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有关文章.docx
- 文档编号:4932313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71.85KB
混凝土有关文章.docx
《混凝土有关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有关文章.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混凝土有关文章
水泥对外加剂的适应性
作者:
袁秀建单位:
重庆腾辉特种水泥有限公司二桥分厂[2006-1-23]
关键字:
外加剂
摘要:
配制流态化混凝土所使用的外加剂主要有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多环芳烃磺酸盐甲醛缩合物、三聚氰胺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改性木质素磺酸盐、多元醇系等,单一外加剂不能满足流态混凝土的流化效果、强度、干缩、抗冻性、耐久性及运输过程中的经时损失要求,为达到综合效果,视混凝土的特性要求,需加入一部分缓凝剂、膨胀剂、早强剂以及上述外加剂的复合。
目前较难控制的是混凝土经时损失,从外加剂的调制和加入方式上均应能得到解决,但搅拌站使用的是多家厂商的水泥,有不同的外加剂适应特点,不便于对各种水泥进行专配。
为此,对水泥外加剂适应性的控制达到施工特性要求是水泥厂需采取一些技术措施,这也是本文章所要解决的问题。
1水泥外加剂的作用
外加剂均是表面活性剂,水泥厂所关注的是外加剂的分散作用,尽可能降低立方混凝土用水量,保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稳定性,达到高强度的目的。
水泥与水接触即发生水化反应,机械搅拌过程使水泥分散成碎片,但这样的分散体系是不稳定的,特别是过粉磨的小粒径的粒子更容易絮凝,一部分游离水被包裹在絮凝水泥粒子团中间,水泥的持水量与水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水泥的矿物组成及水泥的分散度有一定关系,不同厂家的水泥持水量在很大范围内变化,持水量决定水泥混凝土用水量,这就构成了各厂家水泥的使用特点。
外加剂的分散作用能够提高水泥凝聚体的分散度,改变结合水、吸附水和游离水的比例,提高游离水,以提高水泥浆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其作用机理有:
(1)在固要液界面产生吸附,降低颗粒表面能,使水泥分散体的热力学不稳定性降低,获得相对稳定。
(2)增大水泥粒子表面的动电电位,从而增大粒子之间的静电排斥,破坏了水泥粒子的絮凝结构。
(3)吸附在粒子表面的外加剂形成熔剂化膜,阻止凝聚结构的形成。
(4)由于在水泥粒子表面形成吸附层,产生对水泥初期水化的抑制作用,提高了游离水和水泥浆的流动性。
(5)引入稳定均匀的微小气泡,减少水泥粒子之间的摩擦,以提高水泥浆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水泥分散体系是固要液分散体系,同时伴随着水泥水化过程和相变过程,随着水化的进行,液体量减少,固相量增大,逐渐失去流动性,在运输及泵运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满足施工要求。
水泥的持水量和水化速度是决定用水量及经时损失的主要因素,同时构成了各厂家水泥的特点,有些适应性好,有的较差。
水泥用水量可在水泥生产中适当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即助磨剂)加以解决。
2坍落度及经时损失
坍落度6cm~8cm的基准混凝土,掺外加剂后可得到坍落度为20cm~22cm的流态混凝土,配置基准混凝土时,用水量越小越好,水灰比低,混凝土强度越高。
现原则上要求每立方混凝土用水量控制在185kg内,各水泥厂用水量相差较大,这与水泥熟料、混合材种类及水泥细度有很大关系,用水量低的水泥混凝土强度较好。
新配混凝土随时间的延长,坍落度逐渐减小,最终失去流动性,其损失的速度取决于外加剂的品种、拌和温度及水泥的早期硬化特性。
坍落度及经时损失机理主要是水泥水化反应所引起的物理凝聚现象,在这里只谈一谈水泥的水化影响。
水泥的水化速度影响有矿物组成及水泥细度,其矿物还取决于矿物晶形及组成,结晶完整水化速度较慢,对外加剂的适应性相对较好;矿物组成中铝酸三钙、铁铝酸四钙、水泥中碱含量及硅酸三钙影响较大,硅酸三钙水化速度最快,为控制水泥的初始凝结过程,水泥生产中石膏掺入量应与熟料中的硅酸三钙及碱含量相匹配,浆体中的铝酸盐、硫酸盐、钙离子比例合适,所形成的钙矾石沉淀在水泥颗粒的表面使硅酸三钙水化速度减慢,这样浆体在整个诱导期保持流动性。
由于流态化混凝土中所掺外加剂含有硫酸盐及碱,降低了水泥中SO32+的含量,影响矾石形成量不足,大量外加剂难以控制混凝土使用特征,我们称为欠硫化现象;另外水泥颗粒在20um内含量特别是3um以下颗粒水化速度较快,对初始用水量及经时损失影响较大。
3解决水泥对外加剂适宜性的措施
基于上述对混凝土工作特性影响,本文提出思路性措施,可根据本情况在实验基础上解决,高硅率配料的熟料各矿物组成较合理,解决途径主要从混合材种类及水泥颗粒组成着手;对低硅率配料的熟料融矿物相对较多,除了细度与混合材种类外,可考虑在水泥中加入表面活性剂、碳酸钠、硫酸纳及糖钙加以解决。
笔者通过外加剂适应性较差的水泥试验,其数据见表1、表2。
腾辉水泥采用湿法生产,用高细磨粉磨,硅酸三钙及颗粒控制较差,3um以下颗粒占20%,从实验看,有欠硫及水化快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混凝土使用特性能得到控制。
(1)控制熟料中的……
摘自《中国水泥》
关于水泥的细度
作者:
喇华璞单位:
同济大学材料工程系[2005-12-31]
关键字:
混凝土-细度
摘要:
有位混凝土专家访问新疆归来时对我说:
“你们水泥工作者强调水泥磨细一点早期强度高一点,这种观点不利于混凝土制备,新疆某大型预热器窑的工厂所产水泥有混凝土裂纹现象,而改用其它厂水泥问题小得多。
所以水泥早强不必太高,细度不必太细”。
在新的国家水泥检验方法开始执行,各厂纷纷开始注意细度之际,澄清这个问题非常必要。
尽管乔龄山同志在《水泥》2000年第1、2期上发表的文章中已有相当详细的叙述,我国的水泥离“太细”的程度也还很远,早期强度也并不高。
但鉴于上述混凝土专家的话,及我们水泥工作者自身也有许多工作要做,所以不避重复仍要赘言几句。
上面提到的新疆某大型厂生产的水泥存在混凝土开裂问题,不排除干旱大风地区对活性较高的水泥养护制度不适应的原因,也应考虑到用辊压机—球磨联合粉磨系统所产水泥颗粒级配不理想的原因,也不排除水泥中碱含量较高的因素。
当碱含量较高时为了提高28d强度而提高水泥比表面积致使早期强度很高的可能性也存在。
在我国水泥工业发展过程中,水泥界前辈黄大能同志一贯坚持水泥应磨得细一点以免浪费水泥熟料潜在的活性的观点;另一位前辈吴中伟同志在逝世前站在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大力提倡多掺磨细混合材,以少掺熟料,减少地球的温室效应并节约能源。
同时水泥磨得细一点,早期强度就高一点。
然而水泥工业的服务对象是混凝土行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考虑用户的困难和要求。
例如南粤某大型水泥粉磨厂,也是采用辊压机—球磨联合粉磨系统,当使用某种熟料时,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偏高,而用另一种熟料问题就小一点。
该厂正千方百计地进行试验研究。
所以水泥工作者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改了检验方法如何减少强度损失的数值而忽略了水泥的颗粒级配,在考虑提高熟料活性改变率值的同时忽略了燃烧器和冷却机的改造,以及忽略了针对不同活性熟料如何调整-粉磨系统的操作参数以得到较优化的水泥颗粒组成。
例如某厂将开路粉磨系统加了O—SEPA选粉机改成闭路系统后,水泥的比表面积仍不高(315m2/kg),特征粒径较粗(24µm左右),可以说水泥细度仍较粗,表示颗粒分布宽窄程度的n值高达1.27。
可以认为这种水泥的质量并不理想;而另一家水泥厂生产的水泥,经过对粉磨系统(立磨—球磨联合粉磨系统)的操作参数的调整,比表面积在350m2/kg时n值降低到1.06左右,特征粒径为16µm左右,不仅使用ISO方法检验的强度值降低不多,而且其标准稠度只有27%左右,是质量很好的水泥。
该公司设置了水泥配制站,根据用户需求,掺以不同配比的磨细矿渣和粉煤灰等混合材,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鉴于上述情况,建议各厂在执行新的水泥国家标准时,除了努力提高熟料活性,改变水泥细度外,重视水泥颗粒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尽量调整均匀性系数n值接近1.00在使用较新的节能型粉磨系统的工厂,可以考虑以分别粉磨混合材的方法,结合建立水泥配制站,根据用户需要掺以不同配比的磨细矿渣、粉煤灰、石灰石等,调节水泥性能以满足混凝土工程需求。
也可以(在混合材来源不足的条件下)生产不同比表面积的水泥,按不同比例搭配出厂。
同时建议设计院在窑磨系统设备选型时充分考虑水泥性能的优化问题,如采用适宜生产高活性熟料的窑型和强淬冷型冷却机,以及既节能而又容易控制水泥颗粒级配的粉磨系统。
总之,水泥技术工作者有许多工作要做,切不宜以为提高强度以适应新标准而简单地将水泥磨细一点就万事大吉了。
水泥公司最好建立混凝土试验室,以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水泥常识
作者:
单位:
[2003-3-18]
关键字:
贮藏-混凝土-崩塌
摘要:
1.水泥粉勿吸入过量以免影响健康。
若皮肤上沾染水泥粉或混凝土时,可用清水洗净。
2.水泥运送过程,袋装卡车应以不透水帆布紧密覆盖;散装卡车则应将车上进料口密封妥当,避免外界水气侵入影响水泥品质。
3.散装水泥为避免外界的水气侵入,运抵工地或预拌厂后应尽速使用。
4.袋装水泥运到工地或经销处时,应立即安放仓库内贮藏,维持干燥避免水气侵入,同时可以用栈板架起,并覆盖防水帆布或塑料布,严禁水泥与地面或仓库墙壁接触,储存期间以先进先出为使用原则。
5.水泥是为混凝土中产生强度之最主要物质,故混凝土中掺加速凝剂、缓凝剂、输气剂、减水剂等添加剂时,应充份了解其对混凝土之影响。
6.混凝土中水泥最佳用量及其它材料配比应由试拌决定,并配合工程所使用之水质、添加剂、骨材、拌合设备等条件为之。
7.拌合水洁净、骨材之优劣、品管技术及现场施工技术均为影响水泥混凝土品质之重要因素。
8.使用炉灰、炉石粉之预拌厂应严控炉灰、炉石粉进库作业,避免进库错误。
9.混凝土中各种材料应均匀拌合,工地浇置混凝土前,应检查模板之坚实牢固,避免崩塌;浇置后注意养护,待混凝土强度确实安全无虞后才可拆模。
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
作者:
单位:
[2003-3-19]
关键字:
裂缝-侵蚀介质-混凝土
摘要:
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混凝土裂缝的处理
混凝土的裂缝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
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
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最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0.1mm。
近年来,许多国家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0.2mm。
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湿气及土中为0.3mm;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0.15mm。
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应用范围逐渐推广到更多的结构领域,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提高至C50。
在采用泵送条件下,其收缩与水化热大大增加,约束应力裂缝很难避免,张拉前开裂,张拉后又不闭合,裂缝控制的难度更加困难。
预应力结构裂缝允许宽度是严格的,预应力筋腐蚀属“应力腐蚀”并有可能脆性断裂,预兆性较小,裂缝扩展速度快。
裂缝深度h与结构厚度H的关系如下:
h≤0.1H表面裂缝;0.1H<h<0.5H浅层裂缝;0.5H≤h<1.0H纵深裂缝;h=H贯穿裂缝。
应当尽量避免贯穿性及纵深裂缝,如出现该种裂缝应采取化学灌浆处理来保证强度,即贯缝抗拉强度必须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
早期裂缝一般出现在一个月之内,中期裂缝约在6个月之内,其后1~2年或更长时间属于后期裂缝。
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
在修补裂缝前应全面考虑与之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仔细研究产生裂缝的原因,裂缝是否已经稳定,若仍处于发展过程,要估计该裂缝发展的最终状态。
调查的原则、普查、详查方法主要有:
裂缝的现状调查(裂缝类型和宽度);有无病害(漏水、钢筋锈蚀);产生裂缝的经过(发生时间和过程);设计书的检查;施工记录的检查;根据混凝土钻芯检查构件的强度、厚度;荷载调查;中性化试验;钢筋调查(钢筋位置、细筋数量及有无锈蚀);地基调查;混凝土分析;荷载试验;振动试验。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
1.表面处理法:
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
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
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2.填充法:
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作业简单,费用低。
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3.灌浆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
4.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
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
水泥的高性能化
作者:
樊粤明吴笑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广州,510640)[2003-2-26]
关键字:
高性能化-混凝土
摘要:
本文从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及降低同等级商品混凝土生产成本的要求出发,提出了水泥高性能化的含义及其应具有的特性。
并根据大量实验结果得出的水泥制备工艺条件、水泥颗粒分布、混合材等因素对水泥性能的影响及其与配制混凝土性能的关系,提出了现阶段水泥高性能化的判断方法,以及从熟料烧成工艺条件、水泥颗粒分布、混合材的优化等方面实现水泥高性能化的技术措施。
1前言
生产水泥的目的是满足各种混凝土建筑工程的需要。
国标中水泥按强度分等级,是为了满足混凝土建筑工程的基本物理性能要求。
从广东过去几十年混凝土材料的发展过程来看,上世纪80年代前,工程绝大部分使用低标号混凝土(C30以下)。
低标号混凝土对配制技术或配制材料的要求均较低,外加剂(减水剂)甚少用到混凝土工程。
在此情况下,无论是立窑水泥或湿法窑、干法窑烧制的转窑水泥,在配制混凝土时抗压强度差异不大。
即使今天,按此条件配制混凝土来进行对比,大部分的强度结果均有类似规律。
但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混凝土工程的大型化及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要求越来越多。
以广州近几年混凝土材料的设计、施工要求来看,出现了垂直高度300多米的泵送混凝土,高抛自流平(26m高度抛下、免振)等高工作性能的混凝土;C80高强混凝土,F5.0~6.0的高抗折、耐磨性好的道路混凝土;S20高抗渗、耐酸耐碱混凝土;低收缩抗开裂混凝土,广州新机场跑道的高强、抗冲击、耐磨、低收缩率混凝土;低水化热、高强度的大体积混凝土等等。
混凝土材料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数量日益增多。
为满足城市化及混凝土材料性能提高的要求,广东省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已有上百家,外加剂普遍使用,与外加剂相容性好的高标号水泥被首选、配制混凝土的粗细骨料质量要求及配制技术不断提高。
这些均是提高混凝土材料性能的措施及保证。
从混凝土材料的发展及配制技术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水泥高性能化的重要性。
简而言之,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
这促进了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为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及降低生产成本,又提出了水泥的高性能化。
它是混凝土高性能化及低成本生产混凝土的基础。
目前广州市绝大部分重点工程、尤其是对混凝土性能要求较高的工程所用水泥均为省内几家大水泥厂提供,这主要是由水泥性能决定的。
立窑、湿法窑、新型干法窑厂家若能不断改善生产工艺条件,优化工艺参数,提高水泥性能,实现或部分实现水泥的高性能化,可在成本相差不大的条件下生产出性能更优越的水泥,使其配制相同等级混凝土的成本更低、性能更好,水泥产品市场竞争力更强。
2水泥高性能化的含义
目前水泥生产厂家对水泥的高性能化认识不全面。
在我国水泥与混凝土分属于两个行业,生产水泥的技术人员不了解混凝土技术及进展,更不懂得如何使水泥的性能与配制混凝土技术相适应,往往将高标号、高比表面积的水泥认为是优质水泥的唯一标准,结果出现了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差,配制大体积混凝土时温度应力大、收缩大及耐久性差等问题。
本文认为:
水泥性能的优劣必须从水泥在混凝土中的使用性能及效果来衡量。
水泥的高性能化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1)是用现代先进技术生产的可大幅度提高各项物理性能的水泥。
(2)可满足混凝土性能的不同要求,显著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更有利于实现混凝土的高性能化。
(3)在配制混凝土时,能够用最少的水泥用量来达到高性能混凝土目标。
国标GB175-1999中已对各等级的水泥物理性能作了要求及规定。
但要使水泥在配制混凝土,尤其是配制高性能混凝土时体现出更优良的性能,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水泥的标准稠度要低。
这对减少配制混凝土时的需水量,提高混凝土性能有利。
(2)水泥胶砂的抗折、抗压强度高。
这与所配制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生产成本直接相关。
(3)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好。
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的好坏决定了配制混凝土时的需水量、塌落度经时损失、外加剂掺量等,直接影响着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生产成本。
这是水泥高性能化中最重要的性能之一。
(4)水泥配制砂浆和混凝土时泌水率小、水化热低、化学收缩值较小。
这对所配制混凝土的耐久性、体积稳定性有直接关系。
从现阶段认识来看,水泥的高性能化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配制混凝土时需水量低、流动性好、与外加剂(高效减水剂)有较好的相容性;具有较高的胶砂强度,在配制混凝土时,能减少水泥用量,增大矿物掺合料用量,实现混凝土的绿色化;水泥的颗粒分布合理,使之更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耐久性能。
3影响水泥高性能化的主要因素
针对水泥高性能化的要求,我们研究了熟料烧成工艺条件(熟料的矿物组成、煅烧温度、烧成速度、冷却制度)、水泥颗粒分布、混合材种类等因素的影响,分述如下:
3.1、熟料矿物组成的影响
C3S水化速度快,早后期强度高;C2S水化速度慢,水化热低,对28天以后强度增长有利;C3S与C2S矿物总量越高,水泥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越好。
C3A与C4AF为熔剂矿物,C3A需水量与水化热最大,凝结硬化快,对早期强度较有利,但水化产物稳定性较差,硬化浆体强度不高,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耐久性能不利。
从与外加剂相容性的研究结果来看,C3A吸附减水剂能力最强,其次是C4AF,C3S与C2S对减水剂的吸附较少[1]。
一般来说熟料硅酸率越高,越有利于提高水泥的力学性能及其与外加剂的相容性。
但由于熟料矿物吸附减水剂的能力还受矿物的固溶量、结晶状态等因素影响,故不可单从率值的大小来判断水泥性能的优劣。
若熟料烧成率较高,硅酸盐矿物含量较多,A矿晶体发育良好,大小适中,晶形较好,f-CaO含量低时,水泥的力学性能及与外加剂的相容性就较好。
3.2、熟料的烧成温度及烧成速度的影响
高温烧成的熟料与低温烧成的熟料表现出的性能不同。
高温快烧的熟料,硅酸盐矿物固溶较多其他组分(如C3S固溶Al2O3、Fe2O3、MgO等形成A矿)。
这增加了A矿的含量及内能,提高了水化活性,并使C3A与C4AF含量减少。
其固溶量随温度的升高及烧成速度的加快而增大。
故高温快烧的熟料,A矿发育良好,尺寸适中,边棱清晰,水泥浆体强度较高,与外加剂相容性好。
低温烧成的熟料,硅酸盐矿物活性较差,胶砂强度较低。
并且由于C3S固溶Al2O3、Fe2O3减少,熟料矿物中析晶出来C3A、C4AF较多,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大,与外加剂相容性差。
3.3、冷却制度的影响
熟料在较高温度范围(1450~1200℃)的快速冷却,有利于A矿保持良好的晶形,减少C2S粉化,硅酸盐矿物活性较高;溶剂矿物多以玻璃体存在,大量减少C3A和C4AF的析晶。
因而快冷熟料,即使C3A、C4AF计算含量较高,由于大部分以玻璃体存在,所磨制的水泥仍与外加剂相容性好,凝结时间正常,水泥强度较高。
慢速冷却时,熟料中β-C2S转变为γ-C2S,矿物活性降低,C3A、C4AF大量析晶,磨制的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差。
3.4、水泥的颗粒分布与形状的影响
水泥中4~30um的颗粒对强度增长贡献最大,大于60um的颗粒对强度基本不起作用,小于3um的颗粒对减少泌水、缩短凝结时间、提高1天强度有利。
水泥颗粒分布集中,颗粒堆积的空隙率大,水泥标准稠度大,凝结时间长,1天强度低,与外加剂的相容性也较差,反之亦然。
故较佳的颗粒分布是水泥颗粒较分散,使之在浆体中能达到最紧密堆积,若颗粒分布都集中在4~30um,则水泥的力学性能得以更充分地发挥,与外加剂相容性也较好[7]。
此外,水泥的比表面积大小要适当,比表面积过大,细颗粒含量过多,易造成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增大,配制混凝土时需水量增大,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变差等问题。
反之,水泥比表面积过小,凝结时间延长,早期强度低,易造成较严重的泌水现象。
水泥颗粒的球形度对水泥的流变性能影响较大,球形度高的颗粒流动性能好,对减少配制混凝土时的需水量、改善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均有利。
但目前国内生产设备尚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3.5、混合材的影响
混合材种类及掺量对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与外加剂的相容性及配制混凝土时的需水量影响较大。
在水泥中掺入大量轻烧态的火山灰质混合材,会严重破坏水泥各方面的使用性能,应引起重视,并严加限制。
经研究表明矿渣、石灰石、较优质的粉煤灰等材料做混合材对水泥的使用性能、与外加剂的相容性、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影响较少。
此外,水泥中石膏的品种及掺量、碱含量、含碳量等对水泥的高性能化也有影响。
4、实现水泥高性能化的主要途径
4.1、优化熟料的矿物组成、烧成温度、速度及冷却速度
熟料矿物组成要根据工业窑炉的预烧及烧成能力来设定。
对大型预分解窑,可选用较高的硅酸率、铝氧率和适中的饱和系数,这样有利于提高熟料的烧成温度。
在新型干法窑系统中,由于物料预烧好,烧成温度高,烧成速度快(提高窑的快转率),冷却速度快(窑内冷却带短,选用新型冷却机),可形成较多的硅酸盐矿物和玻璃体,C3A、C4AF大部分固溶于A矿及形成玻璃体。
这种熟料磨制的水泥性能优良。
受湿法窑的预烧能力及热力强度的限制,配料的硅酸率难与预分解窑相比,但也应尽量提高硅酸率(如n=2.3左右),一般来说湿法窑窑内冷却带较长,烧成温度、速度及冷却速度均不及预分解窑,故铝氧率不宜过高。
立窑厂的配料应尽量提高烧成温度和硅酸率,但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以与预分解窑、湿法窑相比,并且立窑煅烧的不均匀性及熟料冷却速度较慢,故立窑水泥与外加剂的相容性一般较差。
4.2、优化水泥的颗粒分布
对比实验证明,水泥颗粒的连续级配及紧密堆积;增加30um以下的颗粒含量;控制适宜的水泥比表面积;是优化水泥颗粒分布的三个目标值。
这对于减小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减少配制混凝土的需水量,改善与外加剂的相容性,提高水泥、混凝土的强度及混凝土耐久性均有利。
初步的对比结果表明:
开流粉磨系统磨制的水泥(比表面积在360~390m2/kg)更有利于性能的最优化。
若考虑系统的节能或水泥颗粒分布的可调性,实现最优化等因素,应选用哪种粉磨系统及设备磨制水泥尚需进一步对比研究。
水泥颗粒的球形化无疑对水泥性能有利,但国内目前难以实现。
4.3、混合材的优化
从水泥的高性能化考虑,水泥中应少掺或不掺混合材。
混合材的加入会降低水泥的胶砂强度及与外加剂的相容性。
混合材宜采用掺合料形式在配制混凝土时,根据混凝土性能的需要酌情加入。
高性能水泥若要掺加混合材,应选择矿渣、石灰石、优质粉煤灰等材料,掺量不宜过多。
4.4、熟料配方、水泥颗粒分布的设定还应尽量考虑降低水泥水化热、泌水率、收缩等性能。
参考文献:
1、ShunsukeHanehara,KazuoYamadaInteractionbetweencementandchemicaladmixturefromthepointofcementhydration,absorptionbehaviourofadmixture,andpasterheologyCementandconcreteresearch1999Vol.291159~1165
2、王善拔,阮国超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混凝土 有关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