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docx
- 文档编号:5029421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8.05KB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docx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019年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篇一: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
感悟课标新理念
1、知识与能力
识记:
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过.⑵理解:
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
⑴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⑵比较归纳、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⑵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
研习教材重难点
研习点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知识·梳理】
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渐形成,它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或方面:
(1).五个经济特区
①时间和地点:
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
②开设原因:
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地设特区,主要是发挥它们的两大地域优势,一是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二是靠近港澳台地区,是著名的侨乡。
(2).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国家又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1984年开放的沿海城市有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遍布我国沿海地区。
1985年后,又先后决定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开放浦东与内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①内地大批开发区的涌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形式更加灵活。
②开放浦东:
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1992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4.对外开放的格局: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已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深化·拓展】
1.14个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有哪些发展的有利条件?
提示:
这些城市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口岸;它们还具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经济特区的作用
作用:
这些特区二十多年来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地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如深圳特区,已由开放前的小渔村发展成综合水平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的重要城市。
【思考·提示】[史料点拨]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我国设置的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它的特殊主要表现在经济上而不是政治上,即不同于内地的经济政策和经济
【典例·展示】
例1.197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
这两省的特殊条件是
A.革命老区
B.交通方便、自然条件优越C.物产丰富、人均产值高D.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研析]:
本题关键词为“特殊条件”,从对外贸易的需要角度来看,交通和华侨众多符合要求,而交通条件不属于特殊条件。
[答案]:
D
点评: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经济特区设立原因的理解,一定注意“特殊条件”.例2.经济特区的特殊主要在于A.政治制度不同B.经济政策不同C.与中央的关系不同D.权力大于其他省区[研析]:
经济特区主要是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的特殊。
[答案]:
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特区概念的理解.【教考动向·体验】
1.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
?
”老人邓小平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
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D.开辟香港、澳门为特区
2.深圳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小渔村,1999年深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4300美元。
这主要是因为
A.深圳的交通条件便利B.深圳的资源丰富
C.深圳率先开放,政策优惠D.深圳的华侨众多
3.下列城市不属于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是
A.大连、秦皇岛B.天津、广州C.烟台、青岛D.上海、厦门4.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以下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②扩大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平等互利③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是广东、福建两省④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A.①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1979年4月,在讨论经济特区名称问题时,邓小平说:
“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
”回答“陕甘宁就是特区”的含义是什么?
从地理位置、性质和作用三个方面比较两种特区的异同。
研习点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梳理】
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贸易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1)复关的努力:
中国本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因历史原因被中止。
从1981年起中国开始列席总协定的会议,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的申请,但是直到1994年,由于美国等国家的阻挠,中国未能恢复缔约国地位,也未能成为世贸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2)入世的历程:
世贸组织成立后,中国的复关谈判转为入世谈判。
从1997年到2001年,经过与各成员国漫长的双边谈判,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结束了长达15年的入世历程。
⒊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⑴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⑵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深化·拓展】
中国入世有何利弊?
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提示:
(1)利:
第一,入世的必然性:
入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经济的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世贸组织成员国广泛,在国际贸易中占据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不加入也要受其影响。
第二,入世是中国根本利益的体现:
根据世贸组织最基本的“非歧视性原则”,即任何一方给予另一方的优惠必须无条件的给与其他成员,入世后我国可稳定地享受任何成员的最惠国待遇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改善外贸条件;入世可参与世贸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资源;入世使中国在享受权利履行义务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国企业经营体制、价格体系、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转变,资金、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2)弊:
入世对我国的弱势产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不加快改革步伐,这些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总之,加入世贸组织是利大于弊的,中国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迎接挑战,融入世界经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的全球化。
【思考·提示】
[史料点拨]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英文名称为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
它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前身是关贸总协定,总部设在日内瓦。
它的宗旨是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实际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典例·展示】
例1、下列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符合中国大多数人的利益B.标志着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C.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D.使我国所有企业面临竞争和被淘汰的命运[研析]:
加入世贸组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是利益大于弊端,只对我国部分企业来讲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
[答案]:
D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用的认识.
例2、摩托罗拉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总裁赖炳荣说:
“中国加入WTO对我们有什么不利的影响?
我想不出来!
”请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有什么利处?
[研析]:
从材料观点看,赖炳荣十分认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结合对中国入世的理解,我们知道,入世也有挑战,但这只是对弱势企业而言有被淘汰的危险以及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必须改进的挑战。
入世既是必然趋势,挑战也是在痛苦中发展的过程,因此是利远远大于弊,所以他才这么说。
理解材料观点要以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为出发点。
[答案]:
入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入世既是必然趋势,挑战也是在痛
入世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符合中国的根本和长远利益。
同时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也会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点评:
本题为材料型观点阐释题。
材料的设置为问题的提出提供了条件,设置了情境,也提供了信息。
理解阐述观点题与观点评述题是不同的。
前者只需结合史实证明材料的观点,而后者则需依据史实和立场对观点进行判断评价,再说明理由。
【教考动向·体验】
1.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是()
A.1997年10月B.2000年11月C.2001年11月D.2001年10月⒉对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中国由此进入了对外开放的一个新阶段
B.中国是世贸组织前身“关贸总协会”的创始国之一C.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D.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多数人反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B.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C.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
D.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4.阅读下列材料:
1
表二:
中国出口货值比例比较(单位:
%)
1951年1997年
请回答:
两则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末期,我国对外贸易呈现怎样的变化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
探究参考与提示
解析与探究
提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的实行有利于中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以鼓励和肯定。
但同时还应该注意,随着对外开放的实行,中国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应勇于面对挑战,迎接挑战。
自我测评
⒈提示:
中国的对外开放已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全方位是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多层次是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
2、提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十年。
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中国经济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年均9%以上的高速度,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纪录。
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3、提示: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体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同时,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进全球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
开拓学习新视野
▲教材知识拓展
【史料选萃】
国务院决定将“出口特区”更名为“经济特区”的原因
1979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可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
这种“出口特区”是借鉴国外“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以进口原料加工制造商品出口为其发展方向的。
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这种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它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制约,而且对内地又是封闭的?
?
特区不应建成一个类似国外的单项性的“出口加工区”,而宜于建设一个工、商、农牧、渔、旅游、住宅等综合性
的经济特区,这就区别了资本主义国家地
区办的“出口加工区”。
──郑惠等主编《五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历史长廊】
沿海经济开放区
为了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外商来华投资环境,1984年4月,中央决定把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对外开放城市,把海南岛作为对外开放区。
使我国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由四个经济特区扩大形成为南北全线的战略布局。
1985年1月,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泉、厦三角区等三个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从而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地带。
1988年4月,中央决定进一步扩大我国沿海开放区的范围,共140个市、县,其中包括杭州、南京、沈阳三个省会城市。
至此,我国沿海开放地带显著扩大,市、县增加到288个,面积增加到32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6亿。
这些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连同特区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使我国东南部沿海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县—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综合能力探究
【高考链接·典题】考题1、(2003·春季高考·38)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傅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1898年买办官僚盛宣怀提出:
“各国窃保护之名,分占边疆海口,渐入腹地。
?
?
处今日而欲散其瓜分之局,惟有照土耳其请各国共同保护,凡天下险要精华之地,皆为各国通商码头:
特立铁路矿务衙门,统招中国及各国股份,聘请总铁路司、总矿务司、职分权力系如总税务司。
”
——《愚斋存稿》卷30
篇二: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过程
难点: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经济特区的含义和意义,我国是如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的,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情况。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外开放观念,体会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等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设计一:
播放对外开放30年的相关视频,提出问题:
我国是怎样形成今天这样的对外开放格局的?
(视频可以从
设计二:
寄语对外开放。
展示一些对外开放寄语。
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和伟大,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大家庭中最伟大的一员!
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成就和辉煌,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
单位:
******姓名:
******20XX-12-3111:
17:
35
要开放,不要封闭;要改革,不要守旧;按照开放的目标进行改革,不走回头路,中国才能更加自由、幸福、繁荣,民众才能更加成熟、理智,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文明。
开放3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这是一位普通中国人的心声,也是对祖国未来的祈盼。
单位:
******姓名:
******20XX-12-3111:
17:
18
祖国的发展之大,实有改革开放之功,因此,只有坚持对外开放,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才能变为现实。
对此一展,感叹颇深,激励人民,激壮人心,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单位:
******姓名:
******20XX-12-3111:
17:
00
假如中国没有改革开放,我不知今天会是什么样,尤其是作为一个农民,也许还是“朝暮在田,收益很浅”。
感想很多,21世纪是中国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而且在其他各领域……让世人看到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收获。
中国30年对外开放也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模式。
单位:
******姓名:
******20XX-12-3013:
22:
22
问题一:
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话的来寄语对外开放。
生:
。
。
。
。
。
。
。
过度:
从网友和同学们的寄语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个正确决策,那么同学们知道我国是怎么一步一步对外开放的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
设计三:
展示图片
1971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
这样的情景在今天很难想象,但当时就是这样的。
那么是什么事件改变了这样的情形?
正课部分
探究一:
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
展示资料:
邓小平1978年和1979年先后访问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图片.
图一图二
图一:
1978年10月24日,邓小平乘敞篷汽车参观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的车体车间和
装配车间。
图二:
邓小平1979年2月2日在休斯敦参观林登?
约翰逊航天中心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
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
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在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
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了解有关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和国内的背景资料。
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国内方面,“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探究二:
中国怎么对外开放?
江泽民同志曾形象地说“?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
一:
引进来——中国为世界敞开怀抱
展示图片:
问题一:
依据图片,结合教材,概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提示: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问题二:
说说各阶段的典型代表。
教师在此处可以着重讲解几个典型:
深圳、上海、天津滨海新区、重庆。
展示图片
深圳上海浦东
篇三: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案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案
平山中学历史组黄晋瀛
★达标要求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学习指导
理解本课的基本线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入WTO→现代化进程加快
★学习目的
1、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2、通过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通过对中国加入WTO利弊的分析,认识加入WTO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3、认识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增强全球经济意识。
【课堂过关】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1、1980年——→→1988
(why?
)
探究1:
什么是经济特区?
有什么作用?
2、年——?
3、1985年——1990年增开?
4、80年代后——内地、边境城市
5、90年代——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等
二、探究
一、了解WTO的历史、实质和基本原则
二、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历史(注意理解原因)
三、中国加入WTO的意义——的新阶段:
机遇和挑战?
2:
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3:
阅读下列材料,讨论中国入世的意义。
材料一:
中国加入WTO一年后,某报记者对S市工商业界进行了调查,发现一年来,S市企业对外发展意识明显加强。
如面对“入世”,许多企业纷纷自发联合,相互协作,共同迎接挑战。
更有一些企业抓住“入世”契机,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场。
有人乐观地说“羊”、“狼”之争把“羊”变成了“狼”。
但记者同时发现“入世”的不利影响也在S市工业经济运行中逐步显现。
国外产品大量涌入,S市部分企业市场份额减少,亏损严重。
同时,受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1 对外开放 格局 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