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有答案.docx
- 文档编号:499615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70.32KB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有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有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有答案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有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2)去来江口守空船,。
(白居易《琵琶行》)
(3)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 ,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离骚》)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李白《蜀道难》)
(6)_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游爱莲亭记
[清]邱 兢
郡①之北郭有水滢然,曰萧湖。
湖之北,舍舟步行,不五六里,曰后湖。
湖与运河止间一堤,南始伏龙洞,北抵钵池山,东绕盐河一带,周环约十数里,淮之胜境也。
余生长于淮,未获一至其地。
癸巳秋七月,溽暑初伏,凉风暂起,买舟于菰蒲曲之港口。
菰蒲曲者,水南程先生别业,切近伏龙洞者也。
舟行数十弓②,左转石桥,云景波光,千顷一碧。
济南大明湖、杭州西子湖,向之叹为澄涵沱澹者,仿佛遇之。
于是载沉载浮,与波上下,推篷四望,旷然神怡。
钓艇横烟,遥歌断续,菱汊也;蔬篱茅茨,数家掩映,蒲洲也;禅林道院,隐隐丛丛,柳湾也;绿树红桥,蔼蔼宛宛,爱莲亭也。
亭四面皆种莲花,故因以名,风景清绝,冠全湖之胜。
阎省庵题联句云:
“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
”盖实景也,
亭虽小而杰出于湖中。
甫登舟遥望焉,以为即之甚易,乃度渔梁③,穿荻港,沿荇田,凡经数十转,而后得造斯亭。
亭后为般若寺,僧闻客至,出迎,延坐于清风阁,饷以雪藕。
解衣盘桓,俯仰流连,见夫水鸟拍波,游鱼唼藻,不禁喟然叹曰:
“物之乐其乐也,如是乎?
殆移我情矣!
”
久之,扣舷沿旧路而返,偕游者曰:
“湖之胜在爱莲亭,钵山之胜在景慧寺,由亭诣寺,直一苇航之耳,盍回舟为薄暮游?
”舟子曰:
“时不及矣!
”遂止。
嗟夫!
世之鹿鹿④尘途者,其于某水某邱,虽在故都,至老不能识焉,况侈宇宙之大观乎?
然则余今之获游于此,亦非偶然,故不可以不记。
【注】①郡:
指淮安。
②弓:
古代计量单位,六尺为一弓(一说八尺)。
③渔梁:
筑堰围水捕鱼的一种设施。
④鹿鹿:
即“碌碌”。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湖与运河止间一堤 间:
间隔
B.甫登舟遥望焉 甫:
刚刚
C.延坐于清风阁 延:
邀请
D.直一苇航之耳 直:
遇到
3.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船上所见之景的一组是(3分)
①溽暑初伏,凉风暂起 ②蔬篱茅茨,数家掩映 ③禅林道院,隐隐丛丛
④绿树红桥,蔼蔼宛宛 ⑤亭虽小而杰出于湖中 ⑥见夫水鸟拍波,游鱼唼藻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莲亭是一处美景,位于萧湖之北的后湖,因亭的四周都种莲花而得名。
B.后湖澄澈浩渺,堪比大明湖和西子湖,却少有人至,可见世人重名轻实。
C.作者在描写优美湖光山色之后,告诫世人不要因为忙于俗务而错失美景。
D.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将作者一行游览途中的多个景点描绘了出来。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风景清绝,冠全湖之胜。
(3分)
(2)凡经数十转,而后得造斯亭。
(3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唐)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鸂鶒(xīchì):
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②柘(zhè):
一种树。
6、
(1).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分)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6分)
虞美人·寄公度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①舒亶:
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曾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7、⑴词上阕点明了季节的句子是哪一句?
“背飞双燕”一语,在词中的寓意是什么?
(2分)
⑵试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本首词。
(4分)
二、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子夜》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吴荪甫在家里为父亲吴老太爷办丧事,就在这次聚会上,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
B、靠放高利贷盘剥农民起家的“笑面虎”冯云卿,为了躲避农民的反抗,同时也是为依顺姨太太的心愿,带着全家搬到上海。
冯云卿在上海无事可做,盲目投资公债市场,结果受这次公债库券涨风的影响,亏损八万多元,到了破产的境地。
C、办好吴老太爷的丧事后,吴荪甫收到了家乡发来的电报,知道家乡正在发生农民暴动。
吴荪甫开始为他在家乡双桥镇的当铺、钱庄、米厂之类的资产,担忧他的脸上显出连老太爷过世都没露出过的忧愁。
D、玛金和蔡真是闸北丝厂总罢工的领导者,在陈月娥汇报了裕华丝厂车间的情形及姚金凤家会议之后,她们认识统一,决定让裕华丝厂先罢工再冲厂,并商讨好罢工后的一切布置。
E、吴荪甫和杜竹斋是“至亲”关系,因此吴荪甫把杜竹斋看作可信赖的“知己”,对其推心置腹深信不疑。
而杜则多疑贪利,狡猾心毒在吴碰到困难时,不惜落井下石杜的行动,无疑是对吴荪甫遭到彻底覆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9、简答题(5分,选答一题)
(1)概述吴少奶奶的爱情悲剧故事。
(2)简述吴荪甫与屠维岳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选答()题: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心不厌细:
《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这样红
杨葵
①一部纪录片红成这样,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总导演陈晓卿,他反复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于他而言,只是一部正常而普通的纪录片而已,他不赞成关于该片的溢美之词。
这在当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专注本职工作。
依我看,这也是《舌尖》的内在风格——实在。
但今天来说《舌尖》为什么这样红,还是要从文化角度说。
这又分虚实两面。
虚的一面从梁启超说起。
梁启超曾总结有清一代的学术思想,一言以蔽之曰考证,曰总结。
如果把今天放回历史大坐标中观察,无论是学术还是创作,都还在考证、总结这一脉络的延续位置。
我们这辈人的悲哀之一是创造力贫乏,也许只配来总个结、考个证。
从这一点说,《舌尖》握住了时代命门,它把几千年中国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总结和考证。
又因它选取的角度既灵且巧,态度务实低调,就在隐秘的潜意识层面合上了时代节拍,击中了每个观众。
这是虚的层面。
至于实的层面,要突出一个“细”字来讲。
这与前边的虚谈仍然一脉相承——总结、考证,本来就是在细节上下功夫。
来说细的。
前两日与友人聊天,感叹近两年突然冒出那么多既有钱又有闲之人,在各个领域内下功夫地玩,深入地玩,大到朝圣、养生,细到香、茶、木头、瓷、陶,甚至鉤瓷鉤壶,都玩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这也是时代特色之一。
曾经的中国人太细了。
最近读过清代文震亨的《长物志》,看看目录就知道那时文人之清雅,到了多细的地步。
单说文房用具,也就是书桌上摆的玩意儿,笔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糊斗、蜡斗、镇纸、压尺、裁刀……还有很多;现代人呢?
以我此刻书桌为例,电脑、圆珠笔、即时贴,没了。
《舌尖》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耐心。
眼耳鼻舌身,色香声味触,每一项往细处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样广阔的境界,心不厌细,只看你能走多远。
只求温饱的吃,那叫囫囵呑咽,连咀嚼都顾不上,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只是吃的意义之一,远非全部。
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饮仅为解渴,如果是品茶,选水选茶、凝神温杯这些都不说了,单是入口之后,舌尖、舌面、上腭、两颊……无穷细致的美妙等你体会。
《舌尖》以其细,征服了平日里吞食牛饮的普通人。
物质世界越浑浊不堪,人就对心灵世界的清净越渴盼,而吃之一项,由最物质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探掘,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在满足陈晓卿反对的那种大而无当的民族骄傲心理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很多人的食色之欲,不红说不过去。
返回来再啰嗦几句——在眼耳鼻舌身的层面求细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就是无谓之细。
正如《舌尖》一片,《舌尖》只是个起点,如果只停留在舌尖,那真是连美食的门还没入。
曾经听一个老茶人说苦,口腔感受到的苦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
借他这话来说《舌尖》,创作者们想说的,是入心的味道。
10、下列对“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是一种务实的创作风格。
B、从文化角度来说,“细”包含虚与实两面。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C、一系列的细节探掘,是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能拓宽我们人生之路的广度和深度。
D、“心不厌细”的前提是真苦之心,物质世界的浑浊也是往细处探掘的重要条件。
11、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的原因有哪些?
(3分)
12、文章结尾提出的“人心的味道”包含哪些深意?
(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15分)
将消逝的物语:
油纸伞
李振南
①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②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
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
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③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
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
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
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
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
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④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
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
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
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⑤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
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
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⑥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