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观后感4.docx
- 文档编号:5077199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50KB
活着观后感4.docx
《活着观后感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着观后感4.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活着观后感4
活着观后感
【篇一:
活着观后感】
看完《活着》这电影,从内心早就想写点什么,但颇感苦涩,很难落笔。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徐富贵,妻子家珍。
纨绔子弟福贵由于嗜赌如命从解放前的富家子弟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
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
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经历解放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革一家人的经历。
说实话,电影一开始,看着家珍的眼泪和富贵的嗜赌的鲜明对比,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我是恨富贵的,心里一直在祈祷他转身离开那个喧闹的赌场,可他没有,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
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
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
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
“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
”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
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
是啊!
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
我在看到家珍流泪时心就开始痛,手牵着小孩,肚子还怀着小孩,在那里苦苦的哀劝那个不珍惜自己的所谓的丈夫,希望她转身离开那个爱她还不如赌博、不顾家的富贵,希望她遇到一个上进的、疼她、惜她的男人……那也是只是我的“希望”,她兵没有这样。
家珍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
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
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
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
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
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
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
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
多少人能承受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不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啊,可富贵和家珍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
令我感动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对福贵的真诚的生死与共的爱情,在福贵家庭没落时,不离不弃,同呼吸共患难,以及对老人和孩子真诚的爱,有福同享,有难同担,这看似伟大的爱情其实同我们的父辈所经历过的和所拥有的爱情没有区别。
想想今天,生活富足了,可能一起吃苦一起奋斗的年轻夫妻有多少。
我在一个婚姻节目里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
妻子(年轻貌美)因为与丈夫吵架离开,丈夫没有追出去而要求离婚,原因是因为觉得丈夫不够在乎自己。
对比的多么鲜明,讽刺的多么有力。
可笑,可悲!
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
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盲目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嗯,忍受,只是两个字,可又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之重啊。
现在这个社会,不说远处,就拿身边的故事说事吧。
才在这不久前,重庆大学的一女博士就这样从高楼上从身一跃结束了她的“痛苦”,结束了她的生命。
这就是我们国家和她家里人拿重金培养出来的人。
她懂得道理和知识不比一般的百姓少吧。
她还尚且这样轻生,不能承受生活压力之重,那还有的芸芸众生呢?
悲啊,叹啊!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两口子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
但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只说他真切地告诉了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
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累,悦纳!
苦,接受!
痛,生并努力幸福!
活着就是幸福!
活着就是修行!
【篇二:
《活着》观后感】
以前看过余华的小说,很震撼。
而且我总认为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总不会比小说精彩。
讨厌跟风。
所以一直没看张艺谋拍的《活着》,虽然身边的朋友一直在推荐。
前段时间因为选修电影文学而找来了看,我终于打消了对电影《活着》的误解,在我眼中,电影比小说又多了一种韵味。
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活”,余华太残忍,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守着一头老牛,我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泪水不停的流,余华这样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觉得太沉重,但我绝不否认,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说。
而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
福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福贵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皮影是他的特殊爱好。
当他的文艺嗜好变成谋生的工具时,他却表现的“乐得其所”。
这是一种“活着”的韧性在激励着他,带领着他,让他顽强地生活着。
片尾,福贵找出装皮影的旧箱子,让外孙养小鸡。
外孙和小鸡都是新生命的象征,皮影虽然没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续。
一家人开心的笑着,影片到这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影片结束,而生活继续”的感觉,我非常喜欢。
生命总要绽放,不管经过多曲折的道路。
看过余华的所有小说,深深钦佩这样写作很有独立思想,不夹带个人感情的叙述,在他的小说面前很多时候我自己都深深感受到了小说中所传达出的悲痛和那个时代的无奈和压抑。
冲此看了张艺谋的《活着》,在整个电影行进中我再一次被这样小人物在那个年代的命运的主线所深深吸引与牵动。
葛优的演技简直就是入了骨了,更别提巩俐的表演,将那样的一个中国传统女子的性格与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凤霞临死时她的哭戏,宛若我们身边的即将丧失儿女的可怜母亲;最痛苦的不是看着女儿受苦,最痛苦的是可以救但救不成的那种惋惜。
其实这些在余华的小说中体现得更为透彻。
在改编上很多地方作了变动,但也不影响整个主线的发展,但是没有小说详尽,所以“活着”的这个主题在电影中的体现就需要观众仔细分析,而不像小说中文字中透出的都是血泪的辛酸和人生社会的无奈。
在结局的时候,电影并没有把小说中家珍逝去女婿二喜被预制板夹死以及孙子在自然灾害时期吃豌豆噎死的结局再刻画出来;结尾处,导演以一种祥和的生活状态结束了这一幕幕的人生悲恸——病倒的家珍和福贵二喜以及孙子幸福开心地吃饭……
电影也确实不需要像小说中那样再刻画下去了,因为主题在于活着,这一切的经历以足够反映一切,而再说下去似乎就成了人生剪影了。
主题与意蕴也在那一系列的事情中慢慢地向观众们传达着活着的信念。
再次感叹,葛优的戛纳影帝真是不是这么简单得到的,这样纯熟的演技也实在让人佩服。
颠沛流离的生活,感谢现在的安详与和平。
【篇三:
《活着》观后感作文】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
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
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
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
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
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
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
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
“有果必有因”。
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
在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是不是他的父亲和妻子不关心他呢?
答案是否定的。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
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
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
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
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
“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
”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
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
是啊!
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
现在我们来给她作个分析吧。
影片中描绘她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
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
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
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
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
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这个故事说到这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剧情仍未结束。
也许导演还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环境不断在变,人也随着不断地变。
但是不论如何,不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还得活着,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尝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
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
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作为编剧,导演,为什么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呢?
是否想通过加深富贵和家珍的痛苦,来表现他们生活的毅力?
我想除此以外,他们还想提醒人们,做事时不要不懂了装懂,否则酿成悲剧再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了。
有庆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
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
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这种情节真令人悲哀愤怒。
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
我原以为富贵和家珍会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可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活着!
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强与勇气打动。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
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
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篇四:
《活着》观后感】
活着,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活着》,对中国百姓的妥协,忍耐和坚韧最入木三分的写实。
影片展示的不仅仅是福贵的活着,更是那个年代中国百姓的一辈子。
张艺谋在改编时给福贵设置了皮影戏的皮偶,这是这部电影中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恰如《天堂电影院》广场疯子一样。
表面上是人在操纵着皮偶,上演着悲欢离合;事实上,福贵何尝不是命运手中的一个皮偶呢?
他又何尝能够操控自己的人生?
电影展示的是一种大悲怆!
个体与历史,生存与环境,偶然与必然的大悲凉!
一群小人物,在不可抗拒的时代洪流中跌跌撞撞。
在主人公刚抓住生活中的一点点喜乐时,命运的残酷一面转瞬即至————人身不由己,人呼天抢地,人欲哭无泪,只有保持一种淡淡的希望————活着,以苦为乐,从绝望中找希望,这是特定时代给他的信仰和追求,不然,你能怎样?
谁都无法逃离的命定的劫数!
“活着”为的什么?
它不是纯粹地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因为有一些感情的联结。
一个人的活着,不仅仅是个人在活着,他还从身边的人那里获得生存的意志与动力,同时他又是其他人赖以活着的精神动力,而他又因别人的活着而活着。
有了为别人而活,别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他就不会轻易地被外在的一时的荒唐与残酷(不仅文革如此,之前的战争、之后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所击倒,这就是影片给我的启示录
人是犟不过命的,我不免宿命地想着。
唉!
我们这些人的所在所居比影片反映的时代又换成别样的风景了。
但愿傻傻地活一辈子,不要去思考什么,这样也算如苏轼所说的“无灾无殃到公卿”了!
【篇五:
《活着》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活着》,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深刻,更加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民国时期,一个叫富贵的少爷,因为赌博,把自己的家产全都输光了,妻子家珍也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过着贫穷的生活。
一直到他妻子家珍回来,并得到一个皮影工作,日子才渐渐好起来。
不幸的是,再一次表演中,富贵被国民党兵给抓走了,在国名党的兵团里,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
后来富贵又到了共产党的团队里,最后终于回到了家。
在他家里,妻子家珍每天只能靠起早贪黑地送水来维持生活。
以后,生活越来越好,但不幸却不断发生在他身上:
唯一的儿子被兄弟撞死了,唯一的女儿因为生产时大出血也死了,不过最后他的妻子、外孙、女婿还一直陪伴着他……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刻感受到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幸福、快乐的事。
在富贵那时候,一刹那间就是几条人命,但即使生活在艰难、困苦,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生命,永远抱着一颗求生的心。
而我们现在的人,每天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没有看重生命,从来没认识到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事物。
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只要你有求生的心,有热爱生命的心,有坚强的心,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上的困难总会过去,幸福的大门总会向你打开。
我们应该像富贵那样,用坚强面对生活。
让我们一起热爱生活吧!
【篇六:
电影《活着》观后感】
星期六上午,我和爸爸一起观看了《活着》这部电影。
在五十年代的一户家庭里,有一对夫妻,而且还有一个小女儿。
男的整天到晚到赌场去和别人赌钱,因为每次都输给对方,所以损失极大。
女的劝来劝去,他还是不听管教,结果连自己的家产都没了。
从这里,我学到了做每件事都得有个度,还有及时改正错误,这样才不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为家里太穷,所以男的就向那个曾经和他赌钱的那个人借钱。
那个人没有借钱给他,但给他了许多皮影。
他找了一些同伴和他一起演戏,后来他就赚了许多钱。
从这里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
在六十年代,那对夫妻的女儿和小儿子都长大了,有一天,女儿正在干活,一群小朋友用石头扔她,因为她是哑巴,所以无法表达她要说的话。
小儿子听到了,急忙跑过去把那群小朋友给痛打了一顿,他们也还击他。
在一所大食堂里,小儿子又看见那个打他姐姐的小朋友。
于是,他就装了很多面,还加了很多辣椒。
然后,他就把碗里的东西倒在了那个小朋友头上,辣得他的眼睛都睁不开了。
唉!
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啊!
后来女儿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儿,过了不久,女儿和小儿子都去世了,所以只能让姥姥和姥爷来养育小孩。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能横行霸道,有错误就要及时改正,这样你就会得到上天的奖励。
【篇七:
电影《活着》观后感】
我是在教室和班上同学们一起看《活着》这部电影,可以从同学们的不同反应中看出他们对于这部片子的一些看法。
或是笑,或是哭,或是一种不屑,或是一种震撼,我觉得这部电影教给我很多东西。
电影是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的,但是相应地减轻了一些伤感的让人觉得很沉重的情节,以使看的人不会对生活失去希望。
故事选择了40、50、60三个年代作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抗战、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40年代,主人公徐富贵赌博输掉了祖业,从地主家的阔少爷沦落为了一个佃户,气死了父亲,随后被抓去当壮丁打仗;50年代,富贵一家经历了大跃进,生活艰苦,但是却在挤牙缝一般的日子中存活了下来,富贵的儿子有庆因意外事故夭折,可谓白发人送黑发人,其痛可知;60年代,文化大革命悄然而至,在动乱中人们的生活生命毫无保障可言,富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致死,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也惨死了。
电影中故事到此便谢幕了,结尾是富贵夫妇和女婿外孙一起活了下来。
之所以说电影的改编减轻了悲伤的情节,是因为原著中,结尾只剩下富贵一个人活着,带着一头他梦寐以求的老牛。
他的妻子、女婿、外孙都相继先他而去。
面对这样的影片,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伤感,又怎能不让人震撼。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姑且不去说,人只有先活着,才能去实现所谓的生命的意义。
富贵的母亲教育他只要活着高兴,穷也不怕。
少爷时代的他只知玩乐,生活颓废。
穷了以后,他反倒找到了家庭的快乐,妻儿的幸福。
赌博时他没想过回家,当被抓去打仗,每天踩在死人尸体上,不知道能否活着归家时,他又是如此地想家,想着家中的妻儿老母。
在那种孤独绝望的时刻,人才会如此深切地想着一定要活着,一定要活着回家去。
他们往后的日子很艰苦,生活拮据,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死。
我看到当富贵和他的妻子为死去的一双子女号啕大哭时,教室里的部分女同学也禁不住地抽泣起来,这就是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对死者的惋惜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吧。
电影完了,我心中想着的竟是要好好活着,莫名地想起了家中的亲人。
每个人都要好好活着,因为身后都会有惦记他希望他活着的人。
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家人负责,活着不只是自己的事,而是关系着很多人的感情和命运的事。
《活着》这部电影,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一个凄婉悲惨的命运。
人们在自己的笑声中思考着生命这种东西,同时也在想着应该怎样活着。
如同我,是无论如何不想过与片中人一样的生活,但是我却赞赏富贵面对打击面对挫折的勇气以及他在生活中勇于改过的精神。
富贵的贤惠妻子或许在他人眼里有点儿傻,但是她的坚强却是我们都应该具备的。
活着有很多的意义,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我们不必去苛求他人与自己趋同。
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好好活着,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去追寻自己活着的意义。
永远不抛弃,不放弃,珍视生命,创造价值。
【篇八:
《活着》观后感】
《活着》是张艺谋1994年的作品。
影片讲诉了解放前的40年代、50年代、以后的几段故事。
作品围绕福贵的人生态度的变化来传达。
福贵本是一个嗜赌成性的纨绔子,后来把家产输光、把老爹气死、媳妇儿又跑了,作品围绕这些及之后的一些心理生活态度的转变来刻画。
那样的朴实、那样的诚挚。
后来的福贵家日子十分清贫,但妻子回来了,一家四口的日子也还算苦中有乐,可生活却总不是向你想要的方向发展,影片中福贵对有庆说,“鸡长大了变成鹅,鹅长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了。
”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
悲剧由此开始了,有庆被区长的车撞死了……。
后来大女儿凤霞嫁给了老实工人,福贵家再一次迎来不幸,凤霞难产死了……。
影片的最后是一家四口,福贵、妻子、女婿和外孙馒头一起吃着简单的馒头那种其乐融融的笑为结局。
我觉得这个结局让我看到生活的不完美下的飘香。
当我一无所有的时候,还剩下什么---活着。
据说这是很少一部超越原著的作品。
影片多次对共产主义进行讽刺,贫民百姓有着不能反抗的悲哀。
感觉家就是一个个的减少,又一个个的出生来轮转,人不能一直沉浸在苦痛中,总得活着,不管遇到什么,你就得熬,熬过了,就好了。
名利钱财都是身外之物,不是我的东西强加在自己身上说不定会变成一场灾祸,活着,就是慢慢的通透生活。
上帝创造了三种人,第一种是付出型,第二种是享受型,第三种是付出与享受两者兼并型。
上帝分别给他们打了分:
50、50、100。
于是上帝决定多创造第三种人。
在人间,第一种人成为了圣人,他们只知道付出,不求回报,他们为了国家、为了社会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名字流芳百世,为后世所敬仰。
第二种人他们无恶不作,扰乱人们生活的安宁,他们的名字遗臭万年。
第三种人他们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一样开心,他们的名字没有人记住。
人们也给者三种人打了分:
100、0、50。
我们大多数都是第三种人,不管什么共产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对于老百姓来说,有口饭吃就是最知足的事。
福贵经历了大喜大悲之后的那种淡然感染着我的生活,我活着,就得活的好好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活着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