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第九单元 第20讲 经济体制改革及对.docx
- 文档编号:5072620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33.02KB
高考历史复习第九单元 第20讲 经济体制改革及对.docx
《高考历史复习第九单元 第20讲 经济体制改革及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第九单元 第20讲 经济体制改革及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第九单元第20讲经济体制改革及对
限时训练
选题细目表
考查知识点
基础
中档
稍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4、6、7
1、5
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8、10、11
12
9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
1.(2016·长沙模拟)著名党史学家李新记载了这么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某地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所以县里的领导不大愿意把地分给农民。
但李新到农民中间一问,农民都支持分地。
这件事情可以说明( )
A.党史学家主要研究农民
B.大包干符合农村实际
C.机械化不符合农业发展方向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解析:
材料中只是说明党史学家的经历,不能以偏概全说党史学家主要研究农民,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但李新到农民中间一问,农民都支持分地”可知大包干符合农民愿望,故B项正确;农民愿意分地,但并不代表机械化不符合农业发展方向,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可见农民的需求跟生产力的发展是不一致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7·荆州质检)阅读下面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表。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份
城乡比(以农村为1)
1957
3.48∶1
1979
2.50∶1
1984
1.71∶1
1990
2.02∶1
1994
2.60∶1
A.身份和户籍管理
B.粮食收购价格和农资价格
C.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D.城乡居民社会流动程度
解析: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收入增加再次与农村差距拉大,故C项正确;A、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只能解释农村收入的增加,故B项错误。
答案:
C
3.(2016·海口模拟)美国学者威廉·奥夫霍尔特指出,邓小平最初的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民的收入翻了一番,赢得8亿农民的支持,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刺激了轻工业起飞从而又赢得了几千万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支持。
材料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A.以农村实效推动城市变革
B.主要集中于农业和轻工业
C.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D.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
解析:
材料信息“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反映出农村改革推动城市变革,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主旨;材料没有反映出其内容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故D项正确。
答案:
A
4.(2016·临汾二模)下表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增长率(依据龚关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
该表反映出( )
区域
收入
消费水平
农村
17.6%(家庭收入)
8.9%
城市
8.0%(职工货币工资)
4.5%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B.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城市
C.废除农业税增加了农民收入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解析:
从图表可知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均高于城市居民,体现出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较快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
A
5.(2016·鹰潭模拟)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从实践上确定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活跃商品经济
C.对外开放加速了经济模式的有效转型
D.改革初期“左”倾思想对经济有影响
解析:
依据材料“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可知,中共主张坚持市场为导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故B项错误;改革初期“左”倾思想与材料无关,故C、D项错误。
答案:
A
6.(2016·湛江二模)下图为1992—1996年中美GDP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经济因模式变化使增速趋于合理
B.知识经济不利于美国经济增长
C.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急躁冒进的趋势
D.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时期
解析:
1992年中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也随之趋于稳定合理的发展,故A项正确、C项错误;知识经济促使美国经济稳定增长,故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发展新时期,故C项错误;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是20世纪70年代,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1年7月规定,将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定价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由1992年定价目录颁布时管理的141种(类)减少为13种(类)。
这是我国当时( )
A.农村经济改革的需要
B.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履行世贸责任的需要
D.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解析:
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题干中的举措主要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6·桂林、北海、崇左二模)袁庚(1917—2016),被誉为“改革先锋”。
1979年他开始担任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时,曾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极具争议的口号。
此口号( )
A.体现了经济特区开掘创新的实干精神
B.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
C.突破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D.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
解析:
根据材料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信息可以得出该口号体现了开放之初深圳特区积极创新,倡导实干的精神,故A项正确。
答案:
A
9.(2016·湖北重点高中联考)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
“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 )
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
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
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解析:
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和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符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对经济特区定位的时代背景,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6·江西百所重点高中模拟)下面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增长统计表(单位:
亿美元)。
表中信息反映出我国( )
对外贸易
(进出口)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2年
381.4
1154.4
4722.9
38671.2
引进外资
(已利用外资)
1984年
1990年
2000年
2012年
270.5
1028.9
5935.6
11329.4
A.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 B.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
C.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D.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
解析:
材料信息只体现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额,不能看出外贸在经济中的比重,故A、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情况,不能说明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不断增长,说明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故C项正确。
答案:
C
11.(2016·唐山二模)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
此后中国开始( )
A.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开放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C.着手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进程
解析: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84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始于1992年,故A项错误;1984年我国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故B项正确;我国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项错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从1986年中国向WTO正式递交恢复合法席位的申请,到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WTO,15年的“复关入世”谈判之路,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这一过程本身就说明( )
A.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矛盾消除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全面建立
C.中国对外开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D.中国由以往的制度性、战略性开放发展到政策性开放的新阶段
解析:
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矛盾消除,故A项错误;2000年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B项错误;伴随中国成功加入WTO,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故C项正确;我国的开放经历了政策性到制度性过程,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016·淮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时间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9.1%
17.9%
18.5%
(1)依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8分)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10分)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
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
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分)
解析:
第
(1)问从材料一表格中分析,有两个高峰,即1963—1965年、1981—1985年,依据时间确定背景,分析原因。
第
(2)问从表格上分析可知,从1952—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从中国正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角度分析原因和意义。
第(3)问从表格上分析,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而个体等其他经济类型比重上升;依据时间信息从改革开放以后,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得到发展的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
(1)时间:
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
原因:
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
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
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原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意义: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类型:
外资或中外合资。
变化: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
(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原因:
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4.(2016·临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该书的主题是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目 录
第一章 经济改革战略探讨孟晓苏
第二章 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主线厉以宁
第三章 从企业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转变厉以宁
第四章 国有资产的管理厉以宁
第五章 企业集团发展途径李源潮
第六章 以增加科技投入的方式促进市场繁荣…厉以宁
第七章 李克强
第八章 厉以宁
结束语 厉以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续写一条建议目录,并说明理由。
(所提建议及理由须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24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作答时要抓住题干中有效信息“该书的主题是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1991年”,结合所学,1991年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传统的计划和市场观念束缚了人们思想,在这个关键时期必须要思考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才能深入改革发展。
以此为突破口结合所学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建议:
增加计划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结合一目;或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一目;或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目。
理由:
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991年发展到关键时期,摆在中国改革者面前的问题是,要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继续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的成绩,就必须思考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只有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找准方向。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复习第九单元 第20讲 经济体制改革及对 高考 历史 复习 第九 单元 20 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