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梳理与探究.docx
- 文档编号:4987873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0.02KB
专题梳理与探究.docx
《专题梳理与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梳理与探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梳理与探究
专题:
梳理与探究
“梳理探究”模块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
梳理,可以使学生对过去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
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并从中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探究尤其重视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梳理探究”在教科书中是以语文专题活动的形式呈现的,全套教科书共设计了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
如必修1《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2《成语:
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必修4《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这些专题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围绕学科特点,突出语文性。
梳理探究,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作为高中语文课程中一项重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否则,就将与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相游离。
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主要侧重于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方面,也有语文学习方法的,其中又以语言方面的专题占多数,目的是让学生对他们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在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便于在积累基础上归纳整合,加深理解。
如必修1《优美的汉字》,必修2《成语:
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必修4《逻辑和语文学习》、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等,就是要学生对以往语文学习中出现过的汉字、成语、修辞、逻辑、文言词语和句式等语文知识进行梳理探究、积累运用。
2.符合学生实际,增加趣味性。
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语言、文学知识面日渐扩大,语文运用能力日渐增强。
“梳理探究”专题的设计,既不同于初中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也有别于选修阶段的专题研究,要让学生愿意梳理,乐于探究。
比如,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的日益普及,新词新语大量涌现,而中学校园是这些新词新语流行的重要场所,高中生好奇心、求知欲强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词新语特别敏感,因此教科书设计了《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一专题。
其他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走近文学大师》《文学作品的多元化解读》等专题,无不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3.联系社会现实,注重实用性。
语文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梳理探究”的设计,联系社会现实生活,注重实际运用。
如汉字、成语、修辞、逻辑、交际语言、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中经常接触到的,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还是高考中的考查项目,应用性强,有实际意义。
如整理汉字中形声字的六种构成方式,搜集生活中的对联并尝试写对联,搜集整理新词新语并编辑成册,搜集成语中容易读错、写错和用错的例子,搜集和分析课文中学过的修辞的例子,搜集并探究现实生活中的禁忌语和婉言等,无不表现了实际应用的特点。
这就克服了以前一些教材空讲语文知识而忽视实际运用的缺点,把这些语文知识落到了实处。
4.突出过程与方法,增强探究性。
5.增加文化含量,丰富思辨性。
一.优美的汉字
(一)、汉字的起源
我们目前能确定的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
它是出现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商代的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不过我国考古人员在距今45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文物上,也发现了依照实物描绘出来的“象形字”,比甲骨文还要早一千多年。
发掘半坡遗址时,发现了大约6000年前半坡人创造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这可以看作是更加原始的中国文字。
“画文字”或“象形字”就是汉字最早的样子,像“日、月、鱼、鸟、鹿、花、草”等许多文字都是对原物的描画,字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所指事物的形象特征。
根据这些汉字的形象,大概就能推知它们的意义。
(二)、汉字的造字方式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
独体字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分“象形字”和“指事字”;合体字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认为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现代学者认为,“六书”的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两种只不过是用字方法。
1.象形。
依照事物的形状构成汉字的字形,构成的字是象形字。
如:
日、月、子、鹿、井、网。
2、指事。
在象形符号上加上指事性的形体或符号,构成的字是指事字。
如:
刃、寸、本、末、本、上、下、公、员、中、亦、朱。
3、会意。
把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关的象形符号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字是会意字。
如:
休、牧、从、比、步、益、烟、尘、国、孬、盥。
4、形声。
用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合起来,构成的字是形声字。
如:
草、室、泥、村、腐、荧、国、证、随、功、构、曦、楷、案。
(三)、汉字的形体演变
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
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
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
两个阶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隶书的转变。
1、甲骨文。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
象形程度较高,字形的方向相当不固定。
2、金文。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金文的象形程度仍然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3、大篆。
大篆也叫籀文,是西周晚期的文字。
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启秦代小篆。
4、小篆。
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
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
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5、隶书。
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西汉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
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形进一步简化,书写变得简便,但同时使汉字的形象程度大为降低。
6、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
草书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是难以辨认。
7、行书。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是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比草书容易辨认,也容易书写。
8、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
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
“楷”字是有规则的意思,字形方正严整。
由此看来,汉字形体演变的顺序应该是:
甲骨金文大小篆,隶书草书行楷书。
二.奇妙的对联
(一)对联常识
1.对联,又称对子。
它采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按照字音平仄相对、字义虚实相当、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对语句构成,表达相反、相关或相近的意思。
它分上联和下联。
2.对联要求
⑴.字数要相等
⑵.用字不重复
⑶.词性要相同
例:
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拳”对“脚”,
拳——名词;脚——名词。
“打”对“踢”,
打——动词;踢——动词。
⑷.结构相当
⑸.讲究平仄相对
•古代对联讲究仄起平收。
(上仄下平)
3.古代习惯从右边读起,所以面对大门,
左边的为下联,右边的为上联。
•以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准,上联末字为“仄声”,即“三、四声”,下联末字为“一、二声”。
4.贴春联,从右到左。
5.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它起源于繁荣发达的唐诗之后,相传是由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首创的。
当时有在门口挂桃符板压邪驱妖的风气,孟昶就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
到了宋代,楹联已经盛行起来,文人学者纷纷以题联为趣。
比如南宋学者朱熹不仅在自己的住所和读书处,而且在许多地方的府学、县学甚至个人住宅题联。
他赠给漳州的一个读书人一副对联:
东墙倒,西墙倒,唯见家室之好;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6.楹联内容大体分写景、言志、记事三类。
一般来说,山水名胜之地,写景楹联居多;住宅书房之处,以言志楹联为主,目的是表达主人的某种志向或愿望;宫殿祠庙和牌楼坛宇之所,则以记事楹联为多,其中又多歌功颂德之词。
(二)对联命题形式
1.填空式
这种形式可以将对联和教材内容,文学知识结合起来考查。
如: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
2.补拟式
这种形式可以有两种情况:
一是参照一联补写另外一联,二是根据题目中提供的词语拟写对联。
如:
请以“尊严”和“傲慢”分别作为上联和下联的开头拟写一副对联,不超过30字。
(对联:
尊严铸造人格让生命崇高,傲慢腐蚀品德使灵魂贬值)
3.调整式
这种题型可以将对联的相关知识和语言表达连贯,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等考点结合。
如:
江西南昌滕王阁有一副对联,其下联已被打乱,根据上联把下联做调整。
上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下联:
阁中帝子,问江上才人,古今才一瞬,当年风景如何比
(调整后的下联: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4.情景式
这种题型给考生提供一个特定的情境,结合“得体”这一考点要求拟写对联。
如:
教师节到了,沐浴着深深师恩的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老师说。
请你拟写一副对联,唱出心中对老师最美的赞歌。
(参考答案:
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
三.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四.成语:
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一、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
来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外来文化。
二、成语的结构:
成语的结构:
主谓关系、并列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补充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假设关系、让步关系等等。
三、成语的运用。
1.成语填空
六畜就是:
牛、羊、马、鸡、犬(狗)、豕(猪)等六种牲畜的合称,并泛指农家所饲养的各种家禽、家畜而言。
下列成语中都含有六畜的名称,你是否能把这些空格填入正确的答案呢?
塞翁失___ 顺手牵___ 偷___摸___ 汗___充栋 ___尾续貂 亡___补牢
__鸣___盗 人仰___翻 ___入虎口 鹤立___群 ______不宁
2.熟语辨析
例、请根据下面的说法填上相应的成语。
汉语是非常奇妙的一种语言,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便于人们学习和记忆。
有人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说法来记忆成语,别有一番趣味。
比如:
最难听的歌曲——陈词滥调,最绵长的口水——垂涎三尺,等等。
再如:
(1)最宽阔的胸怀___________
(2)最反常的天气________________
(3)最怪异的动物_______(4)最丰厚的稿酬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虚怀若谷
(2)晴天霹雳(3)虎头蛇尾(4)一字千金。
三、成语与文化
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
汉语成语的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等。
五.修辞无处不在
一、语音修辞
(一)一切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的修辞方法。
通过对语音的调配,使语音整齐和谐、富有节奏感和旋律美。
①修辞格如对偶、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
②音节组合如联绵词(双声叠 韵词)、叠音词、押韵、平 仄等。
(二)语音修辞的效果
1.匀称协调,富有节奏感
2.有变化,不呆板
二、词语修辞
对所使用的词语加以选择和锤炼.
1.类似于古人的“炼字”;
2.词语超常搭配;
3.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仿词、婉曲等修辞格的运用。
三、语句修辞
语句修辞:
对所使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
•通过对句式的选择和调配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与反问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顺序句与倒装句。
常用的八大修辞格
(1)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联的一组短语或句子,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
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作用:
①由于对偶的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两两相对,从而获得对称美。
②由于平仄协调,节奏鲜明,悦耳动听,从而获得音律美。
练习1:
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
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
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渠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
(2)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练习3
根据下面这句话的句式,仍以“人生”开头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人生如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萎靡的音符;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热烈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颜色,少一些灰暗的色调
(3)反复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
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的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
练习4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诗中第二句连用了三个“一”字,有何表达效果?
①三个“一”连用形成反复修辞,极言诗人饮酒之多。
②诗人一杯又一杯地喝酒,让人仿佛看到了他和幽人痛饮狂歌的情景。
③表达了诗人与人对酌时,无限的豪情快意。
(4)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练习5
“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后面连接哪一项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
A.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像从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C.像千万朵闪烁的银练
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垛垛银棉
(5)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
练习6
改写下面这句话,要求运用借代的修辞方式,字数不超过8个字。
拿起武器来保卫祖国。
执干戈以卫社稷。
(6)比拟
•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比拟。
。
•根据拟体的不同属性,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练习7
下面没有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C)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A句中的烟囱“哽咽”、B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姑娘送出的秋波”。
(7)夸张
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试对颈联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答:
①颈联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
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②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③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8)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如: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作用: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习题巩固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精彩的广告、歌词或者是宣传标语,能不能选择几条,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你能把下列歌词中运用的最主要的一种修辞手法写出来吗?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对偶
(2)“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
”比喻
(3)“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反复
(4)“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顶真
(5)“明天又是好日子,千金的光阴不能等,明天又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明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排比
语言实践
元旦将至,请你以祝福新年为主题,为你的亲朋好友写一则短信或贺卡。
注:
语言要精短,并充分运用修辞方式。
今年元旦不送礼,发条短信传给你。
健康快乐长伴你,幸福美满粘着你,还有我要告诉你,财神已经盯上你!
!
(排比、拟人)
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给你件棉袄你就出汗,给你筐饲料你就下蛋。
下了个蛋蛋滚滚圆,我就祝你“圆蛋”快乐!
(排比、谐音、夸张、押韵)
六.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夕晚餐最为丰盛,举家欢聚,尽情吃喝。
晚上,人人将脚洗干净(寓可有好运气),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年轻人守岁到深夜,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
大年初一,赶早贴春联(或头天贴好),放鞭炮,穿新衣。
早点吃蒸糕,中饭吃汤圆(俗称圆宵)或饺子,饭后皆出门玩耍。
不少村寨耍龙耍狮子、唱花灯。
传统节日之二:
清明
清明节为农历四月五日。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祭祖扫墓。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
传统节日之三:
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拴五色线、挂香包、饮雄黄酒。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
传统节日之四:
七夕
旧时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
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
传统节日之五:
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
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到了周代,举行迎寒和祭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颇为盛行。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
传统节日之六: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传统节日之七:
腊八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高考试题回放
1.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
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
(5分)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
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答案示例:
唯在春节,江南江北,共饮一杯美酒;或在端午,将一只只粽子,包成永恒不变的景仰怀念和殷切期望。
2.西方基督徒在吃饭前要祈祷一番:
“感谢主赐给我们食物。
”我国许多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还有人给“感恩”列出了“菜单”:
3月5日学雷锋日——感谢别人的帮助,奉献自己的爱心;3月8日妇女节——感谢妈妈、感谢奶奶、感谢外婆,使我们懂得尊重女性、尊敬长辈、感悟亲情……
以下三项也是“菜单”中的内容,请任选两个节日,仿照例句各写一句感谢的话。
要求突写出各节日的特点,句式大致相同,但内容一定要有新意。
端午节:
“五四”青年节:
国庆节:
参考答案:
端午节——感谢我们的先人,为我们中华民族树立了崇高伟岸的风范,爱国爱民,忠贞不渝,志洁行廉,刚正不阿。
五四青年节——感谢我的年轻伙伴,让我们共同享受友爱的欢乐,永葆青春的情谊。
国庆节——感谢祖国母亲,为我们创造了和平优越的生活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七.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一、称谓语
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1).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
伯、舅;同辈:
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
(2)社交称谓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
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
所有的职务:
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
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
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
博士;职业:
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敬语和谦语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
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对方的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
以上为谦称。
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
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二、禁忌语
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梳理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