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实验学校高中部教师招聘历史试题.docx
- 文档编号:5091963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98.18KB
解析版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实验学校高中部教师招聘历史试题.docx
《解析版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实验学校高中部教师招聘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实验学校高中部教师招聘历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版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实验学校高中部教师招聘历史试题
潮南实验学校12月高中部教师招聘历史科试题
试题分值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2分,共24小题48分)
1.《史记》载: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髃(yú)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周初三监之乱,反映的是周初政局不稳,分封制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周初政局不稳,分封制受到冲击,而不是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排除A。
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周初政局不稳,分封制受到冲击,不是宗法秩序且天子权威并未出现衰落,排除D。
点睛:
本题以分封制为切入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结合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西周实施分封时,周王会将原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让他们跟随诸侯到封国担任官职。
这一做法
A.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推广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C.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
D.打破了地方的血缘政治
【答案】B
【解析】周王分封时,随着分封制的实施,职能部门被分封到地方,这显然把先进的制度推广到了地方,故B正确;分封制度下诸侯权力较大,难以消除对中央的威胁,故A错误;C属于分封制的作用;D中打破血缘政治说法错误。
3.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
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
这种变化说明汉朝
A.道德因素影响了权力分配
B.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
C.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D.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皇后设置的官吏和机构的裁撤,说明传统宗法观念影响到了权力的分配,故A正确;B属于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材料中只是裁撤皇后设置的官职,并不能避免外戚干政可能性,故C错误;材料中关于裁撤官员与行政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故D错误。
4.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
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
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
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
【答案】C
【解析】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替平繁,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材料对于农具和农艺的介绍稀少,这说明这一现象,故C正确;封建社会一直注重重农抑商,故A错误;此时经济重心还没有南移,先进耕作方式仍在北方,故B错误;南北朝时期属于社会动荡不安,故D错误。
5.唐朝武周以后,大庄园制经济日益发展。
安史之乱后,庄园制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
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A.新的经济形态萌芽
B.封建经济持续繁荣
C.政府税收大幅下降
D.君主专制受到影响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庄园制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政府的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小农经济,庄园制的发展导致小农数量减少,不利于政府税收的稳固,故C项正确;新的经济形态萌芽指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且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故A项错误;唐宋明清时期封建经济仍然在发展繁荣,故B项错误;小农数量减少与君主专制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庄园制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兼并导致小农数量减少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得出“政府税收下降”的结论。
6.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
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
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B.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花和木棉都属于经济作物,这反映了明清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将农家副业与主业进行比较,无法说明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粮食手工加工业,故D项错误。
故选A。
7.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
建置
作用
开皇三年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大业元年
开通济渠。
接驳洛阳与淮河。
开元
二十二年
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粮仓设置由关中地区到江南地区,粮食也由江南运到关中,故可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但关中地区仍为统治的中心,故可知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而是强调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排除A。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不符,排除B。
由材料可知政治中心没有南移,关中地区仍为政治的中心,排除D。
8.1927年11月,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指出:
“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在现时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
一、反革命的统治能相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如土地问题、劳资问题等);二、反革命的统治能够逐渐稳定;三、革命的群众溃散而消沉。
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
”这一认识的提出
A.结束了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B.加速了国共武装对峙阶段的到来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D.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供了依据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的三个条件在中国不存在,显然对于中国革命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故C正确;A是八七会议;此时国共对峙已经开始,故B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已经提出,故D错误。
9.认为与外国“彼此通商,理所当然”……通过对外贸易,太平天国购进了大炮、火药和粮食等军需品,并大量出口丝茶……不过为了获取军火武器,称外国人“尽是兄弟之辈”,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以“保护”英国过往商船。
以上材料突出反映了
A.中国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
B.太平天国昧于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
C.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采取“中立”政策
D.太平天国借自由通商与列强发展友好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获取军火武器……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可知,太平天国在对外交往中不熟悉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且A项说法错误,中国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
材料体现西方国家与太平天国进行军火贸易,而不是中立政策,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太平天国借自由通商与列强发展友好关系,而是强调太平天国昧于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排除D。
10.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衙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
这种安排
时间
总署大臣人数
军机大臣人数
其中总署大人兼任军机大臣人数
1861—1868年
7
5
3
1869—1875年
10
5
4
1876—1881年
12
5
5
1882—1884年
12
6
4
A.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C.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
D.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
【答案】D
【解析】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占有的比例较大,之所以这样设置官职,主要是为了推行洋务运动的需要,故D正确;表格中官职并不是政府机构半殖民地化,故A错误;表格主要目的是满足洋务运动需要,不是政治近代化,故B错误;材料中是中央官职任命,不涉及地方官职,故C错误。
点睛:
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11.近代西方思想家鼓励各种社会团体结党营私、互相制衡,以此减少权力的滥用。
晚清学者在介绍西方政治理论时却强调广开言路、通上下之情、臣民一体、全国团结与整合。
这种差别说明近代中国
A.皇权至上思想根深蒂固
B.解决民族危机成为迫切任务
C.各种政治力量更为团结
D.保留君主制度符合时代需要
【答案】B
【解析】晚清人士倡导“广开言路、通上下之情、臣民一体、全国团结与整合”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深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故B正确;A与材料中内涵相反;C中各种力量团结说法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包保留君主制,故D错误。
12.鸦片战争之后,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供职的英国人说:
“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的黄金国。
……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
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
”综合上述史料可以得出
A.近代时期在华外国人不受任何法律约束
B.近代初期的通商口岸社会局面动荡不安
C.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雅民地半封建社会
D.近代部分沿海城市迅速畸形地繁荣起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的黄金国”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非常繁荣;由“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可知上海繁荣背后隐藏着种种罪恶、唯利是图;故可知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在华外国人不受任何法律约束,而是强调近代部分沿海城市迅速畸形地繁荣起来,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近代初期的通商口岸动荡不安,而是强调近代部分沿海城市迅速畸形地繁荣起来,排除B。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材料强调近代部分沿海城市迅速畸形地繁荣起来,故排除C。
13.认为与外国“彼此通商,理所当然”……通过对外贸易,太平天国购进了大炮、火药和粮食等军需品,并大量出口丝茶……不过为了获取军火武器,称外国人“尽是兄弟之辈”,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以“保护”英国过往商船。
以上材料突出反映了
A.中国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
B.太平天国昧于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
C.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采取“中立”政策
D.太平天国借自由通商与列强发展友好关系
【答案】B
14.1912年,中华书局提出“提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的理念。
这一理念意在
A.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B.促进人民大众觉醒
C.推动西学东渐的发展
D.宣传教育救国思想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12年……提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材料的主张意在促进人民大众觉醒,激发人民的爱国精神,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不符合题干时间,且新文化运动并不提倡国粹,故A项错误;“西学东渐的发展”说法没有突出激发爱国心的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教育救国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B。
15.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都曾大规模对外扩张,在此过程中,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则严格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范围内。
这种差异
A.是罗马扩张迅速的根本原因
B.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加广泛
C.保障了雅典公民的紧密团结
D.促使罗马帝国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则严格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范围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公民权范围不属于罗马扩张迅速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罗马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公民权授予范围,不是公民的权利内容,故B项错误;雅典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与雅典公民的紧密团结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C项错误;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必然促进罗马帝国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形成万民法,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的影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万民法的确立的背景入手,对选项逐一分析,同时注意区分公民权授予范围与公民权利内容两个概念,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6.1953年下半年,上海市报社、出版社和剧团纷纷通过宣传画、连环画、故事书、越剧、沪剧、话剧、相声、说唱等形式,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
这是为了
A.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制造舆论氛围
B.动员选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
C.庆祝朝鲜战争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
D.大力宣传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
【答案】B
【解析】1953年下半年,宣传人民当家作主,主要是为了1954年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制造群众舆论基础,故B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经济方面举措,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C属于国际局势,与材料政治信息不符合;D主要是工业化,与题意不符。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要注意题干时间1953年,联系1954年第一届人大会议召开。
从人民选举的角度思考,千万注意不要把题肢张冠李戴。
导致失分。
17.古代雅典公民很少直接经商,农业被视为最体面的职业,只有公民才能购买本邦土地,同时法律禁止个人过多兼并土地。
这一现象
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加剧阶级矛盾导致城邦混乱
C.利于解决平民债务负担
D.强化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
【答案】B
【解析】“农业被视为最体面的职业,只有公民才能购买本邦土地”一方面是提高公民地位,另一方面主要是增强公民对于城邦土地认同感,故D正确;经商少不能说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故A错误;材料是增强城邦集体意识,故B错误;材料不涉及平民债务信息,故C错误。
18.自十九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
恩格斯也曾说:
“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对于上述材料解读确的是
A.罗马法的产生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B.罗马法体系已经非常完备不须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C.罗马法的核心是保护个人财产私有制度的不可侵犯
D.罗马法系中包含着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法权关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的产生与罗马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关,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
B项说法太绝对,罗马法随着罗马政治经济发展不断完善,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的核心是保护个人财产私有制度的不可侵犯,而是强调罗马法系中包含着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法权关系,排除C。
由材料“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可知罗马法系中包含着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法权关系,所以D项正确。
19.1927年,苏俄有45.1%的富裕农民户和富农户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
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A.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
B.抑制农村土地兼并
C.实现向农业合作化的过渡
D.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答案】D
20.1921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准备计划、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
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1926年,已经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
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
A.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
C.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
D.经济建设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
【答案】B
【解析】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运用商品、市场管理经济,材料中国家计划委员会的设立体现出国家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故B正确;A是斯大林时期形成;国内战争结束后,国际局势并不是越来越紧张,故C错误;材料不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故D错误。
21.二战前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的品德、魅力是取胜的关键。
二战后,该因素的重要性明显下降,选民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的许诺。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总统行政权力增强
B.福利政策已深入人心
C.对苏联威胁的担忧
D.凯恩斯主义渐趋失灵
【答案】A
【解析】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促使总统权力的增大,“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说明总统行政权力的增强,故A正确;此时美国还没有全面实施福利制度,故B错误;苏联威胁属于国家事务,与材料中总统选举标准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凯恩斯主义渐趋失灵时20世纪70年代,故D错误。
22.从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世贸组织共收到202次贸易纠纷投诉,其中由发达国家起诉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三倍,美国和欧盟共起诉110次,占总量的55.4%。
这种差别说明
A.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加入世贸组织
B.外贸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比重较小
C.发达国家的经济更易受到外部冲击
D.国际贸易规则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
【答案】D
【解析】世贸组织中美国和欧盟起诉次数占据总量一半之多,说明国际贸易规则对于发达国家十分有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故D正确;发展中国家也大多加入世贸组织,故A错误;外贸在发展中国家比重仍然很大,故B错误;发展中国家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故C错误。
23.“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免于匮乏的自由,用世界性的术语来说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可以为其国民提供一个健康的和平时期的生活。
”这是罗斯福总统在国会演讲时说过的一句话。
在当时美国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理念的新政措施是
A.通过立法建立社保体系
B.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C.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D.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每个国家都可以为其国民提供一个健康的和平时期的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大危机时期,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建立社保体系,为国民提供了一个健康的和平时期的生活,故A项正确;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不符合“为其国民提供一个健康的和平时期的生活”,故B项错误;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也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也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为其国民提供一个健康的和平时期的生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罗斯福新政的角度,提取社会保障的方面的措施,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4.“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
”材料主要说明
A.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B.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C.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促使革命迅速发展
D.一战加剧俄国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战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激化了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导致革命爆发,故D项正确。
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但属于D项一部分,排除。
B项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但属于D项的一部分,排除B。
C项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但属于D项的一部分,排除C。
点睛:
本题以十月革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结合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第Ⅱ卷材料题(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转型时期的几个世纪(15—17世纪)中,英国成功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期间,商人的数量和财富不仅迅速增加,而且社会地位也随之获得了提高。
……商人还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财富,与英国王权紧密结合,广泛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从而使国家制定有利于商人的政策法令。
……这一时期,英国商人逐渐成为一支数量可观、拥有强大经济政治实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对英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商业和商人的推动作用,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白永亮《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中的商人及其作用》
材料二明清商业相对繁荣,其中不乏豪商大贾,而称雄明清商界者又非徽商莫属。
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明清时期中国和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群体是如何推动两国社会发展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推动社会变革与转型方面,与英国近代商人群体相比明清时期中国商人群体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答案】
(1)
中国: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城乡经济联系的加强;对各地区城市的兴起与繁荣起了积极作用;商人群体举行各种赈灾、修路、架桥等“义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对教育事业,社会公益事业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贡献较大;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发的出现和封建社会的解体;
英国:
英国重商主义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增加了英国的财富,增强了英国经济实力;在对外贸易上,发展海外贸易,开拓海外市场。
在工业领域上,商人不仅投资于乡村工业,甚至直接或间接的经营制造业,这对英国的工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民族国家形成上,英国王权需要商人的资金支持,而商人需要以王权为代表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支持,他们共同巩固着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2)不同:
英国商人群体有力的推动社会转型,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人群体没有成为社会变革和转型的重要力量。
原因: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盘剥与束缚;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商业资本用来置地、买官等,商人缙绅化,商业资本封建化;社会购买力低下,消费畸形;经商致富依靠权钱交易,权力支撑;
【解析】
(1)关于明清时期的商人群体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据材料“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析 广东省 汕头市 实验学校 高中部 教师 招聘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