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14块综合治理方案doc.docx
- 文档编号:505502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504.59KB
包14块综合治理方案doc.docx
《包14块综合治理方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14块综合治理方案doc.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包14块综合治理方案doc
包14块2019年综合治理方案
编写人:
曾 艳
参加人:
张雪梅 田云涛 吴庆锦
技术负责人:
杨士萍
审核人:
周福臣
批准人:
杨永彪
****分公司茨榆坨**厂
2019年1月
一、基本地质概况
二、开发简史及现状
三、治理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2019年主要工作及效果
五、目前存在问题及潜力分析
六、综合治理布署意见
七、经济评价
一、基本地质概况
科尔沁**包14块位于**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五十家子庙乡西部,构造上位于陆家堡坳陷陆西凹陷中部马家铺高垒带向五十家子庙洼陷倾没的斜坡上,西邻马家铺高垒带,**为五十家子庙洼陷,东南部与包1块相邻。
包14块开发井位部署图
96年完钻包14井后发现该块,后经过进一步钻探及2002、2003年的滚动扩边,到目前,探明含**面积6.85km2,**地质储量520×104t(表1)。
主力含**层位为中生界上侏罗统九佛堂组,**藏埋深850-1420m。
目前包14块完钻各类井106口,其中完钻探井3口,扩边控制井4口,评价井3口,取心井5口,取心进尺171.34m,心长166.28m,岩心收获率97%(表2)。
根据完钻井完井资料及5口井岩心资料分析,取得以下认识:
1、构造特征
该块是依附五十家子庙断层和包15南断层的鼻状构造,构造较缓,地层倾角3~7度。
从目前完井资料认识,九上段Ⅰ**组顶面构造高点在包20-010井附近,构造高点埋深850m。
本区共发育五条断层,五十家子庙断层是控制包14块形成的主干断层;包15南断层是由五十家子庙断层派生的次级断层,只控制**水分布,不控制沉积;另外,包14块内部还发育包13-5、包14-14、包10-16断层,这些断层具有延伸距离短,断距小的特点,对包14块**层分布影响小(表3)。
2、储层特征
①岩性特征
该块为水下冲积扇前端沉积,物源方向为东南方向。
包14块九上段储层岩性主要为灰色砂砾岩、含砾不等粒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
碎屑成分以岩屑为主,其次为长石和石英。
平面上,岩性由东南部向**部及两侧逐渐变细,由含砾砂岩过渡为中部的细砂岩,到边部包5-3、20-010井渐变为粉砂岩。
②物性特征
九上段储层最高孔隙度为22%,最低孔隙度为2.3%,平均孔隙度为17%;最高渗透率为135×10-3μm2,最低渗透率为1×10-3μm2,平均渗透率为33.9×10-3μm2,属中孔低渗储层。
平面上,储层沿物源方向物性变差,近物源平均孔隙度为18.1%,平均渗透率56×10-3μm2;中部平均孔隙度为15.9%,平均渗透率35.4×10-3μm2;远端平均孔隙度为10.6%,平均渗透率15×10-3μm2。
纵向上Ⅰ**组物性好于Ⅲ**组(表4)。
③储层分布特征
九佛堂组储层较为发育,统计106口井资料,九上段平均砂体厚度125.2m,占沉积厚度的56%,平面上断块东南部砂体发育最厚,最厚达216.3m(包9-13),向边部逐渐变薄,最薄为56.9m(包20-010)。
但是受沉积相影响各**组发育各不相同。
Ⅰ**组在全区发育最稳定,最厚为90.1m(包8-12),最薄48.9m(包13-07),平均厚度74.7m。
Ⅲ**组储层发育不稳定,以东南部发育最厚,到西部零星发育几个薄砂层,最厚为69.3m(包9-15),最薄5.2m(包15-03),平均厚度34.2m。
九下段储层发育不稳定,只在**部发育(表5)。
④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包14块九上段储层水下冲积扇沉积的特点,决定了岩石碎屑颗粒分选差,岩性变化快,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强。
根据两口探井的岩心分析资料可以看出,包14块九上段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强(表6)。
3、**层发育状况
九上段**层具有发育稳定,发育范围广、层数多、单层厚度薄的特点。
统计106口井资料,九上段**层最厚达到109m(包10-10),最薄为13.1m(包14-04),平均厚度55.3m;单井发育**层最多41层(包10-4),最少10层(包8-12),平均22层;单层厚度最大12.7m(包9-13),最薄0.5m(包11-9),平均**层厚度2.5m。
但是受储层分布影响,各**组**层发育不尽相同。
Ⅰ**组**层在全区发育较稳定,最厚为59.4m(包9-3),最薄4.2m(包10-18),平均厚度35.4m。
Ⅲ**组**层发育不稳定,以东南部发育最厚,到西部逐渐变薄,尤其到边部基本不发育,最厚为51.5m(包10-18),平均厚度22m。
九下段**层只局限在**部的包6-12到包7-17井区,最厚为44.5m(包8-14),最薄2.6m(包10-6),平均厚度22m。
(表7)。
各**组**层发育集中,隔层不发育,隔层厚度一般在1.3m以内(表7)。
4、**水关系及**藏类型
包14块九上段**藏受岩性和构重双重控制,无统一的**水界面,边底水不活跃,为低渗构造岩性边底水**藏。
通过生产资料分析,Ⅰ、Ⅱ**组**水界面在1100m左右;Ⅲ**组**水界面待继续认识;九下段**水界面1370m。
5、流体性质
包14块原**性质较好,地面原**密度0.8715g/cm3,粘度21.66mPa.s,凝固点27℃,含蜡10.04%,胶质+沥青质21.49%(表8)。
地层水氯根含量为691.5mg/L,重根为3315.4mg/L,总矿化度6056mg/L,水型为NaHCO3型。
包14块地层压力梯度为1.06MPa/100m,与包1块(压力梯度为1.1MPa/100m)相差不大,证明同属一个压力系统。
该块原始地层压力12.3MPa,压力系数0.96,饱和压力4.95MPa(该块无自喷井,数据借用包1块)。
地层温度采用包1块地温参数,温度梯度为3.5℃/100m。
二、 开发简史及现状
1、开发简史
断块于1997年6月按300米井距、正方形井网、一套层系投入开发,共部署并完钻投产**井17口,1999年3月~2000年4月,对原井网进行加密调整,井距由300米加密到210米,共完钻加密井14口。
2000年8月以反九点法面积注水方式实现全面注水开发,共投转注水井10口,到2000年底见到了较好的注水效果,日产液由注水前的73t上升到132t,日产**由注水前的57t上升到83t,综合含水由22.1%上升到37%,地层压力由7.1MPa上升到8.2MPa。
此后又进行三次滚动扩边调整,共布署实施扩边调整井47口,取得较好效果。
2、开发现状
截止2019年12月份,包14块共投产**井78口,开井75口,断块日产液605t,日产**289t,综合含水52.17%,**速度1.9%,剩余可采储量**速度21.2%,累积**29.1728×104t,采出程度5.6%;共投(转)注水井20口,开井10口,日注水184m3,累计注水36.7761×104m3,月注采比0.32,累计注采比0.53,累计亏空33.24×104m3。
三、治理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断块于2000年全面转入注水开发,通过4年的注水生产动态暴露出**藏平面、层间矛盾突出,受此影响表现为**井见效不均匀、水驱方向性强及水淹速度快等诸多问题:
(1)平面矛盾突出。
从32口见效井的平面分布来看,北部见效**井有18口占56%,北部**井注水见效比例明显高于南部。
分析其原因是:
第一,受沉积相的控制,储层平面非均质强,**井见效区域集中。
结合该块的砂层、**层等厚图、沉积相分布图可看出,辫状沟道和沟道边砂体发育的部位**层发育厚,以沟道沉积最好。
因此,见效**井主要集中分布在砂层、**层厚度大的辫状河道和河道边砂体。
但南部**井受包13-5断层的影响储层变化大,连通关系较复杂,因此注水见效状况差,统计该区域的9口**井平均日产液3.9t,平均日产**2.0t,平均动液面976m。
而统计主体见效部位的17口井平均日产液8t,平均日产**为2.3t,平均动液面为992m,可见**井产液量相差明显。
第二,受裂缝的影响,**井见效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一方面受最大水平主应力的影响压裂时产生主要人工裂缝方向为北东向;另一方面在天然裂缝中,北东向裂缝受主应力和断层活动的影响是有扩张趋势的张裂缝,而北西向裂缝是有闭合趋势的隐裂缝。
从注水受效方向看,大部分**井的注水受效方向为北东向。
统计32口见效**井,其中北东-南西向受效的**井24井次,占受效井的75%,北西向受效的**井8井次,占受效井的25%。
(2)层间矛盾突出。
一方面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层间、层内矛盾突出,导致注入水沿着渗透性相对好的层突进,大部分低渗透层未得到充分动用;另一方面受裂缝的影响水窜严重,统计8口压裂过的水井,压裂段的吸水厚度占总吸水厚度的73%,压裂段的吸水量占总吸水量的75.4%(见表13),由此可见注入水主要向裂缝推进。
基于上述两方面影响导致断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较低,统计12口注水井的吸水剖面资料,注水层总厚度793.5m,吸水层总厚度401.5m,吸水厚度占注水厚度的50.6%。
在各**层组上表现为:
I**层组吸水厚度占注水厚度的61.5%,相对吸水量为56.9%,III**层组吸水厚度占注水厚度的33.5%,相对吸水量为41.5%,表明I**层组的水驱动用状况比III**层组的水驱动用状况要好(表14)。
表13包14块8口压裂水井吸水状况统计
序号
井号
注水厚度
吸水厚度
注水厚度中压裂段
压裂段中的吸水
压裂段吸水厚度占总吸水厚度百分比(%)
压裂段相对吸水量
8口井总相对吸水量
压裂段相对吸水量占总相对吸水量的百分比(%)
厚度
层数
厚度
层数
厚度
层数
厚度
层数
1
包7-17
90.3
35
22.8
7
76.6
31
22.8
7
100
1
8
75.4
2
包8-14
77.6
17
65
12
38.3
6
35.4
5
54.5
0.196
3
包12-8
31.7
11
15.2
4
15.3
6
5.3
2
34.9
0.755
4
包12-14
23.3
11
10.8
6
23.3
11
10.8
6
100
1
5
包9-17
40.9
12
20.9
5
40.9
12
20.9
5
100
1
6
包14-14
69.2
26
9.7
3
31.6
14
4.3
3
44.3
0.52
7
包6-14
56
14
40.2
8
37.3
7
37.3
7
92.8
0.956
8
包10-6
32.1
21
14.7
6
12.5
11
8.6
4
58.5
0.61
合计
421.1
147
199.3
51
275.8
98
145.4
39
73.0
6.037
表14包14块各**层组吸水厚度统计表
层位
注水厚度(m)
吸水厚度(m)
吸水厚度占注水厚度百分比(%)
相对吸水量(%)
I**组
399.4
245.6
61.5
56.9
II**组
57.2
42.9
75
1.6
III**组
336.9
113
33.5
41.5
合计
793.5
401.5
50.6
100
(3)**井见效后含水上升速度快。
受天然及人工裂缝的影响,**井见效后含水迅速上升,有的甚至产生严重的暴性水淹水窜。
统计8口被快速水淹的**井,平均在水井调整2.2个月后注水见效,见效后平均2个月便水淹,综合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 综合治理 方案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