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4926241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21.24KB
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45.0分)
1.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
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
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
这一结局说明( )
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B.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D.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答案】C
【解析】A项错误,不管是哪个儿子当太子都体现了家国一体。
排除。
B项说法本身错误,明朝时皇帝专制进一步强化。
排除。
由“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
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说明朝臣还是深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的,也就是传统体制影响了朝堂的秩序。
故C正确。
D项中的“民主思想”与材料无关。
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
国本之争。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2.《全球通史》中指出:
“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
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
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
A.对后来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是君主专制的体现
【答案】A
【解析】材料“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主要讲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主要作用是对于民族统一性的巩固作用,故A正确。
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C项是其影响,但不是深远影响,故排除。
统一文字和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
故选:
A。
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
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3.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 )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
需要掌握秦朝的统一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明太祖废永相后的事实表明:
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
由此可知,明初( )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答案】A
【解析】“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指废除丞相和设立内阁制度,导致以前中枢机构得以破坏,A正确;
皇权至高无上,不是制约,B错误;
内阁参与决策不是合法化,C错误;
丞相制度已经废除,D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
本题考查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查了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小麦在史前时代即传入我国,但直到汉代才开始大规模种植。
从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看,其原因可能是当时( )
A.发明了开沟和播种相结合的耧车B.普遍采用了保苗抗旱的代田之法
C.出现了耕耙耱相结合的耕作技术D.兴修了一大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
【答案】D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一大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有利于农业灌溉,促进小麦的种植,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应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需要掌握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对农业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和对材料的解读,结合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对农业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对农业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南方
北方
南京
浙江
福建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广
广东
北京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7
26
11
9
2
22
12
5
17
13
5
11
2
114
48
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大大超过北方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明代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答案】C
【解析】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大大超过北方是表象,排除;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注意题干“实质问题”,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反映了南方人士居多,实质反映了自从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C项符合题意;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对材料解读错误,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是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从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的。
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的最为突出(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时期、宋金对峙时期等等)。
③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经济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说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注意准确把握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和影响。
7.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最正确的是( )
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
时间
人口户数
官民田地山塘
夏税米
农桑丝
折绢
秋粮米
弘治年间
(1488-1505)
148.7万户
399270顷
13亩余
86600
石余
3970
斤余
3175
匹余
2560270
石余
嘉靖年间
(1522)
130.3万户
398566顷
35亩余
82965
石余
4264
斤余
3411
匹余
2576888
石余
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
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
D.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A项正确;
B.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经济数据变化非常小,所以,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错误;
C.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经济数据变化非常小,所以,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说法都是错误的。
数据只说了江西的数据,不是全国的;
D.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说法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小农经济。
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
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
由于沉着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本题考查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对图表信息的分析能力。
8.明朝后期史书有这样的记载:
“中州沃土,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
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快
C.棉花已经广泛种植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尽归商贩”、“率从贸易”体现农产品以及生活用品与商业联系,说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不是本质,应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
需要掌握明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解题的关键是对“尽归商贩”、“率从贸易”的分析理解,注意限定信息“本质”。
本题考查对明朝商业发展的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9.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
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
以下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B.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
C.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D.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定窑在北宋是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由此可知,定窑的兴衰受当时的社会局势影响,故C项正确。
唐朝以前就有了制瓷技术,故A项错误。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D项不全面,应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制瓷技术。
需要掌握影响制瓷业发展的因素。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影响制瓷业发展的因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0.(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
“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这些举措说明( )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B.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宋朝对减轻商税和放松对商业的限制,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中措施的影响,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应排除。
B项不是主要影响,应排除。
历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
需要掌握宋朝对商业的政策及其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宋朝对商业的政策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
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商品经济显著发展。
地主不再完全依靠土地获得财富,所以出现了“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的现象。
故选:
A。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切入,结合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适中。
12.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
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
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
“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
A.徽商唯利是图的本性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走官商结合之路D.徽商虚伪的反映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要求结合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正确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的特征和影响,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答】
A.徽州朝奉实际上体现了商人和官府的联系,反映不出徽商唯利是图的特点,故A错误。
B.由于官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所以商人为了获得商业上的发展,需要在政治上迎合统治者的要求,所以才会出现徽州朝奉,故B正确。
C.官商勾结之路是表面现象,故C错误。
D.徽商的虚伪是错误的,也只是表面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13.公元前5世纪前后,思想话语的承负者与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分离,……思想与权威的疏离无疑正好造就了思想者,当他们无需围绕着政治、军事进行实用性的阐释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于是士阶层崛起和独立。
他们的“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的结果是( )
A.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重农抑商D.民间私学发展
【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公元前5世纪前后”、“于是士阶层崛起和独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前后,由于士阶层的崛起,导致了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B.商人的地位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C.重农抑商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C.民间私学发展是“士”阶层兴起的背景之一,这与题意不符。
故选:
A。
解答本题的依据是把握主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公元前5世纪前后”、“于是士阶层崛起和独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4.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 担者。
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 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
下列解释 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
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
B.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C.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
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故C正确;
A、B、D项和材料表达的主旨思想无关,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儒家除了提出一整套的治国理念外,还特别注重人的修养。
此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
此外,儒家思想在每一个阶段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15.费正清先生说:
“朝贡制度是儒家主张用于对外事务的一种办法,根据他们的主张,中国君主行使政治权力是有伦理依据的,正如仁君之能以德感召中国人民一样,他也必然会吸引外化的夷狄到中国的朝廷上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今天的外交不应该借鉴朝贡制度中的做法
B.朝贡制度中的伦理性因素要多于军事因素
C.有利于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与现代西方的强权政治相似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正如仁君之能以德感召”“吸引外化的夷狄到中国”,明显体现是受到儒家思想中的伦理依据影响,强调的是经德感化,而不是军事征服,故B正确;
朝贡制度强调以德感化,实行自愿的和平往来,带有尊重各国的自主色彩,而不是带有强权政治色彩,值得今天外交借鉴,故AD排除;
儒家的“大一统”主要强调汉族为主,不包括“夷狄”,故C项不符材料内容,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治国,影响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社会各方面。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16.宋代之前儒家经典主要是指“五经,”宋代以后“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
其原因主要在于( )
A.社会主流思想演变B.政府选官的需要
C.社会经济迅速发展D.八股取士的实施
【答案】A
【解析】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故A正确;
BC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故D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
宋代以后“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17.“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己,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
A.孟子的“仁政”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可知是经世致用思想,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故ABC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
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
《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
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
经国济民;“用”为:
尽其所用。
《辞海》的解释为:
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
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18.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的传播,从内容来看是相差无几的,从形式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
下列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的是( )
A.君权神授 皇权至上B.推崇理学 剪除异端
C.忠孝伦理 家国同构D.先富后教 开明统治
【答案】B
【解析】A项“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不符合题意;
B项推崇理学,剪除异端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符合题意;
C项忠孝伦理是汉代时期出现了,不符合题意;
D项先富后教是孔子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答此题需要学生了解明清政治文化的特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政治文化特点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9.如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
据此推知,我国古代( )
学科
地理
医学
数学
物理
天文
比重
17.80%
23.80%
16.70%
3.40%
22.90%
学科
生物
农学
化学
工程
技术
比重
8.90%
8.50%
3.80%
11.90%
15.70%
A.科学成就数量巨大B.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我国的天文、数学、农学等占据主导地位,而物理、化学等占的比例较小,说明我国古代的科技以传统的科技为主,故D项正确。
题干只是反映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比例,不能得出科学成就数量巨大,故A项错误。
材料中未涉及从事科技研究人员的多少,故B项错误。
根据图表可以看出材料中未说明我国科技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故C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以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为内容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解读表格,分析理解,注意表格中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需要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表现的掌握。
20.《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
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答案】A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根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乾隆时期仍然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
读书入仕与材料现象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故A项错误。
当时西方近代科技已经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中国的古代科技已经走到尾声而且近代科技没有发展起来,故C项错误。
文化专制不是根源,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
需要掌握中西方科技发展差异的原因。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注意限定信息“根源”,结合中西方经济的差异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
考查对中西方科技发展差异的原因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在他们整个历史上享有同一种族和同一文化,在古典时期,这种同一性如我们将看到的,得到进一步加强,因为中国人统一了文字,它使操各种极为不同的方言的人能互相交往。
”该材料主要说明( )
A.汉字对中国统一的作用B.汉字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中国文明的统一、连续D.汉字对人们生活的作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因为中国人统一了文字,它使操各种极为不同的方言的人能互相交往“可以看出材料主要说明汉字对中国统一的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演变。
汉字经过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宁夏银川 一中 高二上 学期 期末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