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价格形成.docx
- 文档编号:5050639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48.35KB
煤炭价格形成.docx
《煤炭价格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炭价格形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炭价格形成
-------关于中国煤炭价格形成问题研究
关于中国煤炭价格形成问题研究
一、综述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截止2004年我国已
探明的煤炭可采储量为1892亿吨,占世界探明可采储量12%,在美
国和俄罗斯之后排第三位,按当前生产水平计算,剩余储量尚可开采
90多年。
我国煤炭资源种类齐全,品质优良,从褐煤到烟煤、无烟煤各变质阶段的煤种都有,是世界上煤种最齐全的国家。
我国煤层一
般埋藏深度为500米左右,通常不超过1000米,地质构造简单,倾斜度小,煤层比较稳定,以中厚、厚煤层居多,而与世界主要产煤国相比,开采条件中等偏差,主要是埋藏深度大,给开采带来一系列困难,美、澳、加三国地下开采深度都在100~200米,比我国浅得多,因此我国露天开采比重仅占总产量3%~4%,美、澳、加三国则高达60%~90%,露天开采比地下开采技术经济指标要好得多。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十分广泛,且相对集中,全国80%的县拥有煤炭资源,但在分布上极不平衡,昆仑山一秦岭一大别山一线以北地区煤炭资源量占全国的90.3%,其中太行山一贺兰山之间地区占北方地区的65%;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的“三西”地区储量占全国60%以上。
昆仑山一秦岭一大别山一线以南地区,只占全国的9。
7%,其中90.6%又集中在川云贵渝等省市。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地区煤炭资源量占全国的89%,以东地区仅占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煤炭工业发展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政策,大力扶持、发展煤炭生产,促进了煤炭生产的增长和合理供应,支持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发展,到2004年我国煤炭产量达到19.56亿吨,同比增长2.28亿吨,增长13.2%,占世界煤炭产量35.32%,煤炭消费需求量达到18.67亿吨。
1.1我国煤炭行业现状
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及煤炭在我国能源发展的主体地位,决
定了煤炭行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和实现小康生活的战略目标上具有
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十多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在推进市场化进程中
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生产布局不断调整,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显现,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煤炭行业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而改革又带来了新的利益冲突,新旧矛盾
纠缠使我国煤炭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受到了影响。
产业制度从21世纪90年代后,世界煤炭产业制度出现了重大变革趋势。
英法等西欧国家和东欧各国煤炭工业原有的经营条件和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日益变革的经济形势,而且随着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下降,煤炭在这些国家经济生活中原有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煤炭属于国家控制的重要能源物资的观念也已改变,这就使私有化的潮流不仅席卷了东欧各国,也对英、法、印等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煤炭体制形成了影响,公有制的煤炭工业体制正在被股份化、私有化逐渐取代。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煤炭工业所有制形态已发生变化,在“大中小并举”的宏观政策指导下,乡镇、集体和个体煤矿迅速发展,在全行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1995年后一直在40%以上。
1998年国家撤消煤炭工业部,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下放地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拉开了序幕。
由于煤炭工业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思想扎根很深。
企业没有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落后,效率低下,效益差,企业没有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依然是我国煤炭业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行业管理体制看,我国能源行业管理的政府职能过度分散,缺少代表国家意义统一协调的部门,一方面政出多门,使企业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煤炭企业推向市场后,过度分散,与电力等垄断行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缺乏公平竞争的体制和制度环境。
此外,产业政策不明晰,保障制度差,煤炭行业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即使形成
的法规也因缺乏统一协调往往难以落实。
1.2煤炭行业规模
近几年企业问合并、兼并以及联合等资产重组浪潮席卷了煤炭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经营正在成为趋势,但也不能不看到,一些规模大的合并、兼并背后政府的“推手”仍是主要推动力,企业自主行为不多,有些是人为的“拉郎配”;有些是企业搭台唱戏,政府背后操纵;有些本是为了某一市场利益形成的共同联盟,但也标上了合并的贴子,市场配置作用没有得到根本体现,政府行为导致企业内耗增加不乏其例。
目前世界上先进产煤国家的煤矿都已基本完成了由小型化向大型化的发展进程,美国、波兰矿井能力都在200万吨以上;法国、英国矿井年产多为300万吨一400万吨,德国矿井开采的煤矿平均生产规模为288万吨/年,波兰为192万吨/年,英国为180万吨/年;而我国大多是一矿一井,平均井型只有几十万吨。
1997年后经过我国连续实施“关井压产”的宏观调控政策,一大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布局不合理、浪费资源的小煤窑被强制关闭,但到2004年末仍有约2.1万个小煤窑,年产量43315万吨,占全总产量23.7%,矿井平均产量只有2万吨多一点,我国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煤炭企业有3624家,年产量15168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76.3%,其中大中型煤炭企业438家,年产量12296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约62%,年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的大型煤炭企业才31个。
煤炭企业集中度差,过度分散,不仅导致煤炭产量连年失控,煤炭产业利益受损,也造成了规模小型化、规模效益差的后果。
此外,小煤矿回采率低,大量浪费资源,甚至蚕食大矿资源,造成了高污染、高破坏、高事故、高隐患的恶果。
2000年前后我国煤炭产量统计不准确,市场信号失真,曾严重影响到宏观调控的成果。
2.3技术水平
世界煤炭工业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技术面貌已经发生改变,正在向遥控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向高产高效高安全方向前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但对照我国煤矿,技术水平明显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安全事故频繁。
2.4机械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0%左右,与世界先进国家采煤机械化程度接近100%相比差距很大,主要技术装备、产品性能指标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10年,部分还停留在国外20世纪50至60年代水平上,与国际上普遍推广的重型、高效、综采机组及机电一体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相比差距更远。
2004年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约40%,其中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率为81%,而地方煤矿尤其是乡镇以下煤矿科学技术装备水平更低,有的仍沿用人拉肩扛、手镐刨煤的原始生产方式。
国有重点煤矿过多的富余人员,抵消了由于机械化程度提高带来的效益;乡镇以下煤矿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导致安全状况差、事故频发。
这种局面不能满足我国煤炭产业升级的需要,进而成为影响煤炭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因。
1.5劳动效率低
由于机械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不高,用人多,我国煤炭业难以实现集约化生产,劳动效率不高,进而影响到煤矿效益。
2004年我国生产原煤19.5亿吨,而煤炭从业人员有500万之多;而美国年产煤炭10.08亿吨,从业人员为10.87万人,其中矿工仅8.8万人,差距极为悬殊。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有重点煤矿就已提出减员提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原煤全员效率稳步上升,但与国外先进水平比,仍有很大差距,2004年我国国有重点煤矿产量仅占全国煤炭产量的48%,如果综合考查全国煤炭企业的整体水平,众多小煤矿劳动效率低的问题会让人更加吃惊。
1.6安全状况差
随着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自动化遥控遥测技术的发展,世界煤矿安全技术不断改善,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世界各主要产煤国煤矿安全状况显著改善。
大多数国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低于1,美国平均每采百万吨煤死亡0.039人,已低于金属、制造、运输、建筑、农业等20个行业,成为比较安全的工业部门,2002~2004年美国产煤分别为9.94亿吨、9.73亿吨、10.1亿吨,煤矿安全事矿死亡人数分别为27人、30人、28人,而2005年仅22人。
英国为0。
035人,已低于采石、钢铁、建筑、化工等工业部门,1993年死亡人数已降到仅3人,百万吨煤死亡率为0.03人,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煤炭工业死亡率最低的国家,据统计,目前百万吨死亡率南非为O.13人,波兰为0.26人,印度为0.42人,均大大低于我国。
由于我国露天开采少,露天开采资源占全部煤炭资源不足5%,相对美国、俄罗斯露天开采60%,南非50%,英国、波兰30%、德国、印度70%,加拿大90%,比重较低。
井工条件差,生产环境恶劣,但更多的是由于机械化程度低,劳动者素质低,管理方式落后,安全技术水平不高,安全投入少,导致煤矿矿难频发,安全事故不断,2004年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93人,而乡镇以下小煤矿则高达5.87人。
1.7环境资源
我国煤炭富集地区环境承载能力低,近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带,这些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植被覆盖率低,自我还原能力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煤炭开采破坏了地下含水层原始径流,导致采煤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断流,水利工程破坏,居民饮水困难。
有的矿区甚至把矿井水引入地上饮用。
目前我国采煤沉陷面积已达40万km2,迫使居民、村庄搬迁,农民抛荒。
全国每年还形成煤矸石1.3亿吨,大量占地堆存,并有部分煤矸石自燃,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1.8经营收益
我国煤炭企业经营环境恶劣,既有矿产品开采本身的因素,还有更多的历史转型期形成的因素。
一是企业债务负担沉重。
1985年实行“拨改贷”后,国有重点煤矿基本建设贷款本息攀升,加上国家一些补贴资金不能到位,债务沉重,使企业现金流量不足,特别是在1997—2000年间因市场疲软,销售困难,用户拖欠煤款上升,1999年最多时曾达到361亿元,甚至有些成为呆坏账,增加了不良资产,加重了企业负担,导致大量拖欠职工工资,1997年上半年原中央财政94户国有重点企业拖欠职工工资56.3亿元,欠养老金9.9亿元,到2004年4月份仍拖欠在岗职工工资29.23亿元,下岗职工生活费1.03亿元。
二是社会负担沉重,国家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政策进展缓慢;煤矿生产条件艰苦,安全条件差,工伤病残多,职工服务年限短,造成离退休人员比重大,劳保费用支出居高不下,养老金拖欠。
三是煤炭价格税负高,长期背离价值,加上市场波动,造成价格低,比价不合理,经营收益差。
四是职工收入低,成为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
2004年是煤炭企业职工工资增幅最大的一年,据统计,国有重点煤矿在职职工工资年平均为16812元,仅略高于全国在职工平均16024元的水平。
煤矿生产作业条件差,风险高,劳动消耗大,在计划经济时期职工收入高,福利待遇好,但在市场化过程中,企业经营条件发生变化,职工收入相对较低,福利待遇下降,而煤炭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转行能力受限,加上平均赡养人口较多,伤病亡遗属保障水平低,造成特困群体庞大,威胁着矿区的发展和稳定。
1.9建国以来我国煤炭价格发展历程
我国煤炭资源的定价制度历史沿革可以分为计划经济阶段和市场经济阶段,计划经济阶段从1949年至1992年,从1985年开始煤炭计划定价制度开始有所松动,1993年起煤炭定价制度正式向市场化过渡,2006年12月,煤炭供应的双轨制被正式取消,电煤价格完全进入市场化的轨道。
煤炭价格历史形成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9.1第一计划价格时期(1949-1985年)
这个时期也称完全计划价格时期。
由中央政府制定煤炭价格,实行价格单轨制。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全国的形势是大规模建设。
煤炭的供给、需求主要限于本地区范围之内。
国家为保证市场稳定,这个时期内国家制定全国统一计划价格指数,采用了煤炭低价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矿开采规模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职工劳动保护条件和待遇的改善,以及资源条件的变化,煤炭生产成本相应增加,导致全行业出现亏损,迫切需要调整提高煤炭价格。
但由于煤价的波动处处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国家对煤炭价格调整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
这期间国家对煤价进行过五次微调。
但这样没能从根本上考虑煤炭价值补偿和市场决定价格问题。
结果只是暂时缓解了每次经过调价价格失衡问题,很快就了出现价格反弹和更大的价格矛盾。
1.9.2第二计划价格时期(1985-1992年)
1984年,国家正式承认了煤炭非计划价格的合法地位,规定地方(指国营)煤矿在完成计划上调任务后,剩余煤炭和超产煤炭允许企业自销,没有上调任务的可以全部自销,自销煤炭可以随行就市,自定价格,议价出售。
这样,出现价格双轨制,但国家仍然控制了大部分煤价。
这一时期我国拉开了多层次煤炭价格指数的序幕,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我国的煤炭价格政策为:
全国统配煤矿、重点煤矿的煤炭价格,实行统一的计划价格,即国家指令性计划;全国统配煤矿、重点煤矿在完成计划后的超产部分煤炭的价格,按照国家规定实施加价。
;为鼓励缺煤地区提高自给率、减少该地区煤炭调入量,国家规定供方调剂给缺煤地区的煤加收地区差价;用户需要的特殊煤种,由供需双方实行协议价格,市场在此定价过程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
1.9.3价格市场化过渡期(1993-2006年)
1992年国家放开煤价的同时又对电煤实行政府指导价,煤炭价格实际上是放而不开,价格水平一直较低。
1993年以后国家逐步放开煤价,到2002年决定全部放开电煤价格,历时10年。
这一时期电煤仍然执行的是政府指导价,煤炭价格实际上仍然是放而未开。
按照政府决定全部放开电煤价格后,重点合同电煤价格与市场煤价格的差距仍非常大,2002年全国电煤平均价格比市场煤低40-70元。
2004年全国煤电油继续全面紧张,国家开始实行煤电价格联动,但由于历史的惯性、部分地方政府的干预和发电企业集中采购的优势,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协商确定煤炭价格的机制并未形成,电煤与市场煤价格、计划内与计划外、省内与省外三种价格差距依然较大。
目前,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协商确定煤炭价格的机制并未形成。
电煤与市场煤价格、计划内与计划、省内与省外三种价格差距依然很大。
截至2004年9月末,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电煤平均价格155.59元/吨,比当期商品煤平均售价198.54元低了42.95元。
2005年取消了2004年底出台的电煤价格临时性干预措施。
为了预防放开电煤价格后可能出现的异动,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建立煤电价格应急机制。
2006年12月27日,发改委首次摒弃延续了50年之久的煤炭供应的双轨制形式,改用电视电话会议形式指导全国煤炭、电力企业,实现真正的市场交易。
一阵紧锣密鼓的煤价放开政策之后,在需求拉动及成本上升压力等各方面因素作用下,被压制多年的煤炭价格一再上涨。
这一时期我国的煤炭价格政策为:
1993年,我国放开全国统配煤矿所生产煤炭中的洗精煤、动力煤的价格,放开华东、华北、湖南的中央统配煤的出厂价格,放开地方上调中央的统配经济煤的价格。
所放开的煤炭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使得市场调节煤价的比重增加到70%。
1994年,我国取消统一的煤炭计划价格,并且除了电力、钢铁、建材等行业用煤实行限价以外,其他煤炭价格全部放开。
1998年,国家出台电业指导价,此价格成为影响了电煤价格的主要因素。
2002年,钢铁、建材等行业煤炭价格放开,至此,除了电煤外,所有煤炭价格已经全部放开。
2004年,国家开始实行煤电价格联动,煤炭计划定价体制最后的堡垒面临冲破。
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发出47号文,明确04年6月份电价上调2.2分/千瓦时以后,电煤价格不分重点合同内外,均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表明了政府彻底放开电煤价格的决心。
2005年12月2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做好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
取消了2004年底出台的电煤价格临时性干预措施。
为了预防放开电煤价格后可能出现的异动,国家发改委表示,政府将按照《价格法》有关规定,采取临时干预措施,并要进一步加强煤炭价格监测工作,建立中国电煤价格指数,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2006年12月,全国煤炭订货会改为“煤炭产运需衔接视频电话会议”,煤炭供应的双轨制被正式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终结,电煤价格完全进入市场化的轨道。
从长远来看,电煤价格市场化,煤炭企业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能更直接面向用户,效率也比以前更高。
有利于电力企业和煤炭企业走向市场,成为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二、影响煤炭价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价格的变动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煤炭是一种大宗商品,它的价格也应该符合商品的价值规律。
煤炭的价格主要是由其价值和供求关系决定的。
在煤炭生产、运输、使用的三个环节中,表面看,生产方和使用方是能完全决定煤炭价格的,但实际上,因为煤炭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其价格不仅会受到煤炭行业成本、生产产量、用户使用量的影响,还会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市场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所知的影响煤炭价格的主要因素:
2.1、煤炭的生产成本。
煤矿生产成本主要有生产资料、生产设备成本、人员人工成本、经营营销成本。
综合生产成本的抬高,为推升价格提供了上行空间,煤炭价格回落时,又为其提供了支撑。
2.2、煤炭市场的供需关系。
煤炭的主要用户是火电、钢铁、水泥、化肥、化工等行业。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如果生产产量大增,超过行业用户需求,将会造成煤炭价格下滑,反之,则会上涨。
2.3、政府的财政政策。
政府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政策,将会造成经济的活跃,进一步地刺激了煤炭的使用量,这样就有利于煤炭价格的上扬,但是政府方面并不会让煤炭行业大起大落。
在煤炭价格方面,中央政府的立场是居中公正的,他既要保护国家资源不被贱卖而损害国家利益,又要控制价格的过快增长,以免超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承受的极限,而引发经济的衰退。
因为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能源价格高于发达国家对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非常不利。
地方政府从地方利益角度出发,一般来说只要不影响地方经济的基本运行,是并不会支持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的。
政府会通过政策或自身影响力来调整供求关系,进而影响价格。
2.4、运输中的方式、路径、距离远近。
煤炭运输包括铁路、公路运输、港口航运等。
一般来说,水路的运输成本较低,公路的运输成本较高,距离较远,运输成本必然就高,反之亦然。
因为过高或过低的运输价格成本,都会影响他们的运量和效率,进而影响到煤炭的价格。
汽油、柴油价格的高位运行,也将会推高运输的成本。
2.5、煤炭的交易方式。
煤炭的交易方式,也是对价格会造成错综复杂的影响。
煤炭交易有煤炭期货交易、合同期定价交易、煤炭拍卖交易、煤炭中间商交易等,都会对煤炭价格的定价产生较大影响
2.6、国际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局势。
这也是比较大的影响因素。
近期煤炭价格又有了连续5个月走低,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国外经济走软,影响了中国的加工货物的出口,与此同时,国内前期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以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从而造成了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
在这之前,全社会的用电量在缩减,电煤的消耗量也就在降低,但随着夏季的到来,各行业产能的放出,将有助于煤炭价格的回升。
而市场是一个喜欢追涨杀跌,容易放大价格的波动幅度。
煤炭后市的走势其价格回升尽管目前已是在处在低位,或将价格的回升还要被推迟。
我们应对于市场行情要有一个正确的研判、预测,避免对其价格和主观判断产生误判而出现不利的影响。
3、中国目前价格形成中间问题分析
3.1.价格总水平较低
考察煤炭价格现状不仅要分析煤炭绝对价格水平和相对价格体系(或叫比价),还要分析煤矿出矿价格与用户实际支付价格关系,更要分析一定时期内煤炭价格与相关产品价格变动幅度。
(1)绝对价格水平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对煤炭产品实行低价政策。
1992年国家放开煤价的同时又对电煤实行政府指导价,煤炭价格实际上是放而不开,价格水平一直很低。
煤炭行业长期处在微利和亏损边缘。
从1981年开始到2002年(其中只有1981年是微利的,当年利润仅有866万元)的22年间有21年国有重点煤矿整体亏损,且亏损额不断增加,最高年亏损额达到59.41亿元。
这一时期内的煤炭价格属于严重偏低的。
就目前情况看,中国煤炭价格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2004年1~9月份,出口动力煤秦皇岛离岸价为50~60美元/吨,按国家现行汇率计算,合人民币413~496元/吨,比同期国内贸易煤炭离岸价高出60~80多元(人民币)。
(2)比价不合理。
市场经济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配置资源的,而这种价格信号主要是指相对价格(或比价)。
我们判断煤炭价格是否合理在看绝对价格的同时,更要看煤炭与其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比价以及与其他能源产品的比价是否合理。
从能源比价看,世界上普遍存在煤炭价格偏低的现象,据国际能源机构(EIA)统计报告显示,按照同等发热量计算价格,以1995年经合组织国家能源价格为例,发电用重油、发电用天然气、民用天然气、发电用动力煤、工业用电、民用电的比价关系为10:
8:
27:
5:
62:
100。
到2002年,除煤炭以外,世界能源市场其他能源品种比价有不同程度上调,以能源消耗大国美国为例,上述能源品种比价关系为15:
17:
37:
5:
58:
100。
中国能源市场煤炭价格偏低的现象比较突出。
据测算,2002年中国煤炭、汽煤油、液化天然气和电力终端销售价格比例关系则为:
7:
49:
37:
100。
再从电煤采购成本和电力售价比例关系看,中国煤炭价格也是偏低的。
2002年,美国电煤平均进厂价格是3.57美分/千瓦时,终端平均电价为7.02美分/千瓦时,电煤价格是电价的50%。
据测算,同期中国终端平均电价为59分人民币/千瓦时,电煤平均进厂价格是12分人民币/千瓦时,电煤价格只是电价的20%。
两者的差距十分明显。
(3)出矿价与到厂价存在较大差距。
价格通常包括,出矿价、中间价(港口价)和到厂价格。
煤矿计算效益的价格是出矿价。
中国煤炭销售中间环节比较多,目前销售中间环节费用上涨幅度大,煤矿实际获得的价格上涨收益很少。
以山西大同到浙江电厂煤炭价格为例,2004年6月份计划内煤炭出矿价格169.20元/吨,比1997年的163.84元/吨,吨煤上涨5.36元,涨幅3.3%;实际到港价高达373.90元/吨。
其中,流通费用204.70元,占煤炭到港价格的55.75%。
上述价格还不包括用户提货费用,如果是计划外煤炭价格则更高。
(4)煤炭价格上涨低于其他生产资料的上升幅度。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物价总体水平基本没有大的变动,再加上国家对国有煤炭企业实行统收统支政策,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不挂钩,煤炭价格上涨低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的矛盾并不突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除少数,如电力价格外)几乎全部由市场决定。
生产资料价格由市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占煤炭消费总量一半以上的电煤,政府指导价则长期低于市场价格。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能源产品中煤炭价格上涨幅度低于其他能源产品价格上涨幅度。
以1992年煤炭、电力、石油产品价格为100的话,2003年的煤炭产品价格指数为266.47,电力为303.41,石油为556.39。
煤炭价格上涨幅度也低于煤矿主要用生产资料价格和其他成本支出的上涨幅度。
2004年5月,我们对部分企业煤炭与所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情况做了一次调查。
以华东地区为例,商品煤综合售价由1997年的211.42元/吨增加到2004年4月的238.93元/吨,增幅13.01%。
但电力综合价格由1997年的O.312元/度上涨到2004年4月的0.5元/度,增幅60%。
钢材平均价格由1997年2819元/吨增加到2003年的3361元/吨,增幅19.23%。
汽油由1997年的2230元/吨上涨到2003年的4100元/吨,增幅79.82%。
柴油由1997年的2080元/吨上涨到2003年的3564元/吨,增幅71.35%。
以上数据表明,煤价涨幅大大低于主要外购原材料和电力价格的涨幅,煤炭企业收益大幅度下降。
3.2煤炭价格定价机制尚不完善。
整体而言,我国煤炭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明显快于石油、电力以及天然气等产业,基本实现了由市场发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炭 价格 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