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建造师《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第一章第三节.docx
- 文档编号:5013982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59.26KB
二级建造师《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第一章第三节.docx
《二级建造师《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第一章第三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级建造师《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第一章第三节.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级建造师《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第一章第三节
2H313000 工业机电工程施工技术
2H313010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
2H313011 机械设备安装的施工程序和要求
—、机械设备安装的一般程序
机械设备安装的一般程序为:
施工准备→设备开箱检查→基础测量放线→基础检查验收→垫铁设置→设备吊装就位→设备安装调整→设备固定与灌浆→零部件清洗与装配→润滑与设备加油→设备试运转→工程验收。
【例1】(2012真题)设备吊装就位的紧后工序是( )。
A.设备清洗
B.设备灌浆
C.设备安装调整
D.垫铁安装
【答案】C
【解析】参见教材P34。
二、机械设备安装的一般要求
(一)施工条件和准备
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
2.编制设备进场计划,劳动力、材料、机具等资源使用计划,有序组织进场
掌握
(1)、(3)、(5)、(6)
3.现场设施应具备开工条件
(二)设备开箱检查
机械设备开箱时,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或其代表)、供货单位共同参加,按下列项目进行检查和记录:
(1)箱号、箱数以及包装情况;
(2)设备名称、规格和型号,重要零部件还需按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3)随机技术文件(如使用说明书、合格证明书和装箱清单等)及专用工具;
(4)有无缺损件,表面有无损坏和锈蚀;
(5)其他需要记录的事项。
(三)基础测量放线
1.设定基准线和基准点的原则
设备安装的定位依据通常称为基准线(平面)和基准点(高程)。
设定基准线和基准点,通常应遵循下列原则:
(1)安装检测使用方便;
(2)有利于保持而不被毁损;
(3)刻划清晰容易辨识。
2.基准线和基准点的设置要求
掌握:
(1)机械设备就位前,按工艺布置图并依据测量控制网或相关建筑物轴线、边缘线、标高线,划定安装的基准线和基准点。
(6)对于与其他设备有机械联系的机械设备,其定位基面、线或点与安装基准线的允许偏差为±2mm,与安装基准点的允许偏差为±1mm。
3.永久基准线和基准点的设置要求
永久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最好采用铜材或不锈钢材制作。
永久中心标板和基准点的设置通常是在主轴线和重要的中心线部位,应埋设在设备基础或捣制楼板框架梁的混凝土内。
对于重要、重型、特殊设备需设置沉降观测点,用于监视、分析设备在安装、使用过程中基础的变化情况。
(四)基础检查验收
1.设备基础混凝土强度检查验收
基础施工单位应提供设备基础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主要检查验收其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养护及混凝土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若对设备基础的强度有怀疑时,可请有检测资质的工程检测单位,采用回弹法或钻芯法等对基础的强度进行复测。
重要的设备基础有预压和沉降观测要求时,应经预压合格,并有预压和沉降观测的详细记录。
2.设备基础位置、几何尺寸检查验收
设备安装前按照规范允许偏差对设备基础位置和几何尺寸进行复捡。
基础的位置、几何尺寸测量检查主要包括基础的坐标位置,不同平面的标高,平面外形尺寸,凸台上平面外形尺寸和凹穴尺寸,平面的水平度,基础的铅垂度,地脚螺栓预留孔的中心位置、深度和孔壁铅垂度等。
3.设备基础外观质量检查验收
4.预埋地脚螺栓检查验收
直埋地脚螺栓中心距、标高及露出基础长度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
安装胀锚地脚螺栓的基础混凝土强度不得小于1OMPa,基础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有裂缝的部位不得使用胀锚地脚螺栓。
5.设备基础常见质量通病
基础上平面标高超差。
预埋地脚螺栓的位置、标高超差。
预留地脚螺栓孔深度超差,过浅会使地脚螺栓无法正确埋设。
(五)垫铁设置
通过调整垫铁高度来找正设备的标髙和水平。
通过垫铁组把设备的重量、工作载荷和固定设备的地脚螺栓预紧力,均匀传递给基础。
1.垫铁的设置应符合要求
垫铁与设备基础之间的接触良好;
每个地脚螺栓旁边至少应有一组垫铁,并设置在靠近地脚螺栓和底座主要受力部位下方;
相邻两组垫铁间的距离,宜为500~1000mm;
设备底座有接缝处的两侧,各设置一组垫铁;
每组垫铁的块数不宜超过5块,放置平垫铁时,厚的宜放在下面,薄的宜放在中间,垫铁的厚度不宜小于2mm;
每组垫铁应放置整齐平稳,并接触良好。
设备调平后,垫铁端面应露出设备底面外缘,平垫铁宜露出10~30mm,斜垫铁宜露出10~50mm。
垫铁组伸入设备底座底面的长度应超过设备地脚螺栓的中心;
除铸铁垫铁外,设备调整完毕后各垫铁相互间用定位焊焊牢。
2.无垫铁设备安装是比较新的施工方法
(六)设备吊装就位
1.运输吊装
根据设备特点、作业条件和可利用机械,选择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的运输吊装方案,并按方案配置相应的机械、工机具和人员。
特殊运输吊装作业场所、大型或超大型构件和设备运输吊装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2.设备就位
理解掌握设备就位前,应经检查确认的六项工作。
(七)设备安装调整
1.设备定位
机械设备安装最基本的要求,是将设备固定在正确的位置,包括设备按要求的部位检测使之处于水平或铅垂状态、对准坐标位置和标高。
2.设备调整
设备的水平度调整(找平)、坐标位置调整(找正)、髙度调整(找标高)。
3.设备找平
安装中通常在设备精加工面上选择测点用水平仪进行测量,通过调整垫铁高度的方法将其调整到设计或规范规定的水平状态。
有部分设备水平度要求是以垂直度来保证的,例如:
有立柱加工面或垂直加工面的设备。
4.设备找正
安装中通过移动设备的方法使设备以其指定的基线对准设定的基准线,包含对基准线的平行度、垂直度和同轴度要求,即通常所说的中心线调整,从而使设备的平面坐标位置沿水平纵横方向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
5.设备找标髙
6.设备找平、找正、找标高的测点
一般选择在下列部位:
设计或设备技术文件指定的部位;设备的主要工作面;部件上加工精度较高的表面;零部件间的主要结合面;支承滑动部件的导向面;轴承座剖分面、轴颈表面、滚动轴承外圈;设备上应为水平或铅垂的主要轮廓面。
(八)设备固定与灌浆
设备灌浆分为一次灌浆和二次灌浆。
一次灌浆是设备粗找正后,对地脚螺栓预留孔进行的灌浆。
二次灌浆是设备精找正、地脚螺栓紧固、检测项目合格后对设备底座和基础间进行的灌浆。
(九)零部件装配
由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进行组合件装配;由组合件进行部件装配;先主机后辅机,由部件进行总装配。
(十)润滑与设备加油
(十一)设备试运转
(1)试运转是设备安装工作中最后一道工序。
目的是综合检验各前道工序的施工质量,同时发现设计、制造等方面的缺陷,通过调整和处理,使设备符合生产要求。
(2)设备试运转应按安装后的调试、单体试运转、无负荷联动试运转和负荷联动试运转四个步骤进行:
单体试运转是按规定时间对单台设备进行全面考核,包括单体无负荷试运转和负荷试运转。
单体试运转主要是考核机械部分。
设备单体试运转的顺序是:
先手动,后电动;先点动,后连续;先低速,后中、高速。
无负荷联动试运转主要是检査整条生产线或联动机组中各设备相互配合及按工艺流程的动作程序是否正确,同时也检查连锁装置是否灵敏可靠,信号装置是否准确无误。
无负荷联动试运转应按设计规定的联动程序进行或模拟进行。
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负荷联动试运转主要是考核电气的连锁。
负荷联动试运转是在投料的情况下,全面考核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考核设备的性能和生产能力,检验设计是否符合和满足正常生产的要求。
(十二)工程验收
(1)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验收程序一般按单体试运转、无负荷联动试运转和负荷联动试运转三个步骤进行。
(2)无须联动试运转的工程,在单体试运转合格后即可办理工程验收手续。
须经联动试运转的工程,则在负荷联动试运转合格后方可办理工程验收手续。
(3)无负荷单体和联动试运转规程由施工单位负责编制,并负责试运转的组织、指挥和操作,建设单位及相关方人员参加。
负荷单体和联动试运转规程由建设单位负责编制,并负责试运转的组织、指挥和操作,施工单位及相关方可依据建设单位的委托派人参加。
(4)无负荷单体和联动试运转符合要求后,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质量监督部门办理工程及技术资料等相关交接手续。
2H313012 机械设备安装精度的控制
—、机械设备安装精度
设备安装精度是指安装过程中为保证整套装置正确联动所需的各独立设备之间的位置精度,单台设备通过合理的安装工艺和调整方法能够重现的制造精度,整台(套)设备在使用中的运行精度。
二、影响设备安装精度的因素
1.设备基础
设备基础对安装精度的影响主要是强度和沉降。
2.垫铁埋设
垫铁埋设对安装精度的影响主要是承载面积和接触情况。
垫铁承受载荷的有效面积不够,或垫铁与基础、垫铁与垫铁、垫铁与设备之间接触不好,会造成设备固定不牢引起安装偏差发生变化。
3.设备灌浆
设备灌浆对安装精度的影响主要是强度和密实度。
4.地脚螺栓
地脚螺栓对安装精度的影响主要是紧固力和垂直度。
5.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对安装精度的影响主要是仪器精度、基准精度。
6.设备制造
设备制造对安装精度的影响主要是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
7.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安装精度的影响主要是基础温度变形、设备温度变形和恶劣环境场所。
8.操作误差
操作误差对安装精度的影响主要是技能水平和责任心。
三、设备安装精度的控制方法
1.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着手,尤其强调人的因素,应选派具有相应技能水平和责任心的人员,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配备必要的施工机械和满足精度等级的测量器具,在适宜的环境下操作,提高安装精度。
3.必要时为抵消过大的装配或安装累积误差,在适当位置利用补偿件进行调节或修配。
四、设备安装偏差方向的控制
1.补偿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偏差
调整两轴心径向位移时,运行中温度高的一端(汽轮机、干燥机)应低于温度低的一端(发电机、鼓风机、电动机),调整两轴线倾斜时,上部间隙小于下部间隙,调整两端面间隙时选择较大值,使运行中温度变化引起的偏差得到补偿。
2.补偿受力所引起的偏差
3.补偿使用过程中磨损所引起的偏差
4.设备安装精度偏差的相互补偿
例如:
控制相邻辊道轴线与机组中心线垂直度偏差的方向相反,控制相邻设备水平度偏差的方向相反,就可以减少产品在机组运行中的跑偏。
【例2】(2013真题)在室温条件下,工作温度较高的干燥机与传动电机联轴器找正时,两端面间隙在允许偏差内应选择( )。
A.较大值
B.中间值
C.较小值
D.最小值
【答案】A
2H31302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技术
2H313021 电气装置安装的施工程序和要求
一、电气装置安装的施工程序
(一)电气装置安装的施工一般程序
1.电气装置安装的施工一般程序:
埋管与埋件→设备安装→电线与电缆敷设→回路接通→通电检查试验及调试→试运行→交付使用。
2.进行交接试验
(二)常用电气装置安装的施工程序
二、电气装置安装的施工要求
(一)电气装置的安装规定
(1)电气设备和器材在安装前的保管期限应为1年及以下。
保管环境条件应具备防火、防潮、防尘、防止小动物进入等措施。
瓷件应安置稳妥,不得损坏。
(2)电气设备安装用的紧固件,除地脚螺栓外应采用镀锌制品。
户外用的紧固件应采用热镀锌制品。
(3)互感器安装就位后,应该将各接地引出端子良好接地。
暂时不使用的电流互感器二次线圈应短路后再接地。
零序互感器安装时,要特别注意与周围的导磁体或带电导体的距离。
(4)电抗器安装要使线圈的绕向符合设计要求。
(5)绝缘油应经严格过滤处理,其电气强度及介质损失角正切值和色谱分析等试验合格后才能注入设备。
(二)交接试验的要求
1.交接试验内容
测量绝缘电阻;直流耐压试验及泄漏电流测量;交流耐压试验;;检查线路相位;绝缘油试验。
2.交接试验注意事项
(1)在高压试验设备和高电压引出线周围,均应装设遮拦并悬挂警示牌。
(2)进行高电压试验时,操作人员与高电压回路间应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例如:
电压等级6~10kV,不设防护栏时,最小安全距离为0.7m。
(3)高压试验结束后,应对直流试验设备及大电容的被测试设备多次放电,放电时间至少1min以上。
(4)凡吸收比小于1.2的电动机,都应先干燥后再进行交流耐压试验。
(5)断路器的交流耐压试验应在分、合闸状态下分别进行。
(6)除制造厂装配的成套设备外,进行绝缘试验时,宜将连接在一起的各种设备分离开来单独进行。
(三)电气回路接通要求
回路接通条件是确认供电设备和用电设备安装完成,其型号、规格、安装位置符合施工图纸要求并验收合格,电气交接试验合格,所有建筑装饰工作完成并清扫干净,电气回路接通作业的环境应整洁。
(四)通电检查试验及调试要求
1.检查顺序
要先进行二次回路通电检查试验,然后再进行相应一次回路试运行。
2.二次回路通电检查试验应具备的条件
3.二次回路通电检查试验注意事项
接通直流电源之前,应再次测定回路的绝缘电阻和直流电阻,确保无接地或短路存在,核对操作和合闸回路的熔器和熔丝是否符合设计规定。
暂不检验的回路的熔断器应全部取下。
4.通电检查步骤
受电系统的二次回路试验合格,其保护定值已按实际要求整定完毕。
受电系统的设备和电缆绝缘良好。
安全警示标志和消防设施已布置到位。
按已批准的受电作业指导书,组织新建电气系统变压器高压侧接受电网侧供电,通过配电盘按先髙压后低压、先干线后支线的原则逐级试通电。
试通电后系统工作正常,可进行新建工程的单机试运行。
(五)试运行
1.电气设备及系统试运行的条件
了解6个条件
2.安全防范要求
高压开关柜闭锁保护装置必须完好,即“五防连锁”防止误合、误分断路器;防止带负荷分、合隔离开关;防止带电挂地线;防止带电合接地开关;防止误入带电间膈。
电气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资格,严格执行国家的安全作业规定,熟悉有关消防知识,能正确使用消防用具和设备,熟知人身触电紧急救护方法。
2H313022 输配电线路的施工要求
一、室外线路施工要求
室外线路的形式有输送电力的高压架空线路、配电用的低压架空线路以及直埋电缆、电缆沟和电缆隧道内的电缆、保护管内的电缆。
(一)电力架空线路施工工序
(二)电力架空线路的组成
架空输电线路的主要部件有:
基础、杆塔、导线、避雷线、绝缘子、金具和接地装置等。
(3)电杆用途和受力
1、耐张杆用于线路换位处及线路分段,承受断线张力和控制事故范围
2、转角杆用于线路转角,事故断线承受断线张力
3、导线
7、拉线
(1)普通拉线(尽头拉线)
(2)转角拉线
(3)人字拉线
(4)高桩拉线(水平拉线)
(三)材料要求
1、钢筋混凝土杆
不应出现环向裂纹横向裂纹宽度不超过0.2mm长度不应超过电杆的1/2周长
杆长弯曲值不超过杆长的2/1000
(九)导线架设
1、放线
2、导线连接
(1)不同金属材料、不同规格、不同绞向的导线,严禁在档距内连接,必须在杆跳线内连接。
(2)新建线路在一个档距内,一根导线只能有一个接头。
(3)导线在档距内的接头,其机械强度不应小于导线瞬时破坏应力的90%,
(4)其电阻值不应大于等长导线的电阻值1.2倍。
(5)导线钳压连接前,选择连接管,其型号与导线相符。
3、紧线要求
(1)线径大小,选择紧线器
(2)分段进行,固定在耐张杆
(3)横担两侧同时收紧
(4)注意垂弧度
5、导线固定在绝缘子上的方法
顶绑侧绑终端耐张线夹固定导线法
(十)线路试验
1、线路绝缘电阻不小于规范
2、各相的两侧相位应一致
3、额定电压空载线路的冲击合闸试验3次
4、测量杆塔的接地电阻值
5、导线接头测试采用红外线测温仪
2、电力电缆线路的施工要求
(1)电缆直埋敷设要求
1.直埋电缆应使用铠装电缆,在铠装电缆的金属外皮要可靠接地,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0Ω。
2.开挖的沟底是松软土层时,可直接敷设电缆,一般电缆埋深应不小于0.7m,穿越农田时应不小于1m.如果有石块或硬质杂物要,铺设100mm厚的软土或细沙。
3.电缆敷设后,上面要铺100mm厚的软土或细沙,再盖上混凝土保护板,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以外各50mm。
4.直埋电缆在直线段每隔50~100m处,电缆接头处、转弯处、进入建筑物等处应设置明显的方位标志或标桩。
5.电缆相互交叉、与非热力管和管道交叉、穿越公路和墙壁时都要穿在保护管中,保护管长度超出交叉点1m,交叉净距不应小于250mm,保护管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
严禁将电缆平行敷设于管道上方或下方。
6.电缆的中间接头下面应垫以混凝土基础板,长度要伸出接头保护和两端600~700mm,电缆自土沟引进隧道、入孔和建筑物时,要穿在管中,并将管口堵塞防止渗水。
7.铠装电缆从地下引出地面时,高度在1.8米以下的部分采用钢管保护。
8.并联敷设的电缆,其接头的位置宜相互错开。
电缆明敷时的接头,应用托板固定。
直埋电缆接线盒外应有防止机械损伤的保护盒(环氧树脂接头盒除外)。
(二)
1.电缆排管施工要求
(1)电缆排管材料可用钢管、塑料管、陶瓷管、石棉水泥管或混凝土管等。
管内壁必须光滑。
(2)按需要的孔数将管子排成一定形式,管子接头要错开,并用混凝土浇铸成一个整体,一般分为2、4、6、8、10、12、14、16孔等形式。
(3)保护管孔径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一般敷设电力电缆的排管孔径为150mm。
(4)埋入地下的排管顶部至地面的距离应不小于以下数值:
人行道为500mm,一般地区为700mm。
(5)在电缆排管直线距离超过50m处,排管转弯处,分支处都要设置排管电缆,排管通向电缆井应有不小0.1%的坡度,以便管内的水流入电缆井内。
2.电缆敷设要求
(1)敷设在排管内的电缆,应采用铠装电缆。
(2)电缆排管在敷设电缆前,应进行疏通,清除杂物及积水。
(3)排管内穿电缆时,不得损坏电缆护层,可采用无腐蚀性的润滑剂(粉)。
(4)穿入管中的电缆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交流单芯电缆不得单独穿入钢管内。
(3)电缆沟或隧道内电缆敷设的要求
1.电缆支架应安装牢固,横平竖直,各支架的同层横担应在同一水平上。
2.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不应配置在同一层支架上。
3.高压与低压电力电缆,抢点与弱电控制电缆应按顺序分层配置,一般情况自上而下配置。
4.交流三芯电力电缆,在普通支吊架上不宜超过一层,桥架上不宜超过2层。
5.交流单芯电力电缆,应布置在同侧支架上,当按紧点的正三角形排列时每隔1m用绑带扎牢。
6.并列敷设的电缆,其互相间的净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7.电缆与热力管道,热力设备之间的净矩,平行敷设时不应小于1m,当受条件限制时,应采取隔热保护措施。
8.电缆敷设完毕后,应及时清除杂物,盖好盖板,必要还应将盖板缝隙密封。
(4)电缆桥架敷设的要求
1.金属桥架要进行防腐处理,一般采用镀锌,镀塑和刷漆等,在腐蚀性强的环境可采用铝合金,塑料,不锈钢等耐腐蚀材料制作桥架。
2.金属桥架安装,在水平段时每1.5~3m设置一个支、吊架;垂直段时每1~1.5m设置一个支架;距三道,四道,弯头时1m处应设置支、吊架。
3.电缆桥架和支架应接地可靠。
桥架经过建筑物的伸缩缝时,应断开100~150间距,间距两端应进行接地跨接。
4.金属桥架直线段超过30m,铝制桥架直线段超过15m时,应留有伸缩缝或伸缩节。
(5)电缆(本体)敷设要求
1.电缆敷设前的检查
(1)电缆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电缆外观无损伤,绝缘良好。
(2)电缆的放线架防止应妥当。
钢轮的强度和长度应与电缆盘重量和宽度相匹配。
(3)敷设前应按设计和实际路径计算每根电缆的长度,合理安排每盘电缆,减少电缆接头。
(4)电缆封端应严密,并根据要求做绝缘实验。
5kV以上的电缆,应做交流耐压试验和直流泄漏试验;1kV及以下的电缆用兆欧表测试绝缘电阻,并做好记录。
2.电缆保护管的设置
3.为了保证电缆在运行中不受外力损伤,在下列地方应将电缆穿入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电缆保护管内;
(1)电缆引入和引出建筑物。
隧道、沟道、楼板及主要墙壁处。
(2)电缆引出地面时,距地面1.8m处要加装保护。
(3)电缆与各种管道,沟道交叉处。
(4)电缆通过道路、铁路时。
3.电缆施放要求
(1)电缆应从电缆盘上端拉出施放。
(2)人工施放必须每隔1.5m~2m放置滑轮一个,电缆从电缆盘上端拉出后放在滑轮上,再用绳子扣住向前拖拉,不得把电缆放在地上拖拉。
(3)用机械牵引敷设电缆时,应缓慢前进,一般速度不超过15m/min,牵引头必须加装钢丝套,长度在300m以内的大截面电缆,可直接绑住电缆芯牵引,用机械牵引敷设电缆时的最大牵引强度应符合表2H313022-1的规定。
4.标志牌的架设
(1)放在电缆终端头、电缆接头。
转弯处。
夹层内、隧道及竖井的两端、电缆井内等地方的电缆上装设标志牌。
(2)标志牌上应注明线路编号。
电缆型号、规格及起讫地点;并联使用的电缆应有顺序号。
5.电缆的固定
(1)垂直敷设或超过45°倾斜敷设的电缆,在每个支架及桥架上每隔2m处。
(2)水平敷设的电缆,在电缆首末两端及转弯。
电缆接头的两端处;当对电缆间距有要求时,每隔5~10m处。
(3)单芯电缆的固定应符合设计要求。
(六)电缆终端头和电缆接头的制作要求
(1)电缆绝缘状况良好,无受潮,电气性能试验符合标准。
(2)附件规格应与电缆一致,零部件应齐全无损伤,绝缘材料不得受潮,密封材料不应得
失效。
(3)室外制作时应在气候良好的条件下进行,并应有防止尘土和污物的措施。
(4)电缆终端头和电缆接头制作必须连续进行,电缆终端和接头应绝缘良好,密封防潮,有机械保护等措施。
(5)电缆头的外壳与该处的电缆金属护套及铠装层均应良好接地,接地线应采用铜线或铜编织线。
(6)三芯电力电缆终端处的金属护层必须接地良好,电缆的屏蔽层和铠装层应锡焊接地线,电缆通过零序电流互感器时,电缆的屏蔽层或铠装层及接地线应直接接地,接地点在互感器以上时,接地线应穿过互感器接地。
(七)电缆敷设注意事项
1.电缆敷设应从电缆布置集中点(配电室、控制室)向电缆布置分散点(车间、设备)敷设。
到同一终点的电缆最好是一次敷设。
先敷设线路长、面积大的电缆,后敷设线路短、截面小的电缆。
2.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应分层布置。
3.电缆敷设时的电缆转弯处应设专人保护,保证电缆的弯曲半径符合规定和避免电缆绝缘损伤。
4.电缆敷设与热力管道、热力设备交叉时,其净距离应符合规定。
严禁电缆平行敷设于热管道上部。
5.电缆应在切断后4h之内进行封头。
塑料绝缘电力电缆应有防潮的封端;油浸纸质绝缘电力电缆必须铅封;充油电缆切断处必须高于临近俩侧电缆。
6.并列敷设电缆,有中间接头时应将接头位置错开。
明敷电缆的中间接头应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 二级 建造 机电工程 管理 实务 第一章 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