
因此,象这样的语句作为一节课的目标,是不恰当的。
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要素。
具体规范表述为:
(1)行为主体学生化。
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如“学生能……”
(2)行为状况动词多样化。
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观察、可测量的,可评价的。
如:
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比较、解决、设计、对比等。
(3)行为条件情境化。
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的时间,提供的信息。
如“通过听说交流……”,“通过用三条小木棒摆三角形……”,“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在……的情况下……”等。
(4)行为标准表现程度具体化。
如“能用符号语言表示推理过程”,“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两种以上可能的答案”等。
3、落实三维目标的三个要素。
一是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趣味,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可以说,构建新知的必要环节就是创设问题情境。
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可以由纯知识问题入手复习旧知,引出新知,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亦可以由生活实际问题入手,激活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理,感受知识的价值。
二是重视知识形成过程。
设定过程性目标的意义,就在于把教学过程的运作结构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凸显出来,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怎样把握好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坚持“三有”即有经历、有体验、有探索;确保“三个获得”即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获得能力。
“三有”与“三个获得”的有机联系如下:
有经历有体验有探索
获得经验 获得知识获得能力
这是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
三是重视隐性知识的教学。
隐性知识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许多技能、方法、交流、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属于隐性知识,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三个维度,表明把隐性知识的学习提到了重要地位,即这一点恰恰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所忽略的。
怎样加强隐性知识的教学呢?
隐性知识无法完整表述,只能通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应加强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
不仅有利于深化基础知识的理解、认识,而且提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朝积极、主动方面变化。
总之,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把它们拆开讨论是研究层面的事,但在实践层面上必须三维一体。
在这三维中,知识不是中心,而是载体;能力问题、情感问题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的,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能力、情感不能像知识那样搞课堂达标,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三维目标,相互渗透,互相交融。
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求的多样性和心理发展的独特性;强调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
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了平台;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在结构上有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形态,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如语文课程总目标的第3条目标指出: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则重于谈习惯和方法,但其中却有“情感态度”的内容,体现出“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的融合。
又如第7条目标,虽然侧重于谈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属于“过程与方法”的内容;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
这条目标实质上是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有机结合。
就“阅读能力”培养方面,有“教”的维度,包含预设目标,还存在着理性的静态思考;“学会多种阅读方法”里,则是“教”和“学”两种成分兼而有之,是教学静态形式和动感成分的有机结合体,也是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结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是强调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这可以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支点”。
之所以要强调生成,是因为教学不是一件技术活,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过程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教学在固定之外,还有动态生成的一面,这是由教学的育人功能决定的。
因此,三维目标在内涵和形态上更为丰富,有待于广大教学工作者认真实践、总结和反思。
然而,在三维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备课时就把“三维目标”并列起来。
这样,“三维目标”就变成了三个目标,自然导致一节课分为三大环节,通常做法是先解决知识与技能,再解决过程与方法,最后留出一点时间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
去年我听一位老师教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时,教学情节是这样的:
第一教学情节,学生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艰难的国运”、“雄健的精神”、“雄健的国民”、“趣味”等词语以及表现趣味的句子,让学生讨论这些词句的意义后,老师归纳并讲解了相关词句的含义,这个教学情节就是解决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环节。
第二教学情节: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趣味”、“艰难的国运”、“雄健的精神”出现几次,安排学生讨论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接着教师小结,就这样处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三教学情节:
学生默读全文后自由选读课文,再让学生讨论文中重点词句所反映的爱国思想,让学生各抒己见,发挥一番,结束本节课。
这是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具体方式。
这样实践三维目标,是对“三维目标”最大的误解。
笔者认为:
首先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它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它们的统一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是一种知识与技能对应一种过程与方法,对应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就把理解“趣味”、“艰难的国运”、“雄健的精神”等重点词句的“能力”和相应的“过程与方法”及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等起来了,这是教学的一种误解。
从这个层面上讲,“三维目标”很像一条教学原则。
它是这一原则上的三个维度;其实,在三维目标的实践中,重在有三维意识。
因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难在一节课中完成见效,它们更可能是一个单元的目标,甚至是一个学段的目标。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单元的教学总目标是以人生为话题,子目标是体味人生,关注生命;第二单元教学总目标仍是人生题材,子目标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第三单元目标是品味大自然,品味诗文,培养爱美的心灵,发现美的眼力,也没有走出人生观的分水岭;第四单元是以崇尚科学为话题,仍是人生范畴;第五单元是以品味亲情为话题,也没离开以人为本的思想;第六单元是培养人的想象力作品,还是鲜活的人本思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单元以战争为题材,培养人的正义感,识别人生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能力,仍属于人生观选择问题等等。
所以,教育教学重在有三维意识。
从见效的时间上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从实践过程上看,需要一定数量的实践,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看到质的本色,才能看到三维目标的实践效果。
备课时,每节课都将其作为三维目标列出来,是让老师上课时有三维意识,但大部分教师认知错位,感觉就是本节课必解决的目标。
其实不然,它强调的是每节课都必须注重三维意识。
以往讲的所谓“堂堂清”是因为那时的教学目标更多地指向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思想是以知识与技能作为思维定势来培养学生。
正如中考、高考的标准化试题是有力的例证,教学目的是为了应试,为了百分之几的升学率等。
培养的学生纯属考试的工具,而非创造性的独特的人,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现在情况不同了,相应地,在评价一堂课时,“三维目标”是否都落实了是很难衡量的,评价者主要应该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三维目标”的意识。
有这个意识的教师,“三维目标”一定能够在一定的教学时空里凸现出来。
所以,语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大语文观”,让学生从中悟出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
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有不少教师误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通过讲授来实现,通常的做法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完成后,引申讲授其中蕴含的情感体验,科学精神、价值取向等,让学生发挥一番,并以这种“升华”来实现新课程的理念。
如上述《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教师让学生把文中的“艰难的国运”、“雄健的国民”、“趣味”等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爱国,用怎样的行动来爱国。
从表面上看,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实,这种爱国精神和爱国行动这短短的一节课里是无法见效的,只要学生初步觉悟到要有这种爱国情感就可以了。
要实现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过程。
因此,这种教法是不太科学的。
虽然“三维目标”是并列呈现的,但它们在性质上有明显的不同,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隐性的。
如果说显性的目标可以通过讲授来完成的话,那么隐性的目标靠讲授是不可能实现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其中,语文新课标在第四学段要求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标准 三维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