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高一期末考试文科历史.docx
- 文档编号:5016520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39.83KB
广东省惠州市高一期末考试文科历史.docx
《广东省惠州市高一期末考试文科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高一期末考试文科历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惠州市高一期末考试文科历史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历史
一、单选题:
共35题
1.霍布斯鲍姆认为首次阐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著名文献的篇名是
A.《资本论》B.《共产党宣言》
C.《四月提纲》D.《德意志意识形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著作,故排除A;《四月提纲》是列宁发表的关于俄国革命特点、前途等重大问题的演说,故排除C;《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故排除D;《共产党宣言》首次阐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故选B。
2.列宁说:
“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据此可知,列宁认为
A.俄国参加“一战”引发了“二月革命”B.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C.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D.“一战”前夕的沙皇政府的统治最脆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二月革命”的背景。
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以及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战争的结果,B、C两项不符合题意;“一战”前沙皇政府的统治最脆弱在题意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根据材料“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可知列宁认为俄国参加“一战”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最终引发了“二月革命”,故选A。
3.许纪霖在《中国现代化史》中说:
“一个新近崛起的北方邻邦苏维埃俄国,以其迥异于西方的崭新形象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崭新形象”是指
A.建立了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B.推翻沙皇专制,建立民主政权
C.击退外国干涉,保卫新生政权D.建立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
俄国的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俄国还没有出现迥异于西方的形象,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推翻沙皇专制的是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故排除B项;击退外国干涉,保卫新生政权是新政权建立以后,C项不符合题意;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选D。
4.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德国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从原来的嫉恶如仇变为扶植。
美国战后对德态度转变的目的是
A.防止法西斯死灰复燃B.遏制苏联实现称霸
C.振兴西欧经济D.以德国牵制法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国振兴西欧经济是通过马歇尔计划的扶植和援助,而且不仅仅针对德国,故排除C;美国利用德国牵制的不是法国,法国也是美国扶植的对象之一,故排除D;二战结束后,美苏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由合作转向对抗,美国意图通过援助西欧实现对苏联的遏制,所以美国对德国态度的转变不是防止法西斯死灰复燃,而是要遏制苏联以称霸世界,排除A。
故选B。
5.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一书中认为:
“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争时代。
”“第三次权力转变”是指
A.苏联成为世界性强国B.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美国霸权地位的加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
苏联的解体意味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进入第三次权力转变,A项不符合题意;第三世界力量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正处于两极格局之下,故排除B;根据“群雄竞争时代”可知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D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多个权力中心的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选C。
6.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7月28日的演讲中说:
“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
”这表明
A.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B.日本企图复活军国主义
C.多极化趋势加强D.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根据题意可知中曾根康弘主要在论述日本的崛起和发展,与世界主题和多极化趋势无关,A、C两项不符合题意;日本的意图是在经济崛起的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而非复活军国主义,故排除B;根据“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力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力量”可知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选D。
7.对此画解读不正确的是
A.强大的美国限制了其他国家地区的发展B.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发展趋势
C.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D.美国凭借其超级大国的实力暂居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
根据“俄”“中”“日”“欧盟”等可知是两极格局瓦解以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B项不符合题意;多极化格局的出现有利于遏制美国霸权,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故排除C;美国的份量超过了俄、中、日、欧的综合,可知美国实力还是暂居主导地位,故排除D;出现漫画中的这种情况,不是美国限制了其他国家地区的发展,而是美国依然处于超级大国的地位,A项对漫画理解不正确,故选A。
8.霍布斯鲍姆指出:
“就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及90年代初期,世界历史的一个纪元告终,新的一幕开始,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以下与材料描述相符合的是
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B.意识形态斗争终结
C.两极格局结束D.多极化趋势出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瓦解。
二战后日、欧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不甘于受到美国的控制和束缚,资本主义阵营就已经开始出现分化,故排除A;材料叙述的是两极格局的瓦解,不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终结,故排除B;多极化趋势出现于两极格局瓦解之前,故排除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这与“一个纪元告终,新的一幕开始”符合,故选C。
9.“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讲究因地制宜C.注重精耕细作D.强调自给自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强调了耕作时间,“尽地力之教”强调了耕作方法,“多粪肥田”强调了施肥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为了高产,故C正确;A、B表述片面,D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C。
10.《论语·学而篇》中说:
“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说: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中国古代倡导节俭观念根源于
A.儒家思想的影响B.自然经济的生产力水平
C.统治者的大力提倡D.农业耕作技术停滞不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
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统治者的提倡都属于其中的部分原因,但不是根源,故排除A、C;我国古代的耕作技术在不断发展完善,并没有停滞不前,故排除D;导致节俭观念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质资料供应不足,故选B。
11.“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
如果这一土豪生活在唐朝,不可能成为他显摆资本的是
A.灌钢法制作的钢刀B.精美的青铜酒器C.艳丽柔和的粉彩瓷D.胎质细洁的白瓷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根据材料“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唐朝”可知该题的时间范围是在唐朝,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艳丽柔和的粉彩瓷出现在明清时期,C项不可能出现,符合题意。
12.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852年,可知中国处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由于外国商品的输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上等棉布包装生丝。
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A项“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不符合史实,故不选;B项“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不符合材料中“无用的”这一信息,故排除;C项与材料关系不大,材料不是强调中国生丝的销量,故排除。
13.明清时期,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
由此可知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工商皆本思想深入人心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当完善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资本主义萌芽。
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A;工商皆本是黄宗羲提出的主张,但并没有深入人心,故排除B;明清时期我国始终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状态,没有发展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排除C;根据“计日受值”可知出现了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选D。
14.“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清末黄遵宪诗中提到的经济政策是
A.严格限制海外贸易B.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
C.实行赋役货币化政策D.坚持重农抑商国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不仅仅是限制海外贸易,还严禁国内外人员往来,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海禁严”可知与赋役货币化政策无关,故排除C;题干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D;根据“海禁严”和所学内容可知黄遵宪提到的经济政策指的是海禁政策,故选B。
15.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表中数据只限于河南与江苏,不能体现出理学的影响力扩大,排除A项。
由表中数据可知,从唐朝到清朝河南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江苏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际上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文化格局的变化,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出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排除C项。
古代中国的政治重心基本上都在北方,排除D项。
【备注】此题为表格型选择题。
对于表格型选择题,考生要读懂表格,理解表格中数据所反映的问题,再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确定正确的选项。
16.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含义,最主要的是由于它们
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B.受外商的刺激
C.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D.由私人投资兴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是按照生产形态而非时间先后划分,故排除A;外商刺激是中国步入近代化的原因之一,不是近代化的内容,故排除B;中国的近代化企业不仅仅由私人投资兴办,还有洋务派开办的企业,故排除D;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含义是在生产形态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故选C。
17.以下是十九世纪20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统计表(单位:
人),从该表可知
A.安土重迁的观念仍影响着广大乡民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该乡居民因战乱被迫离乡别井谋生D.近代南方沿海经济发展每况愈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迁。
由图表中可看出,“迁出”的人口越来越多,说明安土重迁观念已经动摇,故排除A;从图表中无法体现该乡居民迁出是由于战乱,也无法体现南方沿海经济发展每况愈下,故排除C、D;该乡迁出的人口主要是做工、经营商业和出国从事工商业,种田的越来越少,说明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B。
18.下列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与清政府立场相近的是
A.“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
B.“未改变中国之现状,未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C.“中兴名臣……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D.“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李鸿章的评价,主要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重臣和地主阶级的代表,其所作所为绝非他一个人的行为,而是受托于上,所以总体来看,他的作为还是受到了清政府上层的肯定,如其举办的洋务运动,使其不愧为“中兴名臣”,“社稷之臣”,而其执政几十年,忍辱负重,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因此C项符合清政府对他的评价。
A、B项是对其一生的否定,D项对其评价显然不中肯。
19.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其中F1>F2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战争以后B.解放战争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理解。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清政府取消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国民政府借内战之名大肆向工商企业摊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奄奄一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由于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取得进一步发展。
故正确选项是B。
20.“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时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文中的“大会”指的是
A.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D.十二届三中全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八大。
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当时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排除A;中共八大召开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时期,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1978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是在1984年,故排除C、D。
21.“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革了思想命,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据这一口号可推断当时
A.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B.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步入正轨
C.国民经济出现较大波动D.工作重心以阶级斗争为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体现了浮夸风,这属于“大跃进”时期的口号,与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无关,故排除A;该口号的出现说明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了“左”倾错误,故排除B;题干叙述的口号属于经济方面,无法体现阶级斗争的内容,D项不符合题意;大跃进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故选C。
22.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
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D.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情况,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结合时间“1961年”可以推断A、B两项说法与当时国情不符,排除;由“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父子队”“兄弟队”“家庭作业”等信息可知,答案为C项;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对应关系,排除。
23.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的开始标志是
A.实行改革开放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加入世贸组织D.建立经济特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改革开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对外改革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开始主动向世界开放。
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故排除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排除C;建立经济特区是对外改革开放的表现,D项不符合题意;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的标志是改革开放,故选A。
24.1978—1988年,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
由此可知
A.全国农村劳动力均主要涌入乡镇B.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城市
C.农村发展缓慢劳动力被迫外迁D.有利于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根据“城市吸纳了33%”可知农村劳动力并不是主要涌入乡镇,故排除A;乡镇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城市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在题干中无法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农村劳动力迁入城镇,有利于城镇人口和劳动力的增加,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故选D。
25.据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词汇出现次数统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词在八大至十三大六次大会中出现的次数为0,十四大出现次数为14,十五大出现次数为10。
这反映了
A.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B.姓“资”姓“社”问题尚未解决
C.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抛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邓小平理论解决了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原有计划经济体制被抛弃说法都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两项;根据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的次数可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选A。
26.历(歴):
“从止,表示与脚、行走有关,意为经过。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西方多数语言中的“历史”源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
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是史学记录B.历史必得亲身经历
C.历史可任意评说D.历史应“实事”而“求是”
【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这句话可以得出历史应该记录公正的史实,即“实事”;题干中“调查、探究”是为了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即“求是”。
故选择D。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知识。
27.“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
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描述说明当时
A.中国商品大都进口西方B.国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社会呈现崇洋媚外心态D.西方列强大量资本输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贵重物品谓之洋,但不一定都是进口自西方,A项不符合题意;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和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在题干中都无法体现,故排除B、D两项;由“莫不以洋为尚”可知当时社会出现崇洋媚外心态,故选C。
28.黄藻在《论发辫原由》中写道:
“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
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
”据材料可得知
A.政治变革是社会习俗变化的根因B.戊戌新政加速剪辫运动开展
C.结辫陋习是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D.辫子问题是革命的主要标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政治变革是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中没有开展剪辫运动,故排除B;题干论述的是戊戌变法,属于社会改良,不属于革命,D项不符合题意;根据“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可知材料认为结辫陋习是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故选C。
29.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
“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清廷都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因而在大清国境内变得过于强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抗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修建铁路时面临的问题,一是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会导致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二是铁路修建成功后会助长列强的侵略野心,据此可知D符合题意。
A、B、C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30.2015年10月4日,有网友爆料称,在青岛市乐凌路”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时遇到宰客事件:
点菜时已向老板确认过”海捕大虾”是38元一份,结账时却变成了38元一只,一盘虾要价1500余元。
10月6日,青岛市市北区物价局对经营者处以9万元罚款。
这说明网络
A.具有舆论监督作用B.信任度较高C.能够决定处罚结果D.是民间反腐的平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技术。
题干无法反映网络的信任度问题,故排除B;处罚结果不是由网络决定的,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处罚针对的不是腐败问题,故排除D;将宰客事件在网络事件曝光,宰客的餐馆受到相关部门处罚,说明网络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故选A。
31.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国家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等,旨在考查考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由“黄金和白银”“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等信息可以推断,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拉美国家因长期处于被抢夺、被奴役的状态进而丧失了向近代文明转型所需的资源和财富,因此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被拉大。
两个大陆主要指欧洲与美洲,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答案为A。
32.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
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历史材料、准确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皇划定的分界线以东属于葡萄牙,这正是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主要方向;分界线以西属于西班牙,这是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主要方向,该分界线意味着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33.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推广B.相对论的提出C.内燃机的出现D.发电机的发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
相对论提出于20世纪初,故排除B;内燃机不使用煤作为燃料,故排除C;发电机出现于1866年,故排除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世纪后期,瓦特改良蒸汽机,随着蒸汽机的推广,作为蒸汽机燃料的煤炭用量猛增,故选A。
34.1784年当时英国人记载曼彻斯特的工厂时写道:
棉纺织厂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过建造方式是尽量多容纳人。
……大多数房间被机器所占。
……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里,有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惠州市 期末考试 文科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