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docx
- 文档编号:5110842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92KB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docx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DNA分子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
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
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T;G≡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特点:
①稳定性:
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异性:
DNA分子中每个DNA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DNA的复制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材料:
大肠杆菌
2、方法:
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的复制
1、场所:
细胞核
2、时间:
细胞分裂间期。
(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
①模板:
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链);
②原料:
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能量:
由ATP提供;
④酶:
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4、过程:
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5、特点:
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
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简记:
一所、二期、三步、四条件
遗传的分子基础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实验过程:
该实验共分四组,分别由R型、S型、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感染小鼠,最后由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细菌混合感染小鼠,观察小鼠的死活,并试图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S型细菌。
实验结果:
将R型、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感染小鼠,小鼠均不死亡;S型、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细菌混合感染小鼠,小鼠死亡,并且从死亡小鼠体内提取出S型细菌。
(2)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实验结论: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从而使小鼠死亡。
(3)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过程:
让R型细菌分别与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混合,并分别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观察哪组能产生S型细菌表面光滑的菌落特征。
实验结果:
只有与S型细菌的DNA混合的R型细菌接种后能产生S型细菌的菌落特征。
(4)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
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即遗传物质是DNA。
(5)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操作步骤:
首先让T2噬菌体分别标记32P、35S,然后分别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振荡、离心,之后观察放射性在试管的上清液还是沉淀中。
实验结果:
标记32P的组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而标记5S的组放射性集中在上清液中。
拓展:
①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合成自身组分所需的物质和原料均从细菌中来。
②获得含5S和32P标记的T2噬菌体的方法是首先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之后再接种T2噬菌体,连续多代培养从而获得含有放射性的噬菌体。
③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分别考察对子代噬菌体的影响作用。
⑤这个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在形成子代噬菌体的过程中不能发挥遗传物质的作用。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6)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7)DNA分子的空间结构特点是:
首先,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构成;其次,DNA分子的外侧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碱基之间通过氢键以碱基互补配对方式连接。
拓展:
①判断核酸的种类有三种方法,具有符合双螺旋结构的是DNA,否则可能是RNA;组成如果含有核糖为RNA,如果含有脱氧核糖,则是DNA;组成该分子的碱基中,含有胸腺嘧啶的是DNA,含有尿嘧啶而不含胸腺嘧啶的是RNA。
②根据结构功能的统一性原理,地处炎热地区的生物,其DNA分子的结构应更需要维持稳定性,防止热变性,所以具有G、C碱基含量高、氢键多,
3.DNA分子的复制
(8)简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DNA分子在解旋酶作用下解旋,之后以细胞核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碱基互补配对为原则、合成子代DNA,之后重新螺旋化。
拓展:
①DNA的复制主要在在细胞分裂的间期进行。
②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别作为模板。
③DNA复制的原料是细胞核里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④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
⑤DNA复制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
⑥DNA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是模板、原料、能量、酶。
一、遗传的分离定律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1)遗传学实验的科学杂交实验包括:
人工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2.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5)分离定律在杂交育种方面的应用是:
选育出显性性状的个体后需要进行不断的自交,以获得纯合子;选育隐性性状的个体时无需连续自交即可获得所需的纯合子。
拓展:
①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两表现不同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或亲本杂交出现3:
1时,比例高者为显性性状。
②一个生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可以从亲本自交是否出现性状分离来判断,出现分离则为杂合子。
二、遗传的自由组合定律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内容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拓展:
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通过测交实验,若测交实验出现1:
1,则证明符合分离定律;如出现1:
1:
1:
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验证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通过杂合子自交,如符合9:
3:
3:
1及其变式比,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不符合9:
3:
3:
1,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
(2)熟练记住杂交组合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并能熟练应用。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高中生物选修一测定微生物的测试试卷
选择题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
在某稀释浓度下某同学做了若干个平板并统计每个平板的菌落数,最接近样品中菌体数真实值的是()。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的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正确的是()。
产生标准菌落的细菌的最初数目和培养基分别是()。
下列关于测定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综合题
11分)土壤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之称,下图表示对土壤中某种微生物进行分离和计数而进行的对样品的稀释和稀释液的取样培养流程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统计样品活菌数目的方法叫做________法,主要包括________操作和________操作。
(2)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________,一般选择菌落数在________的平板进行计数。
(3)图中各试管间的“箭头”表示的操作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操作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火焰旁边进行。
(4)图中选择了104、105、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最可能是测定土壤中________的数量,这个平板需要在________温度下培养________d。
(5)如果要想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平板中培养基成分的特点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怀疑培养基被污染导致统计结果有误,则需要做对照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分)苯酚是工业生产排放的有毒污染物质,自然界中存在着降解苯酚的微生物。
某工厂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苯酚,为了降解废水中的苯酚,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了只能降解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筛选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①为土壤样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②中培养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基中应加入________作为碳源,②中不同浓度碳源的培养基________(A.影响;B.不影响)细菌的数量,如果要测定②中活细菌数量,常采用________法。
(2)④为对照,微生物在④中不生长,在⑤中生长,④与⑤培养基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使用________法可以在⑥上获得单菌落。
采用固体平板培养细菌时为什么进行倒置培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较不同菌株降解苯酚能力的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如何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了"高中生物选修一测定微生物的测试试卷"的人还看: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初中人体内消化酶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三大特性,不仅巩固了第一节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内容,也为后面学习ATP的合成与分解,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巩固自变量的控制,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和重复实验的设置。
(2)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的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探索、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关心科技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学习,加上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对酶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关于酶的三大特性,重点和难点在于酶的第三个特性,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探究后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两个曲线图,概括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结论。
本节的“科学·技术·社会”,通过多个侧面,体现出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
加酶洗衣粉、溶菌酶含片、生物酶牙膏、多酶片、果汁等
2、实验材料:
可溶性淀粉、NaOH(5%)、Hcl(5%)、碘液、α-淀粉酶(最适温度50℃—75℃)、斐林试剂(检验还原性糖)、PH=5、6、7、8、9的缓冲液、试管、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构建在学生对于酶已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实施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学习酶的三大特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由于本节课的探究性实验的难度比较大,设计教学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前安排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分小组自选课题,预先先完成实验设计,再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的指导提供了相关的材料和必要的说明,使学生通过修改和交流,形成较严谨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动手实验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外,还通过多个侧面,体现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渗透了STS思想。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网络查找感性认识
收集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应用,了解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背景知识,自主选择一个课题,分小组讨论要探究的课题,写好实验方案。
(二)复习提问巩固知识
上节课我们归纳出酶的定义,回忆酶的概念,其概念告诉我们,酶产生的场所在哪里?
酶有什么作用?
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学生回忆酶概念回答相关问题: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新陈代谢化学反应的作用;其化学本质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
(三)贴近生活激趣导入
课前让学生找寻生活中与酶有关的产品,各小组派代表将所找到的物品展示及介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享信息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通过刚才的展示和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酶已悄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有哪些特性使它的应用这么广泛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酶的特性。
(四)师生互动探讨新课
1、酶的高效性
(1)引导学生回忆“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比较其中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学生回忆实验,能准确答出实验现象:
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中都有气体放出,但后者气泡产生速度快于前者,后者让卫生香复燃更旺)
(2)请学生回答本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从中找出科学结论推导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实验中自变量是酶和无机催化剂,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程度,无关变量是过氧化氢的浓度和剂量)
(3)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怎么能得出这一结论的呢?
通过得
出结论提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①从这个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催化化学反应,改变反应速度。
但酶对化学反应速度的改变效率更显著。
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
②3号和4号试管只是反应所用的催化剂(即自变量)不同,其余的反应条件均相同,导致出现了不同反应结果或反应现象(即因变量)。
这种不同的实验现象或结果是由不同的反应条件(催化剂不同)所造成的。
)
(4)教师总结并拓展:
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总结酶的一个特性:
高效性。
高效性的含义即极少量的酶也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这对细胞有什么意义呢?
指导学生看书并思考。
教师拓展:
酶的这一特性保证了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快速进行,也让它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如:
在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成合成洗涤剂——加酶洗衣粉,其去污能力大大增强。
2、酶作用的专一性
(1)联系生活,结合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导入酶的专一性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向学生提供分析材料:
①单独咀嚼米饭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甜味,试分析是什么原因。
(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
②早晨起床发现昨晚夹在牙缝中的瘦肉丝依然存在,又是什么原因?
(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唾液中无消化蛋白质的酶,所以无法将其分解。
)
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3页第三段内容:
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脲酶只能催化尿素分解;目前已发现了4000多种酶,它们分别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
(2)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①以上事例说明酶还具有哪个特性?
(专一性)②专一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③根据酶的专一性,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应注意什么?
请一位学生阅读加酶洗衣粉的注意事项(适用于棉、麻、化纤及混纺等原料之衣服)其他同学思考其原因,(加酶洗衣粉中加入的主要是蛋白酶,根据酶的专一性,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若用其洗涤蛋白质类纤维
织物会使纤维受到破坏。
)④联系生活,哪些衣物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
(羊毛、兔毛、蚕丝等蛋白质类纤维织物)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提供资料,导入酶的作用条件的探究,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学会与人交流,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展示资料:
资料一:
实验证明:
用加酶洗衣粉时,温水的洗涤效果要比冷水好;
资料二:
人患感冒发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原因是什么?
资料三:
阅读课文第1到3段文字。
问:
①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请结合酶的化学本质提出有关酶发挥催化作用所需条件的理论猜想。
(提出假设:
a.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温度的影响。
b、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PH值的影响。
并且不同的酶需要不同的PH条件。
)
(2)教师精讲实验方案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
教师精讲并归纳总结出一个完整实验方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
①提出问题②实验假设③实验原理④实验材料用具⑤实验方法步骤⑥实验结果预期
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
等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3)修改、展示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再进行讨论、修改、完善。
各小组长展示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质疑,选择其中有典型错误的实验方案分析,引导学生寻找错误,最终完善本小组实验方案。
最终确定的“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方案:
(4)布置学生动手实验,各小组按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5)师生互动交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生物教师期末总结
高中生物教师期末总结
一、思想政治方面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思想上,我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会议和培训学习,认真领会每一次的会议精神,并且做好记录,从中吸取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再加以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教育教学方面
在教育教学方面,我坚持上好每堂课。
每上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
在课前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课中上课时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课后及时巩固复习等,具体总结如下:
1、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
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第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第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对象分析。
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
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既科学又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②教材分析。
首先要通览教材,把握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
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1
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
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
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①、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
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③、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
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
“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
三、业务学习方面
教师的业务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提高了业务能力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最终目标。
为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我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和教学研讨学习,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其次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博览群书,不断的阅读教育教学著作,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组织教学。
总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2
高中生物教师期末总结[篇2]
2012年1月17日晚上,全校教职工期末总结大会结束后,我独自一人站在教学楼前,望着“石河子一中”几个闪亮的大字,意识到自己的第一个学期已经结束了。
回望走过的一路,有拼搏的汗水,有挣扎的辛酸,有收获的喜悦......
一、工作
1.1教学
1.1.1备课
课堂教学效果是否理想和备课有着莫大的关系,作为一名新教师,备好课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
初来乍到的我生怕自己的课备不好,上的去讲台却下不来。
开始的几次课都是提前两周开始备,先将课本读两遍,再将练习册做一遍,教师用书是看了又看,之后才开始动笔。
虽是如此,还是不能很好的把握重难点以及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将写好的教案拿给师-父(我校每名年轻教师都由一名老教师带,我的师-父是石河子市多届学科带头人)看,每次师-父都能给指出好几个有欠缺的地方,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然后我拿回去修改,这样一次备课就算完成了。
一个月后,我的备课效率就明显提高了很多,师-父挑出的毛病也越来越少。
1.1.2授课
对于授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如果你上课前不把教材和自己的教案摸熟,课堂上就会陷于被动,导致课堂效果不好。
1.1.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们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
在每次讲完课以后,我都要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进行思考,然后找到更合理、更能让学生接受的教法和学法,对教案进行改进。
1.1.4作业批改与教学反馈
作业布置了就要改,改完之后还要针对错误多的知识点和题目进行讲解。
如果没有这个环节,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就会差很多。
而且教学反馈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学生作业的质量,通过批改作业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以后复习有好处。
作为新教师,将这些知识点积累下来,对自己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1.1.5出试卷
本学期假期比较多,还有十一长假,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状态,备课组决定在每个假期都出一套复习试卷,师-父为了促使我们更快成长,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 必修 第三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