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建设实践体系的建构与操作庞金强.docx
- 文档编号:4945584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10KB
德建设实践体系的建构与操作庞金强.docx
《德建设实践体系的建构与操作庞金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建设实践体系的建构与操作庞金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建设实践体系的建构与操作庞金强
初中教师师德建设实践体系的建构与操作
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深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我校以自身的改进为目的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影响师德建设过程中的要素,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研究学校管理在深化师德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校从思想建设、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教科研能力、技术手段、教育能力六个方面入手,涵盖了有关教师师德建设的方方面面。
为了将师德建设开展的深入和扎实,我们又规定具体的操作内容,将之细化。
思想建设方面,我们将之划分为教育法规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并开展相应的演讲和征文、书面考试等活动;理论学习方面,我们将之划分为先进教育理念学习和教学常规学习,并通过书面答卷检验学习效果;课堂教学方面,我们将之划分为名师带动、教学交流、公开课竞赛、教师职业特长个性化教学四个方面进行操作;以名师带动为先导,以课堂交流为实践,以公开课竞赛为督促,以教师个性化教学为带动,四位一体,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科研能力方面,我们分为集体教研、教学反思,科研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交流借鉴、自我完善、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手段更新方面,我们将此分为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教育能力方面,我们将之划分为待优生培养、优等生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特长生教育四方面研究。
内容结构图
师德建设实践体系及管理机构一览表
内容
作用
地位
管理机构
思想建设
法规学习
规范教育行为
精神支持
学校工会
职业道德
激发教师潜力
理论学习
教育理念
遵循教学规律
智力支持
学校教研室
教学常规
规范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
名师带动
技能支持
核心内容
学校教务处
教学交流
实践支持
公开课竞赛
动力支持
教研反思
集体教研
氛围支持
持续支持
学校教研室
教学反思
反馈支持
媒体技术
课件制作
掌握先进手段
技术支持
学校教研室
媒体操作
增强授课效果
教育能力
优等生培养
方法探索
深化支持
学校政教处团委
待优生转化
策略探究
综合实践
兴趣探索
特长生培养
特长探究
新时代的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广阔,完全脱离了被动听老师教授知识的地位。
面对教育对象的变化,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改变自我、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
可以这么说,学校迫切需要培养新型教师,构建师德实践体系。
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校、学科、个人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提高的专业能力,这样就需要有针对性、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培训和评价方式。
当前素质教育已拉开帏幕,然而教师本身存在许多问题:
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式简单,教学思想滞后,教学方式落后,与教育改革的举措不能同步,教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定位不准,教育效果不佳,教学效率低下。
我校试图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提高教师师德素养,研究思想建设对教师师德建设的作用,理论学习对教师师德建设的作用,授课指导对教师师德建设的作用,教研反思对教师师德建设的作用,名师带动对教师师德建设的作用,公开课活动对教师师德建设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培训对教师师德建设的作用,优等生培养对教师师德建设的作用,待优生培养对教师师德建设的作用,特长生培养对教师师德建设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师德建设的作用。
从而探索我校师德建设实践操作路径,构建教师师德建设的实践操作体系。
教师师德建设是一个过程,是教师自身内涵不断丰富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每个教师在成为专业成员过程中不断成熟、不断成长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过程。
我校通过师德建设实践,丰富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方法、措施,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操作体系,为教师师德体系的构建提供经验,为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使教师成为具有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能力。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教育改革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师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更是学校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关键所在。
消除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只有不断深化教师师德建设,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这就需要学校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教师提高职业道德,培养教师与时俱进的意识,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从实践中树立教育改革典型,实施先进带动战略,从而促进教师师德水平迅速成长,推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许多教师职业心态差,职业倦怠感强。
只有把教书育人当做事业来完成,才能从追求教学技能到追求教学模式,追求教学境界;才会由匠师成长为能师(有经验的老师),最终成为人师(专家型教师)。
通过学校构建教师师德体系的实践和探索,促进教师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使教师提高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不断探索、不断更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良好职业习惯。
教师师德目标检测体系建设
学习是开展实践的基础,实践是能力提高的途径。
在六中深化师德建设过程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学理念、较高的教学能力、较强的教研能力和合作意识、良好的教育能力、自我发展的潜在意识、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驱动力。
通过构建深化师德建设体系,在教师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形成符合本校特色的深化师德实践体系和操作模式。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成败。
教师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它决定着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然而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参差不齐的,需要不断的培养。
本课题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思想建设活动,形成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督促和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将爱岗敬业内化为专业成长的动力,成为专业成长的主动者,使每位教师把专业成长当作责任和义务。
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影响人的观念,观念决定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改变首先是理念的改变,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改革的基础。
本课题试图通过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使教师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提高理论素养,使教师成为理论的实践者,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适应时代的要求。
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体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
各地名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授课的样板,学校名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借鉴,教师的课堂交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教师的讲课竞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为此就课堂教学,本课题试图从名师带动、讲课竞赛、课堂交流三方面入手,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研究三者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授课艺术。
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体现是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学不可能课课有样板,教师的课堂设计单靠个人思考难以完美,集思广益和探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课题试图通过集体教研、教学反思,创造研究氛围,增强教师合作意识,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进而使教师成为教学行动的研究者,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者。
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
现代技术应用于教学较为普遍,它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新时代的教师具有现代技术的运用能力是必备的素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之一。
本课题试图通过现代技术培训活动,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
提高教师的教育管理能力。
教师的教育管理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忽视的要素。
因材施教,关注个性,重视特长,是教师必备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现学生的特长,因势利导,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就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创造机会,使其展示个性,施展特长,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课题试图从综合实践活动、优等生培养、待优生转化、特长生教育等四个方面,通过一系列活动,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管理能力的途径。
教师师德目标检测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权重
评估标准
初
中
教
师
师
德
检
测
体
系
(110)
职业道德(20)
责任意识
5
岗位坚守、办公纪律遵守情况。
道德意识
5
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的情况。
法律意识
5
了解和实践教育法律法规情况。
师德称号
5
获得师德称号的级别和类型。
教学理念(15)
网络培训
5
参加网络培训的情况和效果。
进修学习
5
参加国家、省、市、县进修情况。
学生评价
5
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贯彻情况。
教学能力(40)
信息技术
5
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使用情况。
教案编写
5
教案编写关注学生、教学方法选用等
课堂授课
15
课堂驾驭能力、教学环节、教学效果。
竞赛称号
15
获得教学能手、优质课等称号的等级。
教研能力(10)
发表论文
5
论文发表或获奖的等级、类别。
课题研究
5
参与课题研究的任务完成和等级。
教育能力(25)
待优生转化
5
待优生转化的方法和效果。
优等生培养
5
优等生培养的方法和效果。
特长生教育
5
特长生教育的方法和效果。
荣誉称号
10
获得模范班主任等称号的等级。
我校在构建教师师德实践体系过程中,分为六个大的部分进行具体实践和操作。
为了充分深化师德建设,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师德建设的核心,把教育管理列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探索深化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教育公平、素质教育的问题,处理好与党和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的重要方针、政策之间的关系。
(一)思想建设与深化师德建设。
首先要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
校领导围绕着“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情况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教师工作的认识、教育法规的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等内容。
发放调查问卷217份,收回217份;有效问卷208张,有效率96%。
本次问卷旨在更广泛全面地了解教师思想状况,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更好地促进教师师德建设的深入开展。
调查结果表明:
一部分教师存在着责任意识淡薄、进取意识不强、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手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专业化知识老化等问题。
2、活动内容。
(1)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
(2)举办“心系学生,爱满校园”师德师风演讲比赛;
(3)开展“学师德楷模,做幸福教师”师德教育活动;
(4)开展“立师德•树形象•展风采”师德大讨论活动;
(5)开展“爱岗敬业、奉献为荣”师德承诺活动。
3、活动效果。
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深化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规范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意识,形成了爱岗敬业的良好风气,涌现出了一批以李文为代表的师德楷模。
4、结论。
思想建设在教师师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教师师德建设的精神支持。
通过思想建设活动,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爱岗敬业的内在动力,提升了教师的思想素质,为构建教师师德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理论学习与深化师德建设。
教师教育为教师职业奠定了基础,教育理论是教师教育中十分重要一部分内容,对教师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技能技巧、形成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对教师的师德建设起着引领作用。
为了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本课题组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将理论学习落到实处。
1、学习模式。
“规定性学习”、“限定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
“规定性学习”,是全体教师共同学习的同一内容,侧重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理论等内容。
“限定性学习”以教研组为单位,学习本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学艺术、课堂设计等内容。
“自主性学习”即个人学习,学习有关学科理论。
2、举办活动。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活动。
(1)学习笔记展览。
“规定性学习”,由学校印发学习材料,教师写学习笔记。
由本课题组选取优秀笔记,进行展览。
(2)理论学习主讲。
“限定性学习”,由本教研组成员轮流主讲,主讲人员阅读材料,谈对材料的理解和体会。
(3)理论学习论坛。
“自主性学习”,开展学习论坛活动,教师每月选择一则自主学习笔记,张贴在本校论坛内。
3、活动效果。
通过全员学习,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理论素养,使教师能够用科学理论来指导、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教研组学习,本学科的教师,认清了本学科的价值,掌握了课堂教学技能,专业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自主学习,教师开阔了眼界,激励教师与时俱进,为自身专业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研究结论。
理论学习是教师师德建设的根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智利支持。
理论学习是教师师德建设的指南,先进的教学理论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素质,增强课堂教学时代性、科学性。
(三)课堂教学与深化师德建设。
课堂教学是教师师德建设的主要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教师师德的核心。
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一】名师带动与深化师德建设。
名师对师德建设具有辐射作用。
名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拥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取得一定学术和教学成就等条件。
名师群体不仅是一所学校发展可靠的人力人才资源、也是一所学校可以开采开发的教育资源。
每个行为,对备课、作用处理的方式、方法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老师。
为了增强名师带动的实效性,本课题组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将名师带动工程落到实处。
为了提高效果,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活动。
(1)制定名师标准,每年举行一次学校名师评选活动。
(2)组织“青蓝”结对,跟踪名师课堂,促进师德构建。
(3)学名师,注重实践,转变方式,促进师德构建。
(4)邀名师,听评教学,消除弊端,促进师德构建。
(5)召开名师经验交流会,集思广益,促进师德构建。
(6)开展以名师职业特长为特色的个性化教学实践活动,实现全体教师专业成长,高效课堂的目标。
2、活动效果。
在名师的带动下,大部分教师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和模式,掌握了学生内心的期望,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成了学习者、研究者”的观念深入教师内心,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形成了不断吸纳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的习惯。
每年都有一大批教师成为骨干教师,为教育改革培养了合格人才。
3、研究结论。
名师是教师师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名师带动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名师对教师师德建设具有辐射作用,示范作用,支撑作用,奠基作用。
名师效应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各学科教师教学成长,提高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讲课竞赛与教师师德建设。
讲课竞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检验。
优秀教师示范课树立教学典范,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奠定基础,提供样本;观摩课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查漏补缺讲,改进教学;教学改革课,体现教师的探索精神,便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设计能力。
讲课竞赛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展示平台,促进教师精益求精,提高综合素质。
本课题组为了深入研究讲课竞赛与教师专业成长,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将讲课竞赛落到实处,有力的保障了学校师德体系的构建。
1、举行活动。
为了提高效果,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活动。
(1)举办优秀教师示范课。
授课教师谈课堂设计思路,包括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内容;听课教师谈听课感受,包括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方法的优点等内容。
(2)举办教学改革探索课。
授课教师谈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理念的贯彻、教学思路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手段的效果等;听课教师谈听课感受,包括教学理念的提升、教学方法的优点等内容。
(3)举办集体研讨观摩课。
授课教师谈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理念的贯彻、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目的设立、教学效果的得失等;听课教师谈听课感受,包括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学设计的得失等内容。
(4)举办青年教师竞赛课。
授课教师谈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理念的贯彻、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目的设立、教学效果的得失等;听课教师谈听课感受,包括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学设计的得失等内容。
2、活动效果。
通过开展四位一体的公开课活动,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幅度提高。
教研气氛浓厚,教学效果显著,教师的素质增强。
两年内,我校教师在县市各类评选中有多位教师获得市级荣誉称号。
刘亚东、王红、陈雅琳、肖玉兰、张玉青、仉志伟、田光征、王春秀、王立勇、王书莉、王秀芳、杨茂水、王莹、李明等近20名教师获得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和二等奖。
肖玉兰、李明获市级教学能手,赵恒仁、刘秀芹、李青等10位教师被评为县“百佳教师”,李青、刘亚东、霍文艳、任秀被县教委聘为兼职教研员,马静、郝新红、陈雅琳、于俊英等20名教师获得省科研成果一二等奖。
3、研究结论。
引领教师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教师的教材研究能力,教学方法的探索能力,教学手段的选择能力,课堂效果的预测能力,教学环节的取舍能力,学生活动的调动能力,扬长避短的策划能力,课堂优劣的评价能力,教学内容的调控能力,反思得失的自省能力,争先创优的创造能力,自我完善的发展能力。
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培养教师的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教学理念的贯彻能力、教学思路的创新能力、教学模式的探索能力、教学手段的选择能力。
培养了教师的探讨教学规律的能力、研究教学方法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师生活动的能力、借鉴教学经验的能力、评判教学优劣的能力。
培养了教师的探讨规律的能力、钻研教材的能力、选择教法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借鉴经验的能力、评判教学优劣的能力、精益求精的品质、挖掘教师的潜能。
【三】教学交流与教师师德建设。
课堂教学交流是提升教师由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思考,转化为实践和操作,再上升为教学理论的渗透和升华的重要过程。
教师间通过听课、评课,反复思考总结课堂中的问题,由教学理论做依据,反复进行修改与再次实践,从而提升个人的教学观念与水平,由“教书匠”提升为“专家型教师”。
从而以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落实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我校教师师德体系的构建。
1、步骤:
(1)搜集理论材料依据,问卷调查集中主要问题。
(2)深入课堂听评课,研究骨干教师的讲课风格,挖掘教师职业特长。
(3)听取青年教师课堂,掌握部分教师授课状况。
(4)召开教师座谈会,分析教师课堂教学弊端。
(5)深入课堂,跟踪调查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情况。
2、存在问题。
教师们当前普遍存在课堂引领意识不太强,主要表现为满堂问、满堂讲的现象普遍;课堂高耗低效,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不主动、活动不积极、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3、活动效果。
教师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师生平等,共同享有尊重、信任的权力;师生心理相容,心理距离缩短,交流频率增加;师生教学合作,互相沟通协作,共同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4、研究结论。
课堂教学交流是教师师德构建过程中的反思与升华,它是教师在授课、理论学习基础之上的又一次涅槃,需要教师在不断总结自己平时授课中的经验教训的同时,也去学会发现并提出课堂中暴露的问题,并结合教学理论提出修改方法,以求提高教师的授课技能,打造更加完美的高效课堂。
这一成长过程是以“学习——实践——研讨——反思”为总思路,并且不断循环的过程,可以说,教师师德体系构建是螺旋式上升到更高平台,在教师成长中起着关键作用。
(四)教研反思与深化师德建设。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研与反思逐渐成为教师师德建设的主要基地,它突出自我反思、倡导同伴互助、注重专业引领。
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课堂中鲜活的、生动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它是实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有机整合的载体。
从研究主题的确立到教学设计,从课堂教学到教后反思,案例研究的内涵更具深刻性和全面性,使教师比以往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1、举行活动。
(1)开展问卷调查活动,明确本课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2)开展系列实践研讨活动
【活动一】教研反思与教师师德建设的“沙龙”活动。
第一步:
组内成员共同探讨,围绕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为教研问题。
第二步:
每个成员在同一周内对其中的同一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查找有关资料,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并形成书面稿。
第三步:
根据研讨的内容及结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每位教师写一份自己活动总结。
【活动二】“课堂问题专项实践研讨”活动。
第一步:
明确问题。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自己设计问题突破方案,通过具体课堂教学尝试解决某一问题。
第二步:
听专项问题研讨课并录像。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一些易于操作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问更有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小结;课堂上如何调动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
第三步:
教学效果调查反馈。
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某一问题解决方案的效果,为教师提供课堂问题解决依据。
第四步:
观看录像,交流总结。
根据课题参与人员的听课体会,结合教学录像,讨论修正解决方案。
第五步:
个人总结。
根据参与此活动的情况,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一角度总结本次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存在问题及改正意见。
【活动三】“网络教研与反思”活动
第一步:
建立子课题QQ群。
第二步:
确立研讨问题。
第三步:
确定课题研讨方式方法开展活动。
第四步:
根据参与此活动的情况,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一角度总结本次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存在问题及改正意见。
【活动四】论文写作。
围绕子课题的研究内容,根据课题活动情况,结合总课题要求,开展论文写作活动。
2、活动效果。
教研与反思,立足教学中的原生问题,围绕教学实践以问题案例为核心,按照“发现问题——集体研讨——实践研究——反思提升——再实践研究”的操作顺序,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研究结论。
教研反思是教学行为的修正调整和改进。
促进教师借鉴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行为,集中集体智慧,挖掘内在潜力,激发内在动力,提高了教师的教材研究能力,为构建我校师德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手段与深化师德建设。
教学手段促使每位教师自觉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促使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素质教育。
1、举行活动。
为提高教师多媒体教学素养,举办了系列活动。
(1)问卷调查。
为了解教师多媒体教学素养,开展问卷调查。
(2)媒体培训。
认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新课改的实施,使得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成为一种必然。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我们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学生也非常容易接受,从而显著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组建培训小团队。
组内学员可以实现同帮互助,先会的带动后会的,还可以实现小团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其实现学员争先恐后搞学习,兢兢业业赛风格的探索学习气氛。
(4)多媒体技术培训。
在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培训活动中,采用了演示教学培训专题探究、群讨论、集中练习、课堂教学实践、应用评价,这些环节来实现对教师的技术培训工作。
2、活动效果。
随着多媒体设备的逐渐完善,教师多媒体技术素养的日渐提高,多媒体技术在我校的课堂教学应用已是蔚然成风。
教师在探索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巨大优势。
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教师切实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通过多媒体及时的培训与运用,使教室们在教学中尝到了收获的成果,也使教师真正意识到了知识更新的必要性,现如今,教师间的技术探讨与交流在我校已然成为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带动了更多的教师,特别是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老教师走进了探讨多媒体技术的行列。
3、研究结论。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促使教师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促使教师自觉更新教育理念,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使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设 实践 体系 建构 操作 庞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