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教案.docx
- 文档编号:4949557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03.25KB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教案.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学案
(一)实验部分
一、常用的仪器
1、试管2、烧杯3、锥形瓶4、集气瓶5、漏斗6、胶头滴管用于移取和滴加液体
7、量筒:
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
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
注意:
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8、托盘天平:
是一种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克。
注意:
称量物放在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盘,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中称量。
9、长颈漏斗:
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以下,形成“液封”,(防止)
10、分液漏斗:
用来制取气体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
11、酒精灯:
①使用前先检查灯心,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②也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以免失火)
③酒精灯的最高,应在外焰部分加热,先后集中加热。
④要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受损)
⑤实验结束时,应用灭(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不易点燃),决不能用嘴吹灭(否则可能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⑥万一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即用或扑盖。
二、基本操作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
不能用手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的气味,不得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
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固体只要。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
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5、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夹取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
6、液体药品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在仪器的正上方,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
(2)取用较多量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注意:
把瓶塞在桌上,向着手心(防止)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
(3)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A、量取液体体积操作:
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B、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保持水平。
俯视读数,仰视读数。
6、物质的加热: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
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A:
给液体加热主要使用、;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试管一般与桌面成角,先后集中试管底部加热,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切不可
B:
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试管口应略(防止产生的)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注意:
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
烧得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三、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
。
四、仪器的连接
五、常用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A:
使用酒精灯时,不慎而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
B:
酸液不慎洒在桌上或皮肤上应用溶液冲洗。
C:
碱溶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醋酸冲洗,不慎洒在皮肤上应用溶液冲洗。
D:
若浓硫酸不慎洒在皮肤上千万不能先用大量水冲洗。
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先将导管浸入水中,后用手掌紧物捂器壁(现象:
管口有气泡冒出,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七、过滤:
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盐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指;
“二纸”指①②;
“三靠”指①②③
八、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P7—P9
结论:
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其中含有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变,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式是:
⑶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2、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结论:
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含量高。
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小结:
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和而吸入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3、分子运动P50
某兴趣小组利用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以探究微粒的运动。
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I:
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I得出的结论有。
(2)实验Ⅱ(如上图中甲所示):
烧杯A中的现象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上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
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
九、设计实验(要求:
写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1、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沼气或天然气、纸张、酒精)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2、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3、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极易溶于水?
4、设计实验证明汽水(雪碧、可乐等碳酸饮料)中含二氧化碳?
4、设计实验证明鸡蛋壳(贝壳、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十、几种无色气体的鉴别方法:
CO2的鉴别:
1.鉴定无色无味的气体是否是CO2的方法:
将该气体通入中,观察现象。
2.检验某可燃性气体燃烧产物中是否有CO2生成的方法:
可用内壁附有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3.检验某些液态或固态物质燃烧是否生成CO2的方法是:
可向燃烧后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的观察现象。
CO的鉴别:
点燃被检验的气体,若火焰为色,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没有出现,再迅速倒转烧杯,加入少量,变,证明被检气体是CO。
也可将其通入灼热的CuO:
H2的鉴别:
点燃被检验的气体,若火焰为色,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出现,再迅速倒转烧杯,加入少量,变,证明被检气体是H2。
CH4的检验:
点燃被检验的气体,若火焰为色,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出现,再迅速倒转烧杯,加入少量,变,证明被检气体是CH4。
O2的检验:
N2的检验:
(二)三大气体的性质、制取、收集和用途
(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碳
硫
磷
铁丝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及反应的原理:
(1)高锰酸钾
(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3)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3、实验装置
装置C
4、收集方法:
因为可采用收集氧气;因为可采用收集氧气(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装、定、点、收、离、熄
6、检验方法:
,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
,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
,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
(2)停止反应时,应先撤,后移(防止
(3)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4)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
9、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属于变化)
10、氧气的用途:
、
(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
;;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是还原剂)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及原理:
用和反应原理:
2)装置的选择与设计:
看书P111
设计依据:
A、发生装置:
根据、来选择
固体+固体→气体(需要加热)
固体+液体→气体(不需要加热)
固体+液体→气体(需要加热
B、收集装置:
根据、来选择
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
排水法(溶于水、水发生反应)
3)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固体+液体→气体(不需要加热)
气体收集方法:
因为可采用收集二氧化碳
4)验证方法:
将制得的气体通入,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
。
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5)操作步骤:
①按实验要求装配好仪器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加入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④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并控制反应的速率⑤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生成的气体⑥收集气体并验满。
6)注意事项;
①不能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从漏斗处逸出。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必须在液面以下才能达到密封的效果。
②锥形瓶可以用大试管、广口瓶等玻璃仪器代替。
③不能用浓盐酸或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因为浓盐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使得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氯化氢而不纯。
而稀硫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并附着在碳酸钙表面,使得稀硫酸和碳酸钙不能充分反应。
4、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5、用途:
1)灭火(因为灭火器原理:
)
2)干冰用于和 3)作气体的
6、二氧化碳过多对环境的影响:
过多排放引起,导致。
(氢气)
1、物理性质:
;;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用途:
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点燃前,要验纯(方法)
现象: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2)还原性(用途:
冶炼金属)
(小结:
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H2、C、CO)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
和原理:
2)制氢气的发生装置:
固体+液体→气体(不需要加热)
3)气体收集方法:
因为可采用收集氢气,因为可采用收集氢气(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4、氢能源三大优点:
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三)空气、水、碳及碳的化合物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②同时,冷却后,水面上升约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
①,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为78%、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属于。
3、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3、氧气的用途:
供给和
4、氮气性质及用途:
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P25
6、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
;;
2)保护空气的措施:
;;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
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②生活污水的,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
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
(1)电解水中正极产生,
负极产生,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
质量比为,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
(2)结论:
①水是由、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和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
用,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泡沫较多的是
C.硬水软化的方法:
、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
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水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
6、其他
(1)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
(2)水的检验:
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
水的吸收:
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碳及碳的化合物)
一、碳的单质物理性质及用途:
1、(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等。
2、(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
可用于制、干电池的、电车的滑块、做铅笔芯等
3、无定形碳:
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
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用途
木炭
作燃料,制黑火药,做吸附剂
活性炭
有性,做防毒面具,做吸附剂
焦炭
冶炼金属
炭黑
油墨,墨,油漆,鞋油,橡胶制品填料
C60分子是一种:
以上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它们的不同,因此它们的存在着差异。
而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分子的不同。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较稳定
高温下
可燃性
1.氧气充足:
2.氧气不充足:
还原性
1和CuO反应:
现象:
2.和CO2反应:
三、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
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1)可燃性: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鉴别:
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
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2)还原性:
(非置换反应) 应用:
冶金工业
现象:
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四、C、CO、H2的比较
C
CO
H2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可燃性
还原性
(四)物质的组成
(物质的组成)
1、混合物:
由混合而成的。
如、、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
氮气(N2)和氧气(O2)2)水煤气:
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
一氧化碳(CO)4)天然气:
甲烷(CH4)5)石灰石/大理石:
(CaCO3)
6)生铁/钢:
(Fe))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
(C)8)铁锈:
(Fe2O3)
2、纯净物:
由组成的。
如、、等(有固定的组成及化学式)。
3、单质:
由。
如等。
4、化合物:
由。
如等。
5、氧化物:
由。
如等。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1、分子是 。
1)分子的特性:
、、
2、原子是 。
原子团
原子中:
1)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
3)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氢无中子),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
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4)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5)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6)化学变化的实质 :
3、元素:
1)定义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
其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它们组成的化学式为
3)元素符号的意义:
A.表示.B.表是例如:
O的意义:
4)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5)元素的分类
6)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区别
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
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个数
适用范围
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
如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联系
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是元素的最小粒子
4、离子:
1)离子的形成:
原子或原子团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
2)核外电子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元素性质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倾向
带电情况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2个)
不易得失
电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4个
易电子
带电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个
易电子
带电
不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决定的。
元素的种类是由决定的。
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
6)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如Na、Cl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如Na+、Mg2+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如Cl-、S2-
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5.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6.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①每—格: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区分。
②每一横行(即:
):
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个周期。
共有个横行,有个周期。
③每—纵行(即):
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有16个族。
(化学式)
1、化学式1)定义: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
CO2表示的意义
3)书写
2、化合价:
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会计算化合物中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3、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
表示原子个数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
表示分子个数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
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
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
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
4、根据化学式可计算出化合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质量比、原子个数、原子个数比、元素的质量分数、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五)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
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化合反应:
。
A+B==AB
分解反应:
。
AB===A+B
6、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
和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又叫触媒)
(质量守恒定律)
1、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没有增减,③原子的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相等。
小结:
在化学反应中:
一定不变的是:
①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②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④原子的种类⑤原子的数目⑥原子的质量;
一定改变的是:
①物质的种类②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元素的化合价。
2、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
一是必须以为基础,二是要遵,“等号”表示两边各原子、必须相等。
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计算过程必须规范,步骤可概括为“一设、二写、三列、四解、五答”
初中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知识点总结(部分)
一、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
(1)发出耀眼的白光
(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
2、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
瓶底要或,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4、铜在空气中受热:
现象:
铜丝变黑。
6、铝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7、氢气中空气中燃烧:
现象:
(1)产生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8、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
(1)发出白光
(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
9、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
A、在纯的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在空气中燃烧
(1)发出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0、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现象:
(1)发出白光
(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1、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12、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是吸热的反应)
13、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4、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现象:
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二、分解反应:
15、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现象:
(1)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16、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17、加热高锰酸钾:
1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化学 上册 复习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