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四川文化强县 打造梓州靓丽名片.docx
- 文档编号:4913192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8.77KB
建好四川文化强县 打造梓州靓丽名片.docx
《建好四川文化强县 打造梓州靓丽名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好四川文化强县 打造梓州靓丽名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好四川文化强县打造梓州靓丽名片
建好四川文化强县打造梓州靓丽名片
▲三台县文广新局王述生
三台县,古称梓州,幅员2661平方公里。
辖63个镇乡,932个行政村,109个社区居委会。
总户数48.63万户,总人口147.56万人,居四川省第3位,其中非农业人口20.69万人、农业人口126.87万人。
县城面积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万。
属全国文明县城、四川省文明示范城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国文化先进县,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四川省唯一的广播影视示范县,全省首批农村文化建设示范培育县。
“十一五”以来,三台县委、县政府及原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原县广电局(2012年7月整合为三台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多方争取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灾后重建项目1247个,争取灾后重建资金40862万元(含澳门援建资金5750万元),总共筹措资金5个多亿元。
其中,投入24979万元完成了321个文体项目建设,投入14450万元建设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体系,投入1.2亿打造郪江古镇。
完善了全覆盖服务网络,实现了全方位服务供给,构建了一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创了文化空前繁荣活跃的新局面,发挥了农村文化示范县的辐射作用,迈开了四川文化强县建设的大步伐。
一、“三级覆盖,十位一体”实现服务体系全覆盖
时至今日,三台县已建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全覆盖网络,形成了文化、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体育、新闻、出版、旅游、娱乐“十位一体,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现了文化“处处有”,广播“村村响”、电影“月月放”、电视“户户通”、网络“处处用”,体育“人人爱”,新闻“天天新”,出版“业业兴”,旅游“处处活”,娱乐“样样全”的目标。
(一)建成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的文化服务体系
三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重从城区向街道社区延伸,从乡镇向村社延伸,形成了以城市群众文化设施为骨干,以乡(镇)、社区、村(居)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斜向到角,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网络。
县城,投入960万元新建4000㎡文化馆新馆,投入1190万元重建4500㎡图书馆,投入1600万元新建4000㎡梓州大剧院,投入1320万元,新建3000㎡“非遗”博物馆,投入800万元修建了潼川豆豉专题博物馆,投入500万元建成50多个文化广场。
乡镇,新建6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发行网点、93个公共阅报栏。
总投资达3234万元,总建筑面积达25300㎡。
村(社区),建有932个村广播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109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和社区书屋。
另外,还投入了5100万元对郪江崖墓群、云台观、琴泉寺、东塔北塔、文物管理所、保护文物等文化遗产(文物)进行了维修加固。
总投资1.2亿元,分三期完成郪江古镇场镇范围内建筑立面仿古打造、管网改造、街道石板路铺设、绕镇道路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和古镇风貌整治。
全县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网络,活动网点星罗棋布,文化设施功能完善,整体水平省内领先。
(二)建成无线有线双重覆盖的广播服务体系
全面建成有线广播服务体系。
2007-2010年,县委、县政府将农村有线广播先后纳入“十大重点工程”与“民生工程”,总共投入资金1288.3368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资金1185万元,县广播电影电视局筹集投入103.3368万元),四年共建设有线广播922个行政村,维修改造13个村(2012年前全县935个村)。
有线广播村通率100%,使用率100%。
县到镇、镇到村采用光纤共缆双向传输,村到社、社到户按“有线通,双入户”的要求,采用广播专用馈线音频功率传输与有线电视数字信号同步入户,架设广播馈送线6524公里,挂设高音喇叭17492只。
完善提升无线广播服务体系。
三台县大旗山无线发射台是四川省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骨干台,2007年进行了维修改造,恢复中断多年的广播节目。
目前,共发射六套广播节目,节目信号覆盖三台全境。
四台发射机均采用“1+1”备份,确保了安全播出。
(三)建成能满足多层次需求的电影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公益性电影服务体系。
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思路,制定电影事业发展管理规划,积极培养放映主体。
增添8个移动500G硬盘,建立流动片库,实行“点菜式”服务,每年完成11220场公益电影放映,全面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放映目标。
目前,正在实施城乡公益数字电影村级固定放映点建设以及利用广电光纤远程放映农村公益电影的技术模式。
强力推进经营性影院服务体系建设。
2011年,县委、县政府及县广电局多方融资6705万元,在全县建设22个镇乡电影院和1个城区电影院(其中,镇乡电影院400座14个;600座8个;城区电影院按三星级标准修建容纳400人的大厅1个,容纳150人具备3D放映功能的中厅1个,容纳50人的小厅2个)。
同时在全县开辟了50个数字电影放映广场,形成了乡镇、街道、社区、小区数字电影广场综合放映格局。
目前全县已已构建了遍布城乡、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和设施先进的数字影院服务体系。
(四)建成全域双向可控的数字电视服务体系
进一步巩固无线电视服务体系。
大旗山无线发射台的中一、中七电视节目信号有效覆盖县域全境。
强力建设有线电视服务体系。
在中央实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之前,三台县就基本实现了村村通。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及县广电局累计投入5469万元完成了“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建成覆盖县域全境的广播电视双向光纤网络,有线网络主干光缆765公里,支干光缆2485公里,电缆干线6327公里,光接收机3131台,放大器26535台,网内传输4套广播节目和36套电视节目,为国家村村通“8+4”标准的三倍。
全县有线电视用31.65万户,村通率100%,入网率75%。
2009年以来,完成全县网络双向化改造,实现了光纤到楼栋、到村组,建成了全县广播电视双向光纤骨干环网,搭建了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平台、传输平台、监管平台。
率先完成整合,建成“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宽带双向、可控可管”的新一代广电网络。
2011年,全面实施以有线数字互动电视建设为核心的“三网融合”工程,在保持“4+36”套广播电视节目同质均等基本服务的同时,建立分类供给、分层消费的数字电视服务体系。
迅速建立数字电视智能化服务体系。
三台县从2011年10月开始进行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到2012年3月,完成了城区5.7万户的整转任务,截至2012年12月底,完成了30.5万户有线电视的整转任务,完成率达99.5%。
全县群众普遍享受到了数字生活,数字时代提前到来。
县文广新局利用先进技术,成功地将数字电视发展成为“家庭多媒体信息服务终端、城市信息化的综合平台”,让广电网实现数字电视、数据广播、视频转播、信息传递、电视短信,手持电视等互动功能。
用户既可以看电视、听广播,还可以随时点播节目,享受电子政务、文化教育、生活信息、电视商务、娱乐游戏、电视上网等多种智能化、互动化服务,实现了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
(五)建成全功能全业态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利用广电网络共缆双向传输的网络资源,积极实施信息网络工程。
先后建成三台县教育城域网、农发行金融网、环保监测网、公安“电子眼”天网等13个专用网,长期在网宽带个人用户7665户,集团用户10多个。
2007年依托广播电视台宣传资源建成三台新闻网。
2010年绵阳被列为全国“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三台县文广新局紧抓机遇,全面实施以有线数字互动电视建设为核心的“三网融合”工程。
并积极探索数字化大趋势下,推进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多功能开发运营,加快全媒体的互动电视、直播、交互融合的数字电视、互联网、通信网、物联网和数字电视的融合等新业态发展,努力建设和完善新型农村广播影视与信息网络公共服务体系。
(六)建成遍布城乡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体系
三台县投入3300万元新建9000㎡体育馆,投入1200万元完成了体育场维修改造工程,投入800万元建成了3057平方米的室内全民健身中心,并重点实施三大工程项目。
一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县城建立了以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文化体育中心为核心,以凤凰山、牛头山、迎宾广场、梓锦广场为辐射圈的健身休闲园,每个镇乡建立了镇乡综合文体站,每个社区建立了全民健身点,全面形成了一县多园,一乡(镇)一站、一社区一点的体育设施网络。
在体育组织建设方面,实现一级一会(体育协会)、一村(社区)一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目标。
在体育活动建设方面,实现以足球品牌为龙头的赛事活动带动其它健身项目开展的目标。
二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在管好、用好已建成96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基础上,按照上级规划实施好工程建设项目,并以此推动农村体育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
三是体育网点建设工程。
在十二五期间将建成一个大型文化广场、一个恒温游泳馆、50个足球网点学校,63个镇乡体育健身长廊及200米运动场、800个农民体育健身场所,18条社区健身路径。
完善的体育服务体系,推动三台县全民健身活动和竞技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三台县先后承办了全国第七届“奥迪杯”(四川赛区)青少年四驱车模比赛;全国中学生(四川赛区)足球比赛;四川省“锦盛杯”青少年足球比赛和绵阳市中小学游泳比赛等一批有影响的赛事,检验了三台县承办大型赛事的能力;扩大了三台体育在全省的影响力。
(七)建成全域覆盖迅速便捷的新闻服务体系
县两台(电视台、广播电台)一站(新闻网站)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惠及民生,促进发展”的宗旨,坚守新闻宣传主阵地,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主导作用,因地制宜设立栏目节目。
县电视台开办三台节目1套,开设《三台新闻》、《民生播报》、《政策法规之窗》、《记录三台》、《梓州先锋》、《周末大观》、《科普大蓬车》等7个栏目。
《三台新闻》、《民生播报》每周周一至周五共播出五组新闻,周六、周日播出《一周新闻综述》。
三台广播电台开设有《每周一歌》、《三台新闻》、《广告文艺》、《晨曲专送》、《午间音乐》、《综艺博览》、《对农村广播》、《周末大观》等8个栏目。
每天三次播音:
第一次播音5:
50—8:
00;第二次播音:
9:
00—12:
30;第三次播音18:
20—21:
00。
广播电视制播能力增强,公共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公益性更加突出。
年制作广播节目1277.5小时,电视节目34675小时。
年播出广播节目5840小时,播出电视节目35040小时,其中播出电视剧15513小时。
年制作电视专题片40余部。
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以群众为主角,关注当地热点进行解读。
坚持重要新闻节目当天播出,增强新闻的实效性。
广播电台通过调频实现无线、有线无缝覆盖。
为全县群众提供了大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时政、科技致富、娱乐等方面信息,提升了广播媒体的影响力。
2007年依托广播电视台宣传资源建成三台新闻网,开设一级栏目20多个,分栏目100多个,年上载各类信息3万余条,月点击率15余万次。
每期的《三台新闻》、《民生播报》、《周末大观》等重要栏目都挂在三台新闻网上,各界人士可以随时查阅、观看,解决了广播电视转瞬即逝,过而即忘的缺陷。
县委、县政府主办了《今日三台》报,向全县各级部门和单位免费赠阅。
各部门都建立了内部信息网络。
全县形成了纵横交错,零盲点、全覆盖新闻服务体系,全县人民群众都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国内外及当地各行各业的最新消息,获取学习、工作、生活、生产、娱乐等各方面的资讯。
(八)建成规范有序繁荣活跃的出版服务体系
三台的出版发行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呈强劲发展势头,事业投入持续增加,出版发行设施网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繁荣活跃的出版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三台县出版发行业按照“统筹考虑、整合资源、节约用地、打捆实施”和“统一设计方案、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功能设置、统一标识规格”的“四统一”原则,将图书发行网点、公共阅报栏建设与镇乡综合文化站建设一并进行,突出图书发行网点的特色,确保每个发行网点有发行室、阅览室和库房。
保证图书发行网点的规模,特大镇保证有120㎡,中小镇保证有80-100㎡。
公共阅报栏都建在当地场镇闹市地段,以方便群众读书看报。
县新华书店改制后,经济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综合指标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
县图书馆、村级图书室及农家书屋全部免费开放。
四川省新华文轩三台分公司充分发挥书刊发行主渠道作用,全面保障了全县10万余学生的教材用书。
“十一五”期间,全县总共投资2204.2万元重建了154个新闻出版项目,总建筑面积为6100平方米。
其中投入2074万元建设61个图书发行网点,投入130.2万元建设93个公共阅报栏。
全县有公开出版物印刷企业2家,内部资料性印刷企业6家,包装印刷企业2家,其它印刷企业25家;有以三台新华书店分公司为代表的图书发行企业和单位247家,民营图书零售点88个,农家书屋936家,农村书社4个。
从事印刷和图书发行的企业和经营单位共计282家,从业人员达1090人,产业收入5254万元。
近年来,三台县的印刷和图书发行业发展较快,已成为三台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九)建成立足本地辐射全国的旅游服务体系
三台素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天府蛇城”的美誉,如今已成为具有现代元素的旅游胜地。
全县拥有众多的、全国知名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
郪江古镇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金钟山汉墓群为全国四大汉墓群之一;云台观有清帝敕赐,乃四川第二大道观;鲁班水库为四川省第三大人工湖泊;牛头山杜甫草堂闻名遐迩。
三台县充分利用各种历史及现代旅游资源,每年吸引了海内外近百万人次游客。
三台县目前有绵州、康辉、假日等10余家旅行社,立足本地,辐射全国的旅游服务体系已全面形成。
(十)建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的娱乐服务体系
三台县的娱乐服务业异常繁荣,已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群,日益显现出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种类的全社会参与形态。
一是网吧上网服务。
全县范围内网吧总量为500余家,县文广新局将重点引导和扶持中、小型规模的网吧向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将建成一家网吧连锁企业,县城区设立网吧50家,乡镇网吧设立,按每1万人设立一家标准网吧,个体经营网吧每个乡镇3-5个,每个村社发展网吧1个。
二是歌舞娱乐服务。
全县范围内歌舞娱乐场所80余家,投资在500万元以上、1000平方米以上的歌舞娱乐场所2家,投资金额在200万元、500平方米以上的歌舞娱乐3家。
100平方米以下的歌舞娱乐场所50余家。
三是游艺娱乐服务。
三台县现有游艺娱乐场所(含电子游戏厅)100余家,其中城区40多家,乡镇60多家。
城区面积500平方米,游艺机50台以上的游艺娱乐场所2家。
四是休闲娱乐服务。
全县餐饮娱乐场所2000多家,大型休闲娱乐山庄(茶园)20多家,休闲会所50余家,茶馆1000余家,其他如台球、洗浴、保健按摩、康复中心等500余家。
全县各种娱乐场所5000多家,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服务业总产值达20多亿。
二、“三级管理、十大机制”实现服务管理全方位
为保障群众公共文化基本权益的长效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优质化,三台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管理模式,健全了“人财物事权,建管用运评”十大管理机制。
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指导、地方引导”公共文化设施齐抓共管的新机制,开创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整体推动”的公共文化服务全民参与的新局面。
彻底结束了以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和运行模式,实现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高度整合与高效运作,实现了由松散型向紧密型提升,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提升,由重覆盖向重服务提升,由重建设向重管用提升,经营上由行政型向市场化转变,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由公益性向经营性转变。
夯实了公共文化事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基础,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建立严明规范的领导决策机制
三台县建立了“县委统一领导、党政齐心协力、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建设格局。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公共文化服务领导小组。
建立了严明规范的领导决策机制,在实践积累的基础上,不断规范决策事项提请程序、方案论证程序、决定形成程序、决策实施程序等。
形成“独具三台特色,体现三台智慧”的开放民主决策管理体系,确保了规划与政策执行的安全性、可行性、连续性与稳定性。
各级各部门能自觉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能自觉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县政府的公共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创造性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确保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扎实推进。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机制
三台县坚持“统筹规划、全面覆盖,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的原则,确立了“物理覆盖为基础,内容覆盖为主体、均等化为核心、精细化为主线,优质化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组建了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及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参加的文化发展规划委员会。
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三台县“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三台县委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四川文化强县的决定》,将文化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历年全县重点惠民工程,突出事业公益性,提升产业经营性,让文化走上了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建立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
三台县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多元融资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了省内领先水平。
一是政府投入巨大。
三台县除了积极落实上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文件精神外,还制定各种扶持政策,优先保障各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落实到位,超标准预算,及时足额拨付,确保逐年增加。
县财政自2007年以来,每年定额补助800万元,用以解决公共文化事业经费;累计投入5亿多元建成了一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从2012年起,县财政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安排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并随县域经济发展逐年增加。
2012年,三台县按照《省级财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安排使用总体方案和管理办法》(川财教〔2012〕44号)及《2012年省级财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控制指标表》的要求,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2110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为1477万元,县财政投入资金为633万元。
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可靠财力保障。
二是政策扶持到位。
落实和完善文化发展支撑政策,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
进一步加大财政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文艺精品生产、重点高新文化项目建设、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等给予以奖代补、补助、贴息等优惠措施。
自2008年以来,每年减免税收580万元,用于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生产与载体建设。
为支持数字电视建设,“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3000万贷款贴息与税收全额返还及机顶盒补贴等优惠政策。
三是产业反哺事业。
2003年以来,县广电网络公司经营的利润投入约2500余万元,用于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维护与建设,并逐步改善基础设施,修建办公楼等办公设施和附属设施。
以广电产业的经营性提升优化了广电事业的公益性,促使三台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达到了省内领先水平。
2012年4月,三台县被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评为省内唯一的“广播影视示范县”。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
采取银行贷款、社会捐建、招商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1亿多元,发展了公共文化事业,壮大了公共文化产业。
(四)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管理机制
三台县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设。
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发展、市场管理和规范网络信息传播、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促进文化管理的机制创新。
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安全,规范有序。
(五)建立精准细严的监管激励机制
县委、县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建设目标考核测评体系,把公共文化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之中,逗硬考核,严格问责。
各级各部门又根据县级目标,细化分解到人头,确保了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具体,成效显著。
县文广新局研制出台了《三台县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制度汇编》、《三台县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工作目标任务绩效考核方案》,构建了类别明晰的考核目标体系和精准细严的考核评价体系。
构建了精细化管理体系,建立全县信息化管理平台,实行分级授权、信息共享、网络监控,提高了工作效能。
(六)建立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机制
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发展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精细化、优质化。
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边远偏僻地区)的倾斜力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使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组合。
确保全县人民均等享受优质资源。
(七)建立选贤任能的人才选用机制
建立健全人才队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不断壮大文化队伍,着力打造精英团队。
三台县文广新局长期通过组织人事部门,面向社会各系统、各传媒大学、各高等院校招录了许多优秀人才、专业人才和特殊人才。
三台文广新局还特别注重培训、培养人才。
每年都要安排大量的时间、经费和人员到中国传媒大学、各新闻与传播学院校、文化艺术院校进行业务进修,并积极派员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举办的各项培训活动。
还在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立了人才培训基地,定向培养人才,定点到县文广新局实习。
三台文广新局每年都要对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进行严格逗硬的考核,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最大限度地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引领作用。
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人才管理机制,为组建一支多才多艺,多专多能,多门多类的文化大队伍奠定了政策基础,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根本保障。
(八)建立群防群控的安全保障机制
三台县文广新局将财产安全,生产安全、活动安全、播出安全、运行安全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加强行业法律法规宣传,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各类安全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人防、技防、物防水平,构筑“群防群控群治”的安全屏障。
县城设立设备维护中心,配置工程车辆,镇乡设立维护站,村社落实有协管员,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构建起“一个网络,两级机构,三层维护”规范化服务体系,做到了小故障不出村、中故障不出乡、大故障不出县。
确保全县公共文化服务设备设施能长期使用,安全运行。
(九)建立多元参与的市场竞争机制
为了用好用活三台文化资源,在保障公益性的同时,发展好经营性,搞好搞活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身造血功能,确保文化自立自强、健康良性、长效持续发展,三台县建立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监督”的文化市场竞争机制。
三台县网络公司顺利整合为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三台新华书店整合为四川新华文轩股份有限公司三台分公司,壮大了企业实力,增强了公司竞争力。
大型重点旅游景区如郪江、鲁湖、云台整合为郪海旅游区、梓州、潼川古城、凤凰山森林公园整合为梓州旅游区,西平、刘营整合成西北片区旅游区,拟打算引进大集团、大企业进行开发经营,实行旅游公司经营模式,着力打造全国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全力铸造三台文化品牌。
其他各种非公益性文化经营产业,都将全面引入竞争机制,竭力构建一个竞争有序,繁荣活跃、全国知名的三台文化市场。
(十)建立广泛参与的服务供给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多元化和人民群众需求多样化发展,三台县逐步建立了政府供给、市场供给、社会供给等多种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的供给机制。
县委、县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历年重点工程、民生工程,投入巨资建成了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了基本公共服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好四川文化强县 打造梓州靓丽名片 四川 文化 打造 靓丽 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