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
- 文档编号:4935292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32.03KB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
内容
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1培养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乐于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并且尽量说清楚、说生动。
2培养学生与别人交流时的信心,培养认真倾听的态度与习惯。
重点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乐于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并且尽量说清楚、说生动。
难点
培养认真倾听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预设教学流程
修正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看看这些美丽的地方
教师引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
风景优美,有许多名胜古迹吸引着我们。
远近闻名的故宫、景色宜人的颐和园,都是旅游的好地方。
大家想去看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迷人风光,并配上文字介绍。
二、你去过哪些地方
师:
平时你去过哪些地方?
见过哪些美丽的风景?
介绍给大家好吗?
提出要求,并板书:
说清楚,有条理
三、你还想去哪些地方。
师:
俗话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也就是说,经常到大自然走走,除了能让我们饱览祖国的壮美山川,还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增长我们的知识。
,听了这么多同学的介绍,你还想去哪里?
四、你做好什么。
师:
今天,我们看到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还听到了激情导游们的解说,在交际活动中,你做好了什么。
你的哪些方面比较出色?
大家互相评一评吧!
作业布置:
回家把听到的、看到的优美的风景说给家长听。
欣赏画面。
并说说喜欢什么地方,为什么。
全班交流。
小组里介绍。
面向全班介绍、交流、评价。
先说说自己想去的地方。
再分组准备自己最想去的地方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并商量一个向大家介绍的思路。
每组推选一个导游,组内互相补充修正。
各小组导游按序介绍,其他游客们专心听。
总结,并评出“最佳导游”“最佳解说员”“最佳游客”。
对资料搜集最多的同学授予“小博士奖”,给进步明显的同学授予“进步奖”。
教
后
感
受
教师
流程:
完成情况
心情:
好()一般()坏()
情绪:
高()一般()低()
参与面;估计()%
教
后
感
想
错题记录
分
析
与
对
策
内容
语文园地六(习作训练)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有序地观察一处景物,培养学生对周围事务的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努力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
3通话学习例文,要求学生掌握生动、具体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重点
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字。
难点
能正确读写词语。
初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预设教学流程
修正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例文,学习要领。
回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写海水的?
教师相机小结:
有顺序:
按照“颜色形状成因”的顺序写。
写具体:
颜色:
五光十色,奇美无比;形状:
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
用比方:
打比方拟人联想想象
二、展示作品,指导练说。
1激发兴趣。
2指导积累。
三、给图配文,写下见闻。
师:
给自己的作品写上一段文字详细介绍这处景物。
四、交流评析,指导修改。
展示两三幅作品。
五、展示赏析,写下后记
师:
经过认真修改,你的习作一定有许多成功的方面,请你读几个精彩的片断给大家听听,让大家一起分享你成功的喜悦。
六、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把今天的照片带回去,向家人或朋友介绍景物。
学生讨论过程。
小组交流:
把自己最喜欢的景物介绍给大家,互相交流评议,取长补短。
推荐作品。
给自己的作品写上一段文字详细介绍这处景物。
出示谁的照片,谁就读自己配写的文字。
学生分组修改自己的习作。
互相交流赏析习作,重点说出自己的写得好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按自己的方法,回家选择一张照片,向同学们介绍。
教
后
感
受
教师
流程:
完成情况
心情:
好()一般()坏()
情绪:
高()一般()低()
参与面;估计()%
教
后
感
想
错题记录
分
析
与
对
策
内容
语文园地六(积累与运用)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方式,并能在平时积累词语。
2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重点
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方式。
难点
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预设教学流程
修正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发现
一、听听说说
1师:
某财主有个呆儿子,长到七八岁时,财主请了家庭教师教他念书。
一天,刚吃过早饭,呆子歪着脑袋得意地对财主说:
“都学会了。
我想出去玩。
”财主不信,就出了个题,让他会房写篇文章。
眼看到了中午,还不见儿子出来交卷。
财主走进他的房间,只见房里满是撕破的书,呆儿子还在直眉瞪眼地撕着,累得满头大汗,财主焦急地问:
“你在干什么?
”呆子噘嘴嘟囔起来:
“老师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才撕破了百把本,真是累死人了。
二、读读议议
师:
一个词语多种意思是我们祖国语言中的常见现象。
现在请你们读读课本中句子,想想加点字的意思。
引导学生查字典。
师生共同正义。
三、想想练练
1设置语言训练情境。
我们的祖国语言丰富多彩,象“封”“深”这样一词多义的字还有很多很多。
让我们进行一场“大比拼”吧。
2呈现比赛内容。
读读背背
一、读读诗句,做到流畅。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古诗蕴涵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们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
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她的风采吧!
二、说说诗句,了解大意。
三、背背诗句,积累语言。
四、交流诗句,丰富积累。
师:
今天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些描写景物的诗句,过去我们学过一些这样的古诗,平时在报刊,书籍上也读过,你还记得哪些优美的诗句呢?
听后,回答问题:
这个笑话可笑在哪里?
“读书破万卷”的意思是:
只有多读书,写文章,写文章才能运用自如。
读后提问。
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明确比赛要求。
1比赛分组进行。
2比赛过程中,可以查字典,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3比赛分三轮进行。
4每组答题记分由大家评判。
自读。
指名读。
小组赛读。
集体齐读。
1查2说3演
自由背,互相背,集体背。
跟大家一起交流。
根据自己的兴趣,把自己喜欢的诗句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教
后
感
受
教师
流程:
完成情况
心情:
好()一般()坏()
情绪:
高()一般()低()
参与面;估计()%
教
后
感
想
错题记录
分
析
与
对
策
内容
语文园地六(积累与运用)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熟读,记住,了解一些语言现象。
重点
指导学生熟读,记住,了解一些语言现象。
难点
指导学生熟读,记住,了解一些语言现象。
教学准备
课件
预设教学流程
修正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故事引入学习内容。
师述故事《马马虎虎》。
二、自读自悟词语特点。
三、延伸拓展语言训练。
1提供场景,画出叠词。
2提供场景,写出叠词。
例:
()代代()虎虎
()右右()单单
()闹闹()通通
()哈哈()楚楚
3提出要求,自写叠词。
按格式写词语,看谁写得多。
4提供叠词,自选写句。
四、激情总结延伸学习。
师:
同学们,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些词语叫“叠词”,也就是相同的词叠在一起。
如果我们在习作中多用一些,你的头脑的语言一定会更丰富。
宽带网
一、指导搜集资料。
二、指导资料分类。
风景类,物产类,文字类,图画类,照片类。
。
。
。
。
。
三、指导运用资料。
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自选一些写一段话。
可以从一组中选。
召开一个以可爱的祖国为主题的资料展示会,博览会,故事会,班级读物等。
教
后
感
受
教师
流程:
完成情况
心情:
好()一般()坏()
情绪:
高()一般()低()
参与面;估计()%
教
后
感
想
错题记录
分
析
与
对
策
课时教学计划
内容
25矛和盾的结合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字。
难点
能正确读写词语。
初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①生字卡片。
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②矛和盾的图片。
③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预设教学流程
修正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你知道哪个是“矛”?
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指导提问。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看图。
齐读:
矛和盾的集合。
学生轻读课文。
学生开火车读。
读课文。
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学生写字。
教
后
感
受
教师
流程:
完成情况
心情:
好()一般()坏()
情绪:
高()一般()低()
参与面;估计()%
教
后
感
想
错题记录
分
析
与
对
策
内容
25矛和盾的结合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
难点
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预设教学流程
修正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③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写字抄词
①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齐读这段话。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教
后
感
受
教师
流程:
完成情况
心情:
好()一般()坏()
情绪:
高()一般()低()
参与面;估计()%
教
后
感
想
错题记录
分
析
与
对
策
内容
26科利亚的木匣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重点
认识生字新词。
难点
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预设教学流程
修正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
(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
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
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
第一层:
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
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
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2.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
”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
”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
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3)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
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
3.指导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
五岁。
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
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
(六)布置作业
找出关键词:
木匣
1.默读课文。
读完后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分段归纳。
第一段:
(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
(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
(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
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
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学生可能提出:
(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
抄写词语。
教
后
感
受
教师
流程:
完成情况
心情:
好()一般()坏()
情绪:
高()一般()低()
参与面;估计()%
教
后
感
想
错题记录
分
析
与
对
策
内容
26科利亚的木匣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预设教学流程
修正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
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
(什么时间埋的?
怎么埋的?
在哪里埋的?
)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
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
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
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
学生接读:
“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
学生接读:
“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
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
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
是敌人挖走了吗?
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问:
科利亚的想法对吗?
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6)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
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
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
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5.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
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
“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4)小结:
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交流问题。
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
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
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
学生接读:
“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
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
(4)讨论思考题③
(5)讨论用词。
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学生读:
“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
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
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
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
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
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教
后
感
受
教师
流程:
完成情况
心情:
好()一般()坏()
情绪:
高()一般()低()
参与面;估计()%
教
后
感
想
错题记录
分
析
与
对
策
内容
26科利亚的木匣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重点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难点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预设教学流程
修正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指导复习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
人在变化?
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2.小结:
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
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4)妈妈高兴地说:
“算术真有用。
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
2.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思考:
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
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
”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
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上册 语文 第七 单元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