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docx
- 文档编号:4918774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52
- 大小:775.78KB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合理利用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
(1)存在形式
(2)关系: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海陆间循环
最重要的循环。
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
,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2)水循环的意义——四个关键词
①维持:
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
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联系:
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④塑造:
地表形态。
[温馨提示]
(1)驱动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水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水的三相变化。
(2)外流区域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
(1)现状:
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分布:
衡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特点
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表现
大洲
除南极洲外,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最少
国家
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六位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①数量上: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②时空分布不均
(4)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①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②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③科学技术促进了人水关系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
(2)节流措施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有哪些?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产生怎样的影响?
水循环原理在生活实践中有哪些具体应用?
3.河流具有哪些补给类型?
4.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有哪些?
以考纲为纲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真题为范
[考题精妙]
[典例] (2015·全国卷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如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
(1)~(3)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
[解析] 第
(1)题,树皮覆盖层位于最上层,远离根系,显然不是为了提供养分;雨水渗漏速度最慢的是种植土层,因此树皮覆盖层不能控制雨水渗漏速度;树皮覆盖层与其他各层都有水体净化作用,但不是其主要作用;树皮覆盖层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
故选D。
第
(2)题,雨水下渗后,密度较大的种植土层和砂层可对雨水起到净化过滤作用。
雨水经过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时下渗速度快,净化效果差。
故选B。
第(3)题,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充分利用雨水,同时减小了地表径流,起到控制雨洪的作用。
故选C。
[答案]
(1)D
(2)B (3)C
[命题出发点] 雨水花园的结构和功效。
[命题落脚点] 考查水循环原理及其应用。
[试题评价]
(1)情景设计之“新”:
“雨水花园”对于学生而言,特别是农村考生而言,是非常新颖的一个事物和信息。
该题通过文字和图示材料,向考生展示了雨水花园的含义和各设计层的作用,属于新情景、新材料类题目。
(2)命题立意之“实”:
这是一道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关注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题目。
问题避免了说教性,强化了理论性。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体会水循环的影响和应用,体现了地理学习的有用性。
(3)题目设问之“简”:
题组设置了三道题目,属于并列组合式,问题设问都是“××××”是“××”的形式,简单明了,但是学生的思考量是很大的,对选择项要进行深入比较。
(4)考查内容之“隐”:
题目考查水循环的应用,但是题目没有显露一点“水循环”的字眼或信息。
在情感目标上,旨在考查学生对生态环境、水资源的关注,也是通过材料指引、图表展示、问题探究而实现的。
考点
(一)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法:
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题点1 水循环类型、环节及地理意义
1.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如图是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假设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
读图完成
(1)~
(2)题。
(1)遵循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 )
A.79 13 B.79 8
C.21 13D.21 8
(2)a、b为水循环主要环节,则( )
①环节a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 ②环节a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 ③环节b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④环节b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
(1)D
(2)C 第
(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表面水体蒸发量最大的是海洋,这些水体大部分形成海洋上的降水,故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大的水循环,由此可推断出图中海水蒸发为87,海洋上的降水为79,陆地蒸发为13,陆地降水为21;陆地降水除了被蒸发的部分,剩余部分以径流的形式流回海洋,故入海径流量为8。
第
(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环节a为水汽输送,该环节将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其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环节b为地表径流,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题点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另外,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
目前,植生滞留槽成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亮点。
如图为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 )
A.地表径流增加B.大气降水减少
C.水汽蒸发减少D.地表水下渗增加
(2)下列属于城市植生滞留槽的建设对城市环境影响的是( )
A.发挥生物滞水功能,根治城市内涝
B.加重地表土壤干燥度,导致城市气温日较差增大
C.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D.增加地表水下渗,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
解析:
(1)D
(2)C 第
(1)题,根据“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判断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地表水下渗增加,D对;地表径流会减少,A错;大气降水的影响因素很多,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不会导致大气降水减少,B错;植物具有蒸腾作用,采用植生滞留槽会使水汽蒸发增多,C错。
第
(2)题,城市内涝的原因很多,主要与城市规划不合理有关,城市植生滞留槽的建设能发挥生物滞水功能,但不会根治城市内涝,A错;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使地表土壤变得湿润,B错;建设植生滞留槽能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C对;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主要与人口增多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有关,植生滞留槽虽能增加地表水下渗,但不会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D错。
题点3 水循环原理的应用
3.读青海湖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分析布哈河的水文特征。
(2)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青海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
解析:
第
(1)题,青海湖地处内流区,参与陆地内循环。
布哈河为内流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第
(2)题,可从降水、蒸发、径流三个环节分析青海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
答案:
(1)陆地内循环。
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2)青海湖流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湖水补给量小,但蒸发旺盛;青海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能储存众多的地下水。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
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
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
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
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
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
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考点
(二)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学法:
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1.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表所示: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
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
①降水量的多少;
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①气温高低;
②积雪多少;③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①太阳辐射;
②气温变化;
③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①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
②湖泊水量的大小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①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
②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
普遍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读方法
(1)依据河流流经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判断
补给类型
世界分布(气候区)
我国分布地区
降水
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东部季风区
季节性积雪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温带、亚寒带等冬季有降雪的地区(俄罗斯、加拿大等)
东北地区的河流有季节性降雪,也有雨水补给
永久性冰川
河流发源于高大山体,山体海拔高于当地雪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2)依据径流季节变化过程判断
雨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与降水期一致;冰川融水补给取决于气温,径流高峰在夏季;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平稳;湖泊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变化小;春季有明显汛期的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如图1,河流径流量与降水一致,应该为降水补给为主;图2河流径流量较小,径流的季节变化与气温大体吻合,应该属于冰雪融水补给。
(3)陆地水体之间的转换
①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②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③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014·四川高考·节选)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
如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
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
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D.沼泽水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干解读
限制词“夏季”
知识迁移
河流补给方式的判读
信息获取
文字信息
信息1:
降雨量与径流深度的含义和区别。
信息2:
该流域位于我国境内
图中信息
信息1:
该流域气温、降雨量与径流深度基本呈
相关,且径流深度大于降水量。
信息2:
三者最大值均出现在6、7、8三个月
综合分析
该河流流量除与夏季降水有关外,还与气温影响的冰雪融水有关
[答案] C
1.(2018·广州模拟)如图是北德维纳河流域示意图,该流域的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据此完成
(1)~
(2)题。
(1)影响该流域冬季降水的海洋气流最主要来自( )
A.南方B.北方
C.东方D.西方
(2)该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①雨水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 ③冰川融水 ④湖泊水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1)D
(2)A 第
(1)题,从经纬度看,该地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大,故海洋气流主要来自西方海洋。
第
(2)题,从河流水系图可判断,该河流由东南流向西北,最后注入白海,故无湖泊水补给。
又知该地“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故无冰川融水补给;冬季气温较低,而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故A正确。
2.读两种水体相互补给关系示意图,回答
(1)~
(2)题。
(1)箭头a代表的现象一般发生在( )
A.1~2月B.3~4月
C.6~7月D.10~11月
(2)下列活动中,有利于箭头b发生的是( )
A.植树种草B.围湖造田
C.大力发展城市建设D.大量开采地下水
解析:
(1)C
(2)A 第
(1)题,a表示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水,反映长江水位高于洞庭湖水位,为洪水期,即6~7月。
第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箭头b表示洞庭湖水补给长江水,围湖造田、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大量开采地下水都使洞庭湖调蓄能力下降,不利于湖水补给长江水;植树种草增大洞庭湖丰水期蓄水能力,枯水期才能更多的补给长江水,A项正确。
3.基流是地下水补给进入河水中的部分,其径流量较为稳定,为河川的基本流量;它在维持河道生态、提供枯水季节供水中作用显著。
基流指数是基流占河流径流的比重。
下表为40年间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的相关数据。
据表信息完成
(1)~
(2)题。
时间
降水量/mm
平均气温/℃
基流/108m3
基流指数
1961~1970年
638
-0.98
136
0.64
1971~1980年
649
-0.61
138
0.66
1981~1990年
681
-0.40
150
0.63
1991~2000年
642
0.11
116
0.67
(1)根据表中数据的相关性判断,黄河源区河流径流量大小主要取决于( )
A.气温变化B.降水量变化
C.基流指数变化D.植被变化
(2)40年间,气温升高对黄河源区基流和基流指数的影响明显,因气温升高( )
A.蒸发量增大,地下水补给增大,基流减小
B.冻土融化多,地表水下渗增多,基流减小
C.冻土融化多,补给河水增多,基流指数增大
D.冰川融化多,补给河水增多,基流指数增大
解析:
(1)B
(2)C 第
(1)题,从表中可看出,平均气温一直在升高,但基流没有一直增多,A项错误;当降水量多时,基流相对增多,降水量减少,基流也减少,所以黄河的径流量大小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B项正确;基流指数变化与基流变化不一致,C项错误;表格中没有给出植被的变化,无法判断与基流的关系,D项错误。
第
(2)题,地下水补给量与地下水位有关,受气温影响小,A项错误;气温升高,冻土融化多,冻土融化的部分即为地下水(并非地表水),B项错误;地下水补给河水增多,基流指数增大,C项正确;冰川融化形成的是地表水,D项错误。
考点(三)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学法:
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题点1 水资源的分布及问题
1.下表为我国某区域水资源、人口、耕地的组合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据此完成
(1)~(3)题。
区域水资源总量/108m3
人均水资源量/(m3/人)
耕地水资源量/(m3/hm2)
某区域1035.0
409.1
4859.2
全国27460.3
2408.8
28701.9
(1)由表中数据可以计算出该地的( )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粮食产量D.年径流量
(2)该区域位于( )
A.西北地区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D.华南地区
(3)该区域水资源供应紧张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B.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差
C.地势低平,储水条件差
D.降水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径流量小
解析:
(1)A
(2)C (3)D 第
(1)题,人口密度等于区域人口总量除以土地面积,表格中无法体现土地面积;粮食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耕地总面积有关,表格中无法体现;年径流量=年内各月径流量之和,表格中无法计算各月径流量;利用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与人均水资源量之比,可以计算出人口数量。
第
(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以计算出该区域人口数量为1035×108÷409≈2.5亿人,可见该区域人口众多;对比该区域和全国的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可知,该区域水资源总量较少、人均水资源更少,华北地区水资源总量少,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少。
第(3)题,该区域位于华北地区,属于东部沿海,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储水条件与当地的水库建设、湖泊多少、河川径流量多少等有关,表中无法显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而且降水总量较少(大部分地区介于400~800mm),因而河流径流量较小。
题点2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重。
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开发限度为40%。
而当开发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引发社会和环境问题。
据此并结合下表,回答
(1)~
(2)题。
世界平均
中国平均
河西走廊
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
海河流域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30%
20%
92%
79%
80%
95%
(1)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世界平均值
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
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利用率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调水
(2)现阶段,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的措施中较合理的是( )
A.农业全都实现计算机控制的滴灌方式
B.上、中、下游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
C.修建水库,储存夏季降水
D.大水漫灌,提高农业灌溉面积
解析:
(1)C
(2)B 第
(1)题,表中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值;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海河流域;要解决水资源问题,就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水只能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
第
(2)题,农业全部都实现计算机控制的滴灌方式不现实;该地水库主要是拦截上游冰雪融水,大水漫灌会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和水资源浪费;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要上、中、下游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短缺的两种类型
资源型缺水
是指当地水资源总量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供水紧张,如京津(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辽河流域、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地区
水质型缺水
是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
水质型缺水往往发生在丰水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应针对各种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产生原因
对策
自然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用水;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3水资源相关问题分析思路
(1)水资源丰富程度的分析
(2)水资源短缺的分析
[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
[热点关注]
1.以我国西部某一闭合流域或某一小流域为载体,借助相关文字或图表资料,考查水循环、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主干知识,激发考生关心环境、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环境观。
2.以某项人类活动为命题背景,结合相关图文材料,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和水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热点押题]
1.如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mm。
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mm。
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据此完成
(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000mm B.约为2000mm
C.约为210mmD.远小于210mm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B.洪积扇
C.河谷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
解析:
(1)C
(2)A (3)B 第
(1)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与年均降水量相当。
该地年均降水量仅为210mm,因此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为210mm。
第
(2)题,由图可知,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水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由于水分储存量小,实际蒸发量最小。
第(3)题,虽然是耐旱植物,但注意是“大量种植”,依然会消耗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
2.有专家提出水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大类,如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图中①②③⑦分别表示( )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人工降水
B.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
C.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蒸发、人工降水
D.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管道输水、人工降水
(2)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
B.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④
C.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增加②
D.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⑥
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教师 第三 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