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地理复习题解很好的资料奥.docx
- 文档编号:4950475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64.74KB
区域经济地理复习题解很好的资料奥.docx
《区域经济地理复习题解很好的资料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地理复习题解很好的资料奥.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地理复习题解很好的资料奥
区域经济地理复习题解
1.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
1.1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
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
衡量区域经济合理发展的指标系统,一般包括以下5个方面:
①考虑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分析地区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否适合当地的情况(包括人力、物力和资金等因素)。
③规划设计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方案能否最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④地区内各生产部门的发展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比较协调。
⑤除生产部门外,还要发展能源、交通、电讯、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区域性的基础设施。
注意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适应。
1.2经济区域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区域经济学:
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弊端
2.1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来不平衡。
在秦汉时代,全国经济发展轴位于长安——洛阳——开封一线,关中和山东是当时的经济重心,整体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领先于其它地区。
在隋唐之交,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而成为经济中心,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仍在开封——洛阳轴线上,呈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格局。
北宋以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淮河成为南北文化的分界线,经济重心位于长江下游和南北运河交叉的十字轴线上,并逐步扩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中国自然经济遭到极大的冲击,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
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2.21949—1978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建国之初,中国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重点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
当时工业布局(以重工业为例)的表现是杂乱的、零散的、畸形的。
在1949——197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是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
这30年可按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稳定国家政权和免受战争冲击的需要,本期国家开始粗略地制定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二阶段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第三阶段是1958—1962年“二五”计划时期,平衡战略被打乱:
第四阶段是1963—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工作也开始恢复;第五阶段是1966——1978年“三线”建设时期,承接前几期的内地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加强国防工作的冷战思维,国家再一次大规模地实施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思维模式得到了更加明显的凸现。
2.31979—1991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拉大是伴随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与梯度式对外开放而出现的,具有某种各观必然性。
这种变化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效应。
2.3.1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的积极效应。
首先,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和优惠政策相对快速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
1979年以前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虽然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但是在实践中也形成了投资上均匀分配,投资缺乏配套而效益不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979年以后,国家对沿海地区增大投资份额,并配之以优惠政策,初步打破了在资金分配和政策配置上的平均主义,促进了沿海地区已有经济潜力的发挥,有利于沿海地区先行发展起来。
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
其次,形成对中西部的示范效应与激励效应。
让沿海地区先行发展起来,有利于激励沿海地区探索工业化与现代化的道路,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有利于增强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提高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形成对中西部地区的示范效应,激励中西部地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最后,形成经济落差,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较快的发展,客观上形成了不同区域间的经济落差,促进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类生产要素长期处于被禁锢封闭和沉淀的状态,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和低效。
1979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原来被封闭和禁锢的各类资源开始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这些资源获得相对较高的回报,客观上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因。
2.3.2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的消极效应与问题。
尽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扩大是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出现的共同现象,也是中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与梯度式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但是,长期持续的区域经济差距扩大是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政局稳定的。
实际上,l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已经产生了一些消极效应,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加剧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趋势。
在传统的价格体系下,落后地区输出廉价的农矿初级产品,而输入高价的加工产品。
由此造成大量的利润流失和税收转移。
为了防—上这种不合理的利润流失和税收转移,落后地区集中投资于那些价高利大的加工产品,由此导致一些加工工业项目的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形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趋势。
这种趋势,并不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地区间产业结构在高度化基础上的趋同,而是在一种低水平重复基础上的趋同,或是在“虚高度化”基础上的趋同,即靠引进技术设备、元器件支撑起来的家电工业等。
这就背离了地区分工规律和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其直接后果是损害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
其次,强化地方利益,阻碍统一市场形成。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特别是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一方面导致地区间过度竞争,诱发资源大战,销售大战,导致区际经济秩序混乱,区际市场秩序混乱;另一方面,落后地区为了保证本地企业的资源和产品市场,运用行政手段保护市场,实施市场封锁,限制本地资源流出和外地产品进入,这直接妨碍资源在全国的合理流动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最后,影响整体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其一,由于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尤其是地区主要产业的趋同,可能因为产业生命周期的变动,导致各个地区出现大面积的同步波动和同步涨落,引发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震荡。
其二,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与财力的制约,中西部地区缺乏扩大对农业投资的能力,导致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而东部沿海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压力。
一旦农业生产出现波动,则其效应会迅速延递到整个国民经济。
其三,中国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加工工业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东部沿海地区都不可能像日本那样完全依赖于国外资源,完全实行“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
因此,如果地区间差距过大,沿海加工工业与内地资源性产业的发展将会出现严重脱节,两者之间出现明显断层。
在这种情况下,沿海地区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都难以持续下去。
其四,重复建设、盲目投资,会造成投资规模过大,进而导致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宏观总量失控。
中西部地区容易形成投资饥渴,而财力相对充裕的东部沿海地区不会放弃投资于利润率高的加工工业,因此,地区差别长期过大,必然导致整体投资过度扩张,引发需求拉动型或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同时,由于发达地区人均收入增长较快,消费需求增长迅速,这不仅会带动当地物价上涨,而且会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带动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物价迅速上涨,进而引发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总量失控。
2.41992年以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在经历了东部的快速发展,十四届五中全会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之一。
2000年开始,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2003年国家颁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从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2006年4月国家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总体要求和战略定位。
于是,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到东三省、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一个个区域经济圈纷纷崛起,拉动着神州大地更为广袤的区域快速发展。
从“两个大局”出发的我国区域经济,也逐步完成了从点到线到面的布局,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东中西部的均衡全面发展。
在2009年,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数量超过前4年总和,范围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区。
中国沿海已形成了“三大五小”(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与辽宁沿海、山东半岛、江苏沿海、海峡西岸、北部湾)开发格局,中西部地区也在奋起直追。
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3.1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7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发布。
规划范围包括: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
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
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现有林地面积4393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为37亿立方米,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分布区域之一。
人均耕地面积0.309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
3.1.1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标志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简称长吉图)是中国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区,要加快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将其发展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和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培育形成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
3.1.2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
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林区,也是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水系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维护着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
同时,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天然屏障,对调节东北、华北地区气候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保障功能。
2009年9月,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规划实施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将全面停止主伐生产,同时加强造林和中幼龄林的抚育,加强湿地和草原的恢复和保护,并逐步理顺林业管理体制。
预计到2020年,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恢复,生态布局合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每公顷蓄积量达到95立方米。
3.1.2辽宁沿海经济带
辽宁沿海经济带长达2900多公里,规划总面积700多平方公里,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
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为东北振兴增添了新动力。
3.2环渤海湾经济圈
3.2.1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将包括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威海、东营、日照8个设区城市和22个县级市,面积7.3万平方公里,人口3905万。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3.2.2京津冀都市圈
2009年5月18日,北京、天津、河北规划部门在廊坊签订《关于建立京津冀两市一省城乡规划协调机制框架协议》。
京津冀是我国具有首都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城镇密集地区,建立京津冀城乡规划协调机制对促进这个地区城乡空间协调发展,统筹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统筹沿海开放开发重点地区的空间发展,增强京津冀城镇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2.3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988年,北京中关村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家高科技园区。
经过20年发展,已形成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20年里,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从500余家发展到超过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大关。
3.2.4天津滨海新区
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正式宣布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
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内陆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
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
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3.2.5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
2008年1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标志着曹妃甸的发展正式作为国家战略全面启动。
河北唐山曹妃甸新区辖曹妃甸工业区、南堡经济开发区、唐海县和曹妃甸新城,规划面积1943平方公里,陆域海岸线约80公里,目前常住人口22万。
根据规划,曹妃甸新区的功能定位为中国能源、矿石等大宗货物的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国北方商务休闲之都和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
3.2.6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1/6,总人口约985万人。
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2009年12月国务院已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
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3.3.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
浦东是指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川杨河以北紧邻上海外滩的一块三角形地区,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
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
3.4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西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重大意义: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
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3.5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2009年1月8日,国家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促进珠三角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
珠三角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
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3.5.1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
2009年10月28日,由粤港澳三地合作完成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在澳门发布,研究报告提出总体目标,推动三地合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镇群。
2009年10月28日,国务院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会议认为,建设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澳门的港珠澳大桥,对于完善国家和粤港澳三地的综合运输体系和高速公路网络,密切珠江西岸地区与香港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保持港澳地区的持续繁荣稳定,促进珠江两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5.2横琴新区
横琴新区位于珠海市南部,珠江口西侧,毗邻港澳。
处于“一国两制”的交汇点和“内外辐射”的结合部。
横琴新区的面积,是澳门现有面积的3倍多,其中未建设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
2009年12月16日,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横琴新区在珠海市横琴挂牌成立。
横琴定位:
“两区一平台”(创新通关模式的“示范区” 、进一步扩大开放的 “先行区”、加强珠澳合作的“新平台”)。
横琴新区主要发展目标:
经过十到十五年的努力,把横琴建设成为连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岛’;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智能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
3.5.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内地9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口占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三分之一。
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泛珠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
这一区域所建立起来的共生共赢型经济体系,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极。
泛珠三角区域横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加强这一区域的合作,可以使劳动力和资源由中西部向沿海地区流动,产业则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对于促进大珠三角产业升级,带动华南、中南、西南的经济发展,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顺利实施,带动内地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6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
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奠定基础、加速发展、和全面推进现代化三个阶段。
3.6.1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四川和重庆集中了上亿的人口。
通过设立这样一个试验区,将解决内需问题、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一些体制性障碍。
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任务繁重,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
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一圈两翼”开发、扩大内陆开放、产业优化升级、科教兴渝支撑、及资源环境保障。
3.6.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2008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255万人。
2009年12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华南、西南结合部,是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西南边疆稳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形成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东中西互动;有利于全面实施国家周边外交战略,深化我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克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化危为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3.6.3关中―天水经济区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提出,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经济 地理 复习 题解 很好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