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分5.docx
- 文档编号:4947138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8.12KB
高二学分5.docx
《高二学分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学分5.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学分5
山东省201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语文
第Ⅰ卷
一、语言文字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裸露/露马脚参与/与人为善拓本/拓宽视野
B.空缺/空头支票汲汲/岌岌可危和面/曲高和寡
C.缔造/瓜熟蒂落门槛/滥竽充数诞生/垂涎三尺
D.冥思/死不瞑目盘桓/断壁残垣号角/号啕大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札记大杂烩悬梁刺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B. 震撼里程碑心无旁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C.暮霭免疫力提纲挈领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D. 干练吊书袋飞黄腾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国际油价今日连破新高,由于价格属性的变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的走势还很难。
②京沪高速铁路了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地区,将于2012年建成通车。
③尽管有的地方的“政绩工程”看起来规模宏大,但是由于脱离了实际,弄得劳民伤财,没有使群众受益,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A.捉摸贯串不但/而且B.琢磨贯串不仅/反而
C.琢磨贯穿不但/而且D.捉摸贯穿不仅/反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从政治上来看,天宫一号正在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中国正在可预见的未来,成为太空领域的重要“玩家”。
而这其中有这样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正在扶摇直上,而美国却在走下坡路。
B.NBA现役球员易建联和朱芳雨过去曾是广东宏远队的老队友,此次这对老搭档又要在武汉亚洲杯上举案齐眉,为国家队再立新功。
C.为了攻克研制神舟八号飞船的技术难关,全体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反复试验,无所不用其极,终于使发射圆满成功。
D.爱丽舍轿车上市6个月,销售突破5万辆;次年,销售突破10万辆。
这样的销售成绩无疑使爱丽舍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车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最近宣布行政院改组计划,以吴敦义代替刘兆玄任行政院长,以期挽回了因“8·8”台风灾难而一路下滑的支持率。
B.“霸王条款”能横行霸道,部分原因是有些商家存心不良、推脱责任,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消费者难以稳固地占领自己的权利“地盘”,对任何侵犯之举给予有力回击。
C.在《蜗居》这种现实题材小说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无奈、压抑,会有一种刺痛感和失落感,而在“穿越小说”中表现的是一种美好的情怀,让人很有自信。
D.比赛中,残疾人运动员勇敢地将肢体的残缺暴露在观众面前,第一次观看残疾人比赛的健全观众有震撼,有深思,也有不忍,是难以名状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
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
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
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
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
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
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
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
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
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
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
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
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
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
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
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
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卷入到城市的交易网络中,也城市化了。
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
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
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
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
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
政府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
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
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
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11期,有改动)
6.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对“城市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化就是让乡村人日集中到城市居住。
B.城市化就是为人们提供一系列现代公共品。
C.城市化就是引导人们向往现代化的生存方式。
D.城市化就是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
7.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
A.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B.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C.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D.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
B.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C.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
D.政府只有积极推进城市化,才能解决因经济衰退导致的农民工返乡问题。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
祖逊,吴丞相。
父抗,吴大司马。
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
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
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
以孙氏在吴,而祖父世为将相,有大勋于江表,深慨孙皓举而弃之,乃论权所以得,皓所以亡,又欲述其祖父功业,遂作《辩亡论》二篇。
至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造太常张华。
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曰:
“伐吴之役,利获二俊。
”张华荐之诸公。
后太傅杨骏辟为祭酒。
会骏诛,累迁太子洗马、著作郎。
范阳卢志于众中问机曰:
“陆逊、陆抗于君近远?
”机曰:
“如君于卢毓、卢廷①。
”志默然。
既起,云谓机曰:
“殊邦遐远,容不相悉,何至于此!
”机曰:
“我父祖名播四海,宁不知邪!
”议者以此定二陆之优劣。
吴王晏出镇淮南,以机为郎中令,迁尚书中郎,转殿中郎。
赵王伦辅政,引为相国参军。
豫诛贾谧功,赐爵关中侯。
伦将篡位,以为中书郎。
伦之诛也,齐王冏以机职在中书,九锡文及禅诏疑机与焉,遂收机等九人付廷尉。
吴王晏救之,得减死徙边,遇赦而止。
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咸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
冏既矜功自伐,受爵不让,机恶之,作《豪士赋》以刺焉。
冏不之悟,而竟以败。
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
机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
颖以机参大将军军事,表为平原内史。
太安初,颖与河间王颙起兵讨长沙王乂,假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督北中郎将王粹、冠军牵秀等诸军二十余万人。
机以三世为将,道家所忌,又羁旅入宦,顿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牵秀等皆有怨心,固辞都督。
颖不许。
机乡人孙惠亦劝机让都督于粹,机曰:
“将谓吾为首鼠避贼,适所以速祸也。
”遂行。
颖谓机曰:
“若功成事定,当爵为郡公,位以台司,将军勉之矣!
”机曰:
“昔齐桓任夷吾以建九合之功,燕惠疑乐毅以失垂成之业,今日之事,在公不在机也。
”颖左长史卢志心害机宠,言于颖曰:
“陆机自比管、乐,拟君暗主,自古命将遣师,未有臣陵其君而可以济事者也。
”颖默然。
初,宦人孟玖弟超并为颖所嬖宠。
超领万人为小都督,未战,纵兵大掠。
机录其主者。
超将铁骑百余人,直入机麾下夺之,顾谓机曰:
“貉奴能作督不!
”机司马孙拯劝机杀之,机不能用。
超宣言于众曰:
“陆机将反。
”又还书与玖言机持两端,军不速决。
及战,超不受机节度,轻兵独进而没。
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言其有异志。
颖大怒,使秀密收机。
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
二子蔚、夏亦同被害。
机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
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议者以为陆氏之冤。
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张华尝谓之曰:
“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
”弟云尝与书曰:
“君苗见兄文,辄欲烧其笔砚。
”后葛洪著书,称“机文犹玄圃之积玉,无非夜光焉,五河之吐流,泉源如一焉。
其弘丽妍赡,英锐漂逸,亦一代之绝乎!
”其为人所推服如此。
然好游权门,与贾谧亲善,以进趣获讥。
所著文章凡三百余篇,并行于世。
注:
卢毓、卢廷:
分别是卢志的祖父、父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父祖名播四海,宁不知邪宁:
难道
B.冏既矜功自伐,受爵不让伐:
夸耀
C.适所以速祸也速:
加快
D.机录其主者录:
逮捕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议者以此定二陆之优劣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B.轻兵独进而没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C.未有臣陵其君而可以济事者也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
D.并行于世当其欣于所遇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陆机有文学才能的一组是
①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
②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
③议者以此定二陆之优劣。
④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
⑤君苗见兄文,辄欲烧其笔砚。
⑥所著文章凡三百余篇,并行于世。
A.①③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机少有异才,倾心儒学,恪守礼法,勤奋好学,他写的两篇《辩亡论》既有对孙权得国原因的论述,又有对孙皓亡国原因的分析,还有对自己祖辈父辈功业的追述。
B.陆机到了洛阳,受到张华的赏识;机智应对卢志,受到人们的好评。
对居功自傲的齐王囧,他很是厌恶,写文章予以讽刺。
C.成都王赏识陆机的文才,主动把他招到自己身边,并让他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之职,陆机起先坚决推辞,后来还是接受了。
但仍担心受猜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D.宦官孟玖的弟弟孟超战前放任士兵抢掠,骄纵不法,战时不听陆机指挥调度,轻兵独进,导致覆没。
孟玖衔恨诬陷陆机,陆机含冤被杀。
陆机之死,有多种因素造成,卢志进谗于前,孟玖诬陷于后,成都王没有做到用人不疑。
第Ⅱ卷
四、13.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1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馆
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①穿云翠,畲田②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③?
残菊绕墙飞。
①岫:
山。
②畲田:
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
③渊明谁送酒:
陶渊明隐居田园,贫无酒钱,有亲友送酒上门,这里的意思是,诗人自己现在的境遇不如当年的陶渊明。
(1)首联、颔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试做具体分析。
(2)“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
)
(1)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赋》)
(2)碧云天,,西风紧,。
(王实甫《长亭送别》)
(3),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五、语言运用
16.以题目中要求的文字为开头,把下面的一段话改写成一个单句。
在中国传统中,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读书”是一种具有特定涵义的学习行为,是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的一种学习行为。
在中国传统中,“读书”是
17.仿照下列句子,再写两句其他老师的说法。
(运用比喻、结构相同)
例句:
语文教师说,友谊是一篇绝妙的美文,能让灰色的心情变得为亮丽。
①
②
18.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我国发展核电的四点理由。
(每点不超过6个字)(4分)
核能的最新发展是核聚变,即氘和氚的聚变。
氘-氚聚变反应将释放巨大的能量,每升海水中含30mg氘,通过聚变可释放出相当于3000多升汽油的能量。
把海水中存在的45亿吨氘,用于核聚变提供能量,按世界目前能耗水平,足以满足未来几十亿年的能源需求。
在所有能源中,核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
核能在各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尽相同,全世界平均16%,2007年,我国核电只占总供电量的1.2%,到2020年要达到5%,到2030年达到10%。
所以,核电应在较短时间内发展成为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北大校长蔡元培
①在蔡元培之前之后,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轮转了多少人,个个是英才俊杰,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培校长,也只有蔡元培校长。
正如编辑《追忆蔡元培》一书的北大学子郑勇所说:
“未名湖畔丛树幽林间,蔡元培塑像谦和地独守一片净土,引领着每次瞻拜每次肃然起敬的目光;而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更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
无论岁月的尘埃如何起落飞扬,黯淡了多少偶像的色彩;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一去不返,动摇了多少权威的根基,既非权威、亦非偶像的蔡先生却不减风神依旧,因为有后来者‘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
”
②蔡元培之前的北大,可以说是一片乌烟瘴气。
针对这样的情况,蔡元培首先确立北大的办学方针:
究竟什么是“大学”?
大学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细枝末节的问题就无从谈起。
③什么是大学?
蔡元培理想的大学是他在德国观察到的大学,即拥有独立地位的、追求纯粹学问的一个思想与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的机构。
他力图引进德国的教育理念,纠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模式,他怀着单纯的理想、无私的心灵和坚贞的信念出发了,当然这很像是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注定他是孤独的。
他的梦想在北大只能是得到部分的实现,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在他捧起的双手中慢慢成形了。
④新潮社的骨干杨振声回忆说:
“可能有一些学生正埋头阅读《文选》中那些字体极小的评注,而窗外另一些学生却在大声地朗读拜伦的诗歌。
在房间的某个角落,一些学生可能会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称道,而在另一个角落,其他几个学生则可能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
”这种可喜现象,在北大的历史上、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⑤同时,蔡元培特别关注大学教育对人格的培养。
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他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中谈到:
“诸君为大学生,地位甚高,肩负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唯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
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辱,更何足以感人。
”
⑥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期间,北大学生运动开始萌芽。
他与学生运动的关系,一直被后人误解。
许多人把他描述成学生运动的积极支持者,这是对历史的改写。
蔡元培本人并不支持学生运动,从“五四”运动一开始,他就对群众运动的负面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对过度参与政治活动伤害学术研究和大学独立有清醒的认识。
⑦蔡元培有一句名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
然而,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裂隙,这一裂隙有时小、有时大,随着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而变化,而并非先生所想象中的理想状态。
两者孰重孰轻呢?
⑧他执掌北大期间,北大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但是这只是昙花一现,随着他的离去,北大很快沉寂下来,正如鲁迅先生叹惜的那样,二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北大,“射一支响箭也没有一点回音”。
这在中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后来,北大既缺乏人格平台,又没有制度平台来保障,其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到了世纪之交,我们才发现我们最需要的还是蔡元培。
⑨在北大未名湖畔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有一尊半身的铜像屹立在青松之间。
这里是北大的一方净土。
他守护着这方净土,一如他生前。
他注视着这些孩子,一如他生前。
他勉励着这群老师,一如他生前。
而他孤独的身影,在历史发黄的书页里,拖得很长很长。
他就是北大的老校长蔡元培。
19.第一段中“在蔡元培之前之后,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轮转了多少人,个个是英才俊杰,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培校长,也只有蔡元培校长”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请解释第③段中“当然这很像是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注定他是孤独的”在文中的含义。
21.第④段中杨振声回忆的当时北大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2.蔡元培有一句名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握两者的关系?
七、
23.请以“大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不要套作。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A(A.lù/lòuyù/yǔtà/tuòB.kòng/kōngjí/jíhuó/hèC.dì/dìkǎn/làndàn/xiánD.míng/mínghuán/yuánhào/háo)
2.B(A骨-股C杆—竿D吊—掉))
3.D(琢磨:
思索、考虑;捉摸:
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
贯穿:
穿过,连通;贯串:
一般用于抽象事物。
“不但、而且”表示前后的顺进;“不仅、反而”表示前后的反进。
)
4.A(扶摇直上:
扶摇:
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形容上升很快。
比喻仕途得意。
B.举案齐眉,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
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这里用错了对象。
C.无所不用其极:
原意是无处不用尽心力。
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感情色彩错D.比喻权势气焰之盛,有贬义。
使用对象错误,感情色彩也错。
)
5.B(A“以期”与“挽回了”时态矛盾,不合逻辑。
C成分残缺,删掉“在”和“中”。
D“是难以名状的”缺主语)
二、(9分,每小题3分)
6.B(B项见第四段;A见第一段,“城市化”不等同于简单的“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C见第六段,科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应是让人们在乡村与城市之间自由的选择生存方式;D“只在”绝对化,说法不全面)
7.C(“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体现了人们对“现代文明”的追求,不能证明“现代文明”向乡村的扩展)
8.D(见第一段,此说法与文意相悖)
三、(12分,每小题3分)
9.C.速:
招致。
10.C.(均为‘他的’。
A依靠;来。
B表因果;表并列。
D在;对于。
)
11.D.(②是说陆机勤学,③是说陆机善于应对。
)
12.C.(主动把他招到身边,与原文不符,赏识文才也不符。
)
13.⑴陆机仗着他的才气名望,立志在危难中救世,所以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
(“负”
“匡”省略句式各1分,共3分)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⑵而且客居他乡做官,一下子就处在众人之上,而王粹、牵秀等人都有怨恨之意,陆机
坚持要辞去都督之职。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
(“羁旅”“入宦”“顿”“固”各1分,共4分)
⑶孟玖怀疑陆机杀了孟超,就在成都王那里诬陷陆机,说陆机有异心。
成都王大怒,派
牵秀秘密逮捕了陆机。
(“谮”“收”“于颖”倒装句各1分,共3分)
14.
(1)“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也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
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寻巢,映衬了诗人内心的悲哀。
(4分)
(2)“穿云翠”是生动而美丽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
美好的景物反衬出诗人的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
这是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解答时注意全诗“萧条”的感情基调和结尾的感慨。
4分)
15.(每空1分,6分,句中有错不得分)
(1)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
(2)黄花地北雁南飞(3)或取诸怀抱,放浪形骸之外(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五、(12分)
16、在中国传统中,“读书”是指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一种具有特定涵义的学习行为。
(4分)
17.数学老师说,友谊是一个万能的公式,能解决百思不解的难题;物理老师说,友谊是一根巨大的杠杆,能撬开紧闭的心扉;政治老师说,友谊是一束心灵的火花,能点燃生命的火把;音乐老师说,友谊是一首优美的乐曲,能在四海五湖找到知音。
(4分,每句2分)
18.(4分)①能量巨大;②资源丰富;③碳排量低;④占比较小。
评分建议:
每点1分。
六、(18分)
19.(4分)内容上,通过与其他校长在北大的对比,肯定了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崇高地位和做出的杰出贡献;结构上,统领全文。
(每点2分)
20.(4分)蔡元培的想法过于理想化,在当时的中国难以有人支持。
(评分标准:
每句2分。
)
21.(4分)说明当时的校长开明,思想开放,极具包容性;学校的学术氛围浓厚;学习的环境自由,宽松;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快乐而自由。
(评分标准:
每点1分。
)
22.(6分)答题要点:
救国是目的,读书是手段;救国不是空话,读书需要静心。
(评分标准:
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每点可得3分。
)
七、(60分)
23.(60分)参考2010年高考评分标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