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4964635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0.75KB
初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声声慢》
——感悟“词国皇后”的凄婉哀愁
(教学设计)
【课题背景】
在中国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一首首诗词记载着诗人一段段瑰丽的人生,虽历经千年,却弥久芬芳,我们细心品读,依然能够从中找到各种感情共鸣对心灵的慰籍。
而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高标一帜、卓尔不凡女文学家、词人,她的词独步一时,流传千古。
靖康之乱时,李清照随家南下,深爱她的丈夫因病去世,从此阴阳相隔,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
清照避难奔走,孤苦无依,无奈只得嫁人,然遇人不淑,旋即离异。
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词人及作品,感受词人的人品与作品的魅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鉴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品读诗词、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
2、用本课学到的鉴赏方法去赏析品味其它的诗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品读诗词中,激发学生热爱古代诗词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朗读,想象体味,感受词的意境,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
2、结合作者身世、时代背景,揣摩词人内心情感,感受词句里的人生。
【教学难点】
1、赏析李清照的作品,进而认识到她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她人生的轨迹,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2、学以致用,采用品味鉴赏、知人论世的方法感受诗歌的魅力,进而品读诗人的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诵品味法:
在反复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迁移拓展法:
通过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在情感,品味诗歌的丰富内涵。
合作探究法:
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合作,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引导学生诵读李清照的诗词,制作PP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李清照的诗词,了解李清照生活的历史背景及一生经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生学习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学生易融入到词的意境中。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济南趵突泉有一个漱玉泉,你们知道是纪念谁吗?
学生齐答:
李清照。
她就是千古第一才女,“词国皇后”——李清照,今天我们就走进李清照,品读她的诗词,感悟她的情感。
二、知人
1、学生谈自己有关李清照的了解
2、知识梳理(幻灯片出示):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她的诗、词、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
尤其擅长写词,世人称为“易安词”。
*她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饱读诗书,母亲是状元的孙女,很有才气。
李清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教师总结:
李清照一生只留下七八十篇作品,但她却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齐名,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初读
教师引导:
让学生自由朗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这三首诗词。
(一)天真可爱的少女时代
学生欣赏早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体会其清新明丽的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揣摩本词所表现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
2、学生边读边揣摩重点字词
在这首小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充溢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
这时,她是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
(二)甜蜜幸福的婚姻生活
且看作品《一剪梅•红藕玉簟秋》
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过去之后,李清照于18岁时适赵明诚。
步入爱河时,她又演绎了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杰出才俊,两人是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但由于丈夫在外做官,李清照常常以书信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学生展开多种形式阅读。
这是一种甜蜜的相思,这是一种温馨的思念。
此时我们看到了一个甜蜜幸福的少妇。
4、品读
(一)饱受战争的离乱之苦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读《声声慢》多种意象,品味诗人内心的愁绪。
师生共同欣赏后期词,体会沉郁顿挫的特点。
如果说18岁之前,李清照的人生是天真烂漫,43岁前是甜蜜的相思,43岁以后就成了凄凉悲苦的黑色世界。
因为战争改变了李清照的命运。
也改变了李清照的诗作的风格。
幻灯片出示时代背景,学生朗读。
(二)凄楚悲凉的晚年生活
时光荏苒,又是十几年过去了,72岁的李清照,已走向了生命的终点,这时的李清照又是怎样的呢?
欣赏晚年的传世佳作《声声慢•寻寻觅觅》。
1、学生听配乐朗读,感受词的情感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诗人的心境。
3、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
(凄楚、悲凉、孤独……)
学生谈自己的认识
国破,家亡,夫死、物丧,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72岁,她寂寞的死在了他乡江南。
这就是她凄楚悲凉的暮年。
四、悟情
用心默读,全班齐读,再次感受这首千古绝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五、当堂练笔
“梧桐、细雨”联系前后语境,发挥想象,用散文的语言描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场景。
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词。
教师总结:
今天的课只是为大家打开了一闪走近诗词宝库的大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里走进去,进一步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继续聆听他们瑰丽的灵魂!
学情分析
一、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学生的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所以语文教学要依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
本课时的教学是八年级上学期在学习《词五首》的基础上设计的,学生对鉴赏古诗词有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能够学生把握诗的内容,划分诗歌节奏,找出诗的韵律鉴赏诗的语言:
特别是字词的妙用。
八年级在七八年级的基础上重在引导学生根据用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做出自己的观点评价。
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赏析,区分两大词派:
婉约派和豪放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体会各种写法,背诵默写和准确理解。
每一首诗或词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环境,特定的环境直接制约着诗或词的风格以及它将要反映的内容,李清照的诗词就是她坎坷一生的写照,他将自己的情绪浓缩其中,特别是写情愁的词,字字含泪,句句含情,八年级的学生能理解是写愁的诗词,却不知作者为何而愁。
二、学生生活经验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
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
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可能会在品悟的“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而是对一个图象有个感知的认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内容难度分析
李清照前期的诗词,学生容易理解,而南渡以后的诗词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同学。
所以上课时需要教师因材施教,补充相关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学习方法也要加强指导。
四、相应的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学情,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本课中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
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
所以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等,要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2、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
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3、抓住诗中意象鉴赏诗歌。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
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
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总之,依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始终精神饱满,感情充沛,我和学生们共同沉浸在李清照的诗词世界里,欢喜着她的欢喜,忧愁着她的忧愁。
整堂课水到渠成,既有课前的预设,又有课上的生成。
如同李清照坎坷起伏的一生一样,学生的感情也在不断变化着。
在变化中不变的是,他们对李清照诗词的热爱,对李清照人格的敬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提高。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关李清照的相关知识及生活的时代背景;在品读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了李清照独立的人格魅力诗词魅力。
在课上,学生讲述了许多有关李清照的资料,有的还讲了李清照的故事,为理解诗词做了必要的铺垫。
2、通过诵读品味,想象联想,知人论世等方法, 领悟了词中包含的丰富感情,进一步加深了对李清照词的理解和认识。
如在理解《声声慢》时,学生抓住意象进行分析,“酒”“黄花”“梧桐”“细雨”,这些都是走进诗人情感世界的词语,学生分析的比较准确,能够抓住词人的内心来体味她的感情。
有部分学生的分析还很精彩,有的学生说“薄雾浓浓愁永昼”不仅写出了诗人之愁的绵长,俄日全额还写出了诗人愁的浓重,她的愁就如薄雾浓浓一样笼罩在他心里,浓的化都化不开;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根据需要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逐步具有自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课前利用各种资源了解李清照,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在课堂上合理运用
2、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逐渐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初步具有合作能力。
课上,同学们积极交流探究,在合作中促进学习的进步。
3、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交流中,学生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作品的风格。
在学习中,有的同学抓住诗人直抒胸臆的句子分析,如《醉花阴》的“薄雾浓浓愁永昼”的“愁”,《声声慢》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
有个学生分析“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这一句,她说诗人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她的“半夜凉初透”不单是气候的凉,更重要的是她内心的凉,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可丈夫不在她的身边,半夜醒来,枕边无人,诗人自然感到的是孤独之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透过这些诗词,学生感受到了李清照的诗词魅力和人格魅力,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对古代诗词的热爱之情。
通过本课诵读鉴赏,学生对李清照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学生不仅认识到到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经历对他作品的影响,南渡前词风清丽明快,南渡后词风转为深沉凄苦,而且图回到抒发愁情是李清照创作的一条主线。
通过评测练习,学生学会了学以致用,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方法和能力。
在这节课上,我讲的不多,几乎都是同学们在分析,他们分析不到的地方我再稍作启发和补充,而学生自主分析探究的过程,正是他们在提高,在进步的过程!
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的古诗词,供同学们阅读鉴赏和诵读积累。
而“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诗词就被编选了两首: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八年级上册)、《声声慢》(八年级上册),小学六年级还曾经学习过一篇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是个旷世才女,她的词极富独创性,表达了人情当中的真善和无常。
她的一生和词作交融成凄清的悲剧之美,透过她的作品可以准确把握词人的命运际遇,和跌宕起伏的一生。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下文将通过对李清照的诗词文等的分析,解读出李清照作品中包含的各种丰富情感。
1、天真活泼的少女情怀
李清照的词作充分展示了其文学天才,充满了细腻的女性情感和独立觉醒的女性意识。
揭示了女性的性格中婉美多情的一面。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繁华的时代,家庭出身高贵,少女时代的生活异常幸福。
其生活环境的限制使吟唱爱情、日常生活等成为了她少女时代的主要形式。
最具代表性的是她的早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
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
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另一首《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眼波才动被人猜”等,都体现出年轻女子的活泼天真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2、无计可消的甜蜜相思
转眼间,李清照长大了,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
赵明诚自幼爱好金石书画,夫妻二人在艺术志趣与文学修养方面的一致,给双方的幸福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平日夫妻二人共赏金石书画,相互诗酒唱和,成为世人称羡的神仙眷侣。
后来,赵明诚为朝廷起用,任命为郡守。
李清照与之聚少别多。
于是,心中那种对丈夫的思念,就成了李清照词中的主要内容。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佳节又重阳”,本应该是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的,而如今只有自己,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
这是一种相思,但这是一种甜蜜的相思,这是一种思念,这更是一种温馨的思念。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读到此处,我们仿佛已能窥见词人一颗深情的心!
3、战争中饱受离乱之苦
“靖康之难”惊破了词人的美丽心境,打乱了李清照的幸福生活,李清照随宋室南渡,不久后丈夫赵明诚病故,在短短数年中连续遭受了国破家亡的重大打击,从九天之上一下坠入到九地之下,从此开始了李清照坎坷飘零的下半生。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写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是她中年孀居后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全词一波三折,感人至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4、晚年咀嚼着孀居之痛
李清照晚年曾再嫁张汝舟,但因其遇人不淑,她顶着世俗的压力,揭发张汝舟,旋即离异。
一个老妇人,经历过国破,家亡,改嫁,离异的多重打击之后,心情落寞到了极点。
已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蘸着血和泪写成的“桑榆之晚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女中丈夫的爱国之情
李清照生性洒脱,作诗作词,既有女性的温柔明慧一面,更有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开朗,她的词婉约而不绮靡,柔中带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
靖康之难,统治者不思抵抗,渡江南逃,李清照有感于此,写下了一首感喟时事的咏史《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词人通过对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一事的赞美,表达了她对南宋朝廷一味逃跑,不思抵抗的鞭笞和讽刺。
传下来的一些残句如“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
”“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笔锋直指当时朝中君臣的无能与误国。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当堂背诵词二首,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
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
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内心孤寂愁苦的情感
三、所需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资源引用:
本课搜集课内外有关李清照的诗词,并配上适合的朗诵,做成PPT课件,为同学们创造学习诗词的氛围。
通过本课学习,让同学们感受李清照那种种人格力量和精神追求。
通过她的这些作品看到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拈花而笑的古代才女,能认识一个意气风发的巾帼英雄,一个历经风霜拥有自己独立人格魅力的女性。
评测练习
当堂练笔:
联系前后语境,深入体味意象
“梧桐、细雨”
发挥想象,联系前后语境,用散文的语言描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场景。
让学生在课上完成,小组内反馈成果。
每小组推荐一人,把最好的作品与大家交流。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红藕香残玉簟秋”除了表明秋天已至,还有什么深刻意蕴?
(4分)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参考答案】
1.“红藕香残”,既表明荷花凋谢,又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2分)“玉簟秋”,既表明竹席变凉,又有内心的孤独寂寞。
(2分)
2.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表现了相思之情的无法排遣。
(3分)
一词一句总关情
——我的教后反思
执教古诗词鉴赏课,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尝试,对于我们班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尝试。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外阅读指导大都是针对整本书,文学作品或者中外名著,但从去年秋学期开始我和学生一起踏上了“诗词之旅”。
开学初学生开始阅读《上下五千年》,我发现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对书中介绍的中国文化,更对词人的生活经历也很感兴趣。
这引起我的思考,任何文化的诞生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更是词人特定人生境遇的写照,因为很多的诗词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及情趣心境有很大的关系。
而且平时我们的诗词教学也离不开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的介绍,学生只有了解了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更能够好地理解诗词。
诗词中有历史,诗词中有人生,我和学生的“诗词之旅”里品读一位位词人不平凡的一生。
于是,我们读唐宋朝历史,读初唐读陈子昂,盛唐读李白,“安史之乱”读杜甫,晚唐读李商隐、杜牧。
读苏轼,辛弃疾,更读一了代才女李清照。
《品读诗词里人生》一课我和学生试着通过五首词走近李清照,再次走近宋朝,走进李清照的人生。
李清照,一名风华绝代的女词人,但她也是南宋历史中一名普通的百姓。
她不是朝廷官员,没有岳飞、辛弃疾横刀立马的满腔豪情,也不是男儿身,没有陆游报国无门的悲愤。
她只是一个平民百姓,一个乱世中的弱女子,她坎坷悲惨的一生正是宋朝历史的真实写照。
她又是一位才女,比常人多了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她所写的词反映了她的命运,不也反映了宋朝由繁荣走向灭亡的命运吗?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幸福快乐的少女时期,当时是北宋时期,国家安定,家庭富裕,父母宠爱;《醉花阴》是浪漫忧伤的青年时期,因为朝廷党争,她与恩爱的丈夫饱尝相思之苦;《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凄苦孤寂的老年时期,国破、家亡、夫死,李清照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通过读这些词,我们可以了解李清照的一生,还可以对宋朝历史有整体把握。
而且这些词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没有理解的难度。
这节课的重点是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忧伤情怀。
难点是理解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凄苦哀愁,了解作者的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她的忧愁包含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
如何突破重难点呢?
设计思路:
1、想像画面,走近人物。
一首词,一幅画,一颗心。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
”一代词宗李清照所写的词,语言婉丽清新、通俗易懂,读来琅琅上口,全词所呈现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副动态、立体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语言、想象意境、体会情感,感受人物内心,达到走近人物的目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溪亭日暮的绚丽画面,藕花深处的静谧美好画面,鸥鹭惊飞的有趣画面,学生容易想像,容易感知李清照的快乐顽皮。
而《声声慢》中凄苦哀愁之重,需要学生默默想像,默默感受,以“这首词中,李清照身在何处?
她的身影在哪里?
”发问,引导学生静思默想,随着李清照独处于陋室彷徨,独立于满地黄花中,独自望断南飞雁,独自饮着三杯两盏淡酒,独守在窗前等天黑……愁苦无助李清照形象在学生心中立起来了。
再问“孤单、孤寂、孤独的李清照心在何处”,学生结合李清照的小故事,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测李清照在岳飞被杀所写的《声声慢》中忧愁的是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
学生将孤独的“身”与满心的“愁”连在一起,明白了李清照此时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2、了解历史,走近人物。
一首词,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这三首词,反映了宋朝不同时期历史,课堂上理解词,同时了解背景资料,这样一举两得,了解南宋历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反过来,学生读了李清照的词,对苦难深重的南宋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声声慢》中,李清照的内心是复杂的,全词围绕一个“愁”字,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画面,却对自己的内心所想只字不提。
这个空白需要提示,于是除了背景资料,还加了历史小故事,写《绝句》是痛恨南宋朝廷投降政策,身为秦桧的亲戚从不依附权贵,写诗歌颂歌颂韩肖胄出使金国的凛然壮举。
这样,资料多样化,人物形象也丰富了。
《声声慢》中,李清照的内心学生体会也深刻了。
词,人,历史,找到了恰当的结合点,彼此相连,彼此促进。
课堂上,学生时而侃侃而谈,时而真情吟诵,时而凝神思考,时而挥笔写批注。
我和学生一起行走在“诗词之旅”的旅途上,在诗词天地中一句一句吟诵,在历史天空下一步一步行走。
走得缓慢而从容。
课后,我想课堂成功原因还在于,课堂负载的东西不能太多,每首词不求学生理解的非常到位,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不能“为读动情强作愁”,将来的岁月里,他们经历了一些事,经历了一些人,自然会明白李清照词中的忧伤与愁苦。
有待提高之处在于,学生因为录像的原因,有点紧张,不像平时那样放得开,为了消除他们的紧张感,在吟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我多放了时间,课堂节奏略显拖沓,不够紧凑;再就是缺少背诵的环节,在品味赏析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展开背诵比赛。
我和学生在“诗词之旅”中,和一位位诗人、词人展开心灵的沟通,进行思维的碰撞,我们的灵魂也因他们而丰富高尚起来!
课标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落实到诗词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歌的感受、理解和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声声慢 初中语文 声声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