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docx
- 文档编号:5023699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247.14KB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docx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
《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修订)
专业负责人黄聪玲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2012年12月
目录
一、专业建设基础3
1.专业建设背景3
2.专业建设基础4
3.需探索解决的问题8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9
1.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总体目标9
2.具体目标10
三、专业建设内容12
1.推进校企对接12
2.探索系统培养21
3.强化实践育人23
4.转变培养方式26
5.建设教学团队29
6.实施第三方评价31
7.提升社会服务能力33
四、改革举措33
1.大力发展仿真实训室建设33
2.深化校企对接的广度和深度34
3.完善和提高教师队伍结构和质量34
五、绩效考核指标34
六、专业建设预算38
1.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分项目建设经费预算38
2.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项目建设经费预算汇总表40
一、专业建设基础
1.专业建设背景
(1)行业背景
冶金工业是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部门,当代世界经济飞跃发展与钢铁工业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钢铁工业迄今为止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地位。
2009年《中国钢铁产业振兴规划》指出:
钢铁产业要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安徽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
到2020年,全省钢产量要达到5000万吨,马钢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
省内要建设以马鞍山、芜湖为龙头的沿江优质钢铁材料生产基地;要建设富有安徽特色的优特钢产业基地。
中国的钢铁工业在腾飞,安徽的钢铁工业在振兴。
(2)人才需求
国内和省内钢铁工业面临总量调控、淘汰落后、优化产品结构和提升技术水平的大发展。
其必然带来对相关专业和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钢铁工业的发展对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轧钢)专业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空间是广阔的,其突出表现在:
1)新技术应用,产品结构优化,急需增添大量技能型人才。
2)发展前景好的产品生产企业陆续上马,急需补充大量技能型人才。
3)本专业招生数量不足,使得供需矛盾突出,需求量凸现。
近几年来,本专业培养数量和企业需求比例一直保持在1:
5以上。
而我省周边地区只有我们一所高职院校开设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专业。
我院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就业质量位居安徽省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之首。
2.专业建设基础
本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高职生,迄今已招收8届学生。
2010年被批准为安徽省特色专业。
本专业隶属于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冶金工程系,已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
几年来,本专业坚持教育创新,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技能强、素质高的实用型人才,并在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建设教学团队、促进教学改革、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双师教学团队
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敬业爱岗、专兼结合、富有活力的优秀“双师型”教师队伍。
并建立了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及企业专家和能手的兼职教师聘任机制。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名,其中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4人,讲师3人,助教1人。
硕士3人,院骨干教师2名。
省教坛新秀1名。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0%以上,企业兼职教师4名。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共主持安徽省级教学教研课题1项、院级教科研项目3项,院级精品课程1门,主编并完成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3本,取得行业实践技能竞赛裁判员资格2名。
(2)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针对冶金材料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规格要求,在岗位能力分解的基础上,推行“掌握基本能力、突出核心能力、培养拓展能力”的职业引导、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和专业选修教育5个模块组成,同时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由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毕业顶岗实训等三方面组成实践教学环节。
几年来,我们在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储备了一定的教学资源。
2010年《轧钢设备》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同时,本专业开发了一些校企合作实训教材和核心教材,见下表。
教材名称
校内编者
校外编者
开展情况
轧钢实训指导教材
黄聪玲等
陆小珊(企业)
校本教材
型材生产实习指导书
岑莉
许玉山(企业)
校本教材
板带材生产实习指导书
吴苓
周玉燕(企业)
校本教材
钢材精整检验与处理
黄聪玲、端强、李萍(企业)
已交冶金工业出版社排版
现代钢铁生产概论
黄聪玲等编
2011年9月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
冶金技术和材料工程技术(轧钢)专业规范
黄聪玲参编
已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现代冶金企业管理
黄聪玲
与冶金工业出版社鉴订协议,正进行编稿
(3)校企合作,资源共享
本专业从成立一开始,就和主管部门马钢公司下属主生产线各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2007年我们与安徽长江钢铁集团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挂牌成立校外实习基地;2010年我们又与马钢华阳设备诊断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挂牌成立校外实习基地。
这些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上岗实训场所,学院为企业提供可靠的研发和职工培训资源。
(4)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用”
本专业现有金相实验室、轧钢仿真实训室、轧钢设备模型展示室和钢材产品陈列室。
在保证本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的同时,为冶金企业提供了技能培训、产品研发等技术服务,形成了“共建共用”的校内实训基地。
马钢公司各生产厂是本专业重点依托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本专业与其下属企业港务原料厂、二铁总厂、一钢轧厂、三钢轧厂和彩涂板厂等有着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本专业在安徽长江钢铁公司、江苏沙钢公司、江苏江阴西城钢铁集团公司、常州中天钢铁集团公司、浙江龙盛钢铁集团公司、马钢(合肥)公司等近十个企业设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专业技能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提高实践能力的资源。
(5)服务能力
从专业成立之初,我们就一直承担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使命。
本专业为企业提供服务内容有:
和企业共同开展课题研究,长期开展企业管理研究、职工岗位培训和岗位技能鉴定等工作,几年来,我们和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与服务关系,和企业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有3项,为企业培训员工超过4000人,为企业员工岗位技能鉴定达数万人次。
(6)专业建设取得成效
本专业2010年批准为省特色专业。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2007年就业率为97%,2008年就业率为100%,2009年就业率为98%,2010年就业率为100%,2011年就业率为94%。
企业用人满意度95%。
2007年以来,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专任教师共撰写教研和科研论文3篇。
1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坛新秀;2名教师获得冶金行业轧钢高职生技能大赛裁判员资格,1名教师担任了第一届全国冶金行业高职学生实践技能竞赛轧钢工裁判和第二届有色金属行业全国高职学生实践技能竞赛金属轧制工裁判长;2名教师主持(主要参加者)开展了2项学院课题研究;2名教师主编和主持编写了3本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2010年11月山西太原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冶金行业高职学生实践技能竞赛轧钢工比赛中获得总分第三名;在2011年5月安徽铜陵举办第二届有色金属行业全国高职学生实践技能竞赛金属轧制工比赛中囊括了所有奖项团体第一名和个人奖项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3.需探索解决的问题
(1)急需大力发展仿真实训室建设
本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是培养高端、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动手操作显得尤为关健和重要。
但在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过程中,企业担心出事故,使得我们的学生顶岗实习难以实现,学生不能得到动手操作训练。
而现代化计算机模拟仿真实训系统可使学生能够得到真实的生产环境的仿真操作模拟训练。
2010年我院投入了150万建成了中板仿真实训系统,这是一集教学、实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室,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但仅有此一套系统远远满足不了轧钢生产多品种多工序岗位操作技能训练。
我们正在联合开发《冷轧生产仿真实训系统》,还有《冷轧生产仿真实训系统》配套仿真系统,型材生产、线棒材生产、热轧带钢生产等仿真系统急需开发和购买。
(2)校企对接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我们在校企合作建设机制和激励机制上还需完善,在校企对接的内容上还需深化,在校企对接主动性上还需加强,在校企对接合作方式上还有待创新。
要充分利用“厂中校”的有利条件,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3)教师队伍结构和质量急需完善和提高
现已形成了一支结构较合理、整体水平较高、能基本满足高职教学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但在校企合作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方面,尤其在深度方面,与专业发展需要仍有一定差距。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立足钢铁行业,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建设为基础,拓展服务领域,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建设体系,协调发展应用型专业群,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途径,培养适应行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
专业发展目标:
要在现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师资引进与培养,开展“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以现代教学思想为先导、以社会、钢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强化基本建设为支撑,利用2年的时间,把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办学实力、较高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新型工业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够应用金属材料成型与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原料准备、原料加热、钢材轧制、钢材热处理、钢材精整、成品检验与管理等技术岗位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具体目标
(1)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五个对接”
要成立学院与马钢(学院与马钢合肥公司)校企合作理事会,在理事会指导下,完善本专业建设委员会职能。
要积极争取本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参与,在联合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培养人才、组织教师培训、共建实训与实习基地、联合开展技术合作等方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强办学活力。
要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断增强高职教育的办学活力和吸引力。
在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逐步完成学院对接企业、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师对接师傅、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
(2)构建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探索技能型系统培养模式
我院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特点是即承担中职学生培养与教育又承担高职学生培养与教育。
在中高职技能型系统培养模式探索中,要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深入分析中、高职教育体系现状,找出中高职教育脱节的节点。
根据中职轧钢(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厚基础、重应用,高职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轧钢)厚实践、重创新的原则,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实现延续与衔接,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
明确各自教学重点,设计和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和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招生考试制度,采取“五年一贯制”及“3+2”等模式,建立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努力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全面衔接。
(3)建设“厂中校”、“校中厂”模式实训基地,强化实践育人
在完善现有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厂中校”模式实训基地建设,从现有马钢下属的港务原料厂、二铁总厂、一钢轧厂、三钢轧厂和彩涂板厂等实习单位拓展到矿山生产、二钢轧总厂、四钢轧总厂、焦化厂、炉料公司、技术中心等实习单位。
同时扩展到近年来保持良好校企合作。
另外,学院还将继续不断增加投入,开发《冷轧生产仿真实训系统》等配套联合生产仿真实训系统,投入资金购买一套《棒材生产仿真系统》,利用二年时间,打造出集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实践实训基地,做到强化实践育人。
(4)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两年内,聘请1-2名国内轧钢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做本专业行业专家,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聘请4名来自冶金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专家和技师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在二年内承担的课时量达到20%左右;并通过“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改善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提高专业教师的企业经历、工程阅历和实践能力,使“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在2年内达到90%以上。
同时,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从而提高教师团队整体水平,以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5)建立360°评价体系,实施第三方评价
建立企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同时对毕业生毕业后五年内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通过实施第三方评价推动专业建设各项工作开展。
其具体做法为:
1)建立毕业生反馈制度即毕业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就业信息及对就业过程的评价。
2)建立辅导员抽查制度即辅导员深入企业了解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
3)建立企业评价反馈制度即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的工作态度和能力、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4)建立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调研制度即利用行业协会和相关研究机构进行调研,对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素质进行评价。
5)建立学校长期跟踪制度即定期到企业(用人单位)走访对毕业生毕业后五年内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及时了解本专业就业率、就业质量和企业满意度的变化。
6)广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要以本专业所属职业技能鉴定站为支撑,以学院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为平台,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轧钢生产各岗位职业工种相对应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工作,培训人员两年拟达到3000人左右。
同时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现场调查研究,了解现场对培训的需求,开发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与企业员工需求相适应的培训课程体系,每年开发2门左右的培训课程,满足企业需求。
在现有《冷轧仿真实训系统》开发基础上,继续保持与生产一线专家合作,开发冷轧生产配套仿真系统。
三、专业建设内容
1.推进校企对接
(1)建设目标:
在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要按照学院对接行业(企业)、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师对接师傅、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五个对接”的校企合作思路,使本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效果更加显著,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在建设期内,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5%以上,企业满意度力争在98%以上。
建设期内计划投入经费29万元。
(2)建设内容
1)学院对接企业,开展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
每年召开一次校企理事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确定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方法和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学生教育管理事故为零的目标,学生党员培养目标达到17%,各类奖学金获得率达30%。
在三年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基础”,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从入学教育开始,依托马钢优势,通过入学教育、下厂参观、下厂实习、素质讲座、学生活动、课堂教学、顶岗实习全过程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敬业精神,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服务于钢铁企业。
在建设期内,我们每年要在新生入学时,丰富入学教育内容,强化教育活动实效,利用一个月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校规校纪教育、专业认知教育、职业标准教育和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训练的军训教育,每年组织学生下厂参观和下厂实习不少于2次,时间不少于1个月,使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岗位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充分利用企业专家和工人典型生动实例,教育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做好接受挑战准备。
我们每学期要在每个班开展4次以上素质讲座,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每学期在每个班开展4次以上就业讲座,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教育学生要有诚信意识。
通过第六学期半年顶岗实习,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和履行职业岗位职责的能力。
通过PDCA不断完善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为社会、为企业培养高端人才。
2)专业对接企业,校企共同拟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每学期召开一次由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每学年修订和完善一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建设中要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及产业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认真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原则,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企业和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由于轧钢生产过程具有岗位划分细、工艺复杂、岗位之间协作要求高的特点。
经过对马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江苏沙钢等多家企业调研和对我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单位追踪调查,本专业将与企业技术主管和人力资源主管联合进行岗位能力分解,以钢材产品生产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具有扎实岗位基本能力,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和较强岗位拓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分解岗位工作过程的生产工艺操作、设备维护与维修岗位群,将其划分为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拓展能力三大能力。
本专业针对冶金材料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规格要求,在岗位能力分解的基础上,推行“掌握基本能力、突出核心能力、培养拓展能力”的职业引导、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对接岗位,校企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要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革,同时加强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各专业课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现有的院级《轧钢设备》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2012年底开展《板带钢生产》、《原料与加热》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并在现有仿真实训条件基础,将《板带钢生产》建成满足生产实际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2013年中期开展《轧制原理》、《型钢生产》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并争取2013年申报成功一门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
要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根据轧钢生产线岗位群能力分解,按照职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
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持,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以就业岗位为本,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主线,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与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改革。
重构以钢材生产工艺过程为导向,钢材产品为载体体现工学结合的主导型课程体系,最终形成任务驱动或案例引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为:
确定本专业主要服务于金属轧制成型的工艺实施、工艺编制、工艺改造、相关设备操作、维护和调试等。
围绕工作岗位群,与行业、企业和兄弟院校共同制定专业标准,设置课程体系。
实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式,根据钢材种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
重构以钢材品种为核心的综合型课程,建立钢材生产四大工序教学包,每个教学包以钢材品种分成若干教学模块。
每个教学模块由基于轧钢生产过程的若干项目构成。
每个项目在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
教师分别采用产品式、案例分析式、产品开发式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在真实现场进行动手实践,这种“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与生产现场的零距离。
课程体系模块和内容:
第一模块:
公共基础教育模块。
这一模块培养学生高职教育文化水平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并且要兼顾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的课程有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体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讲座)。
第二模块:
专业基础教育模块。
这一模块培养学生本专业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课程知识,开设的课程有普通物理、材料力学、原料准备与加热、金属组织性能与检测(金属学)、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机械技术及应用、电气技术及应用。
第三模块:
专业技术教育模块。
这一模块培养学生本专业所必需的技术应用能力,强调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开设的课程有型材轧制、板带材轧制、钢管生产、钢材精整检验与处理、轧钢生产设备与维护。
第四模块:
专业拓展教育模块。
这一模块是提高和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以更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开设的课程有有色冶金概论、轧钢自动化、挤压拉拔原理、挤压拉拔生产工艺与设备、钢铁冶金概论(含连铸)、冶金企业管理。
第五模块:
专业选修教育模块。
这一模块是针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教育,使教学工作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并增加学生对人文素质学习。
开展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技能培训的渐进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呈阶梯性,由课内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实训三方面组成。
课内实训主要解决学生对所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对动手能力进行初期培养。
实训内容与主要专业课程对应,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训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获得本专业必备的实践动手能力。
综合实训是在学生学完本专业核心课程后,利用校内“轧钢生产仿真实训室”进行综合的实际演练,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锻炼,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毕业顶岗实习,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把学生推向社会,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综合运用所学的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岗位上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缩短岗位适应期,为毕业后零距离上岗作好准备。
4)教师对接师傅,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通过培养和引进建立一支专业教学水平高、科技服务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专业配套、数量适当、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校内“双师型”教师和校外兼职(课)教师队伍。
在两年内,聘请1-2名国内轧钢领域有影响的专家为本专业行业专家,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聘请4名来自冶金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专家和技师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在二年内承担的课时量达到20%左右;并通过“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改善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提高专业教师的企业经历、工程阅历和实践能力,使“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在2年内达到90%以上。
同时,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从而提高教师团队整体水平,以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
校外聘请1-2名在国内轧钢领域有影响的马钢专家为本专业行业专家,在校内选拔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校外兼职教授带领和指导下,通过在马钢等企业担任“访问工程师”、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等措施,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到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 冶金 科技 职业学院 材料 成型 控制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