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 文档编号:5028169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55.47KB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岳麓版必修1
岳麓版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课标解读】
课标阐述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标领会:
1、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
①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涵
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内容、影响
2、①用文明史观看中国夏商周的制度创新
中国夏商周的制度创新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如宗法制形成的宗族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观念的形成与其密切相关,宗法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和继承、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祖国统一有着巨大的作用,这也是未来高考中对此知识点进行考查的主要形式。
②用文明史观全面、辩证认识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自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意义深远:
政治上的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经济上的封建经济的繁荣、思想文化上的中华文明的稳定、延续和传承、传统科技的发达、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等等,无不得益于中央集权制度;
而中央集权制度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也不容忽视:
政治上的专制独裁、经济上的对于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压制、思想文化上的思想专制、人性压制等等,无一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所要突破的巨大障碍。
【单元备课】
一、《调整意见中》关于本专题内容阐述如下(★为选讲内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西周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2)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3)结合西周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汉、唐、宋、元君主专制发展的史实
★汉武帝削弱相权唐设三省六部宋设中书门下、枢密院(或枢密使)、“三司”元设中书省
(2)了解汉、唐、宋、元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史实
★汉平定七国之乱、实行推恩令、设刺史★北宋削弱节度使,派文臣做地方官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了解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
(4)结合各朝代中央、地方行政机构变化的情况,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史实
★
(2)了解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及设内阁的史实
(3)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的史实
(4)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进度安排:
本单元一共四课时
三、多元史观解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1、夏商周政治制度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乃至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发而又深远的,宗族观念、等级观念等残留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未来高考考查的一个主要方向和形式。
2.用文明史观全面、辩证认识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自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强化:
专制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消弱;地方分权势力不断被压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并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形成发展繁荣正是伴随着、得益于这一历史进程;
同时,进入封建社会晚期,甚至是近代、现代,当现代化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央集权制度对于现代化进程的阻碍作用却日趋明显并不容忽视。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思想科学化、理性化,都面临着亟需突破的根源于中央集权制度的障碍。
因此,全面、辩证地认识中央集权制度,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深刻理解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复杂性,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四、专题《夏商周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主题、线索
主题:
中央集权制度
线索: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内容。
【本课分析】
夏商周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早期政治注重血缘纽带和等级秩序的基本特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框架并延续两千余年,因此完全可以说夏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包含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精神和特点,这是必修一“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这一主题的基础所在,对于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政治特点,明确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必要性、艰巨性、复杂性,与必修一第二单元“西方古代政治”和第三单元“西方近代民主政治”进行对比以明确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大方向,意义深远,因此本课时在必修一的教学中处于提纲掣领的位置,尤其重要。
一、知识能力
(1)夏商周政治制度
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的内容、关系、影响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内容及影响
二、过程方法
探索分析: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分析
运用史料:
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资料,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逻辑思维:
训练学生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分析过程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宗法制、分封制的认识,理解血缘宗族、尊宗敬祖、安土重迁等传统观念形成的原因,通过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保护传统文化,牢记传统美德的自觉性。
充分理解现代工业文明崛起与政治现代化潮流的必然性,深刻理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责任感、紧迫感,
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
评价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几年出现一些热播的古装电视剧,请同学们玩一个游戏,我给出几个电视剧,请同学们判断时代。
通过上面一个小游戏,我们不难发现,清朝的剧比较多,夏朝其实最少,这是为什么,因为夏朝非信史。
授课过程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本目课标未作要求,夏朝又并非信史,属于非重点,教师不宜在此多作停留。
高一学生完全有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预习完成学习目标。
因此本目由教师提问,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然后师生一起归纳整理出知识点如下:
1、夏代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①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
②地位:
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③制度:
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教师解释什么是公共权力)
④特点:
出现王位世袭制;保留氏族社会的特点
2、商代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①时间:
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商
②制度:
内外服制度(根据理解,打个比方解释说明什么是内服、外服)
③特点:
a、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b、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c、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举甲骨占卜例并让学生思考为何商朝弥漫着神权色彩?
)
二、西周的分封制本目是教学重点,封邦建国比较难理解,改成“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问:
为什么分?
(学生回答,后总结。
当时交通落后,周初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后,为了加强统治,为了拱卫王室、对殷商降族的分封可以安抚人心,便于监督管理。
)
2、对象问:
分给谁?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立71国,姬姓独居53人)
②异姓封国:
功臣、姻亲、附属国
3、内容问:
分什么?
土地、人口、武装等(“授民授土”)
4、方法问:
怎么分?
广封诸侯,分镇四方。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我们很熟悉的姜太公,就被封在齐国,召公被封在燕国,周公被封在鲁国……先先后后,周有诸侯上百,这被称为“周初大封建”。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诸侯的权利与义务(了解。
因为是小字)提示从政治、军事、经济三方面了解
6、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不断扩大;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形成了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
说明:
通过分封,“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诗经·小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学生思考:
分封制下的周朝政治格局与商朝内外服政治格局有何不同?
关系更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统治效果加强。
过渡:
分封这一制度的设计比起前代要优越得多,但是这个制度设计有没有缺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制度会出现什么问题?
7、分封制遭到破坏①原因(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
直接原因:
诸侯国力量强大,周王权力削弱)
②表现诸侯分封,小宗取代大宗,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们。
兼并战争纷起
【小结】分封制的发展过程与结果:
开始于周武王,推广于周公旦,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过渡:
通过对分封制的学习,我们知道西周的统治阶级有四个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死后,谁来继承他们的地位呢?
西周的宗法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西周的宗法制本目是重点,由于学生过去知之甚少,因此也是难点。
根据预习的结果,让学生阐述和图示宗法制的相关内容。
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宗小宗,嫡长子继承制是怎么回事,然后通过设计一个继承案例让学生判断,对嫡长子继承制完全弄清楚之后,通过拓展探究题和回顾导入新课部分列举的身边的例子引导学生想一想宗法制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影响力,辩证地认识其利弊。
1、定义问:
什么是宗法制?
答:
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2、目的巩固……解决……
3、内容:
结合宗法制树状图理解西周的宗法制。
大宗一定大,小宗一定小吗?
①核心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②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服从大宗
③大宗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就周王室而言,周王是大宗,王位是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为小宗,被分封为诸侯。
在诸侯国内,诸侯为大宗,侯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为小宗,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封地内,卿、大夫为大宗,职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为小宗。
因此,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之间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是家族等级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4、作用:
保障……有利于……同时强化了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①二者是互为表里
②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在家里、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6、宗法制的评价运用讨论法得出:
①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③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四、西周的礼乐制度
问题1、周礼的实质是什么?
(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问题2、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实行宗法制,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周公制礼作乐,制定了礼乐制度。
贵者有贵者之礼,贱者有贱者之礼,如果大家都遵守礼,各安其分,那么社会就会有序。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五、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是课标要求的教学重点,由于对归纳概括能力要求较高,也是教学难点。
1、以牢固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族权与王权相结合;
2、孔子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反映出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拓展探究
提供两道探究题,供学生选择。
1、历史发展至今,宗法制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观念依然浓厚。
宗法制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一下它在当今社会现实中的积极和消极表现。
【答案提示】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炎黄子孙、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是同气连枝、血浓于水);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社会强调平等和法制的意识多少有些背离。
崇古、注重经验,强调师传、师承,不尚开拓,轻视冒险,因循守旧(“任人唯亲”“宗派主义”)。
2、讨论有关百家姓、家谱、家庙、宗祠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历史现象,结合本课的“宗法制”等历史知识,试写一篇小论文。
本课总结
结束语: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曾经在巩固国家政权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作为早期政治制度,其本身的弊端最终导致其必将要被一种新的制度所取代,这种新的制度是什么,又是怎样确立的,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这个内容。
【课堂练习】
1、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周王妻妾
称谓
妻(原配)
①二哥(22岁)②三哥(18岁)
妾一
③大哥(25岁)
妾二
④四哥(15岁)
A、①二哥B、②三哥C、③大哥D、④四哥
2、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义。
这是因为他违反了
A、内外服制度B、分封制度C、宗法制度D、礼制
3.观察右图,对其体现的政治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以血缘关系来维系D.确立封建等级秩序
4、某历史兴趣小组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他们研究性学习中形成的一些观点,其中不准确的是
A.王位世袭B.等级森严C.有浓厚血缘色彩D.中央高度集权
5、(2010·潍坊模拟)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分封制的突出特点
C.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D.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是分封制的核心
6、(2010高考广东文综12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7、(2010·盐城模拟)《左传》: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8、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
永定俗谓:
“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
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强调血缘纽带B.强调尊老爱幼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D.有利于凝聚宗族
9.(2009山东文综)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0、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许,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祀。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周初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依据材料二,分封的主体是谁?
材料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四(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
(2)材料三和四说明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有哪些?
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说明了通过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的什么地位?
材料五(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3)材料五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的实质?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5:
ACDBD6——9:
BABC
(1)分封对象:
先代贵族、功臣、同姓亲族。
分封主体:
同姓亲族。
(2)①义务:
服从周王室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派兵跟随周王作战。
②关系:
臣属关系。
③地位:
“天下共主”,周王权威得到加强。
(3)变化:
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实质:
宗法分封制崩溃
原因:
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落;血缘关系疏远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岳麓版必修1 第一 单元 制度 西周 封建 教案 岳麓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