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地下室基坑土钉墙放坡监测方案.docx
- 文档编号:4906182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45.05KB
厦门地下室基坑土钉墙放坡监测方案.docx
《厦门地下室基坑土钉墙放坡监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地下室基坑土钉墙放坡监测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地下室基坑土钉墙放坡监测方案
建发·珑璟湾I标段工程
地下室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项目负责人:
审核人:
编制人:
二〇一三年十月六日
厦门华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1、序言
1.1工程概况
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3周边环境条件
1.4支护方案
1.5监测目的与任务
1.6监测依据
2、监测方法及工作实施
2.1监测内容
2.2测点布置
2.3监测频率
2.4监测报警值
2.5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2.6主要监测人员
2.7监测工作实施步骤
2.8监测点的保护
3、监测的成果资料及提交
3.1监测成果内容
3.2监测成果提交方式
3.3监测终止
4、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4.1质量保证体系
4.2监测工作的管理
4.3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
5、安全文明监测、环境保护目标和保证措施
5.1安全文明监测目标
5.2安全保证体系
5.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6、监测工程应急预案
1、序言
1.1工程概况
建发·珑璟湾工程地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浮桥镇田中村北侧,北侧为拟建一层地下室空地,东侧为拟建工程二期,西侧南侧为规划道路。
该基坑总面积约为25410平方米,基坑周长约为758米。
场地平整,实测标高为7.3~7.8m(黄海高程)。
底板面标高4.4m(黄海高程),底板厚度为300mm,承台厚度为1900~2450mm,垫层厚100mm,基坑深度为3.30~5.40m。
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本基坑工程类别为二级,监测项目、监测频率、监测要求等都将按二级考虑。
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较平坦、开阔、场地内土层分布均匀。
基坑开挖范围内涉及的土层有:
①中砂:
褐色、干、饱和,稍密状,成分以石英质中、粗、细砂为主,分布连续性和均匀性较好,层顶面坡度较平缓,地层较稳定,层厚度2.00~5.00m
②粉质粘土:
灰色、灰绿色,湿,可塑状为主,个别软塑状。
成份以粉黏粒为主。
层厚基本在0.90~5.00m,层顶埋深2.40~7.20m(高程1.01~4.64m)。
场地范围内无地表水,依钻孔揭露的地层资料,结合本地区工程实践经验,场地内填土层具较大透水性,水量受降水影响较大,勘察期间为雨季,降水较多,场地区间地下水位高于地下水年均水位,地下水初见埋深一般在5.5-5.8m,稳定水位埋深4.5-7.6m(相当于高层1.5-2.5m)。
结合地区经验,雨季该场地旱季地下水位可能再下降2.0m左右,雨水丰水期地下水可能再上升3.0~3.5m,地下水位变幅最大在5.0m左右。
1.3周边环境条件
地块红线外除北侧临江滨南路外,其余各侧均为规划道路、现为农田;北侧红线外约220-300m处为晋江河,南侧红线外约50m处为田中村居民区。
场地原始地貌为晋江河流一级阶地,原为林场用地,后规划为住宅建设用地,现状场地空旷、平坦。
1.4支护方案
(1)支护结构体系:
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边环境、基坑开挖深度等条件,基坑采用土钉墙联合自然放坡支护体系。
(2)地下水控制:
基坑四周边坡设泄水管,坡底设置排水沟,将地下水排入坑内排水沟内,再由集水井用水泵排出坑外。
基坑四周顶部设排水沟,阻止地表水流入坑内;坑内设置降水井,降水井成孔直径为400mm。
1.5监测目的与任务
(一)监测目的
拟建基坑面积大,地下水较丰富,坡体主要为中砂层,较松散。
本次监测目的是为了切实保证基坑的安全,及时跟踪掌握在基坑开挖和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现象,为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合理安排挖方和施工进度,确保基坑及周边的安全,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提供技术依据。
(二)监测任务:
(1)根据现场监测所得的数据与设计值(或预警值)进行比较,如果超过某个限值则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支护结构、周边地面等发生变形破坏。
(2)根据监测提供的数据指导现场施工,优化施工组织。
1.6监测依据
本方案依据下列现行的规范、规程及资料编写:
(1)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的《建发·珑璟湾(一期)地下室基坑工程支护设计》图纸电子版;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监测方法及工作实施
2.1监测内容
根据基坑开挖深度、支护结构的特点、所处的周边环境条件、《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及支护设计图纸的要求,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2.1.1巡视检查
基坑工程和使用期内,由专人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好记录,巡视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
检查内容包括:
(1)、支护结构:
支护结构成型质量;支护结构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基坑有无涌土、流沙、管涌。
(2)、施工工况:
开挖后暴漏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与设计要求一致;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设施是否运转正常;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
(3)、周边环境:
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
(4)、监测设施:
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5)、根据规范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
2.1.2仪器监测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及支护设计图纸的要求,基坑仪器监测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
(1)、坡顶水平位移
(2)、坡顶竖向位移;
(3)、深层水平位移;
(4)、地下水位;
(5)、其它项目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要求。
2.2测点布置
(1)基坑监测基准点布设
在基坑开挖三倍深度范围以外,并在基坑开挖前,选择适宜的地段埋设3~4个测量基准点,用于垂直沉降及水平位移的基准参照点。
(2)基坑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点
在基坑坡顶布设水平位移监测点,每间隔约15~20m布设一个水平位移监测点,预计共布设35个水平位移监测点。
监测随着基坑开挖的不断加深和地下室施工的进行,周围环境水平位移的变化发展情况。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1.0mm。
(3)基坑坡顶竖向位移监测点
基坑坡顶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可采用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点,每隔15~20m布置一个竖向位移观测点,以观察土方开挖及地下室施工对基坑周边环境竖向位移的影响。
预计共设35个监测点,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3mm。
(4)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
用测斜仪通过测量预先埋置于坡顶土体中的测斜管的变形,从而获得基坑坡体在不同深度的各点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不断加深的水平位移发展变化情况。
根据设计的要求,在基坑坡顶土体中共埋设18个深层位移监测点,测斜管长度为相应位置基坑深度的1.5倍,测斜管长度6~9m,预计总长度为120m。
测斜仪系统精度0.01mm/500mm;分辨率±4秒。
(5)基坑地下水位监测点
在基坑坡顶外围共布设18个水位观测井,监测随着基坑开挖的不断加深和地下室施工的进行,基坑地下水位的变化发展情况。
地下水观测精度1.0mm。
测点布置图详见附图
2.3监测频率
与基坑开挖和地下室施工同步进行各项测试项目,及时掌握现场的施工动态。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随基坑开挖进度安排如下:
基坑类型
施工进程
基坑设计深度
≤5
5~10
10~15
>15
二级
开挖深度(m)
≤5
1次/2d
1次/2d
5~10
--
1次/1d
底板浇筑后时间(d)
≤7
1次/2d
1次/2d
7~14
1次/3d
1次/3d
14~28
1次/7d
1次/5d
>28
1次/10d
1次/10d
期间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
(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3)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
(4)超深、超长开挖等违反设计工况施工。
(5)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漏;
(6)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
(7)支护结构出现开裂;
(8)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9)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
(10)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2.4监测报警值
(一)报警值的确定原则
(1)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预警和保护自己的作用;
(2)满足各监测对象的各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
(3)满足现行规范、规程的要求。
(二)基坑监测预警值
基坑监测预警值
报警值
监测内容
累计绝对值(mm)
变化速率
(mm/d)
报警值
监测内容
累计绝对值(mm)
变化速率
(mm/d)
基坑坡顶水平位移
35
2
管线位移
刚性管线
压力
30
3
基坑坡顶竖向位移
35
3
非压力
30
5
深层水平位移(测斜)
40
2
柔性管线
30
5
地下水位
1000
500
周边地表竖向位移
35
3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进行危险报警:
(1)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累计值;
(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流沙、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
(3)基坑支护结构出现过大变化、压曲、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
(4)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
(5)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露等;
(6)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
2.5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1)主要仪器设备
序号
监测内容
机械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测试精度
1
竖向位移监测
自动安平水准仪
苏一光DS05型
1
±0.5mm
2
水平位移监测
全站仪
科力达KTS-422RL型
1
2”2+2ppm
3
深层位移监测
基坑测斜仪
基深CX-3C型
1
±0.01mm/500mm
4
水位监测
钢尺水位仪
XBHV-11型
1
±1mm
(2)主要耗材
序号
监测内容
耗材名称
具体说明
数量
1
水平位移监测
测量钉
35
2
竖向位移监测
测量钉
基坑顶部分利用水平位移点
35
3
深层位移监测
测斜管
布设18根测斜管
120m
4
水位监测
水位管
布设18个水位观测井
120m
2.6主要监测人员
本项目参与主要技术人员情况如下:
技术审核:
谢鑫注册岩土工程师
项目负责:
吴舒界注册岩土工程师
监测人员:
刘俊禄助理工程师
王华明助理工程师
陈利助理工程师
2.7监测工作实施步骤
(一)前期材料准备
根据测试项目订购PVC高精度测斜管、水位管、沉降(水平位移)标志点以及辅助材料;制作水平位移和垂直沉降观测点的标记和基准测量标石。
(二)测试仪器、设备的现场埋设、安装
(1)测斜管的安装:
坡顶测斜管地质钻机成孔,安放测斜管,在此过程中,需施工单位配合,我方将派员到场,以确保测斜管位置和方向满足测试的相关技术要求。
(2)水平位移及沉降点布设:
在基坑开挖前一周,在基坑坡顶埋设好水平位移和垂直沉降测量标志点,各监测点用红油漆涂抹,提醒现场各方注意保护。
(3)水位井:
用地质钻机成孔,安放特制水位管(缠尼龙滤网),填砾石。
(三)初始数据的采集
在基坑开挖降水前一周,对各测试项目进行2次左右初始数据的采集,保证初始数据准确、连续、可靠。
(四)基坑施工监测
在基坑开挖后,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按方案布置的各项工作内容,进行各测试项目的监测。
定期提供阶段成果报告及监测简报。
施工到±0.00且地下室外回填完毕、周边场地沉降稳定,再观测一次,监测工作结束。
并提交最终成果报告。
2.8监测点的保护
监测点的保护,整个过程中需施工单位的配合尤其重要,监测点布设前我方会与施工单位及时沟通、交底。
监测点布设后,我方喷漆使其醒目。
监测期间如遇监测点破坏,及时修复,并告知相关各方注意保护。
3、监测的成果资料及提交
对各项试验数据用电脑进行计算分析,及时将测试结果打印成表格递交有关各方(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等)分析使用。
3.1监测成果内容
(1)基坑坡顶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2)基坑坡顶竖向位移监测成果表
(3)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4)地下水位变化监测成果表
(5)周边地面如出现、沉降、裂缝,及时告知相关各方,并提供相关成果。
3.2监测成果提交方式
若出现异常或险情时,将在测量外业工作完成后,将整理的异常或险情段的资料电话告知建设方,监测的打印资料在第二天送至工地。
3.3监测终止
施工到±0.00且地下室外回填完毕、周边场地沉降稳定,再观测一次,既可终止安全监测。
对所测资料全面综合计算分析,半个月内提交最终分析成果报告。
4、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4.1质量保证体系
4.2监测与检测工作的管理
(1)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
项目组成员服从项目负责人的统一调配,并在日常监测工作中严格按方案的要求带领作业人员实施作业,并经常保持与建设单位、总包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场地施工进度,安排与落实监测工作的步骤,配合施工的顺利进行。
(2)监测、测试过程的质量控制
作业人员应严格按方案要求及相应规范进行作业,发现超出允许误差时应及时纠正或进行返工。
技术问题由项目负责人与审核人审定人商量后作出决定,监测负责人与监测人员实施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杜绝质量问题的产生。
(3)文件与资料的管理
监测工作中的相关函件、以及日常监测工作中的内外业资料等应分类装订统一管理,或者有计算机备份以防丢失。
提交的监测成果资料应统一格式并进行签收登记。
4.3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
(1)仪器、仪表
a、将按设计图纸和文件以及生产厂家的产品说明书对所采购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校正,以防质量不合格元件的埋入。
钻孔孔深要到位,且孔身要垂直,回填应密实。
各测点初始值的测定应待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一般7~10天)。
b、监测、测试仪器要经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机构进行校准,并取得《检定证书》后方可使用。
如需更换仪表时,应先检验是否有互换性,并进行对比检测,以保持监测数据的延续性。
(2)野外作业
a、组成强有力的项目组,抽调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任项目组负责人。
项目组的其它人员、监测人员具有相应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关键、特殊岗位人员持证上岗。
b、监测、测试工程专业技术强,我院将对职工进行宣贯、培训,对职工加强质量意识教育,把“质量第一”从思想上落实到行动中去。
对埋设全过程进行详细的施工记录。
c、进场前,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监测、测试施工的技术方案,每个施工人员了解项目的总体要求,熟悉各自岗位的职责、技术要求和作业程序,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执行。
d、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测点周围设置明显标志并进行编号,严防施工时损坏。
(3)资料采集及整理
制定有关质量文件和记录的管理办法,及时做好各类施工记录、工程检验资料、各类试验数据、鉴定报告、材料试验单、各种验证报告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
a、外业观测资料在内业计算前均要进行检查与复检,在保证采集数据正确的前提下方可进行计算;
b、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会审,及时编制分项施工指导性文件、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文件,及时解决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
5、安全文明监测、环境保护目标和保证措施
5.1安全文明监测目标
不发生安全、环境、文明施工的重大投诉或处罚事件;
重伤、死亡事故0起;
次责及以上责任重大交通事故0起;
固体废物及危险废弃物受控处置达100%。
5.2安全保证体系
由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本项目组在施工现场的安全。
组织机构中设置质量安全保障部,有专人负责安全措施的实施和检查工作。
整个施工期间,将负责现场作业的全部安全。
对所有参加本工程的人员进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定并实施一切必要的措施,保护工程现场的施工安全,维护现场生产和生活秩序。
(1)安全保护责任
1)按有关规定履行其安全保护职责,其内容应包括安全机构的设置、专职人员的配备以及防火、防毒、防噪声、防洪、救护、警报、治安等的安全措施。
2)加强对项目成员进行安全教育,并按有关的规定编印安全防护手册。
正式上岗前应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合格者才准上岗。
3)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安全规程。
(2)劳动保护
按照国家劳动保护法的规定,定期发给在现场监测的工作人员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如安全帽、水鞋、雨衣、手套、手灯、防护面具和安全带等。
(3)消防
负责做好监测区内的消防工作,配备一定数量的常规消防器材,并对项目成员进行消防安全训练。
(6)、洪水和气象灾害的防护
根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水情和气象预报,做好洪水和气象灾害的防护工作。
一旦发现有可能危及工程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洪水和气象灾害的预兆时,立即采取有效的防洪和防灾措施,以确保工程和人员、财产的安全。
5.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由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监测现场的文明施工工作,以实现文明工地的目标。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对每位项目组人员进行文明施工教育。
(2)做好与其他承包人之间的协调工作,尽量减少施工干扰,减少相互之间的矛盾。
(3)服从现场监理工程师的协调。
(4)搞好生活卫生和周围环境卫生。
(5)礼貌用语,处好与周围工作人员的关系,营造一个团结文明的工作环境。
5.4环境保护
(1)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好监测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
(2)环境污染的治理
1)按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控制噪声、粉尘和有毒气体,保障工作的劳动卫生条件。
2)保护监测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应定时清除垃圾,并将其运至批准的地点掩埋或焚烧处理。
(3)场地清理
除合同另有规定外,在监测完工后的规定期限内,拆除监测临时设施及其附近的废弃物。
6、监测工程应急预案
1、成立由业主牵头的由现场施工、监理、监测、业主及设计方相关领导组成的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对监测数据结合施工工况进行分析,以便指导施工。
2、构建监测报警组织机构,明确监测应急报警流程、报警电话、报警后的监测措施,并以书面形式张贴在现场办公室墙上。
3、出现监测数据报警后,及时加强监测,立即口头上报监测信息,随后上报书面监测数据。
4、会同业主、监理、施工设计方进行监测数据的分析,及时将分析结论用于指导施工,调整施工参数。
5、增加监测频率,以满足对监测即时需要。
6、加强现场的巡视工作,做到监测数据与现场工况有机的结合,保证监测信息的科学、合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厦门 地下室 基坑 土钉墙放坡 监测 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