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跟着书本去旅行汉中访谈诸葛出师》观后感.docx
- 文档编号:4980364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30KB
观看《跟着书本去旅行汉中访谈诸葛出师》观后感.docx
《观看《跟着书本去旅行汉中访谈诸葛出师》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看《跟着书本去旅行汉中访谈诸葛出师》观后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看《跟着书本去旅行汉中访谈诸葛出师》观后感
范文1
读书可以让我们增广见闻,也可以让我们浸淫在作者生动逼真的妙笔生花中,更可以让我们的心遨游四海,走遍各地湖光山色的美丽风景,看遍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但既然读书能够满足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心,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要费尽千辛万苦、披星戴月、跋涉蛮荒、攀岩登峭到世界各地到处旅行呢?
读书优点固然不胜枚举,但这也只是作者个人的感觉和思想,就算文章再怎么栩栩如生,再怎么唯妙唯肖,再怎么如椽大笔,我们也只能透过天马行空的想像,来看到那令人心嚮往之的良辰美景,总是有一点点美中不足,就算读遍世界地经图志、古今史籍也枉然,实在是颇为可惜。
这有如抽象与实际中间隔了一道铜墙铁壁般,抽象永远无法跨越那道冷酷无情的墙,达到实际考察“眼见为凭”的境界。
因此,古人也强调: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所以当你沉浸在含英咀华的浩瀚书海中,当然也需要透过旅行,更深刻,更踏实,更深层领悟世界的波澜壮阔!
旅行,我们可以和家人共同享受天伦之乐;我们也可以呼朋引伴,大家成群结队、浩浩荡荡一起出游,“车如流水马如龙”般的大阵仗,此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人越多,玩得越是心满意足;我们更可以像游牧民族般随遇而安,逐水草而居,尝试到处迁徙的生活,也别有一番风味。
不论你是选择何种形式的旅行,都能让你忙碌的心暂时沉淀,而在每一趟旅行之后,是不是感到更加充实,获益良多,且充满欲爆发出来的能量,如车子加满油般,冲劲十足?
旅行能让我们舒展身心、养精蓄锐,使疲惫不堪的身躯,创造源源不绝的动力;旅行也能让我们大开眼界,看清世界的“庐山真面目”,了解世界各地的奇风异俗;旅行更能将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尽收心底。
你被课业压的喘不过气来吗?
你已经肠枯思竭,无法文思泉涌、振笔疾书了吗?
你的生活已经索然无味,工作已经遇到瓶颈了吗?
“心动不如马上行动”,快快来趟旅行吧!
让我们用双脚踏遍世界每个角落;用灵魂之窗,看遍世界的名山大川;用品味绝佳的嘴,吃遍世界的山珍海味;用我们纯洁的心,来体悟地球的脉动!
朋友!
出发吧!
让我们旅行去!
为我们五彩缤纷的生命,留下最灿烂、最耀眼,永垂不朽的记忆扉页吧!
范文2
说到三国英雄,有人会说是霸气十足的曹操,有人会说是兴建汉室大业的刘备,但在我眼中,诸葛亮更称得上是一位三国英雄。
诸葛亮出身鄙野,生活简朴,不求任何利禄。
但是出身平凡的他却有着不平凡的智慧。
虽说是刘备的三顾茅庐使得诸葛亮得以有崭露头角的一席之地。
但是,如果没有刘备,这匹锐气十足的千里马也会凭靠着他不可抵挡的光芒与速度得到展示他的不平凡的舞台。
“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周瑜让诸葛亮造十万支箭,十万支箭数量之多,可诸葛亮却说能在3天之内完成,这不免令人费解。
一二天里毫无造箭的动静使得大家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
在第三天里,诸葛亮巧借二十条草船“借”来了曹军射来的箭的聪明计策,让人们不禁大大[佩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另外,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示出这位老臣子的胆识过人与无穷的睿智。
诸葛亮,正是凭借着这般不平凡的才气,成为了《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成为了无数人眼中,心目中的三国英雄!
范文3
刘备与诸葛亮,犹鱼与水,两人的关系被视为最理想的君臣关系。
刘备临终托孤那几句,也被视为肺腑之言。
不过,窃以为,刘备决不希望诸葛亮取代他的儿子,这样说是基于客观事实。
刘备活着时,军政大事全仰仗诸葛亮;他死后,诸葛亮必定成为蜀汉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若有二心,取代刘禅如探囊取物。
刘备高明地说出这番话,诸葛亮只有感激涕零,对天发誓的份了。
刘备又遗诏刘禅:
“你与丞相共事,如事乃父!
”他希望保住刘氏皇位,作为回报,军国大权交给诸葛亮。
?
刘禅恪遵父命,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以丞相兼领益州牧,全权处理国事。
《三国志》说: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刘禅只是蜀汉的一个象征而已。
人人都指责刘禅庸碌无能,把他说成一个昏君。
陈寿写《三国志》,给刘禅的评语是“昏暗”两字。
刘禅果真如此吗?
?
首先,刘备并不认为刘禅是个低能儿。
刘备有知人之明,况且“知子莫若父”,如果刘禅果真昏愦无能,做父亲的能全然不知吗?
?
作文
其次,人们说刘禅昏愦,往往援引此事为证:
蜀亡,刘禅过往洛阳,司马昭设宴款待,歌妓唱蜀歌,跳蜀舞,在座蜀臣悲不自禁,唯刘禅谈笑自若。
第二天,司马昭问他思蜀否,他竟说此间乐,不思蜀。
实际上,这正是刘禅的高明之处。
试想,如果他说思蜀,还能活命吗?
?
刘禅不是聪睿之人,但也决不昏庸。
他之所以无所事事,是因为“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实际上连个旁观者都不是。
?
作文
诸葛亮北伐前,向刘禅上了一道奏本,即著名的《出师表》。
?
在表中,诸葛亮表达了他对刘备的耿耿忠心,矢志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以报刘备知遇之恩。
其心之忠,其志之坚,读之令人肃然。
另一方面,表中又透露出诸葛亮与刘禅之间各种不和谐的迹象。
例如,诸葛亮强调,皇宫与相府的步调已不大一致。
至于怎样不一致,史无明文。
但可以肯定一点,不能一致是因为刘禅自作主张而造成的。
诸葛亮对此很不满,他的反应是让郭攸之、费?
、董允等干预乃至监管皇宫事务。
这时,刘禅已经二十岁了,不仅国事不能过问,就连皇宫之事,不论大小,还必须向诸葛亮指派的人请示。
若以“擅权”论,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众多权臣中,是名列前茅的。
通观《出师表》,不像一个臣子的奏本,倒像一个严厉的父亲在冷酷地教导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
?
当然,刘禅决非贤明君主,蜀汉就是亡于他之手。
这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连年北伐,使蜀汉国力大耗,此消彼长,更非魏国对手。
另一方面,这刘禅即位以后,诸葛亮把一切事情都揽在手中,没给刘禅任何锻炼的机会。
?
所以,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对蜀汉来说,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范文4
诸葛亮北伐历来争议较大,至目前为止,无论学者还是广大业余爱好者,其主流看法是持赞赏态度的。
但目前,网络上有些有新意的朋友提出种种看法,主要归纳有两点:
一、将蜀汉的国力拖垮二、诸葛亮拥兵自重。
MQ不才,讲几点个人看法。
首先说说第二种看法?
?
诸葛亮拥兵自重的问题。
我认为这话对一半。
诸葛亮本来就拥兵(掌握天下兵权,不是现代说的“拥军拥属”),他不但拥兵而且拥权,但我认为说到“自重”,则肯定不是,无论从诸葛亮为人及实际历史看,诸葛亮并没有割裂政权,称霸一方。
谈到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持上述观点的朋友可能把姜维的账记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因为有朋友写帖子时常会这么说“姜维九伐中原,把蜀汉国力彻底拖垮,其实他只是走诸葛亮的老路而已,蜀汉灭亡的原因从诸葛亮时就已经开始了。
”对此,我的观点是不同意这种类似的说法。
因为判断一个国家的国力是否被拖垮,要看几个硬指标,比如:
1。
政府或内阁(并非政权)是否垮台2。
经济是否崩溃3。
老百姓生活水平是否低下4。
国家是否分裂。
于此对应,落实到古代社会,就是1。
内阁被罢黜2。
财政支不敷出3。
哀鸿遍野、饿殍满地4。
农民起义,政权分割。
用这些指标衡量诸葛亮治下,显然都不是。
理由如下:
1。
诸葛亮至死未遭弹劾下台,其内阁主要成员蒋琬、费?
、董允等皆延续掌权,延续诸葛旧制军队方面,姜维、廖化、董厥等依然是蜀汉军队主要指挥官。
政治清明,没有出现忠臣在外避祸,小人当朝的局面。
在与奸佞代表黄皓的斗争中,董相依然占据明显上风,不是姜相后时的朝政。
2。
“四英相”时期,蜀汉财政没有出现支不敷出的记载,依然能维持国家运行。
3。
“四英相”中如蒋相、费相治下,老百姓还没有面有菜色。
刘备章武年间的.人口统计与刘禅投降时的造册人口大体相当。
4。
农民起义还没有记载。
由此可见,诸葛亮北伐(至少到姜维前期)并没有对蜀汉国力产生严重削弱。
不能将姜维后期的混乱政治局面追究到诸葛亮头上。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兵退基本上是因为粮草后继不上而退,其中二伐围城不过二十来天就主动撤围,说明诸葛亮的军事行动是以后方实际支持力为主的,一旦后勤补给出现问题,诸葛亮便主动撤兵,他有全盘经济考虑在内,不会不计后果,一味追加军费开支,这与姜维的北伐有质量上的不同,姜维基本上是穷兵黩武,兵败乃归。
我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是为蜀汉在争取国际地位(三国鼎峙及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做斗争,是以国际舞台中的政治、外交上的得分为一定目标的军事行动。
诸葛亮恢复汉朝的口号其实不具备任何影响力,汉朝末年的天下大乱使中原老百姓对这个腐朽王朝恨之入骨。
曹魏从文帝曹丕起开始削弱王室,扶植大地主,使地主阶级拥护其政权。
老百姓也期盼安宁,对他们而言,诸葛亮并非什么正义之师,曹魏也不是什么贼逆,双方都是从汉朝这一合法政权消亡后分裂出来的对峙政权,所以无所谓正义与邪恶。
谁最后一统天下使百姓休养生息,谁就会被百姓拥戴并接受的政权。
因此诸葛亮北伐并不是正义的,当然也不是邪恶的。
众所周知,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政权,除蜀中平原外,大部分疆土没有开发,十分贫瘠落后,因此曹魏和孙吴都想吞并它然后两国一较高下。
蜀汉若想从三流国家中跃起,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必须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于是加强与二流国家孙吴的联盟便是其确保二弱抗一强的国际局势,赢得一席之地的基本国策。
在与东吴的外交中,诸葛亮必须保证盟友东吴没有二心,协力抗曹。
因此他必须拿出“振奋友邦、威慑敌庭”的姿态,所以要威武自强,以攻图存。
如果示弱,则必是弱肉强食的第一牺牲品。
因此蜀汉尽管弱小,但没有出现“弱国无外交”的局面。
另外还有重要一点,就是诸葛亮北伐是与曹魏争夺大中亚区域的影响力。
在曹魏设立西域长史府的形势下,蜀汉作为汉的继承国(其实历史上蜀汉就叫汉),在争夺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上必须先发制人,从中亚获得利益,补充国力与中原王朝一战。
因此从这个战略方向考虑,诸葛亮也必须北伐,这也就是诸葛亮、姜维争夺陇上,切断曹魏陇右与中原之联系的原因。
五伐时,诸葛亮西上五丈原,司马懿料定诸葛亮出五丈原而率先占据渭水东岸地形,手下将校欢欣鼓舞时,惟独郭淮明查孔明之心,认为诸葛亮此举有真实的远大意图,汉军是谋图北上而非东进,在五丈原以西的陈仓、天水、祁山等地,推进其作战基地,因此汉军必攻北原(今陕西眉县北、渭水北岸)。
郭淮对司马懿说:
“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家之利也。
”(《三国志*卷二十六》)。
请大家注意这句话中,郭淮明确指出诸葛亮切断陇道,分裂曹魏治下之“民、夷”的战略意图,诸葛亮就是要让西域都户府一带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当地汉人脱离曹魏而附庸蜀汉,以此动摇曹魏在西方利益。
后来双方确实在北原发生了激战。
结果先期陈兵北原的郭淮军击败了抢夺北原的蜀汉先头部队,而诸葛亮也箭退司马懿一万骑兵(详见《水经注》载诸葛亮上武功事),双方形成了战略相持。
不久,诸葛亮辞世,雄才大略却不得其时的他饮恨渭水,从此蜀汉再无翻盘机会。
司马懿也由衷感叹其“天下奇才”。
范文5
刘备与诸葛亮,犹鱼与水,两人的关系被视为最理想的君臣关系。
刘备临终托孤那几句,也被视为肺腑之言。
不过,窃以为,刘备决不希望诸葛亮取代他的儿子,这样说是基于客观事实。
刘备活着时,军政大事全仰仗诸葛亮;他死后,诸葛亮必定成为蜀汉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若有二心,取代刘禅如探囊取物。
刘备高明地说出这番话,诸葛亮只有感激涕零,对天发誓的份了。
刘备又遗诏刘禅:
“你与丞相共事,如事乃父!
”他希望保住刘氏皇位,作为回报,军国大权交给诸葛亮。
诸葛亮与刘备,共同治理蜀国,得心应手而妙不可言!
刘禅牢记父命,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以丞相兼领益州牧,全权处理国事。
《三国志》说: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刘禅只是蜀汉的一个象征而已。
人人都指责刘禅庸碌无能,把他说成一个昏君。
陈寿写《三国志》,给刘禅的评语是“昏暗”两字。
刘禅果真如此吗?
?
首先,刘备并不认为刘禅是个低能儿。
刘备有知人之明,况且“知子莫若父”,如果刘禅果真昏愦无能,做父亲的能全然不知吗?
?
作文
其次,人们说刘禅昏愦,往往援引此事为证:
蜀亡,刘禅过往洛阳,司马昭设宴款待,歌******唱蜀歌,跳蜀舞,在座蜀臣悲不自禁,唯刘禅谈笑自若。
第二天,司马昭问他“思蜀否?
”他竟说“此间乐,不思蜀。
”实际上,这正是刘禅的高明之处。
试想,如果他说思蜀,还能活命吗?
?
刘禅不是聪睿之人,但也决不昏庸。
他之所以无所事事,是因为“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实际上连个旁观者都不是。
?
诸葛亮北伐前,向刘禅上了一道奏本,即著名的《出师表》。
在表中,诸葛亮表达了他对刘备的耿耿忠心,矢志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以报刘备知遇之恩。
其心之忠,其志之坚,读之令人肃然。
另一方面,表中又透露出诸葛亮与刘禅之间各种不和谐的迹象。
例如,诸葛亮强调,皇宫与相府的步调已不大一致。
至于怎样不一致,史无明文。
但可以肯定一点,不能一致是因为刘禅自作主张而造成的。
诸葛亮对此很不满,他的反应是让郭攸之、费?
、董允等干预乃至监管皇宫事务。
这时,刘禅已经二十岁了,不仅国事不能过问,就连皇宫之事,不论大小,还必须向诸葛亮指派的人请示。
若以“擅权”论,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众多权臣中,是名列前茅的。
通观《出师表》,不像一个臣子的奏本,倒像一个严厉的父亲在冷酷地教导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
当然,刘禅决非贤明君主,蜀汉就是亡于他之手。
这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连年北伐,使蜀汉国力大耗,此消彼长,更非魏国对手。
另一方面,这刘禅即位以后,诸葛亮把一切事情都揽在手中,没给刘禅任何锻炼的机会。
所以,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对蜀汉来说,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诸葛才是蜀国的真正主宰!
范文6
看《三国演义》时,我对一个人物记忆犹新,一个具有强烈传奇色彩的人物诸葛亮。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
“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
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
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
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这个上通晓天文,下熟知地理的的智者,把他智慧的结晶化作一场场精彩的智斗,和他那把常拿在手中轻摇的羽毛扇一起深深刻进每个人的脑海中。
他本是个平民,深居简出,清高脱俗,淡泊名利,才留下了“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这烩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效忠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
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
作文
虽然他不是一员猛将,不会跨在战马背上挥刀浴血杀敌,但他在蜀国有着不可一世的地位,不只因为他的才智,还有他的高尚品德。
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
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
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
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
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他“身在茅庐”以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
他的“联吴攻魏”的策略,使蜀兵节节胜利。
他采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
诸葛亮,这位有杰出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政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不披铠甲的英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跟着书本去旅行汉中访谈诸葛出师 观看 跟着 书本 旅行 汉中 访谈 诸葛 出师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