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经济理论.docx
- 文档编号:4908131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918.98KB
精神经济理论.docx
《精神经济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经济理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神经济理论
精神经济理论
问题的引出
为什么茅台和五粮液都是名优白酒,但茅台可以比五粮液贵几百元?
一、白酒产业内部的资源分配模式是不平等的猴群模式
二、传统物质产业的资源分配模式是平等的鸟群模式
三、不同资源分配模式的深层次原因
四、精神性消费的本质是获得不同寻常的内心感受和与众不同的社会评价
五、精神性消费排斥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
六、在特定的情况下,精神消费的对象是唯一的
七、只有特定对象才能满足不同寻常和与众不同的精神需要
八、心有所属定向消费本质是取消竞争
九、精神性商品的竞争发生在消费者之间
十、精神性商品的价格与人均收入有关与成本关系较弱
十一、物质型商品产业的最终竞争格局是寡头化
十二、消费者消费行为会强化精神性商品的价值
十三、精神性产业与物质性产业的经济规律完全不同
十四、传统经济学是局部有效的物质商品经济学
十五、建立独立的精神经济学迫在眉睫
第一部分
问题的引出
为什么茅台和五粮液都是名优白酒,但茅台可以比五粮液贵几百元?
茅台和五粮液的价格在过去几十年里总是相差三分之一左右,这是为什么?
按照传统经济学茅台、五粮液都是名酒,是同样的产品价格应该一样,但白酒产业上百种品牌价格完全不等,价差之大极为罕见。
这是为什么?
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传统经济学是一个有严重局限性的有限范围内有效的经济学,具体说传统经济学只是对物质性生产产业有效的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对大量存在的精神性生产产业完全无效。
精神性生产产业有其独特的经济规律,精神性生产产业的经济规律大部分与物质性生产产业经济规律相反。
以下是我通过思考白酒产业同酒不同价原因时,发现的包含在传统经济学中一系列明显的不足和问题。
一、白酒产业内部的资源分配模式是不平等的猴群模式
白酒产业的资源分配是不平等的,存在一个严格等级顺序,由高向低依次分配,竞争者之间完全不平等,从而不会发生大规模市场价格竞争,行业老大、老二、老三依序就餐。
在行业地位高的公司需求被完全满足前,行业地位低的公司只能等着。
行业地位低的企业无能力去发起争斗,抢夺地位高的公司的市场。
酒企能得到的资源一方面受产业的总需求量变化影响,另一方面更强烈地受各企业在产业内的地位决定,产业内的地位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稳固不变状态。
在这样的不平等的资源分配模式下,龙头企业和行业排名靠前的公司优先占有需求,经营波动性低,弱势企业最后占有需求,必然陷入危机。
白酒内部的不平等资源分配模式,与猴群的食物分配模式完全一样。
当猴群面对食物时,分配方式按照绝对的尊卑等级分配,猴王先挑最好的吃,然后猴群里的“王公大臣”和“王妃”再吃,之后,其它强壮的大猴开始分食剩下的食物,最后一些老弱病残瓜分所剩不多的残羹冷炙。
猴群、狼群等社会化、等级化程度高的动物,都是这样在群体中以不平等方式分配食物。
在这种资源分配模式下猴王永远饿不着。
白酒产业中当茅台酒价格下跌后,茅台价格降至原来五粮液的价格水平,五粮液瞬间让出了市场,被迫到更低价格区去寻找市场,同样当五粮液价格降到600元后原来在这个价位经营的酒厂拱手让出市场,不得不到更低价位去寻找机会。
高端酒无条件挤占了其它白酒公司的市场份额,中间没有抵抗。
与猴群内部的食物分配方式完全一样。
在白酒行业没有平等竞争,只有行业老大如同猴王一样,优先占有最好的资源,在老大吃饱喝足后,剩下的市场需求会被行业老二独占,行业老二吃喝完,老三、老四在依次进餐。
白酒行业资源分配方式与猴群食物分配方式一样,完全没有平等可言,是完成不平等竞争,这是白酒行业内最突出的特点。
猴群分配模式中影响每个猴子食物多少的变量有两个:
猴群能得到的外部资源总量,以及猴群内部的等级结构下每个猴子的等级地位。
在猴群中,外部资源减少后,由于进餐过程严格遵守等级次序,不利影响主要作用在低级猴。
等级制度保护了猴王和高等级猴,这种保护在资源越少时越强烈。
等级制度是一种相对固化的制度(猴群每3-5年发生一次群内革命,老猴王被拿下,新猴王登基),在大部分情况下,低级猴无能力、无意愿通过争斗和努力破坏这种等级制度。
在猴群分配模式下,根本不存在猴王挨饿的逻辑,只要它还是猴王,就会有吃的,除非环境中提供的食物量不够一个猴子吃时,猴王才会挨饿,在猴王挨饿时猴群内其它猴子已被饿死。
二、传统物质产业的资源分配模式是平等的鸟群模式
彩电价格战是中国产业史上最著名的市场份额争夺战,任何彩电企业只要降价就能扩大市场份额,其它企业为保市场份额也只能纷纷降价,最后持续降价把大部分产业利润让给了消费者,把小企业淘汰。
在彩电市场份额争夺战中没有一个企业有特权,每个企业在价格战面前都是平等的。
只要敢降价强势和弱势企业都能凭降价扩大市场份额。
彩电产业的资源(市场份额)分配方式过程中参与者是平等的,市场份额靠企业降价(蛮力)来分配,每一次价格战不久新市场机会出现后,新价格战再次开打,价格战没完没了,在大部分企业被被淘汰前无法建立稳固的市场秩序,最终留下的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留下的大企业在这种平等的制约关系中,不敢冒然提价,一旦提价新的人不会拥入,价格战又要开始,平等的市场地位贯穿始终,由于市场地位平等,稳定的市场特权无法建立,市场地位平等导致资源分配方式靠频繁打斗,频繁打斗导致市场结构不稳定,为了实现稳定,只好靠降低产业的利润率使竞争者无兴趣参与打斗。
只有大企业靠大规模生产才能在低利润经下实现盈利,这就是大部分产业最后走向大企业垄断的原因,大企业以低利润大规模生产消灭竞争者,让产业减少频繁的打斗实现稳定。
在彩电产业传统经济理论完全有效。
以彩电为代表的传统物质性生产产业,资源分配模式类似鸟群的食物分配方式,在食物面前,鸟群内部任何一只鸟彼此都是平等的,鸟群内无固定的等级次序,也没有依等级次序的高低依次进食的规则,每只鸟靠拼命争夺获得更多食物,能得到多少食物决定于拼抢过程中谁抢在最前面,只要比别的鸟付出更大的努力,就能得到相对多一点的食物。
鸟群内永远也建立不起等级次序,每一次食物的分配过程都决定于谁更能争抢,在争抢过程中强壮的鸟会有一点优势,但优势并不明显。
弱鸟有时也会靠付出更大努力获得更多食物,使强壮鸟食物减少。
在鸟群分配模式内,由于鸟群中是无等级的平等关系,因此每顿饭每只鸟能得到多少事前并不知晓,要靠打斗来争夺。
此种情况下打斗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食物多寡的变量。
鸟群里食物分配多少与打斗能力和打斗过程有关。
在猴群分配模式下,影响群内成员所得是群内固定的等级次序,群内成员的主观行为不影响资源分配。
而鸟群模式下是群内成员的主观行为,会更直接影响群成员的所得。
鸟群模式的资源分配模式不确定性大,猴群模式资源分配简单,确定性更大。
鸟群的资源分配模式决定于物质性的蛮力,而猴群资源分配方式决定于非物质的精神性等级次序,这种等级次序固定的存在于猴子的大脑记忆中,不轻易改变,猴子已经进步到不靠蛮力打斗分配资源的资源分配模式。
鸟群中没有确定等级次序,因此面对食物每一次都要靠抢夺和打斗来分配,这种资源分配方式没有效率,为获取食物所进行的打斗消耗了大量的能力,造成参与者得到的多,获取的少,巴菲特对这种情况有非常形象的描述。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纺织,是巴菲特投资历史上最大的失败,巴菲特关于为什么自己投资纺织业会失败这段谈话,颇能说明在鸟群模式下,企业经营的不易:
“Ken与Garry(他们是伯克希尔纺织公司的高管)两个人都极具干劲与想象力,努力地想要使我们的纺织事业经营成功,为了使公司持续稳定获利,他们重新规划产品线、生产流程与通路商配置,但到结果最后一点用都没有用,因为我们许多竞争者,不管是国内或者是国外,全都勇于投入相同的资本支出,使得降低的成本被迫全数反应在售价之上,就好比每个去看游行队伍的观众,以为自己只要踮一踮脚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样,但当大家都踮起脚后,彼此互相抵消了各自的努力。
”巴菲特进一步说道:
“一般来说若企业处在产品无法差异化的产业,且客户不在乎其所采用的产品或接受的服务由谁提供,如此产业铁定会面临悲惨的下场,持续的产能过剩无法控制价格滑落导致获利不佳,当产业好不容易面临反弹时,却又是竞争者一窝蜂全面扩张的开始,产业长期处于供给过剩 ,价格再次下滑”
巴菲特点出了,在物质性商品生产产业固有的资源鸟群分配模式下,打斗式竞争永无终结,长期必然是毛利率回归社会平均回报,企业无法获的超额利润。
在鸟群模式中,价格滑落和毛利率下降是不能避免的!
通过降低成本,通过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可以使自己经营的企业拥有超越社会平均回报的目标难以实现,建立稳定的一劳永逸长期优势很难。
鸟群模式是所有物质性商品生产企业的资源分配模式,一切生存必须品,一切满足住、行需要的产业都是鸟群资源分配模式。
在巴菲特提供的真实的案例中,揭示了传统的物质性商品生产产业的竞争规律。
供应者每一个个体都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有利于自己的不公 平竞争,为此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等方法,会创造出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形成相对于竞争者 的优势和不公平,但是在物质型商品生产领域,由于最为基础的需求者和供应者相互地位,已经不可改变的设定为供应者讨好需求者,需求者给任何一个参与竞争的经营者提供了平等的机会,让求者以供应者竞标的方式,按照低价优先的原则选择供应者。
消费者允许、鼓励供应者之间进行竞争,这将导致在供应者数量足够多情况下,此起彼伏的创新会不断发生,但这些创新的好处都落入消费者的腰包,创新带来的不平等竞争优势总是不可能长期固化。
从而在根本上就不会出现某个供应者长期获得不平等竞争优势的逻辑可能。
创新和改革所获取的不平等竞争优势总是短期的,不能长期化。
创新的长期结果是消费者获得好处,供应者只能回到社会平均回报率上,回到谁也不能压得更低的社会平均利润水平上,在低利润和低回报水平下迫使某些竞争者因为无利可图退出市场,于是某些企业在社会平均回报条件下实现寡头化垄断,成为物质性商品生 产企业的终极竞争之道。
三、不同资源分配模式的深层次原因
为什么有的产业会出现不平等的猴群分配模式?
有的产业形成平等的鸟群分配模式?
答案是需求!
最基础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活动是为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进行的生产、销售、分配活动。
在这里人类的需要一开始就被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需要——精神性和物质性需求。
相应的用于满足人类需求的商品和服务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于满足物质型需求的商品,另一种是用于满足精神型需求的商品。
吃的粮食、穿的衣服、交通设施、居住环境、家庭用品大部分都是物质型消费品。
物质型消费品主要是具有了某种物理和化学特性,这些物理和化学的特性能满足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某种基础生存需要,人们消费和使用的是商品中的物质属性和化学属性以及机械功能,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精神性需求所对应的精神性消费品,包括美容美发、婚纱摄影、观光旅游、各种演出、抽烟喝酒、请客送礼都是精神性消费,在精神性消费中又分两大类:
一是满足自我心理感受需要的精神消费,这类精神消费不涉及别人,只涉及自己的享受或者体验某种特殊感受。
包括美容美发、婚纱摄影、旅游、欣赏歌舞演出等。
另一类精神需求是涉及到自己和群体相互关系的获得,让自己在群体之中处于引人注目的被人认同的状态,请客送礼、炫耀性消费都是以改善自己和群体的关系为目的的精神性消费。
第二部分
四、精神性消费的本质是获得不同寻常的内心感受和与众不同的社会评价
物质性商品大家非常熟悉无须过多介绍,精神性商品无论普通消费者还是经济学界都没有详细讨论过,因此需要对精神性商品深入思考。
精神性商品消费者买的不是产品和服务的物质本身,而是通过买精神性商品,使得自己的内心产生不同寻常的内心感受,或者体现自己在群体中的与众不同,以获取某种心理满足。
每个人都有内心情感需要,客观上人需要使自己的内心处于愉快和积极情绪中的需要。
人类是群体性情感动物,因此在群体中生存的人,有一种和群体、和他人建立有利于自身的关系的需求,在群体中成为芸芸众生并不利于自身的利益,而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将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极大的有利于个人利益。
人类的精神活动和人际交往,具有一种希望自己在群体中成为与众不同一份子的强烈愿望,为此,客观上人需要不断消费“与众不同”的精神性商品和服务。
无论是使自己内心产生不同寻常的积极情绪和美好的感受,还是体现自己在群体中与众不同的地位,购买使用某些与众不同的商品和服务是重要手段和方式。
买名牌首饰和名牌化妆品是典型的精神消费,消费目的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和对美的追求,使自己内心有一种美好的感觉,同时也是为了在群体中获得尊敬和重视。
某些商品因为产品客观上的一系列优点,使得他与其他商品看上去与众不同,从而这类商品具有了满足人类内心情感需要和与众不同心理需要的特性。
买一辆汽车用于代步这是一个纯粹的物质型消费,买世界最知名的汽车以达到使人认同尊重的消费行为就不再是物质型消费了,而是一种精神性消费,虽然消费者都是买的汽车,但是消费目的完全不同。
根据专业研究机构的调查,在中国梅赛德斯奔驰车主最有可能是成功富有的企业家,而开凯迪拉克的可能是白领工作者。
梅赛德斯奔驰的车主有最高的家庭资产价值,达到1130万人民币,英菲尼迪的车主平均身家最低,是644万人民币。
作为中国最畅销的豪华车品牌,大众集团的奥迪通常被认为是政府官员的选择,而宝马汽车公司的宝马多是被新一代的富人购买。
高档车有明显的车主特质,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收入的人开不同品牌的车。
汽车这个代步工具,已经在其物质使用价值之上演化出了身份识别的精神和社会属性。
高档汽车本质上已经具有了精神产品的属性。
吉利集团的李书福说:
“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这是纯物质的观点,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只能生产低利润率的低档车。
汽车是到处跑的,是随时可以被他人看见的,是最容易影响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商品,因此汽车的消费者在买汽车时,会考虑因为自己开的汽车产生的社会评价,因此汽车有精神属性。
物质性消费和精神性消费引发的经济过程以及形成的经济规律是不同的,是不能替代的,我们过去对这种差异没有足够的认识,在经济领域人们对物质和精神两种不同的需求,导致的不同经营规律并不进行区分,始终认为物质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引发的经济现象受同一规律支配,这是错误的。
现在必须进行区分!
五、精神性消费排斥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
精神性消费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心有所属定向消费,几乎所有人都会理发,在理发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奇特的现象,消费者不轻意换理发师,有的人一辈子都由一个理发师给自己理发,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理发是一种精神消费,理完发的效果会引发人的自我感觉发生变化,自己满意的理发师理完后,会让人感觉到很精神,有自信,那些理完发使得顾客自信增加感觉良好的理发师,他的客户会持续消费,不会因为别人降价而流失客户,并且提价也不影响顾客的需求。
在涉及人际关系的精神消费里同样是这样,而且在涉及人际关系的精神消费里特定消费的现象更加明显。
请客送礼用最好的烟和酒,为了人际关系必须这样,没有选择其他的余地和必要。
在精神性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有一种只购买消费特定主体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规律和特点。
六、在特定的情况下,精神消费的对象是唯一的
人类的“自我心理满足”与在人际关系中体现“与众不同”需求一般情况下,分为两个层次,“一般性自我心理满足”和“一般性与众不同”需求,与“至尊型自我心理满足”和“至尊型与众不同”。
前者只要能得到心理满足、体现出与大众不同即可,只要不是大众货就可以了。
以白酒消费为例,一般400元以上的名优白酒都不是大众货,消费者买400元以上的白酒就能够体现出一般性的与众不同和心理满足,此时有茅台、五粮液几个品牌可以满足这类需求。
“至尊型自我心理满足”和“至尊型与众不同”,它要表现的是我是最与众不同的,我要最好的享受。
这种精神需要必须而且只能用第一品牌来体现,一般的不同于大众货的普通与众不同商品,无法满足此类需要,只有第一品牌才能满足,在某些场合必须要用“至尊型与众不同”来满足,如果使用的不是最好的第一品牌,心理感受和人际关系上会有不利影响。
在维护重大人际关系和重大场合和历史性活动中,大部分是“至尊型与众不同”消费。
因此,此时定向消费只有第一品牌才能满足,消费对象是唯一的。
七、只有特定对象才能满足不同寻常和与众不同的精神需要
为什么在精神性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会出现这种定向消费的规律和特点?
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在于精神性商品是用来满足不同寻常的心理感受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希望体现与众不同。
简单说精神性商品满足的是不同寻常和与众不同的心理需求。
这是精神性消费的本质,无论精神性消费买的是什么商品,是高档手饰,高档化妆品还是名牌汽车,还是名优烟酒,这些具体消费抽象之后本质上买的是不同寻常和与众不同。
获得不同寻常和与众不同的精神体验是精神消费的本质。
于是为什么精神消费总是定向于有限的少数公司和品牌就有了答案,大部分企业根本就不能提供不同寻常和与众不同,能提供不同寻常和与众不同的一定是少数,一定是一两个公司的一两个产品。
不同寻常和与众不同的需求目的和需求本质,内在决定了消费者只能消费特定的极少数公司的特定产品,有时他还只能消费唯一的品牌,连第二都不能够体验到不同寻常的某种内心情感,真正能满足这一需求的公司和产品是很少很少的,这些能满足消费者内心体验的对象早在消费者的内心深藏,当消费者有能力消费和购买不同寻常心理感受,直接指向了内心早已形成记忆的产品和服务,根本不需要公开在广泛范围公开选择;自由竞争体系下,如果任何产品经营者都可以提供产品和服务,那就丧失了不同寻常的最根本的需求本质。
而在群体性人际关系的维护和构建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即关联自己,又关联他人和群体,这个时候消费对象不仅是自身内心深处能激发不同寻常情感的商品,还要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一点,才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效果,此时由于即要个人内心深处为特定商品激起不同寻常的情感,又需要群体和他人也同时能被自己消费的商品激起与众不同的情感,这个时候满足这一条件的消费品更少,于是他就只能定向消费。
在物质性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产生消费需要时,具体买谁并不马上确定,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选择过程后,才能确定最终买谁,消费者在同类商品中要反复走访、比较、选择。
经过反复比较后,在质量一样的情况下,价格最低的经营者被消费者选中。
“货比三家不吃亏”是物质性商品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原则,消费愿望与消费选择过程分离,先有消费意愿,后有消费选择。
在第一阶段人产生消费愿望,比如想买一个电视机,但具体买谁在此时消费者是不确定的,需要到商场去选购。
于是进入第二阶段,带着买一个电视机的愿望和需要,消费者走进商场,在十几个品牌面前转来转去,反复比较选择,最后在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的某电视机品牌面前停下来,完成购买。
在消费精神性商品时,消费者对消费对象是心有所属。
当消费者有一种消费需要产生的时候,谁能满足此类需求是已知和明确的,消费愿望发生的时候买谁就同时确定了,不需进一步的通过某种竞争机制来产生供应者,只有极少数具有与众不同特点的特殊商品,才能满足消费者精神感觉的与众不同需求。
在精神性商品消费中消费意愿一旦形成,消费者只买特定公司的产品,没有给生产者提供一个公开报价平等的竞争环境,不存在根据生产者的报价决定买谁的选择过程。
比如,正在谈恋爱的小王首次去女朋友家拜见女朋友父母,这关乎小王的终身大事,小王需要给未来的岳父大人留下好印象,小王知道女朋友父亲喜欢喝酒,于是想通过送酒来强化女朋友家人对自己的好感,在小王决定买酒送给女朋友父亲的主意定下后,买什么酒也就确定了,只能是买最好的茅台酒,没有别的选择余地。
小王不会去货比三家不吃亏,而是买最好的最贵的,只有最好的最贵的茅台酒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消费目的。
如果小王货比三家不吃亏买了一个无名酒,小王就吃大亏了!
小王不需要选择和比较,小王的消费对象几乎是唯一的,因此在产生消费愿望时,消费对象就确定了!
小王会直奔茅台酒专卖店,小王没有给其他酒平等竞争的机会!
第三部分
八、心有所属定向消费本质是取消竞争
精神性商品的独特消费目的,导致的消费选择过程中出现定向消费,定向消费使得精神性商品的消费选择,排除或者大幅度弱化了平等竞争自由选择的传统经济原则。
在关于市场经济的经济学中有一个根基性认知:
“市场经济中,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自由竞争机会均等,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竞争者可以自由的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没有自由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
自由竞争、公平选择创造了效率,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可以这样讲,如果在市场经济中取消了自由竞争,取消了机会均等,那么市场经济就所剩无几,甚至完全无法存在。
市场经济因为始终如一的鼓励自由竞争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客观现象,精神性商品的交易过程,不可避免的弱化甚至完全消除了自由竞争,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会拒绝自由竞争,不给供应者提供自由竞争的机会。
买家的消费是定向消费,只买某特定主体的商品,拒绝对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有起码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自由竞争平等选择的市场经济基础结构性丧失了!
自由竞争机会均等的市场经济原则的前提是,消费者要给所有生产者以均等机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作为一种资源和机会,由若干生产者通过各自的努力自由争夺这个机会,最终消费者利用经营者的这种自由平等竞争,可以选择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的商品。
在精神性商品的交易过程中,消费者作为机会的提供者,他不再坚持机会均等,而是特定的只选择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公司,使得自由竞争的基础条件丧失掉了,这是精神性商品在交易过程中最大的特殊性,正是精神性商品不提供机会均等的竞争的机会,使得精神性商品的定价机制不同于物质性产业,生产精神性商品的产业内部的竞争模式不同于物质性产业,精神产业的深层次经济规律不同于物质性产业。
现存的经济理论不承认消费者会不进行机会均等平等选择供应者的情况,现在的经济理论认为在消费者处于理智的和精神状态正常的情况下,他都会平等的将自己的消费机会展示给供应者,通过促进供应者平等竞争,以使自己少花钱多办事,根本不可能出现消费者不进行均等的机会释放,只买特定的商品,让特定的商品经营者成为一种不需要竞争得到机会的不公平经营者。
这在传统经济学上是不能想象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几乎所有的精神性商品,他的交易过程都是自然的排除了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走向了无竞争或者弱竞争的指定消费,这个特殊性对现代传统经济理论是一种致命的颠覆和挑战。
在物质型商品的消费过程中,由于消费者购买的是商品中包含的物理化学属性,因此凡是能提供相同物理化学属性的经营者,消费者都会有可能选择其商品。
消费者没有定向消费某些特定产品的情况,消费者只认功能,只认他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效果,谁能创造这种使用价值和使用效果,消费者就会接受谁。
如果有一大批企业都能创造这种使用价值,那么消费者就会根据谁的出价低来买谁,而在精神性商品的消费过程中重要的是心理感受和引发的人际关系与社会评价。
九、精神性商品的竞争发生在消费者之间
物质性商品消费者按照“货比三家不吃亏”选择供应者的过程,包含着物质性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中,是消费者选择供应者,消费者相当于是一个发标方,而厂商是多个竞标者,消费者买谁是由企业之间的竞争来确定的。
竞争发生在供应者之间,企业作为竞标者不断的报出低价进行竞争,成交原则是低价优先。
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的过程采取的是公开招标的过程,消费者允许任何企业自由参与投标。
消费者事前没有对任何一家公司有特别印象和特别好感,供货方处于一种完全平等自由竞争环境中,企业必须通过价格竞争讨好消费者,大量供应方处于平等地位为激烈的竞争创造条件。
在这种价格形成机制下,最终形成的成交价一定是在生产成本之上加上社会平均利润率。
在物质性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下,消费者是永远的强势方,供应者长期不可改变的处于弱势方。
物质性商品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神 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