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docx
- 文档编号:4913153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5.12KB
伟大的悲剧.docx
《伟大的悲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伟大的悲剧.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伟大的悲剧》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记叙的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出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过程方法: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树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难点:
1、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四、教学准备:
1、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2、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1、导语
师:
同学们,千百年来,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征途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为实现第一个站在地球最南端的的梦想,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等五位失败的英雄在同厄运的搏斗中英勇牺牲,永眠在茫茫冰雪之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记录了这一感人至深的历史事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记节选《伟大的悲剧》,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这悲壮的一幕
2、师:
首先,大家跟随老师准备的图片,去简单认识一下悲剧的发生地——南极(播放课件2—13)
3、提出学习目标(播放课件14)
(二)快速阅读,感知大意
方法点拨,师:
这篇文章约4250多个字,篇幅长、容量大,我们如何才能迅速把握全文大意呢?
请同学们分成二个小组,按下列提示快速捕捉文章的信息
①按人物故事,再现埃文斯、奥茨、其他三人的牺牲情形
②按时间顺序,寻找文中关键的时间词,圈点勾画,筛选各时间段发生的重大事件(播放课件15—18)
③在以上基础上,请大家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播放课件19)
(三)选点品读,感受情感
1、师:
在预习文章以及梳理完文章主要故事情节之后,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课文了,请大家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你读完文章后,最深的感受?
(学生会说“感动”)
2、师:
是啊,文中有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请同学们画出这些段落中最让你感动或者难忘的细节,把它深情地朗读出来
3、教师从两个角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师:
读到这个细节,你最感动什么?
请以“我为……而感动,它让我感到……”的句式说话
(四)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师:
刚才,同学饱含感情朗读了课文中许多让人感动的语句,老师也准备了一些优美的语句,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其中内涵(播放课件20—23)
【课件20】“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提问:
1.“无比美丽的秘密”指的是什么?
(南极点的风光)
2.“拽”这个字体现了五位探险家什么身体状态以及什么样心理?
(极度疲劳,本不想起,但夺取胜利的焦急心情强迫他们提前起床)
3.“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指的是什么?
(第一个到达南极点)
【课件21】“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
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
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
提问:
1.“盯”能不能换成“看”?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真的,内心无比的复杂)
2.“到过”能不能换成“到达”?
(“到过”说明他们已经来过了,从第一个角度来讲,注定他们是失败者)
【课件22】“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提问:
1.“风餐露宿”的意思?
2.“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想通过这句话表达什么意思?
作者同意这种说法吗?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播放课件23)(表达斯科特角逐失败后极度沮丧、痛苦的心情,同时也反衬他追求标准之高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五)拓展思维,领悟情感
1.师:
刚才,通过分析语句,我们感受到了斯科特一行人内心的痛苦和悲伤,正如题目所写“伟大的悲剧”,所谓“悲剧”就是以悲惨的经历和结局,那么斯科特一行的壮举是伟大的“悲剧”,“悲”在哪几个方面?
(要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播放课件24)
明确:
失败之悲:
“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证之悲: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
“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2.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义?
明确:
事业失败的悲伤,替人作证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壮,世人悼念的悲痛……
3.斯科特一行的壮举是“伟大”的悲剧,其“伟大”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事业伟大:
要第一个到达南极点,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
②精神伟大:
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③人格伟大:
为对手作证,有令人敬佩绅士风度和伟大胸怀
④态度伟大:
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还在进行科学观察
⑤情感伟大:
生命的最后一息惦记的是别人:
朋友、同伴、妻小,还有祖国和人民
4.了解了其中的伟大,我们知道了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播放课件25)
明确: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课后,以“我心中的英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写出对于斯科特等五位英雄壮举的真实感受(播放课件26)
七、结语
师:
今天这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五位伟大的英雄,感受了他们伟大的壮举,在课堂的最后,老师想配乐为大家朗诵一首写给五位英雄诗来结束本课的学习:
(播放课件27)
雪染华发
冰砌铁骨
五人行,皆为铮铮硬汉
共生死,留得朗朗乾坤
迟到一个月
阴阳两相隔
一生情,情系牵挂
赤子心,心动国家
仰望苍穹,忠魂旗迎风猎猎
步履冰原,寒霜下热血殷红
足下,是苍茫的雪地
心中,是坚定的信念
不怕累,不怕苦
明知死神在前
却是义无反顾
不自私,不后悔
明知拔旗便胜
却是诚信万丈
光明磊落
他们同死神搏斗
灵魂已经得到升华
拭去眼角泪水
嘴角扬起新月的弧度
他们,使南极的冰雪消融
他们,是时代最美丽的风景
冰封三尺
高不过他们的身影
天寒地冻
冻不住他们赤诚之心
他们用民族勇气面对死亡
用冰冻之笔写下诀别的悲哀
他们让南极雪凝固深刻的友谊
他们是皑皑白雪中不倒的丰碑!
看!
五颗不落的星升起在南极上空
看!
五颗不落的星升起在南极上空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分析、概括语言的能力。
3、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方法。
4、了解一些课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和生存常识。
5、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感知课文大意。
2、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理清心态变化历程。
3、体悟其中蕴涵的理智思辨的人类精神。
4、联系生活体验,学会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一种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身处绝境的鲁滨孙行为的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快速阅读理清人物的心态变化历程,领悟其中蕴涵的精神品质。
揣摩、品味关键语句,深层理解课文内容。
2、探究研讨法。
引导学生质疑,如鲁滨孙落难荒岛上计算时间、记日记等行为的意义,激活思维,更深层次理解作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揣摩鲁滨孙对生活感悟的哲理性语句,理清文路。
)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挑战自然,勇于探险”是每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向往的事情,尤其是男孩子都喜欢冒险。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应该读读它,书名是什么?
它也被称作“生活的教科书”,为什么?
鲁滨孙是冒险家,还是英雄?
在荒芜人烟的海岛上28年的孤独时光,他是怎样度过的?
他靠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笛福和他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
研读探究:
㈠、学生默读课文,体会鲁滨孙的心理变化过程。
合作探究:
【预习检查】
(1)让读过《鲁滨逊漂流记》的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作品。
(2)检查预习:
基础知识积累(P173)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有关词语;课下注解中的有关词语的解释。
(投影)
泅作践沮丧搁浅斫痕日规抵御愁闷孤立无援
冻饿之虞闻所未闻郑重其事知足安命不毛之地不可思议
聊以自慰
(3)以每分钟500—600字的速度,快速阅读课文。
抓住文章的重点,然后回答问题。
1、你觉得课文标题“荒岛余生”合适吗?
如果合适,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如果不合适,请拟一个新的标题,并谈谈理由。
明确:
(此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
答案:
①标题合适。
扣紧了原文第一段中的句子:
“流落到这个荒岛上……在这种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
”表现了鲁滨孙无可奈何、绝望、熬日子的心态。
②标题不合适。
应改为“荒岛重生”或“荒岛求生”,因为鲁滨孙刚上岛时表现得很消极,但他最终调整了心态,找到了活下去的心理支撑,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从课文提示中可以知道,他上岛时很年轻,而在岛上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重生”“求生”比“余生”更合适。
2、综观全文,鲁滨逊在短时间里遇到了生存问题、物质问题和精神问题,同学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内容。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明确】一、(1——3段)写了鲁滨逊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顽强的生存下去。
(他尽管落难荒岛,生活环境极端困难,然而他以人类特有的理智和辨证的思维,成功的调整了自己,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
)
二、(4——9段)叙述了鲁滨逊为了生存所依赖的具体物质条件。
(这几段给我们展现了鲁滨逊日常生活的一角。
证明鲁滨逊活得实实在在,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类艰难创造生活的历程。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鲁滨逊实干精神是持赞颂态度的。
)
三、(10——12段)作者抛开物质条件,详谈鲁滨逊的“精神”世界。
主人公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生存心态。
综观全文,没有生动的故事,主要写的是鲁滨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
3、刚开始时,鲁滨孙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有哪些想法?
明确:
认为自己很不幸,孤立无援,沮丧无聊
4、鲁滨孙在后来的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明确:
物质缺乏--缺书、笔、墨水
缺挖土、搬土用的铲子、鹤嘴锄、铁锹、钉线等
缺内衣之类
5、物质缺乏给鲁滨孙带来怎样的不便?
明确:
缺墨水、纸、笔让他可能会忘记日期,甚至连安息日和工作日都会忘记。
工具的缺乏使一切工作进行得非常吃力
鲁滨孙是怎样记住日期的?
明确:
用刀在木桩上刻记号的办法来记住日期。
7、由于工具缺乏,鲁滨孙是怎样艰苦工作的?
明确:
差不多费了一整年功夫,才把小小的木栅栏围墙做完。
费了很长时间,才在树林里把它们(木桩)砍好削好。
差不多费了两天工夫把一根木桩砍好,搬回来,第三天才把它打进泥土。
8、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了鲁滨孙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
不怕困难、坚韧顽强
【问题探究】小组合作探究
1、身陷绝境的鲁滨逊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鲁滨逊为什么要活下去?
是否值得这样活?
3、从文章看,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的思想行为中包含着哪些可贵的人类精神?
4、结合课文,说说你眼中的鲁滨孙?
(参考答案:
)理由:
1、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
2、从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
3、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是集中地体现了鲁滨逊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参考答案:
)鲁滨逊虽身处绝境,但他能说服自己顽强的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
这需要勇气。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
他活得积极主动,活得象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这样活着值得。
(参考答案:
)鲁滨逊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待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着的人。
务实肯干,勤于创造。
他的一切行为,特别是思考过程,全是积极主动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把握生存机会,创造物质条件,调整生活心态。
鲁滨逊打定主意在荒岛上苦度余生,是在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才理智地做出的选择。
正因为这样,他的行为才有价值的。
他的思想行为中包含着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追求尊严、富有理性等人类精神。
(参考答案:
)
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
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可用差不多一整年的功夫仅仅做完小小的木栅栏围墙。
一个不怕失败的人,为找到合适的工具,他先用重木头,失败了,又用起货用的铁棒。
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活得有意义的问题。
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以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
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信心,而热情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一个爱劳动的人,他为解决衣食住行,寻找食物、打造围墙、制造工具等。
一个不断探索的人,他凭着开辟新天地的热情,创造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
一个开拓创新的人,他创造性地用刀刻痕计时,寻找工具打木桩……
小结:
(投影)
遇到困难时,要冷静分析,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克服苦难时,要不怕困难,坚韧顽强。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温家宝
结束语:
(投影)
让我们驾着信念的小船,
驶往那意志的荒岛,
听凭海风无情的呼啸,
迎向人生一次次起落的浪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作业完成的情况,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研读探究身处绝境的鲁滨孙的心理及行为的意义,体悟理智思辨的人类精神。
教学步骤:
四人小组互查,教师个别抽查。
按照商业簿记上“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幸与不幸,好处与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
坏处:
我陷在一个可怕的荒岛上,没有重见天日的希望。
我现在被剔出来,与世隔绝,困苦万状。
我与人类隔绝,仿佛一个隐士,一个流放者。
我没有衣服穿。
我没有抵御野人和野兽的袭击的防御力和手段。
我没有人可以谈话,也没有人来解除我的愁闷。
好处:
但我还活着,没有像我同船的伙伴们一样,被水淹死。
但我也从全体船员中被剔出来,独免一死;上帝既然用神力把我从死亡里救出来,一定也会救我脱离这个境地。
但我并未因为没有粮食的缘故,饿死在这不毛之地。
但我是在一个热带气候里,即使有衣服,也穿不住。
但我所流落的岛上,没有我在非洲看到的那种野兽。
假使我在那里覆了舟,我又将怎样?
但上帝却不可思议地把船送到海岸附近,使我可以从里面取出许多有用的东西,使我终生用之不尽。
作用:
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教训:
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
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研读探究】:
1、鲁滨孙落入荒岛之初的思考经历了几个阶段?
①生存问题:
A、鲁滨孙初上荒岛时的心情怎样?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这种心情?
(孤独、伤心、绝望,怨天尤人。
)
B、“每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就有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中的“这种想法”、“另外一种力量”各指什么?
(这种想法:
伤心、怨天尤人的心情。
另外一种力量:
积极生活的精神力量。
)
②物质问题:
(务实肯干,勤于创造)
1、作者在文中怎样展现了鲁滨孙的日常生活?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制作日历,记录时间,从船上获得物品,艰难地打造木栅栏围墙,以及每天在岛上各处寻找事物。
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类创造生活的艰难,也表现了鲁滨孙勤于创造,务实肯干的精神。
2、制作记录时间有什么作用?
(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么活着的,可能活多长时间,这表明了他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
)
③精神问题:
A、鲁滨孙记日记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使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减轻心中的苦闷,便于深入思考当前的处境。
B、哪一段表明他已经安心于荒岛生活了?
4、鲁滨孙在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算不算逃避现实?
为什么?
明确:
不算。
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
鲁滨孙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荒岛上顺利地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
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5、鲁滨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鲁滨孙是一个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意志坚强,生存信念执著;勇于创造,务实肯干的人。
6、作品以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具真实感,缩小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学生自由阅读,就课文内容和写法大胆质疑,教师引导探究。
学生的疑问可能涉及:
1、如何理解鲁滨孙的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明确:
鲁滨孙记日记使他精神有所寄托,减轻心中的苦闷,便于深入思考当前的处境。
西方人普遍面临的一个精神问题是人与上帝的关系。
在这种荒岛上,人更有理由相信上帝的存在,鲁滨孙就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2、作者为什么用4、5两个语段的篇幅详细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
明确:
鲁滨孙既然决定在岛上苦度余生,则要清楚地跟上时间的脚步,即主动把握年、月、日,而不至于过得浑浑噩噩。
人之所以为人,不仅知道自己是活着的,而且知道是怎样活着的。
而能清楚地掌握时间、驾驭时间,正是人知道自己是怎样生活的一种标志。
来自文明社会的鲁滨孙,必然千方百计利用他已有的知识,主动掌握时间,按文明人的方式存在于时间之中。
丢失了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失去自我,生存的意思也应该打一个问号了。
总之,鲁滨孙记录时间,是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样活着的,可能活多长时间。
记录时间,也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
小结:
同学们:
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们要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从而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愿你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课文拓展:
2.课文扩读材料
《一个值得回忆的夜晚》
[美]戴维·莫泽尔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迷失方向,并不是一件很令人难为情的事情。
在经历了最初的惊愕与迷惘之后,它可以成为一次有趣而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生奇遇。
那天晚上,我突然发现自己迷失在一个小广场,周围的街灯泛出五颜六色的光,人们坐在小摊后面,卖着从香水到烤饼的各色各样的东西。
一个妇女想卖给我一副精制花手套。
“给您的夫人买一副吧?
”她带着恳求的语气问道。
我说我没有夫人。
但看到她随之而来的那副失望神情,我还是违心地买下了。
买下一副无用的手套——算是自己尽了一个良心上的义务,这举动真有点近于发疯,可心里感觉还挺不错,但直到进入地下铁道去打听我下榻的旅馆的方向时,我才意识到应当好好欣赏这次迷路的奇遇。
我感到那些假如不迷路我永远也不会注意到的琐事,精彩极了。
我看到一位卖花老妇人坐在靠地下铁道墙边的长凳上,她的篮子已快空,里面只有一朵黄玫瑰。
她脱下鞋,正揉一只劳顿的脚,脸上溢着行将结束一天奔波的舒心的微笑。
我买下那最后一朵黄玫瑰。
转眼,我又看到站台上有一个报贩,有趣的是,在他一嘴煤块一样黑的胡须中,竟有一小撮近乎雪一样白,仿佛太阳正竭力从乌云中透出明亮的眼睛似的。
我从他那儿买来一份晚报。
在火车上,我看到对面坐着一个学者模样的老人,一本书摊放在他腿上,他的额上刻着因一生的刻苦钻研而带来的细小皱纹。
他在打盹。
在我快要下车的时候,他醒来,对书露出了歉疚的微笑,仿佛为自己在生命的余光里打瞌睡向它道歉。
而后他对我也微笑了一下,说:
“嗨,老了。
”
当我走出地铁,最后朝向正确的方向时,迎接我的是一片幽暗的天空,上边只有一颗星星向我闪着眼。
上帝并没有熄灭他房间里的所有灯盏。
他留下了一盏,为那些孤独的灵魂指路,使人们从此不再迷失于回家的路途。
那一夜,我的收获不多,一副手套,一朵黄玫瑰,一张晚报,一个微笑的记忆和一颗模糊的星光。
但生活不就是由这样的小事组成的吗?
使用建议:
“我”与鲁滨孙:
一个迷失方向却寻觅生活情趣,一个置身孤岛却与命运抗争;一个洒脱关注细枝末节,一个无奈解决衣食住行;一个悉数收藏“有趣而难以忘怀的人生奇遇”,一个让28年荒岛生活成为刻骨的冒险经历……同是遭遇不幸,同样能积极面对不幸。
可与课文比读,读出蕴含的情感,读出独特的感悟。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笛福是大器晚成的作家,直到50岁才创作《鲁滨孙漂流记》,待到此作问世,已是60岁的老翁。
作为“英国小说之5L'’,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素材,用朴素的文笔描写主人公的奇遇,使之逼真可信。
其作品,不仅把当时流行的航海冒险小说提高到了真正艺术的高度,而且为欧洲现实主义小说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②与课文有关的前后情节:
之前,写鲁滨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故事。
他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贩卖黑奴,由于船翻其他人都遇难了,只有他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得生。
之后,写鲁滨孙落入荒岛28年,如何历经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
在岛上他与自然作斗争,收留了星期五,救了一位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致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谈话: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共有多少个民族呢?
(五十六个民族)我们国家不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更主要的是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
下面请同学们就所播放的音像片段猜猜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2、趣味竟猜:
(云南:
蝴蝶泉边《五朵金花》)多媒体播放《五朵金花》的音像片段。
根据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你觉得这民歌怎么样?
(淳朴、亲切、自然、动听)
3、了解云南民歌:
多媒体播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伟大 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