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习题鲁教版必修3.docx
- 文档编号:5093567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37.66KB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习题鲁教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习题鲁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习题鲁教版必修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习题鲁教版必修3
第一节 认识区域
1.区域的类型及划分。
2.区域的内涵及特征。
3.学会结合实例,分析区域特征及区域间的相互关系。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
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1)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
(2)目的:
为了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区域类型
概念
划分
举例
均质区
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可以按照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自然区域,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
地形区、热量带、方言区
功能区
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城市经济区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
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
3.开放性
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知识点一
区域的含义类型划分
[问题探究]
分析图示,解答有关问题。
图甲 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 图乙 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
(1)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规律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其成因是东南部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西北部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
(2)甘肃省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半湿润区与湿润区的分界线分别大致与200毫米、400毫米、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
(3)图乙中甘肃省干湿区主要有:
A湿润区、B半湿润区、C半干旱区和D干旱区等,它们划分的主要指标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总结深化]
1.区域的三层含义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
区域可以说是地球表层一个片段,因此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2)区域划分的基础是“地理环境差异特征”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均一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地球表层难以找到性质或功能绝对相同的地段,因此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上,从主观认识出发,划定区域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形成一定的区域,例如甘肃省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亚洲、中国、东北地区等。
(3)区域的划分要有“一定的指标”
区域的特定性质或功能,是根据人的主观愿望去发现的,例如我国柑橘宜栽培区、沿海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等。
人们多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去划定区域的范围界线,有的按单一指标划分,如干湿地区、高原区、热带雨林区;有的按综合指标划分,如自然区,我国南方、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区。
2.区域的内涵
区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进行区域研究首先要明确区域的内涵,具体分析如下:
内涵
阐释
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等
其划分体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客观性指其划分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差异基础上的;主观性指区域是人们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人为划分的
有一定的范围或界线
范围有大有小,界线往往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如干湿地区;但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
有一定的体系结构
分级性、多级性或层次性,即区域具有级别差异,如下图所示:
[对点演练]
我国“十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据此完成1~2题。
1.以上划分是按( )
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
2.下列关于所划分四类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解析:
1.C 2.A 第1题,四类功能区由多个依据划分,既有自然指标也有社会经济指标,故属于综合指标。
第2题,四类主体功能区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图甲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内涵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B.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图乙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
该标志物应位于图甲中的________处(填代号)。
解析:
第
(1)题,可利用排除法解题。
图甲中三类干湿地区各自独立,水田、旱地、牧区之间以差异为主,没有内在联系;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相对一致性;图甲中三类干湿地区是并列关系,而并非包含关系;三个干湿地区的界线是一个过渡带,并非明确的界线。
第
(2)题,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基本吻合。
答案:
(1)B
(2)③
知识点二
区域的特征
[问题探究]
读青藏高原地理要素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探究1 图中各自然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
各自然要素之间是如何联系?
提示:
地势。
青藏高原的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地势高,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动植物种类少且以耐寒为特征等。
探究2 区域的整体性还表现在区域自然环境和区域人文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上,青藏高寒区自然环境如何制约着当地人文环境?
提示:
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以高寒农牧业为主)、人口和城市分布(人口和城市及农业区集中分布在河谷地带等)等。
探究3 试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成为我国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的主要原因?
提示:
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总结深化]
1.区域三大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
特
征
图解(A、B为两个不同的区域)
举例
指导意义
整
体
性
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
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表现为A内部、B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差
异
性
表现为A、B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A、B之间有差异性
新疆长绒棉基地与陕西苹果基地之间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开
放
性
表现为A、B之间的联系性,能提供彼此所需
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经济全球化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2.整体性、差异性及开放性之间的关系
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而开放性又体现了差异性和整体性。
所以,区域的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
[对点演练]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
A.连续性 B.差异性
C.相似性 D.联系性
2.正确表示江苏省三大区域间人口主要流向和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A.①→②→③ 开放性
B.③→②→① 整体性
C.②→①→③ 差异性
D.③→①→② 过渡性
解析:
1.B 2.A 第1题,图示三大区域之间的面积、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反映了区域的差异性与区域划分的指标。
第2题,区域间人口一般由落后区域流向发达区域,体现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即开放性特征;读图可知,苏南地区经济最发达,苏北地区经济欠发达。
3.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省(区)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年降水量由________向________递减,我们根据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
(3)A、B、C三处的天然植被依次为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这体现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
(4)干旱区分布于该省区的西南部,这说明区域有明确的________特征。
解析:
根据经纬度位置和轮廓特征可判断出该省(区)为内蒙古自治区。
其年降水量大体为自东向西递减。
根据A、B、C三处的降水状况可判断其植被类型,这体现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
答案:
(1)内蒙古自治区
(2)东 西 降水量与蒸发量
(3)温带森林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差异性
(4)区位
1.有关区域及其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也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解析:
选D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下图表示不同的区域,实线表示明显的区域界线,虚线表示不明显的区域界线。
A、B、C所表示的区域界线可能是( )
A.中国、福建、福州
B.中国、干湿区、福建
C.中国、季风区、外流区
D.中国、长江流域、闽江流域
解析:
选B 区域有一定的边界,但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之间的界线、国界线等;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
从图中看出,A、C所示区域界线为明显的界线,B所示区域界线为不明显的界线。
我国地理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
据此完成3~4题。
3.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
A.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黄淮海平原 西北地区
B.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C.东南沿海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四川盆地
4.属于谚语⑤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有( )
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 ②河流众多 ③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 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A.①②③B.④⑤
C.①③④D.②⑤
解析:
3.C 4.D 第3题,该题考查区域的整体性特征。
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
第4题,⑤描述的是秦岭-淮河南北景观,秦岭-淮河以南降水多,河流众多;有沪宁杭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地带性土壤为红壤,较贫瘠;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甘蔗。
青藏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独具特色。
据此完成5~7题。
5.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寒冷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纬度高B.地势高
C.冰川广布D.风力大
6.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地区农业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河谷农业——小麦、青稞
B.坝子农业——小麦、青稞
C.灌溉农业——小麦、棉花
D.绿洲农业——青稞、棉花
7.青藏高原地区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特殊的地理环境,体现了区域的特征是( )
A.整体性B.差异性
C.开放性D.联系性
解析:
5.B 6.A 7.A 该题组主要考查了区域的整体性的相关知识。
第5题,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第6题,河谷地区地势低、气温高,青藏高原种植业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农作物主要是青稞和小麦。
第7题,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征。
下图为甲、乙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甲、乙两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粮食
B.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核电
C.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劳动力
D.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资金、技术
9.该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①综合性 ②整体性 ③差异性 ④开放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8.C 9.C 第8题,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带,核电分布在东部地带,故A、B两项错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发达国家具有资金、技术优势,故劳动力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第9题,该图反映了甲、乙两区域经济要素的差异及联系。
1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海南岛的地势特征是________。
(2)为适应冬季我国北方市场的需要,海南岛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这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特征。
(3)请运用区域的整体性特征,分析地形对海南岛西部地区气候与工业发展的影响。
解析:
第
(1)题,海南岛的河流由中心向四周流,说明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第
(2)题,海南岛的蔬菜供应北方市场,反映了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第(3)题,海南岛西部地区降水少,光照充足,有利于晒盐,发展了以海盐为原料的制碱业。
答案:
(1)中部高、四周低
(2)开放性
(3)受地形的阻挡作用,海南岛西部地区降水较少,光照充足,有利于晒盐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海洋化学工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高中地理 第一 单元 区域 地理环境 人类 活动 第一节 认识 习题 鲁教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