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4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及占标率.docx
- 文档编号:5065555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68.34KB
表64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及占标率.docx
《表64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及占标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64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及占标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表64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及占标率
表6-4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及占标率
污染物
计算参数
非甲烷总烃
地面最大浓度(mg/m3)
0.02662
浓度占标率Pi(%)
1.33
出现距离(m)
445
按估算模式进行计算,由表6-4可知,非甲烷总烃下风向最大浓度为0.02662mg/m3,占标准值的比率为1.33%。
6.2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2.1噪声源强
本项目为锂离子研发中试工程,装配及化成工序设备多为静态操作设备,本项目噪声源主要来自①极片制作涂布机、切模机产生的噪声;②外壳包装设备产生的噪声;③动辅设备空压机、风机以及泵类等运行过程产生的噪声,源强为70~95dB(A)。
本项目具体采用如下措施:
Ⅰ涂布车间的涂布机和碾压车间的切模机均设置基础减震,并经车间、中试实验楼双层墙体隔声,可综合降噪40dB(A)。
Ⅱ包装车间的包装机设置基础减震,并经实验楼墙体隔声,可综合降噪25dB(A)。
Ⅲ空压机和风机出口均加装消声器,并经实验楼墙体隔声,可综合降噪30dB(A)。
泵类设置基础减震,并经实验楼墙体隔声,可综合降噪25dB(A)。
采取上述措施后,本项目中试实验楼外噪声贡献值为71.7dB(A)。
6.2.2预测模式
(1)预测模式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2.4-2009)中推荐的工业噪声预测模式。
预测计算只考虑工程各声源所在厂房围护结构的屏蔽效应和声源至受声点的几何发散衰减,不考虑空气吸收及影响较小的附加衰减。
采用预测模式如下:
①点声源
LA(r)=Laref(r0)-Adiv
式中:
LA(r)——距声源rm处的A声级;
Laref(r0)——参考位置r0处的A声级;
Adiv——声波几何发散的A声级衰减量;
Adiv=20Lg(r/r0)
②预测点的总等效A声级
Leq=101g
式中:
Leq——预测点的总等效A声级;
LAi——第i个等效室外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A声级;
M——等效室外声源个数;LAX——预测点的现状值。
6.2.3预测结果
项目产噪区距各场界距离见表6-5,场界噪声预测结果见表6-6。
表6-5产噪区距各场界距离一览表
产噪区
距东侧场界
距南侧场界
距西侧场界
距北侧场界
中试实验楼
74m
8m
6m
38m
表6-6场界的噪声预测结果一览表单位:
dB(A)
产噪区
东侧场界
南侧场界
西侧场界
北侧场界
中试实验楼
34.3
53.6
56.1
40.1
贡献值
34.3
53.6
56.1
40.1
现状值
62.6
53.3
55.2
51.5
预测值
62.6
56.5
58.7
53.7
本项目夜间不进行中试试验,采取上述措施后,再经过距离衰减,本项目产噪区对各场界噪声贡献值为34.3~56.1dB(A),东场界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4类标准:
昼间70dB(A),其余场界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
昼间60dB(A)。
本项目场界噪声现状监测值昼间为51.5~62.6dB(A),夜间39.6~50.2dB(A),项目东、南、西和北场界噪声预测值分别为昼间62.6dB(A)、56.5dB(A)、58.7dB(A)、53.7dB(A),东场界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区要求,其余各场界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要求。
本项目200m以内无环境敏感点,因此本项目噪声不会对周边敏感点声环境产生影响。
6.3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6.3.1废水排放达标性分析
本项目废水污染源主要为纯水制备排水、搅拌机清洗废水、NMP回收系统产生的废液和生活污水。
Ⅰ生产排水:
纯水制备过程产生浓盐水及反冲洗水,本项目反冲洗过程每月1次,一次氯化钠溶液使用量为200g,使用量较小,本项目纯水制备过程污染物主要为Ca2+、Mg2+等,水质简单,为清净下水,可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本项目每日工作结束后,采用纯水对搅拌机进行清洗,清洗废水产生量为0.84m3/d(252m3/a),污染物主要为粘结于搅拌机内壁的正、负极浆料,主要成分为石墨、磷酸铁锂、丁苯橡胶、聚偏氟乙烯、导电剂(人造石墨)和纯水的混合物,石墨、磷酸铁锂、丁苯橡胶及聚偏氟乙烯均不溶于水,中试实验楼一层设置1座4m×2.5m×1.5m的三级沉淀池,SS去除效率按75%计,则废水排放浓度约为87.5mg/L,废水经三级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NMP回收系统废液为85%的NMP溶液,灌入NMP原料金属桶内由供应商统一回收利用。
综上所述,本项目生产废水排放满足《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0484-2013)表2中间接排放标准SS:
140mg/L要求。
Ⅱ生活排水:
本项目场区设有食堂、宿舍及洗浴设施,生活排水量按用水量的80%计,则排水量为10.8m3/d(3240m3/a),食堂废水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市政管网。
生活污水污染物主要为COD、BOD5、SS、氨氮以及动植物油,食堂废水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市政管网,排放浓度为COD:
300mg/L,BOD5:
180mg/L,SS:
120mg/L,氨氮:
25mg/L,动植物油:
10mg/L,本项目生活污水排放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三级标准,即COD:
500mg/L,SS:
400mg/L,BOD5:
300mg/L,动植物油:
100mg/L;《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中NH3-N:
45mg/L。
本项目场区外设置两个污水排放口,生产废水及生活废水经不同排放口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经污水管网最终入西郊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本项目污水水质可满足西郊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要求:
COD:
425mg/L,BOD5:
225mg/L,SS:
300mg/L,NH3-N:
45mg/L。
6.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4.1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1)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层(杂填土除外)属第四纪晚更新世冲洪积层。
根据地层的埋藏条件、岩性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将场地地层划分为6个工程地质层,从上至下分别为①杂填土、②粉质粘土、③细砂、④粉质粘土、⑤细砂、⑥细砂,其基本性状见下表:
表6-7项目场地地层性状描述一览表
地层编号及名称
层底埋深(m)
厚度(m)
地层描述
①杂填土
0.40-2.20
0.40-2.20
杂色,稍湿,松散,以粉土为主,含碎石块。
②粉质粘土
1.70-3.10
0.80-2.50
黄褐色,可塑-坚硬,切感较软,切面稍有光泽,韧性、干强度中等。
③细砂
4.00-4.80
1.60-2.80
黄色,稍湿,中密,长英质,磨圆、分选中等,散体构造。
④粉质粘土
6.30-6.90
1.60-2.40
黄褐色,可塑-硬塑,切感较软,切面稍有光泽,韧性、干强度中等。
⑤细砂
14.80-15.10
7.90-8.60
黄色,稍湿-饱和,密实,长英质,级配中等,磨圆、分选中等。
⑥细砂
未揭穿
黄色,饱和,密实,长英质,散体构造,磨圆、分选中等,砂质较纯。
(2)地下水动态及补给途径
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地下径流和大气降水补给,地下径流排泄,动态特征受气象因素影响不明显。
地下水埋深由北向南逐渐变浅,地下水年变化幅度1.0m,年内变化较大,一般情况下,每年6月随着雨季的来临,地下水位开始抬升,到8~10月达到最高,11月份以后,随着降水的逐渐减少,地下水位开始下降,翌年3~5月份达到最低水位。
图6-1工程地质剖面图
图6-2地下水位埋深分布图
6.4.2地下水环境现状
2016年10月,唐山航天万源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北京航峰中天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对本项目区域地下水水质、水位进行了监测。
本项目监测因子为:
pH、浑浊度、氨氮、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高锰酸盐指数、铁、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由表4-5分析可知,各项监测因子标准指数均小于1,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要求,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6.4.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本评价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的相关要求,采用解析法对项目实施后对地下水的影响进行影响预测,得出项目实施后对评价区地下水的影响范围、程度和最大迁移距离,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地下水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防止项目运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
(1)地下水污染途径分析
本项目可能污染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是生产及生活废水,主要包括纯水制备排水、搅拌机清洗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a2+、Mg2+、COD、BOD5、SS、氨氮、动植物油等,其污染途径主要是通过下渗污染地下水。
污染程度除受废水中污染物化学成分、浓度及当地的降水、径流、蒸发蒸腾和入渗等条件影响外,还受包气带的地质结构、岩土成分、厚度、饱和和非饱和渗透性能以及对污染物的吸附滞留能力的影响。
废水中的污染物自上而下经过包气带进入含水层,污染对象主要为包气带和浅层含水层。
(2)地下水预测范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的相关要求,当建设项目场地天然包气带垂向渗透系数小于1×10-6cm/s或厚度超过100m时,预测范围应扩展至包气带。
本项目场地包气带岩性为细沙和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1.0×10-5cm/s~1.0×10-3cm/s,因此,本次地下水预测范围不必扩展至包气带,仅包含浅层地下水。
(3)情景设置
本项目针对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的地区进行了防渗处理,本次预测仅进行非正常工况下情景分析。
非正常状况是指沉淀池、污水管道防渗层老化、腐蚀等原因达不到设计要求时,污染物通过非正常造成的通道,直接进入浅层地下水中,由于逐渐积累,使浅层地下水成为二次污染源。
(4)预测因子筛选
本评价选取《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主要控制的污染物COD、氨氮作为代表性污染物进行预测。
由于选取的废水污染因子为COD,但预测对地下水影响的评价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为使污染因子COD与评价因子高锰酸盐指数在数值关系上对应统一,故在模型计算过程中,本次评价参照国内学者胡大琼(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普洱分局)《高锰酸盐指数与化学需氧量相关关系探讨》一文得出的高锰酸盐指数与化学需氧量线性回归方程Y=4.76X+2.61(X为高锰酸盐指数,Y为COD)进行换算。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均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水的要求。
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情况见表6-8。
表6-8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一览表
评价因子
高锰酸盐指数
氨氮
质量标准(mg/L)
3
0.2
(5)概化模型
非正常状况下,主要考虑事故的泄漏废水直接进入浅层地下水,污染物在项目场地含水层中的运移情况。
模型可概化为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的瞬时注入示踪剂—平面瞬时点源的预测模型,其主要假设条件为:
a.评价区内含水层的基本参数(如渗透系数、有效孔隙度等)不变或变化很小;
b.污染物的排放对地下水流场没有明显的影响;
c.假定定量的定浓度的废水,在极短时间内注入整个含水层的厚度范围。
(6)数学模型的建立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的瞬时注入示踪剂—平面瞬时点源的预测模型为:
式中:
x,y—计算点处的位置坐标;
t—时间,d;
C(x,y,t)—t时刻点x,y处的污染物浓度,mg/L;
M—含水层厚度,m;本评价含水层厚度约15m;
mM—长度为M的线源瞬时注入示踪剂的质量,g。
假设防渗层腐蚀老化出现裂痕后,大量的废水下渗将污染地下水,预测废水渗漏量按日产生量的3%计算,渗漏量为0.32m3/d,自渗漏开始至渗漏发现及修复时间为5天,即废水向地下渗漏5天,废水渗漏量为1.6m3,则线源瞬时注入的示踪剂质量mM,COD为480g(折成高锰酸盐指数为100g),氨氮为40g。
u—地下水流速度,m/d;经类比,本评价地下水流速取2.0×10-2m/d。
n—有效孔隙度,无量纲;本评价潜水含水层平均有效孔隙度n=0.15。
DL—纵向x方向的弥散系数,m2/d;纵向弥散系数DL=0.2m2/d。
DT—横向y方向的弥散系数,m2/d;横向弥散系数DT=0.02m2/d。
π—圆周率。
(7)预测结果
在非正常状况下,主要研究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在潜水含水层不同时段内运移的过程,主要分析预测因子的污染晕的影响范围、超标范围、最大运移距离以及超标范围是否出场区边界等方面的情况。
本评价分别对以上两种污染物在不同时间段(100d、1000d、3650d、7300d)进行模拟计算,预测结果见表6-9至6-10。
Ⅰ高锰酸盐指数预测结果
表6-9非正常状况下高锰酸盐指数在浅水含水层中运移情况一览表
预测时间
超标范围(m2)
污染晕最大运移距离(m)
超标范围是否出场区边界
超出场区最远距离(m)
100d
0.002
0.04
否
—
1000d
0.009
0.08
否
—
3650d
0.034
0.17
否
—
7300d
0.067
0.25
否
—
由模型计算成果可知,在污染事故发生100d后,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大于标准值3mg/L的污染晕超标范围为0.002m2,最大运移距离为0.04m,超标范围未出厂界;污染事故发生1000d后,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大于标准值3mg/L的污染晕超标范围为0.009m2,最大运移距离为0.08m,超标范围未出厂界;污染事故发生3650d后,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大于标准值3mg/L的污染晕超标范围为0.034m2,最大运移距离为0.17m,超标范围未出厂界;污染事故发生7300d后,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大于标准值3mg/L的污染晕超标范围为0.067m2,最大运移距离为0.25m,超标范围未出厂界。
氨氮预测结果
表6-10非正常状况下氨氮在浅水含水层中运移情况一览表
预测时间
超标范围(m2)
污染晕最大运移距离(m)
超标范围是否出厂区边界
超出厂区最远距离(m)
100d
0.048
0.14
否
—
1000d
0.708
0.45
否
—
3650d
1.182
0.73
否
—
7300d
1.573
1.48
否
—
由模型计算成果可知,在污染事故发生100d后,氨氮浓度大于标准值0.2mg/L的污染晕超标范围为0.048m2,最大运移距离为0.14m,超标范围未出厂界;污染事故发生1000d后,氨氮浓度大于标准值0.2mg/L的污染晕超标范围为0.708m2,最大运移距离为0.45m,超标范围未出厂界;污染事故发生3650d后,氨氮浓度大于标准值0.2mg/L的污染晕超标范围为1.182m2,最大运移距离为0.73m,超标范围未出厂界;污染事故发生7300d后,氨氮浓度大于标准值0.2mg/L的污染晕超标范围为1.573m2,最大运移距离为1.48m,超标范围未出厂界。
综上所述,在非正常状况下,如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其泄漏废水对地下水的影响是长期的,由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在20年的时候,地下水仍受到污染影响,但污染物影响范围较小,影响程度较轻。
为了能将非正常状态下污染物的泄漏量控制到最小程度,减轻对区域地下水的影响,必须做好防渗及地下水应急处理措施。
(7)预防措施
本评价建议避免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措施是杜绝各类设备设施的泄漏、加强地面的防渗处理;加强污水处理的运行管理,确保污水处理效率。
根据项目可能泄漏至地面区域污染物的性质和各设施构筑方式以及防渗参照的标准和规范,在沉淀池、污水输送管道、污水井、危废储存间、原料库等采取地面防渗措施如下:
表6-11本项目拟选防渗结构一览表
分区
污染区
设计方案
渗透系数
备注
重点防渗区
沉淀池
全部用混凝土浇注,池内部全部做防水,贴釉面瓷砖
≤10-10cm/s
新建
危废间
地面采用抗渗混凝土浇筑,防渗层厚度为15cm,再涂敷1~2层环氧树脂防腐防渗,危废间设有堵截泄漏的裙脚,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造
≤10-10cm/s
新建
污水埋地管线
采用PVC管
≤10-7cm/s
依托现有
污水井
钢筋混凝土结构
≤10-7cm/s
一般防渗区
原料库
地面采用抗渗混凝土
≤10-7cm/s
新建
6.5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本项目固体废物主要为正、负极极片制作过程产生的废包装,切模工序产生的废边角料,环境净化装置收集的除尘灰,沉淀池产生的污泥,纯水制备设施产生的废离子交换树脂,食堂油水分离器产生的废食用油,职工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
(1)一般固体废物
①除电解液的包装物外其余原料废包装均可作为一般固体废物处置,废包装罐由生产厂家统一回收,废包装袋集中收集,外卖废品回收站。
②切模工序废边角料产生量约为0.6t/a,主要成分为石墨、磷酸铁锂、铜箔和铝箔,统一收集,外卖废品回收站。
③环境净化装置收集的除尘灰主要成分为粉尘,集中收集,定期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④沉淀池需定期清理污泥,污泥成分主要为石墨和磷酸铁锂的混合物,产生量约为0.96t/a,统一收集,外卖。
本项目食堂设置油水分离器,油水分离器产生的废食用油为0.39t/a,集中收集后由有处理能力单位统一处理。
本项目厂区设有食堂、宿舍,生活垃圾主要为厨余、废纸、废塑料袋等,生活垃圾产生量按0.5kg/人·d计,故本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2.5t/a,在厂区分散设置一定数量的垃圾桶,袋装化,集中收集,定期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本项目在场区西南侧设置1座24m×16m的废料库,用于存储上述过程产生的废边角料及废包装物,集中收集后外卖废品回收站或由生产厂家回收利用。
(2)危险废物
①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电解液为有毒物质,其包装物属于HW49含有或沾染毒性废物的废弃包装物,将电解液废包装物暂存于场区危废储存间,由生产厂家统一回收。
②纯水制备设施每半年更换一次离子交换树脂,一次更换量为0.1t,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属于HW13废离子交换树脂,将更换的废离子交换树脂暂存于危废储存间,定期交有资质单位统一处理。
危废在堆存期间必须严格按照《危险废物储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有关规定执行,项目设置一座8m×16.5m的危险废物暂存间,危险废物暂存间存放电解液废包装桶、废离子交换树脂。
为避免废包装桶残留的电解液挥发出有毒有害气体,贮存的废包装桶及时用桶盖封闭,废离子交换树脂采用特定的塑料容器收集放置于危废暂存间内。
危险废物收集容器材质和衬里必须与危险废物相容,并在贮存危废的容器贴上危废标签,注明危废种类及数量。
危险废物暂存间裙脚、地面要求渗透系数≤1.0×10-7cm/s。
危废集中收集后,定期送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处理。
综上所述,本项目各固废均得到了合理处置,不会对项目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7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论证
7.1废气污染防治措施分析论证
7.1.1正极材料烘干、投料工序废气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原料烘干及投料工序在粉料拆包装→烘干进出料→投料过程会有部分颗粒物逸散至车间内,涉及的原材料主要为石墨和磷酸铁锂。
本项目采用人工投料,投料时尽量降低物料的落差,投料动作应尽量轻缓,以减少粉尘产生量;同时烘干、混料工序在密闭的车间内操作,起尘量较小。
本项目颗粒物主要来自投料间,为处理投料间产生的颗粒物,本项目对每套投料系统设置2台过滤装置,逸散的物料通过滤芯截留,截留的物料通过反吹装置回用于生产工序,且本项目投料过程均在投料间内进行,投料过程基本无颗粒物外排,不会对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环境造成影响。
措施可行。
7.1.2涂布工序废气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
正极浆料采用NMP(N-甲基吡咯烷酮)做溶剂,常温下NMP挥发性很低,但在涂布工序进行高温加热(约95-130℃),将挥发产生NMP废气;N-甲基吡咯烷酮(NMP)是高效的极性溶剂,在常温下与水可100%互溶,常压下沸点为202℃。
根据NMP特有的物理特性,本项目拟采用风冷+循环水冷交替换热、喷淋吸收工艺,处理工艺流程如下图:
图7-1涂布机工作原理图
NMP回收装置工艺流程如下:
(1)涂布机开机后,涂布机烘箱开始加温预热,此时涂布机的操作员需使用远程控制箱(安装在涂布机旁)开启回收装置。
此时涂布机风机将废气送入废热利用装置,利用热废气的高温加热涂布机新风,新风由涂布机循环风机引入涂布机;回收装置启动,设备送风机把废气引入回收装置同时开始建立循环水(废液)循环。
(2)回收装置启动后,主风机启动,将废气依靠通风管道引入第二级回收装置的主机芯体中;此时,在回收装置前段,热废气首先与管壳换热器第一次换热,为最后的废气排放加热促使废气的湿度饱和度增加,尽可能减少或消除雾状夹带。
废气从管壳换热器被主风机吸入并送进喷淋吸收塔(1塔)与顺向喷淋的雾化废液(由溶剂泵从废液储罐经雾化喷嘴输送而来,为前组喷淋)充分接触,热废气中的部分NMP被雾化废液溶解吸收,经过分配器均匀分布在波纹填料上废气与废液再次充分接触;热废气去除了部分NMP,并得到了脱热降温,废气由喷淋吸收塔(1塔)进入喷淋吸收塔(2塔)。
废气在喷淋吸收塔(2塔)中与波纹填料接触完成首次气液分离,热废气向上,到达逆向喷淋再次接触融合至此大多数NMP已融入水(废液)中;废气通过逆向喷淋向上到达丝网破沫填料再次气液分离,废气通过丝网破沫填料进入接力风机,由风机送入喷淋吸收塔(3塔)。
废气在喷淋吸收塔(3塔)再次与波纹填料接触完成气液分离,废气向上,到达逆向喷淋再次接触融合至此绝大多数NMP已融入水(废液)中;废气通过逆向喷淋向上到达丝网破沫填料再次气液分离,废气通过丝网破沫填料进入管壳换热器由初始废气为待排放废气加热后排放至此整个废气流程结束。
(3)水(废液)通过溶剂循环泵送入换热器,换热器由风机将水(废液)中的热量带走,经过换热的水(废液)分别进入喷淋吸收器和喷淋吸收塔的喷淋组件,由喷嘴将水(废液)雾化更好的与废气接触、换热、融合,经过填料、破沫器将气液混合分离,水(废液)重新回到废液循环槽一个小循环结束;依次循环当废液达到所需浓度(液位降至中液位)排液电磁阀开启排液将废液排进废液储罐;当排至低液位停止排液,补水电磁阀开启补水,重新补充至高液位一个大循环结束。
(4)涂布结束后,涂布机烘箱开始散热、降温,涂布机排风风机延时关闭。
涂布机关闭后,涂布机的操作员需使用远程控制箱关闭回收装置;为防止操作员未及时关闭回收装置,回收装置装有温控控制系统,检测涂布机的排风机送出热废气的温度,当热废气温度低于设定温度后,回收装置自动关闭。
本项目设有正极涂布机3台,配套设置3套NMP回收装置,NMP废气经过回收装置净化处理后经排气筒排放。
NMP回收装置处理效率较高,能够达到99%,废气经净化回收处理后,NMP排放能够满足《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0484-2013)表5中非甲烷总烃排放限值50mg/m3要求。
措施可行。
7.1.3食堂油烟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64 污染物 最大 地面 浓度 占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