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济源市济渎路学校善的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docx
- 文档编号:5054512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44KB
河南济源市济渎路学校善的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docx
《河南济源市济渎路学校善的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济源市济渎路学校善的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济源市济渎路学校善的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
济渎路学校“善的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2014年11月)
刘陆战
一、指导思想
“善的教育”课程体系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善的教育”核心内涵和“一轴、两翼、一个亮点、一条主线”办学思路为实施路径,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协调发展为依托,以开发、配置、实施、督导和评价为主要手段,促进课程资源与育人合力的科学建构与协调发展,促进校风(知善、乐善、向善)、教风(善教、善导、善研)和学风(善学、善思、善行)的落地运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在学校层面的有效落实。
二、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及以“善的教育”为主题内涵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构建“学科课程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家长学校教育”等相互作用、多元互动的课程体系,做好九年一贯制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有效衔接,实现成人与成才同行、立德与树人并重的育人目标,培育善德善才的济渎好少年。
(二)具体目标
学生目标:
以“善学、善思、善行”为向导,培养理想远大、品德优良、全面发展、身心和谐、基础扎实、敢于创新的济渎好少年。
教师目标:
以“善教、善导、善研”为引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养丰厚、身心健康、勇于进取、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育人团队。
学校目标:
推动三级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形成契合学校发展、适合师生成长、促进学校发展的“善教育”课程体系。
三、基本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以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唤醒人、激励人、发展人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校本课程体系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人又成才。
(三)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课程改革理论,吸纳借鉴先进学校经验与做法,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来开发与实施学校“善教育”课程体系。
(四)生成性原则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必须本着“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精神,分阶段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建构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
(五)多样性原则
尊重九年一贯制的级段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的需要和开发潜能为出发点,建立多层次、多元化、促发展、有质量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六)实效性原则
解决济渎路学校发展中的师资水平、招生来源、质量提升等现实问题,“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四、“善的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与结构
(一)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是促进国家(地方)课程的最优化实施,国家(地方)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是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
而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必须坚持课堂教学改革。
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的依据是学校的学情、教情和校情。
济渎路学校学生来源以城乡结合部和附近农村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教师来源以农村教师和青年教师为主,学校招生质量与市区老牌学校甚至不少乡镇学校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
建校三年来,学校从以上学情、教情、校情出发,在文化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特色建设和内涵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
但建校三年毕竟是艰辛的创业阶段,还有不少事情要做,还有更大目标需要达成。
基于此,学校十分重视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把孔子教育思想与新课改理念相融合,创建了“学·习课堂”课堂教学改革框架。
1.理念和原则
理念:
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好每一个孩子,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原则: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开展思维训练为主线,以发展认知能力为重点,以优化课堂结构为突破口,以促成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
2.内涵概述
“学”,可分做学而知之和生而知之两种。
前一种通过书本、他人等媒介获取知识,后一种是通过自己思悟而生成知识。
生而知之,是最有意义的“学”。
“习”,“习”的本义是重复,践行、应用等都是“习”的内涵,其表现形式有温故、回忆、应用、讲说等。
“学·习课堂”追求的是在温习、归纳、讲说、总结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己生成新的知识,并在“学、悟、用”的基础上掌握应用并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习课堂”的内涵是学而时习、日知月累,达到知识学生生成、内容课堂掌握、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快乐幸福的目标。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课堂”实践研究,主要解决“学”什么,“习”什么,如何“学”,如何“习”以及“学”和“习”如何辩证存在于课堂的问题。
就是进一步彰显“学”和“习”两个要素,在“学”和“习”的辨证存在和运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基本环节和架构
在“学·习课堂”这个架构中,“学”和“习”是两个重要的支撑理念,也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
其中,“学”可以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时习必须与之相生相伴,始终运动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学”和“习”的辩证关系不是孤立的,思考必须贯穿其内涵和外延,也只有坚持用思考作为“学”和“习”的内涵和桥梁,才能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才会有利于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效落实,才会促成学生文本解读、知识迁移等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生成。
“学·习课堂”是孔子教育思想与新课改理念相融合的产物,是符合教育本质规律和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前沿性的课堂教学改革框架。
其结构组成可由“学·习”目标、课前育人、“学·习”过程(课前习、课中习、课后习)和课堂收口等环节组成。
在实践中,鼓励教师逐步形成体现“学”和“习”两个理念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
(二)校本课程建设
1.教师“善教”校本课程
教师“善教”,就是要遵循教育本质规律,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符合课改要求,体现济渎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善教”课程是为了解决如何做一名好教师的问题。
“善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她包括善教、善导、善研等课堂教学应有素养,还包括师德修养、心理健康、幸福生活等要素。
善教是指用合适的策略教学,善导指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善研即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善教、善导、善研是为师者应有的专业追求,三者相辅相成,共行共生。
“善教”课程从师德修养、课程理论、教学策略与方法、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等方面进行建构,给课堂教学和教师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熏陶,有效的策略引领,丰富的生活塑造等。
本年度侧重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主要呈现方式是提炼于教学案例和教育案例的善教、善导等策略与方法。
2.学生“善学”校本课程
“善学”是一个内涵宽泛的术语,她包括善学、善思、善行等核心要点。
善学即勤学、会学,努力学到最好;善思即在思考中学习,理解所学之精髓;善行即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善学、善思、善行,强调学习探究和练习应用,三者相互促进,共成至善。
“善学”课程的构建与编写主要从科学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两个方面进行。
3.家长学校课程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家长学校建设是家庭教育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载体,扎实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设和活动开展,提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接力度,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展梯度递进、形式多样的小班化学习研讨活动,使“家长教家长、研修共成长”成为特色品牌。
家长学校课程可以《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和《中华家庭教育网》为主,每月组织家长进行学习,并完成月份家庭教育作业。
4.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以成功跻身中国教育学会“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试点学校为契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广大师生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诚信严谨、读书好学、修心养性”的良好品德和学识修行。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是以读促背,以读为主;以讲促行,以行为主;学习与践行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学校与家庭两个平台结合;以多层面、多形式的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落实。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包括《济水之源》《中华之善》《济渎礼仪读本》等。
其中,《济水之源》《中华之善》的编写已于2013年8月完稿并投入使用。
《济渎礼仪读本》的编写可结合中华传统礼仪、《弟子规》等传统经典、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善行常规等内容进行。
5.九年一贯制学段衔接课程
九年一贯制学段衔接课程可包括《上善济渎,润物无声》和《成长无痕》两个读本。
《上善济渎,润物无声》是学校“善教育”文化手册,可作为学段衔接课程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阅读内化,使六、七年级的衔接产生文化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使学生热爱济渎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成长无痕》教材的编写可从学科知识、学习方法、心理情感等方面来构建,达到知识、方法、习惯、思维、情感等要素构成的学段衔接的目标。
五、校本课程编写要求
1.校本课程的构建与编写须秉承“善的教育”有关要求,体现善做事和做善事两个内涵框架,把实现师生成人与成才、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作为课程编写和实施的追求目标,体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可以是自我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或理论观点,也可以是借鉴他人理论观点、但必须经过自身教育教学实践。
3.按照学校提供的文本编写要求进行(文档编写要求另行下发)。
六、课程建设管理
1.“善的教育”课程基本体系是在课程专家指导下由学校校委会根据我校学生、教师及所处地域实际情况完成顶层设计的,课程的开发与审核由学校学术委员会负责落实,教科室负责材料整理、活动建议等工作。
课程的实施与管理由学部教导处、德育处及团委分项分科负责落实。
2.学校将邀请市教科所和教研室等专业人员对课程编写、过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和结果评价。
3.校委会成员和学部领导要参与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过程或重要活动。
七、课程评价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
(一)评价原则
1.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一是对课程本身进行观察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分析评价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便及时调整修订。
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信息的获取,更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三是对教师实施这一课程的态度、水平和绩效的考核评价。
2.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主要采用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并行。
3.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一方面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提高教师提高课程使用意识和开发能力,提高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呈现结果
1.校本教材评价
每学年组织师生对校本教材进行评价,主要围绕教材的适合度、难易度、和操作性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编写委员会重要参考依据,以便再版时予以修订。
(三)实施过程评价
1.教师层面。
课程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课程实施过程存在那些优缺点,是否需要修改和完善课程设计;课程的实施对师生发展是否可持续发展。
教师评价的主要呈现形式是课程反思。
2.学生层面。
主要围绕是否对课程喜欢,课程学习的收获,课程实施的哪些环节需要改进,等等。
学生评价可采取问卷调查与座谈等相结合的形式。
3.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是指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评价。
可以通过对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习惯等信息追踪考核来评价,也可以采取阶段性反思、成果展示等形式来评价。
八、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善的教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在专家指导下负责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工作部署。
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教材审定、学术研讨、服务表彰等工作。
各学部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本学部课程建设开发与实施有关事宜。
2、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系列保障制度。
主要有课程审议制度、课程评价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有关岗位责任制度、激励表彰制度等。
一是要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经费与人力上的政策支持,安排专项经费,把教师的课程开发情况与考核挂钩。
二是要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例会、汇报交流制度,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工作过程的督查与指导,以推动校本课程建设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是要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常规教学、教育科研结合起来,研究、确立若干研究项目,进行集中攻关,在研究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 济源市 济渎路 学校 教育 校本 课程体系 开发 实施 计划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