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护理常规最后定稿.docx
- 文档编号:5100114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53
- 大小:55.48KB
骨科护理常规最后定稿.docx
《骨科护理常规最后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科护理常规最后定稿.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科护理常规最后定稿
骨一科护理常规
迁西县人民医院骨一科
二〇一二年七月
目录
第一章常用骨科技术及护理1
第一节石膏固定及护理1
第二节牵引技术及护理2
第三节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和护理4
第二章骨科常用康复器具的使用及护理5
第一节颈部支具的使用5
第二节持续被动运动仪的使用5
第三节下肢静脉泵的使用7
第三章骨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8
第一节术前护理8
第二节术后护理11
第四章骨科急救护理14
第一节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14
第二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急救护理16
第三节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18
第五章四肢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护理22
第六章常见上肢骨折与护理26
第一节锁骨骨折的护理26
第二节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护理27
第三节肱骨干骨折的护理28
第七章常见下肢骨折损伤与护理29
第一节股骨颈骨折的护理29
第二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护理30
第三节股骨干骨折的护理31
第四节骨盆损伤患者的护理32
第五节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护理35
第六节膝关节镜的治疗及护理37
第七节截肢患者的护理39
第八章脊柱疾患患者的护理40
第一节腰椎间盘突出症疾患者的护理40
第二节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43
第九章周围血管损伤患者的护理46
第十章手部外伤病人的护理48
第十一章游离皮瓣移植及护理49
第十二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51
第一章常用骨科技术及护理
第一节石膏固定及护理
【石膏固定前护理】
1.体位:
一般保持于肢体功能位。
2.皮肤的准备:
清洁患肢皮肤,不需剃毛。
有伤口者协助医生清创换药,避免使用绷带环绕包扎或粘贴橡皮胶。
3.骨突部加衬垫,预防患者的四肢体端发生血液循环障碍。
【石膏固定后护理】
1.体位:
维持患肢功能位,患肢抬高20°,预防肿胀。
搬运、过床时,应双手平托患肢骨折端上、下部分。
2.重点观察
(1)保持石膏边缘光滑、平整,避免摩擦患者肢体。
每天检查石膏边缘的皮肤,观察皮肤有无红肿、摩擦伤等早期压疮的表现。
(2)密切观察肢体远端血运、温度、颜色、肿胀、感觉、足背动脉搏动和活动情况,如有剧痛、感觉麻木或血循环障碍等,应即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并进一步加强观察。
严防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
(3)观察头颈部、胸部、腹部石膏固定的患者有无呼吸困难、腹部不适等现象。
(4)如有血渗到石膏表面时,可将血迹边际做好标记,并注明时间,以便日后观察出血是否继续。
(5)局部有压迫症状或石膏内有腐臭味,即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6)待石膏干固后搬运病人,保持石膏清洁、干燥、边缘整齐,光滑。
【皮肤护理】
(1)冬天注意石膏固定部位的保暖,防止冻伤。
(2)保持石膏末端暴露的手指(足趾)、指(趾)甲的清洁,便于观察。
(3)协助患者翻身更换体位,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碎屑,预防骨突处发生压疮。
(4)石膏内出现瘙痒时,嘱患者不要用筷子、棉签等伸入石膏内瘙痒,以免损伤皮肤,继发感染。
(5)肿胀消退致石膏松动,应及时更换石膏。
【功能锻炼】
石膏固定期间,指导患者进行固定部位肌肉的等长收缩及邻近关节的功能锻炼,防止患肢肌肉萎缩。
【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及时说出身体的不适,及早发现问题。
(2)患者大小便时,妥善放置便盆,以免污染石膏。
(3)不可在石膏外铺塑料布等,使之不透气。
(4)饮食:
增加食物纤维素含量,多饮水,防止便秘;少食易产气食品,如牛奶、豆制品等,避免腹胀。
第二节牵引技术及护理
【维持有效牵引】
1.牵引重量不可随意增减。
2.应保持牵引绳悬空,牵引绳上不可放置棉被、衣服等,以免分散牵引重量。
3.牵引绳及滑轮应与肢体成一直线。
4.患肢下放置枕头以抬高患肢,形成反牵引力。
5.保持牵引架固定,防止移位。
6.保持患肢功能位,足底不可触及床尾。
【观察】
1.观察肢端有无血液循环障碍、感觉运动障碍、神经受损等。
2.皮肤牵引患者,应随时注意皮牵引套松紧度,并及时调整松紧度。
过紧易磨损皮肤,过松则达不到牵引目的。
3.对骨牵引者应注意观察针眼处有无红肿、渗液。
4.观察颅骨牵引者呼吸是否通畅、平稳。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主动活动牵引远端关节,进行肌肉收缩活动。
3.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指导患者利用健肢力量做臀部抬起运动,预防压疮。
4.骨牵引的患者,应保持牵引针眼干燥、清洁。
【一般护理】
1.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骨突部位应垫棉垫。
2.骨牵引针外露部分用无菌小药瓶保护。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压疮
(1)保持床铺干燥、清洁。
(2)在骨突起部位(如肩背部、骶尾部、膝踝关节、足后跟等)处放置棉圈。
2.坠积性肺炎
(1)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咳嗽咳痰。
(2)如患者病情允许,应给与半坐卧位,定时拍打背部。
(3)平卧者,应定时翻身,雾化吸入,震动排痰。
3.便秘
(1)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高纤维素食物。
(2)指导患者每日按摩腹部,顺序:
由右下腹至右上腹,由左上腹至左下腹达耻骨联合上方。
(3)如患者已有便秘,可用开塞露或肥皂水灌肠。
4.足下垂
(1)患者行胫骨结节牵引时,要准确定位,以免损伤腓总神经。
(2)每日主动或被动伸屈踝关节。
(3)穿防旋丁字鞋,以保持踝关节于功能位。
(4)行下肢牵引时,应在患肢外侧垫软垫,防止压迫腓总神经。
5.肌肉萎缩
指导患者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让患者主动活动关节。
6.关节僵硬
按摩患者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7.牵引针眼感染
(1)保持牵引针眼干燥、清洁。
(2)针眼处如有结痂,切勿去除痂壳,使其形成天然保护层。
8.深静脉血栓
(1)指导患者多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2)血栓已形成时,患肢应抬高制动,禁止按摩、热敷。
第三节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和护理
【主要临床指征】
1.严重软组织缺损及挫裂伤
2.大面积血肿及积液
3.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后
4.开放性创面合并感染者
5.大面积溃疡及压疮
6.其他包含体表脓肿及化脓性感染者、植皮区术后感染、大面积糖尿病足溃疡等
【护理要点】
1.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及陪护人员注意保护引流系统,不要牵拉管道,更不要随意调整参数,以保证治疗持续有效。
2.保持引流有效
避免尖锐物体如针尖、指甲、床棱等刺破封闭膜致引流失败,避免压迫、弯折引流管。
3.观察引流情况
注意观察引流液性状及量,应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负压参数。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引流管阻塞
引流管被引流物堵塞时可截断负压,甚至封闭半透膜鼓胀,看不见引流管管型。
处理:
及时通知医生,使用导丝疏通,必要时更换管路,重新接通负压源。
半透膜密闭不严,负压源异常,引流管路接头处漏气,引流管被患者体重压迫、折叠也可导致类似问题。
2.出血
引流管内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时,应立即停止负压,通知医生处理。
3.感染
表现为敷料内有少许坏死组织和渗液残留,甚至出现黄绿色、灰褐色污点,有时创口甚至会透过半透膜散发出臭味。
此时应重新消毒,更换新的引流装置。
4.皮肤问题
对于皮肤菲薄或合并有病变的患者,在粘贴和揭除封闭膜时,避免暴力撕扯导致损伤,粘贴也不应过紧,以免形成张力性水泡。
第二章骨科常用康复器具的使用及护理
第一节颈部支具的使用
【注意事项】
1.颈托的松紧要适宜,佩戴后患者应无气紧、头晕等不适,以能放入1个手指为宜。
2.使用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颈部皮肤状况,防止颈部及耳廓、下颌部皮肤破损,应定时清洁颈托和局部皮肤。
3.颈托作为术后的辅助支撑,一定要先佩戴好,患者再坐起或下床,直到卧床后方可去掉颈托。
4.长期应用颈托可能会引起患者颈背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所以颈托佩戴时间不是越久越好,应遵医嘱执行。
第二节持续被动运动仪的使用
【目的】
1.预防患者四肢关键挛缩,促进关节软骨和韧带、肌腱的修复。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疼痛等症状。
3.维持和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关节功能,预防关节粘连和僵硬。
【适应症】
1.骨、关节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
2.各种原因致关节粘连挛缩僵硬松解术后。
3.肢体的关节囊切除,关节肌腱、韧带重建或修补术后。
4.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变形矫形术后,滑膜病变、赘生物切除术后。
5.关节成形术后,各种异体人工假体置换术后。
6.骨关节感染治愈后关节功能障碍。
7.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及截瘫患者的康复。
【禁忌症】
1.骨折未包扎固定前
2.骨恶性肿瘤
3.凝血功能障碍
4.特殊感染
5.痉挛性瘫痪
6.合并血管损伤术后
【操作评估】
1.评估患者
(1)全身情况:
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配合能力。
(2)心理状态:
患者有无紧张、焦虑,患者对治疗的认识和态度。
(3)局部情况:
手术部位、伤口情况、管路情况。
(4)肢体情况:
患肢皮肤有无破损、肢体长度、肿胀程度、关节活动度。
2.评估仪器
(1)应根据医嘱选择型号适应的CPM。
(2)仪器的关节长度与肢体是否一致。
(3)确定仪器完好,关节复位到零度。
(4)仪器运动角度是否正确。
【操作步骤】
1.准备工作
(1)携用物至病床旁,严格查对医嘱。
(2)对患者讲解操作的目的,取得患者合作。
(3)接电源,并检查电路是否通畅。
(4)打开电源开关,检查机器运转是否正常。
2.操作流程
(1)测量患者肢体的长度。
(2)调节仪器支架,使之与患者肢体各段长度基本一致。
(3)将机器妥善固定于患者病床,应根据医嘱调节运动角度。
(4)如有留置引流管,应先夹闭引流管。
(5)将治疗巾包裹患肢后,固定于仪器搁架上。
(6)检查起始、终止角度无误后,据病情调节“速度”旋钮。
(7)打开电源开关,运行仪器。
(8)观察CPM运行状况,并咨询患者感受。
3.用物处置
(1)CPM仪复位为零度,关闭开关、电源。
(2)收拾物品,将患者肢体位置于舒适体位。
(3)整理床单位,并加床挡保护。
(4)洗手并记录。
(5)CPM仪清洁消毒并备用。
4.护理指导
(1)角度增加应循序渐进。
(2)CPM运动速度应由慢到快。
(3)使用过程中不可随意调节角度或速度。
第三节下肢静脉泵的使用
【目的】
1.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快速消除患者下肢肿胀。
2.改善因外周动脉供血不足所导致的间歇性跛足、静脉曲张、下肢坠胀及疼痛等症状。
3.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适应症】
1.骨科多发性创伤,特别是盆腔、髋部或下肢骨折,脊髓损伤常伴截瘫、偏瘫患者。
2.卧床或制动时间〉72小时者。
3.年龄〉60岁的患者。
4.骨科大中型手术术后患者。
5.静脉血管损伤,如静脉曲张、静脉炎患者。
6.血液粘稠度增高者,如严重感染、脱水患者。
7.血液高凝状态者。
8.既往有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病史者。
9.合并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脑卒中等各种高危因素的患者。
【操作步骤】
1.准备工作
(1)携用物至患者病床旁,严格查对医嘱。
(2)向患者讲解操作目的,取得患者合作。
2.操作流程
(1)测量患者肢体周径。
(2)将腿套妥善固定于足底。
(3)连接电源,进行仪器自检、充气。
(4)观察肢端血液循环情况,仔细询问患者感受。
3.护理指导
(1)腿套应松紧适宜,不可随意取下。
(2)整个治疗过程由充气、放气交替进行。
(3)当患者出现肢体红肿、肢端麻木、皮肤压痛等症状时,应暂停治疗。
第三章骨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术前护理
【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
协助患者完成术前检查、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营养支持:
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粗纤维、易消化食物。
3.功能锻炼
(1)根据术中体位进行体位练习,指导患者能够坚持术中体位1-2h以上。
(2)脊柱手术术前应训练患者听指令行踝关节背伸拓屈运动。
(3)指导练习床上大小便,避免由于体位改变而引起的便秘和排尿困难。
(4)指导综合性肺功能锻炼:
缩唇呼吸训练、吹气球与吸气练习、正确有效地咳嗽咳痰。
(5)指导进行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度的主动和被动运动。
【术前一日护理】
1.知识宣教
(1)告知患者手术时间。
(2)向患者交代术前、术后注意事项。
2.药物过敏试验
(1)遵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过敏试验。
(2)准确填写药物试验结果和批号。
3.备血
(1)遵医嘱进行交叉配血。
(2)根据手术类型计划患者的用血量。
4.备皮
根据手术部位,指导患者清洁,剔除手术区毛发,给予碘伏消毒。
备皮动作应尽量轻柔,防止损伤皮肤,增加感染机会,甚至延误手术。
5.支具的准备
(1)根据手术方式及医嘱准备辅助支具。
(2)评估患者情况并选择适宜的材质和支具型号。
6.术中用药的准备
(1)遵医嘱准备手术室用药。
(2)术前一小时遵医嘱输入术前液,半小时肌注术前针。
7.查对与记录
(1)查对患者的姓名、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为患者佩戴腕带,确保信息准确。
(2)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并记录。
8.术前访视
手术室护士到患者床旁行术前访视。
【骨科手术前患者需掌握的康复锻炼内容】
锻炼名称
具体方法
频率
目的
踝关节屈伸锻炼
踝关节用力、缓慢、全范围的拓屈、背伸活动
15min/次
3-4次/天
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股四头肌收缩练习
患者予仰卧或坐卧位,患肢固定,膝关节伸直,绷紧大腿肌肉,持续10s后,再放松10s,如此反复,以检查髌骨不能上下滑动为有效
10-20min/次
3-4次/天
增强下肢肌力,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
患者足跟垫一软枕,患者膝关节用力下压,使大腿后侧肌肉绷紧及放松。
5-10min/次
2-3次/天
增强下肢肌力,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直腿抬高练习
患者仰卧位,健侧膝关节屈曲,患侧膝关节伸直,踝关节功能位,抬高患肢,抬腿高度为10-20cm,持续10秒
5-10min/次
2-3次/天
增强下肢肌力,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手术当日护理】
1.知识宣教
(1)向患者解释术前输液的目的、意义及术前输液量。
(2)向患者解释大致入手术室时间。
(3)入手术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4)嘱患者禁食禁饮、取下活动假牙、手表及饰物。
2.术前输液
(1)根据手术部位选择患者的输液肢体,建立静脉通道。
(2)根据患者情况、手术方式、手术台次计算术前输液量及输液速度。
(3)为了避免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造成患者心肺功能负担加重,建议术前2-4小时开始匀速补液。
(4)选择16-18号静脉留置针做静脉穿刺,以保障患者能够快速地进行输液、输血。
3.保留尿管的准备
遵医嘱行保留导尿
4.查对与交接
(1)与手术室医务人员核对腕带、患者身份及手术部位。
(2)交接病例、影像学资料、药品及支具并登记。
5.观察与记录
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并记录去手术室时间。
第二节术后护理
【术后一般护理】
1.病情观察
(1)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心电监护。
(2)根据护理级别巡视患者。
(3)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
2.呼吸监测
(1)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正确的输氧系统,为患者提供充足的氧气吸人。
(2)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和对称性。
(3)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充分吸引清除患者的气道分泌物。
3.循环监测
(1)使用心电监护连续监测心电图、心率和脉率。
(2)每间隔30-60min测量无创血压。
(3)常规记录24h出入量,大手术术后应监测每小时尿量。
4.肌力监测
通过观测患者握力、肢体抗阻力、头抗阻力来监测肌力恢复程度。
5.水、电解质平衡的监测
(1)根据手术大小及术中失血情况,合理安排患者体位。
(2)术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患者,应监测其电解质。
6.体位与安全
(1)根据利于患者病情的原则,合理安排患者体位。
(2)如无禁忌证,患者应尽早采取半卧体,促进咳嗽排痰。
(3)所有病床应加床栏保护以防止患者跌伤。
(4)烦躁患者必须用约束带进行保护性约束。
(5)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避免约束伤及压疮的发生。
【专科护理】
1.体位护理
(1)抬高患肢,并置于功能位。
(2)根据患者的手术部位、手术方式采取正确的特殊体位。
2.伤口护理
(1)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陈旧血迹是否扩大。
(2)观察渗出液的颜色、性状、量以及是否伴有异味,并记录。
(3)若切口周围伴随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处理。
3.患肢的护理
(1)抬高患肢,并置于功能位。
(2)感觉患肢皮温,并与健侧肢体的皮温进行比较,判断皮温是否异常。
(3)观察患肢肢端颜色,判断颜色是否为正常、苍白或发绀。
(4)按压患肢甲床,判断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正常或延长。
(5)测量患肢动脉搏动情况,评估搏动是否有力、微弱或消失。
(6)观察并测量患肢肿胀情况,评估肿胀部位、肌张力、肢体周径以及是否出现水疱,是否有皮肤破溃等。
(7)检查并询问患肢感觉运动情况,判断肢端感觉运动是否正常。
4.管道的护理
(1)评估各类管道的种类、部位、作用及安置时间。
(2)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并记录。
(3)妥善固定各类管道,并保持管道通畅。
(4)不同种类的管道按相关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疼痛护理】
1.疼痛评估
(1)正常评估疼痛原因、性质、部位、程度、伴随症状等。
(2)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引起疼痛的原因、相关因素。
2.镇痛原则
(1)超前镇痛。
(2)个性化镇痛。
(3)多模式镇痛。
(4)重视对患者进行疼痛相关的健康教育。
3.护理措施
(1)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调动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做好疼痛相关的知识宣教,使患者正确认识疼痛,以保证疼痛治疗的有效性。
(3)在康复训练前1h口服镇痛药,减轻患者因康复训练引起的疼痛,增强伤员的康复参与。
(4)抬高患肢,并保持功能位,以减轻肿胀引起的疼痛。
(5)合理使用镇痛药,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6)局部按摩、冰敷、改变体位、活动肢体等对缓解疼痛有一定的疗效。
(7)出院前,为患者拟定疼痛管理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锻炼依从性,使达到预期效果。
【康复训练】
1.康复训练原则
(1)患者麻痹清醒后即可行功能锻炼。
(2)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功能评定并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措施。
(3)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逐渐增量。
(4)注意坚持并以患者主动锻炼为主。
(5)实施训练过程中,应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2.保持功能位
(1)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患者体位,避免不正确的体位和姿势所导致的畸形。
(2)维持肢体功能位,减少关节挛缩、变形、肢体失用或畸形的发生率。
(3)肩关节:
外展45°,前屈30°,外旋15°。
(4)肘关节:
屈曲90°左右。
(5)腕关节:
背屈20°-30°。
(6)髋关节:
前屈60°-70°,外展10°-20°,外旋5°-10°。
(7)膝关节:
前屈5°或伸直180°。
(8)踝关节:
屈5°-10°。
3.肺功能训练
(1)待患者麻醉清醒后,无体位禁忌证时应及早行半卧位。
(2)行深呼吸、咳嗽训练。
(3)应坚持行综合性呼吸训练(见术前护理),直至患者能下床活动为主。
4.关节与肌肉训练
(1)通过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对患者进行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度训练。
(2)四肢完全性瘫痪患者,可被动行患者上肢的外展、上举、握拳,下肢的抬高、屈髋、屈膝、踝关节背伸及足趾被动活动。
(3)不完全瘫痪的患者,指导或协助患者行起、坐、站锻炼及上、下轮椅的体位转移训练。
5.康复支具的应用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各种骨科康复器材和康复支具。
6.物理治疗
(1)局部按摩可以缓解患者疼痛、消除肌肉紧张。
(2)运用TDP治疗仪、超声导入治疗仪等治疗以增强组织通透性、改善微循环,减轻患肢术后及疼痛程度。
7.利用持续被动运动仪改善关节功能,预防关节粘连和关节僵硬。
8.通过冷疗仪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减轻患肢局部充血肿胀程度。
9.运用下肢静脉泵促进下肢深静脉回流的原理,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四章骨科急救护理
第一节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护理措施】
1.改善组织灌注
置患者于休克体位,将患者头部和脚部均抬高约30°,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减轻患者的呼吸负担。
运用血管活性物质,提高患者血压,改善患者微循环,血压平稳后,逐步降低给药浓度,减慢速度直至药物完全撤除,以防突然停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2.保持呼吸通道通畅
及时清除患者口中异物和分泌物,给予患者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使用人工呼吸机供氧。
昏迷患者应头偏向一侧或置入通气管,以免舌后坠或呕吐误吸。
病情许可时,可协助患者做双上肢活动,以促进患者肺扩张,改善患者缺氧状态。
3.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
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保持静脉扩容通畅,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必要时行中心静脉插管,并检测中心静脉压(CVP),根据患者血压及血流动力学检测情况适当调整补液速度。
抗休克时的输液药物繁多,还要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4.病情观察
(1)每15-30min测量生命体征一次,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面色、末梢循环变化,及早发现并判断患者休克症状,及时汇报医生。
(2)做好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严格记录患者每小时尿量、颜色和性状。
如经治疗,尿量稳定在30ml/L以上,提示患者休克好转。
(3)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按药物浓度严格控制滴速。
严防药物外渗,若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
若出现药液外渗,应根据药物性质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包括患处用0.02%普鲁卡因封闭,以免皮下组织坏死,以及运用湿性愈合理论进行局部处理。
(4)做好抢救记录。
准确、详细地记录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和24h出入量,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渗透的敷料,估计并记录患者失液量,以供补液计划做参考。
5.预防并发症
(1)进行治疗及查体时勿过度暴露患者,以免患者受凉:
行人工气道的患者,要做好气道护理和口腔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防肺部并发症。
(2)使用血管收缩药物后,肾血流减少,可使患者尿量减少,导致肾功能衰竭。
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尿量的变化,防止肾功能衰竭。
(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严密观察局部皮肤,严防药物渗漏至皮下,导致局部皮肤坏死。
(4)保持床单元清洁、平整、干燥,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每2h翻身、拍背一次,按摩未发红的受压皮肤,防止皮肤发生压疮。
(5)对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的患者,应加床旁护栏以防患者坠床;输液肢体应采用夹板固定。
必要时,四肢使用约束带固定于床旁。
6.调节体温
创伤性休克的患者,体温常降低,应予保暖。
可采用盖棉被等措施,保持室温在20℃左右。
切忌用热水带、电热毯等进行体表加温,以防患者烫伤及血管扩张,后者可使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流灌注进一步减少,加热可加速组织耗氧量,不利于抗休克。
第二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急救护理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较快,一般在受伤24h内出现。
(2)骨筋膜室综合征可有“5p”,即苍白、感觉异常、无脉、瘫痪以及拉伸骨筋膜室时产生的疼痛。
(3)疼痛往往早期出现,几乎所有的患者会产生此症状。
这种疼痛往往是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骨科 护理 常规 最后 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