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运动生理学笔记.docx
- 文档编号:501390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09KB
考研运动生理学笔记.docx
《考研运动生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运动生理学笔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的基本胜利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
应激性:
机体与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与特性叫做应激性。
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
3.神经调节:
特点是迅速而且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而广泛,作用持久。
体液调节:
机体的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包括各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或借助于血液循环被送到一定器官与组织,以引起特有的反应,并以此调节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对肌肉活动的适应等重要机能。
4.反馈分正反馈与负反馈
5.肌肉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6.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A刺激的强度B刺激强度的变化速率。
C刺激作用时间。
8.时值:
法国生理学家拉披克提出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
拉披克把这一特定时间称为是值。
屈肌的时值比伸肌短。
9.“全与无‘’现象:
用阈下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以引起收缩,如果加大刺激(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长,这种现象叫“全与无‘’现象。
14.跳跃式传导:
在有髓鞘纤维中,它的兴奋与静息电位部位间的局部电流集中地通过邻近的朗氏结使之去极化,所以有髓鞘纤维中总是一个朗氏结兴奋,再刺激下一个朗氏结,是跳跃式的传导。
15.兴奋-收缩藕连:
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的传递过程。
(神经肌肉传递):
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改变神经膜的通透性,使Ca进入末梢内,导致突触小泡的破裂,释放出Ach,Ach经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与终膜上的受体(R)结合,形成R-Ach复合体,R-Ach是终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EPP)达到一定的阈限时,作用于肌膜使它发放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
16.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过程:
A肌膜的电位变化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收缩耦联。
B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动。
C引起肌收缩后的舒张。
17.单收缩的过程:
潜伏期、缩短期、宽息期。
18.强直收缩:
肌肉因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21.肌纤维的分类;快肌纤维(白肌纤维)、慢肌纤维(红肌纤维)
22.主要的生理特征:
慢肌纤维(红肌纤维):
运动神经元(小)、放电频率(低)、收缩速度(低)、耐力(高)、毛细血管密度(高)、血红蛋白含量(高)、糖酵解酶活性(低)、线粒体酶活性(高)、肌原纤维ATP酶活性(低)。
白肌纤维与之相反。
23不同运动项目肌纤维百分比:
短跑的快肌纤维占70%;长跑的慢肌纤维占70%。
中长跑介于其中。
24.运动对肌纤维的影响:
A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耐力项目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B肌纤维内酶活性增强C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的变化。
28.血液的机能:
血液的机能通过循环系统完成的。
A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
B运输作用。
C调节作用。
D防御与保护作用。
29.渗透压:
溶液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扩散的力量。
称为渗透吸引力。
大小决定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量。
30.等渗溶液;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称等渗溶液。
0。
9%。
氯化钠5%葡萄糖。
31.正常人血浆的PH值7。
35--7。
45平均7。
4
32最主要的缓冲对NaHCO3_-----H2CO320/1
34.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功能:
A运输气体O2、CO2B缓冲血液酸碱度。
35.血红蛋白的含量;男子12-15克%;女子11-14克%。
36.运动性贫血:
在训练期间(特别是训练初期)或比赛期间Hb红细胞数减少,出现暂时性贫血想象称运动性贫血。
原因:
A红细胞破坏增多,B蛋白质补充不足C由于缺铁而引起贫血。
防止:
调整能动量或补充足够的蛋白质与铁。
37.合胞体:
肌细胞虽有界限,但兴奋波极易彼此之间传播,在活动时有如单一细胞,在生理学上称之为”合胞体”
38.心肌的生理特性:
A自动节律性。
B传导性。
C兴奋性。
D收缩性。
39.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
A对细胞外液Ca的浓度有明显的依耐性。
B全或无的同步收缩C不发生强直收缩。
41.心率:
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正常安静时60-100次之间。
42。
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
P、R、S、T。
P波表示:
左右心房除极化时所产生的电变化。
P-R(R-Q)期间:
表示心房除极化开始到心室除极化开始所需的时间。
QRS波群表示左右心室先后兴奋除极化所产生的电变化。
S-T段表示心室除极完毕,复极尚未开始各部分之间无电位差。
T波表示心室复极化过程中的电变化。
Q-T表示心室开始兴奋除极化到全部复极化所需的时间。
心电图仅反映的是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与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仅反映心肌的兴奋,并不反映心肌的机械收缩过程。
47.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的反映:
A血液的重新分配B心输出量增加C血压发生变化,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
48.心力储备:
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49.动脉血压的形成:
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
50.心缩期只有每搏输出量的1/3即约20-30毫升的血液流向外周;其余2/3血液留在主动脉。
5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A每搏输出量。
B心率。
C外周阻力。
D大动脉管的弹性。
E循环血量
5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A心脏收缩。
B呼吸运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重力与体位E静脉管壁的收缩。
53.减压反射:
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性反射。
(作用是一种快速控制动脉血压相对恒定的自身调节。
54.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可促使人体的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与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
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A窦性心率徐缓。
B运动性心脏增大。
C心血管机能改善。
55.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A外呼吸。
(通气过程与换气过程)B气体运输。
C内呼吸。
56.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肌舒缩完成呼吸动力。
呼吸形式:
隔式呼吸(腹式呼吸)、肋式呼吸(胸式呼吸)、混合呼吸。
四个互不叠加的肺容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
57.每分肺泡通气量=(呼吸深度-解剖无效腔《呼吸道》)*呼吸频率。
60.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氧分压高、氧结合。
氧离作用:
在氧分压低的组织内,氧合血红蛋白迅速放出氧,形成还原血红蛋白,称为氧离作用。
63.氧离曲线生理意义:
“S”形氧离曲线的上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当氧分压在60-100毫米汞柱一段时,坡度不大,形式平坦,而使氧分压从100毫米汞柱至80毫米汞柱时,血氧饱与度从98%降至96%。
这对高原适应或轻度呼吸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只要能保持动脉血中氧分压自在60毫米汞柱以上,血氧饱与度仍有90%,不致造成供氧不足的严重后果。
曲线下段显示出氧分压在60毫米汞柱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氧分压下降,使血氧饱与度明显下降。
氧分压为40-10毫米汞柱时,曲线更陡,此时;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与度就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氧保证组织换气。
这种特点对肌肉活动,保证供氧都很有利。
影响因素:
CO2升高。
PH值下降、体温上升,都使血红蛋白对氧的亲与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释放出更多的氧。
反之氧离曲线左移。
64.氧利用率=(动脉血含量-静脉血含量)/动脉血含量*100%
66.CO2的运输。
A物理运输6%。
B化学结合形式:
与Hb结合7%,与血液中的Na、k结合87%
67.呼吸与酸碱平衡:
(稳态结合)。
P87
68。
血液的化学成分的改变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CO2上升、O2的下降、H的上升都促进呼吸。
70。
运动后过量的氧耗:
a满足因剧烈运动后体温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
b满足心脏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
c满足肺功能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d血液中茶酚胺仍处于较高水平,也导致较多的氧。
D最主要是消除乳酸氧债。
71。
在运动时如何合理的运用呼吸方法:
A减少呼吸道阻力。
B节制呼吸频率,加大呼吸深度,提高肺泡通气量。
C呼吸方法适应于技术动作变换的需要D合理运用憋气。
74.能量系统的一般特点:
P115有氧氧化供能与无氧氧化供能?
P116
75.影响糖酵解能力因素有:
A人体对缓冲酸性产物能力的大小。
B人体各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对酸的耐受能力大小C可能与体内糖原的含量有关。
76.运动训练与能量利用机能节省化:
表现在完成同样强度的工作时,经过系统训练后,需氧量减少,能源消耗两也减少,即完成同样的运动负荷时,有训练者消耗能量减少。
77.长期训练能量节省化的主要原因:
训练改进了动作技能,使动作更协调自如。
自动化程度提高,减少了多余的动作,使得能量的利用更经济了;同时运动训练也提高了呼吸循环系统机能水平,工作效率提高。
这样消耗于供能器官本身的能量也减少了,如在完成较小强度的运动负荷时,有训练者比无训练者的心率较低;呼吸频率较少,因而心脏及呼吸器官消耗的能量也就较少。
主要意义:
从能量消耗的观点来看,能量利用愈节省,运动效率也愈高,这就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对持续时间长,总需能量大的运动项目来讲,就更是如此。
78.散热过程:
A绝大部分的热量由皮肤散发。
B小部分由呼吸道蒸发散热。
C少量的热量用来加温吸入的冷空气或冷饮冷食D随尿与粪排泄而散发。
皮肤散热的四种方式:
A辐射B传导C对流D蒸发。
79.运动时体温的变化与调节;在高温下如何调节体温。
()新书)
80.应激:
应激是机体应付任何需要时的非特异性反应。
8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A适宜刺激B换能作用。
82.视杆细胞对暗光有感受能力。
视锥细胞对强光与颜色有感受能力。
83.透明的角膜、房水、晶状体与玻璃体构成折光系统。
84.晶状体调节P155
85.视紫红质:
视杆细胞中含有一种淡紫红色的结合蛋白质称视紫红质;
86.中央视觉:
视锥细胞多的中央部分,一方面感色能力强,同时清晰地分辨物体,用这部分看东西称为中央视觉。
周围视觉:
视杆细胞多的边缘部分视野范围广,故能用于观察空间范围与正在运动的物体称为周围视觉。
87.立体视觉:
用单眼视物时,只能看到物体的平面,即只能看到物体的高度与宽度。
若用双眼视物时,能补充地看到物体的深度,从而形成立体视觉。
88.三原色学说:
红、绿、蓝或紫。
89.正视:
当眼向远方注视时,若对称的眼肌紧张度相等,则眼球瞳孔在正前方称为正视。
斜视:
若对称的眼肌中,其中一条肌肉紧张度大,一侧瞳孔偏向一方,称为斜视。
隐斜视:
有的人某一条眼肌的紧张度虽然稍大,在平时能由某对抗肌紧张度稍大加强来加以补偿,瞳孔仍能保持在正中位置称为隐斜视。
90。
行波学说解释(看)
91.椭圆囊与球囊内的囊斑的适宜刺激为耳石重力作用与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半规管中壶腹峭毛细胞的适宜刺激是旋转运动的加速度。
92.眼球震颤:
身体绕着纵轴旋转时,就可以看到眼球有规律的运动,起先朝旋转方向相反的一面逐渐慢移动,隔一定时间就回跳一下,这个现象叫做眼球震颤。
93.前庭器官的稳定性:
由刺激前庭器官器,产生神经冲动引起机体的各种前庭反应的强度叫前庭器官的稳定性。
。
94.提高前庭器官机能的训练方法:
主动训练法、被动训练法、综合训练法。
95.肌梭可以感受肌肉的长度,腱梭可以感知肌肉的张力大小。
9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在兴奋性突触,每当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至轴突终末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产生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叫EPSP
9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抑制性突触,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运动 生理学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