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马哲实践教学论文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央整治网络谣言和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性.docx
- 文档编号:5035761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35.26KB
合肥学院马哲实践教学论文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央整治网络谣言和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性.docx
《合肥学院马哲实践教学论文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央整治网络谣言和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学院马哲实践教学论文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央整治网络谣言和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性.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学院马哲实践教学论文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央整治网络谣言和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性
合肥学院马哲实践教学论文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央整治网络谣言和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性
方炜1603021030金娟1603021031
吕娟1603021029
1.整治的背景:
近来公安部按照中央部署,进行了打击网络谣言,整治网络环境的专项行动,秦火火等人利用网络散布谣言,进行敲诈勒索的人和事收到惩处,两高也出台了关于打击网络谣言的司法解释。
1)事例:
秦火火”制造并传播的谣言达3000余条;
2011年8月,“秦火火”与“拆二立四”分道扬镳,跳槽到另一家公司。
他按照自己的理念开始了第一次造谣,8月20日他发布微博称,“7?
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后,意大利籍乘客获赔3000万欧元。
次日,铁道部公开辟谣,但已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此后,“秦火火”不但利用谣言继续攻击铁道部,还将矛头对准了红十字会,以及罗援少将、张海迪等名人,甚至已故的雷锋。
秦火火事件的恶劣影响:
为了提高网络知名度,不仅炒作一些真假莫辩的消息,甚至还有一些行为已经涉及严重的诽谤和侵权。
这样的谣言,肯定会给网络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2)网络谣言的定义: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
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3)网络谣言的危害:
网络谣言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大而言之,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甚至损害国家形象。
它颠覆了很多人的价格观,某种程度上在社会转型期使很多人心中产生意识的迷失,这是一种恶劣的行为。
另外,它会造成社会的不安情绪、反社会情绪,这些都会动摇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心,继而对公信力产生极大的影响,最终产生反社会的情绪。
谣言在社会中流行,跟构建和谐社会、构建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表达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2.整治的原因
1)一段时期以来,网络上的无底线炒作一波接着一波,把网络空间搅得乌烟瘴气,这些虚假信息轻则影响老百姓的判断,重则威胁社会稳定。
如今,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害者不再局限于演艺界,从平民百姓到政府部门甚至整个国家,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引发公众无比反感,要求净化网络环境、打击网络违法的呼声极为高涨。
如今,相关部门果断亮剑,向形形色色的网络犯规说不,顺应了强烈的民意诉求,也是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可谓大快人心。
2)借助互联网传播平台,进行某些公关、炒作,无论是出于公益还是商业目的,都无可厚非,但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能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违反互联网自律公约和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
然而,极少数网络公关公司、知名网络推手出于种种目的铤而走险,采取造谣传谣、色情包装、诋毁名人等手段制造轰动效应,谋求非法利益,严重误导了网民认知,扰乱了网络秩序,影响着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作为一名网民,可以允许网络稀奇古怪,网络可以允许炒作,但乱造谣甚至恶意造谣必须坚决予以打击,让造谣者、传播者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
网络上的虚假信息、造谣事件越来越多,几乎无孔不入,让人防不胜防,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变得越来越苍白。
网络谣言猛于虎,危害社会、祸国殃民。
3)应该看到,目前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民众对各级党政干部的一种有效的监督手段,更是党和政府倾听民声、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也是党中央开展反贪腐行动的有力助手。
3.整治的目的和意义
(1)整治网络谣言和净化网络环境是一种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又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它对经济建设不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发展方向。
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离不开政治建设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文化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过程。
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自觉地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来加快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3)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民众能对各级党政干部更好的监督,党和政府能更好的倾听民声、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
(2)打击网络谣言是“依法治国”的有力注脚。
网络社会虽是虚拟空间,但一样有其现实属性,是针对不特定人群的公共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对现实社会造成直接影响。
微博、微信出现之后,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人们获得信息更快捷,辨识谣言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导致谣言的危害性和破坏力也成几何级数增加。
4.整治的依据:
1)畅所欲言不等于可以胡言乱语
不久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与微博“大V”们达成共识,提出网络名人应坚守“七条底线”,即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
2)网络也不可突破的法律底线
人们在社会中要进行各种活动,行为的主体是我们每个人自己,但不管从事何种活动,都应该遵守法律准则,法律是约束我们行为的最低底线,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否则的话,跨越了法律的底线,并会受到法律的治裁。
3)两高关于网络谣言的司法解释
1.诽谤信息被转发达500次可判刑。
2.点击超5千次按情节严重论处。
3.网络举报部分失实不属诽谤。
4.爆料索财属敲诈勒索。
5.行为人不明知而发布转发不构成诽谤。
6.造谣引发群体事件等七宗罪将被公诉。
7.有偿删发稿属非法经营。
8.网络辱骂属寻衅滋事。
5.从历史唯物主义谈整治网络谣言的方法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存在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与此相联系,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必然会相应地发生或早或晚、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一,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第二,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不同。
一般来说,群众掌握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越多、越普遍,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越大;反之,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越小。
(2)整治网络谣言具体方法
1)网络谣言具有隐蔽性、炒作性、攻击性、报复性、宣泄性、诱惑性、强迫性等特点,已成社会毒瘤。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我国的网络文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网络谣言很容易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
,有些网络谣言可称得上是妖言,极具蛊惑性和危害性。
它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如同引诱人们吸食毒品一样,慢慢地让人上瘾,麻醉人的神经,扰乱人的生理功能,让人的心理也变得越来越不正常、不健康,进而破坏家庭、诱发犯罪,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正常秩序。
2)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上官酒瑞认为,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成为一些人凭空捏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工具,成为造谣、传谣的载体,比如“谣盐”风波、“军车进京”等谣言就是借助网络平台得到了快速传播。
网络谣言的产生,可能迎合了社会转型期一些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但诸多事实表明,各种网络谣言的滋生、扩散和传播,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引发了公众恐慌,而且破坏了政府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
如果网络空间中谣言横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上官酒瑞表示,整治网络谣言是人心所向、法治要求。
3)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政府应该以宽容、包容、虚心的态度,畅通社会公众正常的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公民言论自由,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但是,社会公众在享受言论自由这一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维护舆论环境,根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
政府应当与主流媒体协作,建立防范网络谣言扩散的预防机制,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建立防范谣言扩散的预警机制;其次,应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对可能成为谣言的虚假信息加以重点筛选,尽早采取措施来掌控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最后,当谣言在网络上泛滥,具有快速传播的特性时,政府应当及时有效地公开各种对澄清谣言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让“信息公开”遏止“谣言扩散”。
4)杜绝“大谣”:
需要“智”更需要“治”
本来,如刚刚被逮捕的“秦火火”、“立二拆四”这等货色,传播谣言的方式无非是无中生有编故事,恶意造谣抹黑重伤一些道德楷模,估计也是领会到最能抓人眼球的莫过于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他们那些攻击中国慈善制度,中伤道德楷模的谣言,本因为个人的影响力有限,而杀伤力有限,然而经过拥有百万、千万粉丝的大V转发,至少于我,似乎就多了一些可信度。
5)网络大V切莫成“大谣”
互联网时代迅猛而至,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大V们也顺势而生。
目前,在新浪和腾讯微博中,10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1.9万个,百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3300个,千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200个。
网络名人这个群体,在引导网络舆论、处置网络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净化网络环境的关键在于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
1)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就是要在引导与提升人们网络安全意识上加倍努力。
首先,加大网络等舆论媒体对网络环境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播报、报刊杂志、流动宣传等形式扩大宣传范围,拓深宣传深度,巩固宣传成果,营造全社会关心网络环境安全,肯为网络环境安全作贡献的良好舆论氛围。
其次,深化网络环境的教育力度,制定网络环境安全意识纲要并写进教科书,加以引导广大人们树立正确的网络环境安全意识,努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制止谣言的散播。
2)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就是要在把建立健全社
会主义网络制度纳入同家安全战略上做好功课。
结合网络敌特份子利用我国网络建设管理滞后空隙大作破坏活动的特殊原因,制定眼前与长期网络环境管理制度,并将其纳入国家安全管理与规划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同时,对现有有关网络管理制度不断加以完善,并由公、检、法等部门联合监督实施,形成一股对网络敌特份子的强有力的威慑力量。
加大对网络环境破坏份子的打击力度,必要时做到杀一儆百,绝不轻饶。
3)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就是要在不断完善对网络环境监测与管理技术开发上下足功夫。
网络环境的复杂化,有时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某部门某些工作人员的无为,因为网络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从事网络的敌特份子具有隐秘性强,难以追踪与定位的易守难攻的特点,这在管理上存在技术设备等难题。
先要持续扩大投入,聘用专业技术人才钻研净化网络环境的新课题,保证经费到位,采购管理网络环境必要的设施设备,再在此基础上对网络上具有破坏性等过激行为的言论进行屏蔽,引导网民自觉遵守网络秩序,共创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事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引导与提升人们网络安全意识上加倍努力,在把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网络制度纳入同家安全战略上做好功课,在不断完善对网络环境监测与管理技术开发上下足功夫,才能不断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才能保证人民网络精神生活的健康,社会方能和谐。
7.总结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近年来,互联网低俗之风盛行,网络中有害信息太多太滥,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破坏了社会风气,再加上青少年分辨能力、抵抗能力不强,所以,国家必须采取措施,净化网络环境,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起着阻碍作用。
互联网低俗之风盛行,对社会,尤其对青少年有巨大的腐蚀作用,会训导青少年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事关民族的希望,事关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所以,必须抵制互联网低俗之风。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之中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
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互联网低俗之风是一种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整治网络谣言和净化网络环境是一种先进文化建设,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
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肥 学院 实践 教学 论文 运用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辩证关系 原理 说明 中央 整治 网络 谣言 净化 环境 重要性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5035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