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作物栽培课程教学改革.docx
- 文档编号:5030513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79KB
高职院校作物栽培课程教学改革.docx
《高职院校作物栽培课程教学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作物栽培课程教学改革.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职院校作物栽培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作物栽培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
作物栽培是高职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以及各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变化,农科类高职院校《作物栽培》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以及成绩考核等方面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动和改进。
从与时俱进的角度,就新时期农科类高职院校《作物栽培》教学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高职院校;作物栽培;教学改革
《作物栽培》是研究作物生育特性、环境条件、栽培技术互作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直接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的农业技术学科。
它有机地综合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生物化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病虫草害防治等10多门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旨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改善其品质。
作物栽培是高职农科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它在培育高等农业专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如何推进这一学科的发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当前本学科教师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充分认识《作物栽培》的内容特点
作物栽培的研究对象是农作物,而农作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又属露天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与其他的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严格的地域性
因不同地区的纬度、地形、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再加上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差异,就构成了作物生产的地域性。
如,各地均有特产,作物和品种引进时一定要注意。
(二)明显的季节性
因作物生长周期长,又是露天生长,而一年四季的光照、热量、水源等自然资源状况不同,必须根据作物的需求,合理掌握农时季节。
如,河南省的夏棉过了6月10日,浙江省的晚稻过了“立秋”再播种高产就没有保证。
(三)技术的适用性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技术科学,着重讲如何将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
虽然作物栽培学也包含应用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如,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特征,但所采用的生产技术措施必须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小麦玉米吨粮栽培技术、棉花化控技术之所以能大面积推广,就在于他们的实用性。
(四)生产的连续性
农业生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一个生产周期与下一个生产周期,上一茬作物与下一茬作物都是紧密相连、互相制约的。
土地是农业的生产资料,要用地、养地相结合。
因此,要求农业工作者要有全面和长远的观点,实现作物全面、持续的高产和稳产。
(五)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本身及品种有自身特点,生产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措施对作物生产也会带来影响。
加上作物栽培的目标也是多样的。
它要求用整体的观点和系统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采取综合措施,处理和协调各种因子的相互关系,发挥作物生产的最大效益。
二、精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庞杂与教学学时较少的矛盾,可以通过精简教学内容来协调。
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为例,教学计划安排要讲授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和棉花、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
而计划学时数一般为120学时(其中有50学时的实践课)。
同时,在教学中还增加了有河南地方特色的有关内容,这样就形成了内容繁多、学时数少的局面。
为保证教学质量,在计划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首先,把共性的内容在栽培基础中讲,各章节删掉相互重复的内容。
如,轮作换茬作用,合理密植的增产原因及原则,播种量的确定,合理群体结构的建立,土壤耕作、播种方法等主要技术措施等。
其次,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归类。
一是内容较为简单的为一类。
如,每种作物栽培技术,采用实践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重点讲解该作物独特的实用技术。
借此培养学生独立的能力,为学生自学掌握更多、难度更大的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内容具有一定难度、教学模式相类似的为一类。
如,每种作物器官特性及其建成,产量构成及形成等内容,重点抓住当地代表性作物,如,河南以小麦、玉米为重点,较为全面地讲授,然后用类比的方式,讲授其他作物器官及其建成的特性差异。
三是内容联系较为紧密并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为一类。
如,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就以小麦的阶段发育及其实践意义,分蘖成穗规律及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和措施等为重点,各个击破,然后归纳起来积零为整,从而解决这些较为复杂的问题。
通过以上方法,既压缩了教材分量,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反映了作物生产科学的前沿动态。
同时,也为学生在未来依靠自身的素质去攻下更多的技术难题及获得科研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
该课程不断探索实施项目驱动教学,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项目驱动”的本意是让学生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项目,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
以棉花专项栽培技术为例来说明“项目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施流程。
第一,全班教学。
这一过程一般是教师谈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有必要,对需要全班进行知识铺垫的内容可以进行必要的讲授。
先讲述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增强学生对棉花学习的兴趣,然后讲述棉花的生物学基础,为后面的技能做铺垫。
第二,分配项目。
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项目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下发有关调查表格、评价标准等资料。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要让各小组明确完成本项目的基本要求、优秀目标,并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
根据生产上经常采用的棉花育苗方式分为六种项目。
第三,进行分组。
依据教材内容、项目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组别数量及各组人数。
通常每组的人数在六个人以下时讨论的效果比较理想。
而且应采取异质性的分组,包括学习能力、先备知识、动机等,甚至应考虑性别的差异。
第四,小组学习活动。
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
角色分配主要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两项,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的。
第五,小组报告和师生讨论。
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其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第六,鉴定评价。
这是总结延伸阶段。
教师评价各小组的合作成果,并对各小组在合作技能等方面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评定,并给出小组合作学习得分和个人进步得分,通过口头评定、广播作品、海报张贴、网页公布等方式表扬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
基于“项目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并积极努力地进取;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布置的课堂项目得以顺利地完成。
不仅如此,小组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此外,小组成果评比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今后我们将继续积极地研究和实践这一方法,使这一教学方法日趋完善,从而真正提高种子专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四、实施开放、民主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课堂讨论教学环节,其目的是改变“一言堂”,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积极给同学们以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讨论中允许有不同意见,允许一题多答,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呈现与监控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实际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选取适当的教学活动形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注意每一个内容的学习与巩固,注意每一个学习内容间的联系,切合学生的理解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主阵地。
运用提问、讨论、发言、小论文交流等方式以监控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对于结论性的知识,通过师生互动,讨论辨析,让同学自己得出结论,把课堂学习变成一个研究探索知识的乐园。
例如,在讲授“小麦田间管理”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在指定学生预习讲解基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同学自己辨析总结不同苗情诊断结果下相应的田间管理技术,通过这样的学习也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让同学们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自行查阅相关资料,鼓励同学不盲目迷信,要有自己的见解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如,“棉花简化整枝技术”虽已取得了成功,但目前仍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学习讨论这一内容过程中,同学们都很认真地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对所讨论的问题各抒己见,争论也非常激烈。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同学们明白了在尊重专家的同时,不盲目迷信专家;同时也学会了探讨科学问题时应持的严谨态度。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农业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要从改革课程体系入手,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农业行业高端技能应用型精英人才。
作物栽培教学是在学习了其他专业基础课之后进行的,教学的对象是大二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作物栽培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理论,有些内容技术性较强,需要实际操作才能有较深的印象。
而且,作物栽培源于农业生产,并服务于农业生产。
如何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作物栽培学教改的重要内容,为此,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实行四段式教学,即理论教学—教学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按作物的生产季节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
在教学中,严格遵循授课时间与生产季节同步,实验实习内容均根据作物生产季节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这样可以实施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及随讲随做的一体化情境教学,如,在秋季安排小麦的播种实习内容,让学生参与撒施肥料、播种机械的调整、播种量的计算等生产过程;玉米、棉花收获等内容,切合生产季节,实习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从土壤耕作、播种方法、播种量计算田间管理的整个过程,小假期可安排种植制度调查社会实践等相关实习内容,另外,不能当季种植或试验田没有条件种植的,我们采用模拟教学,比如,棉花栽培,每组5亩地,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种植常规棉或是杂交棉,采用育苗移栽,这时候就要学生自己设计试验方案,进行苗床管理,教师只负责试验报告的审阅与评判。
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在顶岗实习中,学校联系相关种子公司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战中充分展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运用中发现所存在的差距,弥补不足。
六、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形成性考核”制度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结论性评价为主,通过一张试卷将课程重点进行简单综合,以此来考核学生掌握课程的程度。
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学,在考试前通过教师所讲重点内容进行突击学习,死记硬背,起不到教育的初衷。
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要获得认可,必须要有相应配套的评价机制。
为遵循新时代高职教学的特色,根据一线的种子专业作物栽培教师的意见与反馈,我们开始对《作物栽培》考核内容与方式进行了改革。
在考核内容上突出就业技能与就业能力的掌握情况;在考核方法上以动态考核为主,注重过程考核和形成性评价。
既有知识考核又有能力考核,能力考核尤其是实践、实训考核列入学生的考核成绩。
形成性考核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将考察和评价的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的依据。
对作物栽培课程的考试改革,将原来“20%平时成绩+80%期末考试”一卷定终身的考试形式,改为“60%形成性考核成绩与40%期末综合能力测评成绩”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改革后,作物栽培课程的具体考核内容与方法如下。
(一)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60%)
通过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对本课程相关的就业技能的掌握这三方面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相关的就业技能掌握情况的形成性考核成绩按1︰
1︰4的权重比例进行。
学习态度主要指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考核内容包括出勤率、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正确率等。
学习效果是指学生独立完成课程学习内容、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环节的数量及质量。
相关就业技能掌握情况是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就业技能采分点,分别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操作能力、团队工作能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学习媒体、学习方式与方法进行课程学习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水平。
(二)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40%)
期末要求参加统一闭卷考试。
期末试卷包括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论述。
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需要学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扎实掌握每一部分的知识点,“不留死角”,减少期末“突击压题”意图。
对作物栽培课程进行如上考核改革的好处是:
首先,课程形成性考核可以加强学习过程控制,督促学生学习,及时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发现学习上的优缺点,培养刻苦认真、稳扎稳打的学习态度。
其次,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
第四,注重对学生在模拟仿真情况下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为学生的就业建立自信心,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与目的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教育改革的深化,高职院校要培养出更多复合型、实用型、开拓创新型的人才,就必须进行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探索,从而达到有效改革教学的目的。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作物栽培教学方面的探索,意在摒弃传统教学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强调要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实践能力能有显著的提升,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
对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更是任重而道远,在作物栽培课程教学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仍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教学改革、教学实践、考核评价等方面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振陆.作物栽培(第二版)[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于振文.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凌启鸿.论中国特色作物栽培科学的不可替代性[J].中国农学通报,2003(4).
[4]余松烈,苗保河.新时期中国作物栽培科学的任务与发展方向[J].作物杂志,2006(3).
[5]段兴华,邱全进.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互动式教学[J].石油教育,2007(3).
[6]张昌凡.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
[7]周明.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三法[J].河北教育,2005(19).
[8]周俊.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教育科学,1998(3).
[9]许争艳.浅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J].法制与社会,2009(2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职 院校 作物 栽培 课程 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