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路基设计说明.docx
- 文档编号:4922197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5.77KB
道路路基设计说明.docx
《道路路基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路基设计说明.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路基设计说明
4.1路基设计
路基设计分为一般路基设计和特殊路基设计,一般路基设计包括路基最小填土高度确定、填方和挖方路基要素;特殊路基包括软弱土路基设计、填石路基设计及起点块村营枢纽互通长济高速主线拼宽设计
4.1.1一般路基设计
4.1.1.1路基最小填筑高度确定
丘陵、山区地下水位较深、施工中应根据开挖出现露的裂隙水情况相应设置碎石排水盲沟等设施,及时排除影响路基稳定的自由水;平原区路段,地下水位在地表以下3m以上,一般填方路段土基处于中湿状态,低填路段,通过采用路床换填砂砾石措施,确保土基不低于中湿状态;加强路基排水设计,保证临时积水尽快排离路基,确保路基稳定、耐久。
4.1.1.2填方路基边坡、护坡道、边沟、占地
1,填方路堤:
当路基填高H≤10m时,边坡坡率为1:
1.5;
2,当10m<H≤20m时,在10m处变坡,不设平台,上部10m坡率为1:
1.5,其下边坡坡率为1:
1.75;
3,当20m<H≤24m时,在10m处变坡,上部10m坡率为1:
1.5,其下边坡坡率为1:
1.75,10m处设2m宽平台;
4,当H>24m时,在10m、20m处变坡,上部10m坡率为1:
1.5,其下10m坡率为1:
1.75,下部坡率为1:
2,在10m、20m变坡处设2m宽平台;
5,路堤边沟外缘1.5m以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
4.1.1.3挖方路基边坡、碎落台、边沟、占地
本项目沿线,挖方路段地质条件基本为花岗岩麻岩、石英砂岩及白云质灰岩,其表面风化程度较重。
为保证路基开挖后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坡率的取定根据岩石强度、风化等级、分级高度,参考临近项目相似地质条件下的稳定坡率,根据工程地质类比法进行确定。
本项目路堑坡率拟定原则如下:
1,当路堑深度H≤13m时,边坡坡率为1:
1.0;
2,当路堑深度13m<H≤23m时,第一级坡率为1:
0.75,第二级坡率为1:
1.0;
3,当路堑深度23m<H≤33m时,第一级坡率为1:
0.5,第二级坡率为1:
0.75,第三级坡率为1:
1.0;
4,当路堑深度33m<H≤43m时,第一级坡率为1:
0.5,第二级坡率为1:
0.75,第三级坡率为1:
0.75,第四级坡率为1:
1.0;
5,当路堑深度H>43m时,第一、二级坡率为1:
0.5,第三、四级坡率为1:
0.75,第五边坡坡率为1:
1.0;
具体路段坡率见路基横断面设计图。
碎落台宽度为2.0m。
不设截水沟路堑边坡坡顶外缘1.0m、设截水沟路堑边坡截水沟外缘1.0m以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
为尽量与自然环境融合,在路肩处、坡脚、碎落台处均采用圆弧处理。
4.1.2特殊路基设计
4.1.2.1填石路基
本项目部分路段基岩裸露,岩石风化程度为强~中~弱,部分路段路堑开挖以后可以就近作为路基填料。
4.1.2.1.1填石料的分类
根据石料饱和抗压强度指标,可将石料分为硬质岩石、中硬岩石、软质岩石,具体见下表。
岩石类型
硬质岩石
中硬岩石
软质岩石
单轴饱和抗压强度(mpa)
≥60
30~60
5~30
4.1.2.1.2填石路基边坡
填石路基边坡与填土边坡坡率保持一致。
4.1.2.2高填深挖路基
4.1.2.2.1高填深挖路堤
本项目高填深挖路段共2段,设计中对高填方路堤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路堤施工前,应先将坡脚基岩顶面覆盖的土层全部清除,为了保证高路堤的稳定性及减少路堤堤身的不均匀沉降,一级平台以上采用碎石土填筑,在石料丰富的路段,一级平台以下采用中硬岩或硬质填料岩石填筑,要求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填石路堤的填筑要求及质量要求按《一般路基设计图》中填石路堤的要求执行,空隙内应灌入石渣、石削、粗砂使空隙填满,并尽量将粒径较大的块石填筑于下路堤。
(2)为减少高路堤的不均匀沉降和工后沉降变形,路基除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外,每填高6.0m后再用夯击能2000KN·m/m2的夯机增强补压。
(3)施工中应注意观测路堤填筑过程中以及运营区间的动态变形,对路堤实行动态监控,布置稳定和沉降观测设施。
高填方路基主要处理措施一览表
序号
起讫桩号
最大填高
(m)
地质概况
主要处治措施
1
K39+990
~
K40+410
31.1
地基岩石主要为块石,碎石、灰岩层。
受地形及成因影响,承载力基本允许值较高,且厚度大,层位相对稳定,满足该填方段承载力及沉降要求,清除表层腐殖土后可直接作为路堤的基础持力层。
每填筑6.0m强夯一次
2
K41+450
~
K41+550
24.9
地基岩石主要为块石,碎石、灰岩层。
受地形及成因影响,承载力基本允许值较高,且厚度大,层位相对稳定,满足该填方段承载力及沉降要求,清除表层腐殖土后可直接作为路堤的基础持力层。
每填筑6.0m强夯一次
LK41+449
~
LK41+550
3
K44+135
~
K44+300
43
长度165m,强夯补强面积79076m2,片石码砌11423m3.
每填筑6.0m强夯一次
4.1.2.2.2深挖方路基
(1)深挖方边坡加固原则
深挖高边坡加固工程设计原则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以稳定为本,加固为主,排水防护并重,并尽量考虑绿化环保、恢复自然景观等多种因素综合处理,确保施工中的临时稳定和通车后的长期稳定。
边坡稳定的计算主要是抓住抗滑力和下滑力这对主要矛盾,当边坡稳定计算安全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就应该进行处理,处理方案遵循“先表层后深部,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分别依次采用放缓坡率、锚杆框架梁或上述方案综合处理。
对稳定的岩质坡面原则上不采取加固处理措施。
考虑全线工程的景观一致,设计中坡形采用台阶式,条件允许时,坡面尽量绿化、美化环境。
施工中应加强观测,对已采用特殊加固处理的边坡必须布设观测点。
(2)高边坡分析
本项目深挖方路基共处11处,均为石质挖方路基,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根据岩层产状及岩石节理裂隙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计算,路堑安全稳定系数按1.25~1.3控制。
具体边坡高度就主要支挡加固措施见下表。
高填方路基主要处理措施一览表
序号
起讫桩号
侧别
最大边坡高度
(m)
主要支挡加固措施
备注
1
K38+360
~
K38+860
左
54.2
锚杆式砼格室和主动防护网
2
K39+740
~
K39+990
左
42.1
锚杆式砼格室和主动防护网
3
K40+560
~
K40+925
左
46
锚杆式砼格室和主动防护网
4
K41+570
~
K41+680
右
40.7
锚杆式砼格室和主动防护网
5
K41+680
~
K41+880
右
55.8
锚杆式砼格室和主动防护网
6
K45+710
~
K46+220
右
41.3
锚杆式砼格室和主动防护网
7
LK41+550
~
LK41+650
左
37.5
锚杆式砼格室和主动防护网
8
LK41+650
~
LK41+830
左
41.4
锚杆式砼格室和主动防护网
9
AK00+400
~
AK00+580
右
48.5
锚杆式砼格室和主动防护网
新庄枢纽
10
BK00+700
~
BK01+160
左
50
锚杆式砼格室和主动防护网
11
BK00+820
~
BK01+262
右
54.5
锚杆式砼格室和主动防护网
(3)贯穿动态设计理念
由于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及勘察手段的局限性,高边坡的施工方法、边坡防护措施等应根据施工揭露的地质情况、路堑动态施工过程中边坡观测情况,按照信息化设计原则进行调整和修改。
4.2路基处理
4.2.1一般路基处理
4.2.1.1基底处治
路基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木丛等均应在施工前砍伐和移植清理,砍伐的树木应移植于路基用地之外,进行妥善处理;路堤修筑范围内,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砂性土回填,并按规定进行压实;原地基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理种植土、草皮等,清除厚度一般为20cm,平整后按规定要求压实,压实厚度按10cm考虑;当原地面横坡缓于1:
5时,在清除地表草皮、腐殖土后,可直接在天然地面上修筑路堤;地面坡度为1:
5~1:
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
当岩基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予保留。
4.2.1.2水井及溶洞处理
本项目沿线分布有土井、机井及少量溶洞。
对于土井、机井,可采用灌砂法处理,对少量溶洞,当空间较小时可采用灌砂法处理,当溶洞较大时,可采用干砌片石处理。
4.2.1.3路基填挖交界处理
(1)填挖交界处一般应采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碎石土填筑,当挖方区为强度较高的石质时,采用填石路堤。
(2)为避免填挖交界处路基不均匀沉降过大造成路面拉裂破坏,应在路面底以下铺设2层三向聚酯土工格栅。
(3)当填挖交界处为土质时,挖方区路床范围土质应挖除做换填处理。
(4)为避免孔隙水或基岩裂隙水渗入填方区软化路堤,纵向或横向填挖交界处酌情设置纵向、横向排水盲沟,于适当位置引出。
4.2.1.4陡坡路基设计
对于坡率陡于1:
2.5的陡坡路堤,除对原地面开挖台阶并设置三向聚酯土工格栅外,还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以及路基稳定性计算,对不满足稳定要求的在路基坡脚处适当设置护脚、支挡结构物等防滑措施。
4.2.1.5桥涵台背处理
为减少路基在结构物两侧产生不均匀沉降,减轻跳车现象,提高车辆行驶舒适性,桥梁和涵洞(通道)两侧均应采用碎石土和砂砾石等透水材料填筑,压实度应不小于96%。
本项目平原区路段桥梁涵洞(通道)两侧均采用砂砾石填筑,山岭重丘区路段桥梁涵洞(通道)两侧采用石质挖方路段的弃方进行填筑。
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cm。
4.2特殊路基处理
本项目特殊路性岩石主要软弱土。
4.2.1软弱土
对软弱土路段,选择合理的工后沉降观测或差异沉降指标,确保新建路段的工后沉降满足规范要求,保证新建路基密实、稳定、耐久。
4.2.2工后沉降指标
新建路段的工后沉降设计指标如下表所示:
部位
桥头
涵洞、通道台背
一般路基
工后沉降指标(cm)
10
20
30
涵洞通道控制指标:
涵洞通道要求的承载力为目标,使涵洞、通道及台背路基变形协调。
当涵洞、通道的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用换填、水泥搅拌桩等地基处理方式。
4.2.2.3地基处理
竣工图设计阶段,依据桥头地质钻孔资料和路基填土高度,结合本段施工工期安排,对每一座桥头路段进行稳定和沉降计算、分析,以满足工后沉降为控制目标,确定地基处理方式及地基处理的桩长、桩间距等。
对桥头路段,经过计算,若路基工后沉降量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路段,采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
对采用复合地基处理的路段,桩长一般为6~9m,桩间距1.3~1.5m,桩径均为50cm。
水泥搅拌桩水泥采用3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用量根据抗压强度试验进一步确定,水泥搅拌桩采用湿喷法进行施工。
4.2.2.4水泥搅拌桩施工程序和工艺
浆喷桩除固化剂采用水泥浆液外,还需加外掺剂(如木质素和生石膏等,用量大约分别为水泥用量的0.2%和2.0%,起减水作用和提高水泥强度作用)。
水泥浆制备必须有充分的时间,需4分钟以上,以保证水泥浆液搅拌的均应和水泥的活化。
水灰比的配置应根据试桩的参数确定,一般为0.4±,浆液进入喷浆池中必须随时搅拌以保证浆液不离析。
施工结束时,水泥浆液必须全部用完。
成桩试验
施工前必须进行成桩试验,根据地层、地质情况确定复喷范围,成桩工艺性试验桩数不宜少于5根。
根据试桩确定满足设计喷入量的各种技术参数,确定搅拌的均匀性,掌握下钻的提升阻力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技术措施。
室内配方试验
施工实际使用的固化剂和外掺剂,必须通过室内试验的检验,符合要求后才能使用。
施工操作步骤
施工前必须清除地面以下的一切障碍物,局部不平整的回填素土进行压实,清表碾压后压实度不低于90%。
a.机械就位;
b.预搅下钻,速度≤1.0m/min;
c.到达硬层后提前喷浆,间歇一定时间后再提升钻具,速度≤0.8m/min,确保底部有足够的灰量;
d.喷浆搅拌提升至整平高程下0.25m处停喷;
e.重复搅拌下沉;
f.重复搅拌提升至整平高程下0.25m;
g.当搅拌发生空洞或意外事故(如停电、灰管堵塞等)影响桩身质量,钻具提升后应立即会同素土,重新进行喷浆复搅,在12h内补救,搭接长度不小于1m;
h.关闭搅拌机械;
i.移位。
注意事项
a.桩机必须配备喷入计量装置,严禁无喷入计量装置的桩机投入使用,并记录水泥的瞬时喷入量和累计喷入量;
b.严格控制喷浆标高和停浆标高,不得中断喷浆,确保桩体长度;严禁在尚未喷浆的情况下进行钻杆提升作业;
c.施工中发现喷浆量不足,实行整桩复打,复打的喷浆量仍然不小于设计用量;
d.为保证成桩质量,应在湿喷桩的全长范围内进行复搅;当施工中遇到停电、机械原因中断喷浆时,应在12h内复搅复喷,保证二次复搅复喷搭接长度不小于1m;
e.桩身施工时,应采用中、低速档钻进(或提升),切勿采用高速档快速钻进(或快速提升)。
质量检验
a.成桩28d进行全桩长度取芯试验,将桩体三等分段各取芯样一个,抽检频率为3%,取芯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强度不低于0.7MPa。
b.水泥搅拌桩施工注意事项及施工质量标准按照《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D31-02-2013)执行。
4.3部分材料技术要求
反滤土工布:
土工布采用裂膜丝机织无纺土工布,土工布单位容量不小于240g/m2,撕裂强度≥410N。
防渗土工布:
采用两布一膜型,膜厚0.3mm,耐净水压值不小于0.6MPa,单位面积质量为550g/m2,断裂强度不小于8.0KN/m,CBR顶破强力不小于1.6KN,撕裂强度≥0.28KN。
布重为350g/m2左右,膜重200g/m2左右。
土工格栅;采用聚丙烯土工格栅,土工格栅应采用整体性和耐久性好、强度高、变形小的三相土工格栅,用于生产土工格栅的材料全部采用全部新的原始粒料,严禁采用粉状和再造颗粒原料,且炭黑含量不小于2.0%;质控抗拉模量≥185KN/m;质控抗拉模量是在三各方向(纵向0°,横向90°及60°)上按照标准进行拉伸试验,对应于2%应变的割线模量。
5、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的说明
5.1路基压实度
5.1.1填土路基压实度
压实度根据现场试验确定松铺厚度、平整度、最佳含水量,最大松铺厚度不应超过30cm,路基压实度与符合以下要求:
路基压实度指标(重型)
项目分类
路床底面以下深度(cm)
压实度(%)
填
方
路
基
上路床
0~30
≥96
下路床
30~120
≥96
上路堤
120~190
≥94
下路堤
>190
≥93
零填及路堑路床
0~120
≥96
注:
1)表中压实度数值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
2)为保证土路肩的稳定,土路肩培土的压实度要求≥90%。
5.1.2填石路基压实度要求
不同强度的石料,以不同的孔隙率作为压实控制指标。
填石路堤上、下路堤压实度质量标准
分区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
(m)
硬质石料孔隙率
(%)
硬质石料孔隙率
(%)
硬质石料孔隙率
(%)
上路堤
1.2~1.9
≤23
≤22
≤20
下路堤
≥1.9
≤25
≤24
≤22
5.2路基填料
本项目跨越多种地质类型,岩石多种多样,粉质黏土、砂砾石及各种风化层度不同的软质岩及硬质岩等。
经过对土质取样试验,实验结果显示,素土的CBR值在4.9%左右,路基填料不满足规范规定对路床填料的要求,需掺加一定的石灰进行改良。
由于本项目路线附近洪洲乡有丰富的砂砾石,经集中取土掺灰与远运砂砾石进行经济对比,参与洪洲乡砂砾石仍有一定的经济性,且采用砂砾石对填筑路床对周边自然环境污染较小,因此本项目路床1.2m采用远运砂砾石进行填筑。
为保证路堤路床填料均匀、密实、强度高,减少路基的不匀沉降
路基填筑时不同的填料应分层填筑,每一层填料应一致,不得使用淤泥、腐殖土,或含杂草、树根等含水饱和的湿土,透水不良的土应控制其含水率在最佳含水率±2%之内,路床顶面横坡应于路拱横坡一致。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要求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填料最大粒径(mm)
高速公路
填
方
路
基
上路床
0~30
8
100
下路床
30~120
5
100
上路堤
120~190
4
150
下路堤
>190
3
150
零填及路堑路床
0~30
8
100
30~120
5
100
填石路基的主要目的是为充分利用隧道弃渣和挖石方,填石路基严格按规范规定执行。
填石路堤上、下路堤填筑标准
项目分类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
硬质石材摊铺厚度(mm)
中硬石材摊铺厚度(mm)
软质石材摊铺厚度(mm)
上路堤
120~190
≤400
≤400
≤300
下路堤
>190
≤600
≤500
≤400
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宜采用孔隙率和压实沉降差或施工参数(压实功率、压实速度、压实遍数、铺筑层厚度等)联合控制。
当废方较多时,为减少废方对环境的影响,在占地为山地的情况下,填石路基边坡坡率可适当放缓。
为保证路堤路床填料均匀、密实、强度高,减少路基的不匀沉降,填石只用于上下路堤填筑,且填石路堤的最大粒径小于层厚的2/3.填石路堤顶部最后一层填石料的铺筑层度不得大于40cm,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50mm,其中小于5mm的细粒料含量不得小于30%,且铺筑层表面应无明显孔隙、空洞。
填石路堤的路床上部0~20cm填级配碎石,粒径与技术要求必须符合有关规定,路床中部20~50cm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0cm,路床下部50~120cm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20cm。
6、路基支挡、加固及防护工程设计说明
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质及筑路材料分布情况,采取工程防护与植物植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止路基病害,确保路基稳定,并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做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6.1填方路基边坡
(1)填土高度≤5m的路段,路面路侧设砼拦水带的集中排水方式,边坡采用植草+灌木的防护形式。
(2)路段高度>5m时,路面亦采用集中排水的方式,边坡采用M7.5浆砌片石拱形骨架内植草+灌木防护。
(3)高填方填石路基路段,边坡采用片石码砌,不进行任何防护。
(4)土路肩、护坡道均采用植草+灌木的防护形式。
6.2挖方路基边坡
(1)一般土质或强风化岩质路堑边坡
当路堑高度H≤5m,边坡采用植草+灌木防护。
当路堑高度5<H≤10m时,采用M7.5浆砌片石拱形骨架内植草+灌木防护。
(2)石质路堑边坡
对风化程度较轻,有碎石块滚落可能,但边坡整体稳定的硬质岩路堑边坡,采用坡面挂SNS网防护,同时在碎落台上种植攀缘性植物防护绿化防护。
对岩质边坡存在滑塌、滑落的的路堑段,边坡采用锚杆式砼框架梁防护,同时在砼框架梁内植生态袋植草,为防止有碎石块滚落,在砼框架外侧采用φ2.6机编镀锌钢丝网防护。
砼框架梁锚杆的设计长度为8-12m,坡面开挖后,应在设计代表、业主、监理及施工单位四方现场查看后再确定锚杆的具体长度。
对挖方较深、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差的土夹石或无明显不利岩体结构面的岩质路堑边坡,为防止坡面局部滑塌或碎落,坡面采用M7.5浆砌片石护面墙防护。
对整体性好的岩石挖方路段,采取光面爆破,避免大规模开挖,以保持原有岩体的稳定性。
坡面不采用任何防护形式,仅在碎落台修建花坛、种植攀缘性植物防护绿化防护。
以上岩质路堑边坡防护形式是在地质调绘结合地质勘查手段的局限性,仅根据有限的地质调绘和地质钻探很难全面摸清岩质边坡的分布和风化程度,这就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设计单位的后期服务工作,同时需要业主、监理及施工单位的紧密配合,以充分贯彻动态设计理念,在保证坡面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节约工程投资。
6.3桥台背路基边坡
分离式立交桥头锥坡及2侧各10m范围路基边坡均采用C25砼预制块防护。
大中桥桥头锥坡及2端各10m范围路基边坡均采用M7.5浆砌片石防护。
6.4挡土墙
山区高填深挖不可避免,陡坡路堤较为普通,为减少占地,方便施工,增加坡面的稳定性,部分路段需设置路堤墙或路肩墙。
挡土墙根据《理政挡土墙设计软件》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依据地质条件、荷载种类及挡土墙高度等情况,对挡土墙断面进行试算,并根据实际挡墙基础处地面线情况,分段进行设计,确保既能满足稳定要求,又能节约工程造价。
为确保挡土墙的施工质量,挡土墙统一采用C20片石砌筑。
挡土墙后50cm厚级配碎石反滤层,并在墙面底部设直径8cm泄水孔,间距2~3m,梅花形布置。
7、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防护设计说明
路基排水设施的设置,以排除路基、路面范围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防止路面积水影响行车安全为原则。
路基排水设施与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相协调,防止冲毁农田或危害农田水利设施。
路面排水按重现期5年、路基排水按重现期15年进行计算。
7.1路基排水工程设计
(1)路基边沟
路基排水注重防、排、疏的结合,平原区大部分路段没有可用于排水的天然沟渠,因此对没有水出处的路段,路堤边沟采用植草的土边沟。
对主线存水型边沟,底宽150cm,沟深100cm,内、侧坡率均为1:
1。
对互通式立交匝道外侧存水型边沟,底宽100m,沟深100cm,内、外侧坡率均为1:
1。
对互通式立交匝道内侧存水型边沟,底宽60cm,沟深60cm,内、外侧坡率均为1:
1。
对有排水出处的路段,采用30cm厚M7.5浆砌片石梯形边沟,底宽60cm,内外侧坡率为1:
1;路堑边沟采用墙身为30cm厚的M75浆砌片石矩形盖板边沟,底宽60cm,盖板采用C25配筋砼。
路基排水设计根据排水边沟纵坡的大小、长短,根据水力计算确定边沟深度,边沟深度设置原则为:
当边沟水在50米内有排水出口时,边沟净深为40cm;当边沟水在100米内有排水出口时,边沟净深为50cm;当边沟水在100-200m内有排水出口时,边沟净深为60cm;当边沟水在200~400m内有排水出口时,边沟净深为70cm;当边沟水在400m以上方有排水出口时,边沟净深为80cm。
在部分被交道处设置盖板边沟涵,确保边沟排水连续、畅通。
排水纵坡按照《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不低于0.3%。
(2)平台排水沟
本项目平台排水沟均位于石质挖方路段,为方便施工,平台排水沟采用上抬断面,底宽40cm,净深40cm,采用40cm厚M7.5浆砌片石砌筑。
(3)截水沟
当路堑边坡坡顶上侧汇入路界的地表径流量较大时,在路堑坡口5.0m以外设置截水沟,截水沟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大致沿等高线布置,将拦截的水流通过急流槽顺畅排入桥涵进口、自然沟渠或路基边沟中。
截水沟采用矩形断面,沟宽0.6m,沟深0.6m,采用30cm厚M7.5浆砌片石砌筑。
此外,在截水沟内侧设置顶宽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路 路基 设计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