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第一章 章末综合提升.docx
- 文档编号:4900101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25.44KB
新教材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第一章 章末综合提升.docx
《新教材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第一章 章末综合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第一章 章末综合提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第一章章末综合提升
章末综合提升
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和类型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如下表所示:
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
高
低
传统型
高
低
高
现代型
低
低
低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影响转变的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人口政策。
(2)转变过程:
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如下图所示:
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
代表地区
欧洲和北美
人口增长模式
现代型
发展特征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现代型。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呈现负增长
(2)发展中国家
代表地区
亚非拉
中国
人口增长
模式
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基本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发展特征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
主要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3)全世界:
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
二、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主要表现在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两个方面。
表现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
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与赡养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精神孤寂等问题
2.人口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和女性人口各占总人口的比例。
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
它用来反映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应加强思想教育,严禁非医学鉴定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人口文化水平总体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4.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三、常见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
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如何准确读取其数据呢?
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
注意:
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
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分别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2.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下图:
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
如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
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
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中Ⅰ处的虚线。
(Ⅱ、Ⅰ、Ⅳ、Ⅲ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8‰、16‰、29‰)。
四、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1)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
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
(2)特殊变化
①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
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
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2019·湘潭高一期中)“空巢老人”,即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图为四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四国可能出现“空巢老人”现象的是( )
A.甲国B.乙国
C.丙国D.丁国
2.近几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原因B.家庭原因
C.自然原因D.个人原因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四国中丁国65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比重最大,因此四国可能出现“空巢老人”现象的是丁国。
故选D。
第2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的差异加大,导致人口迁移,而人口迁移的主体是劳动力人口,所以近几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
故选A。
答案:
1.D 2.A
(2019·福建永春第一中学高一期中)读某国人口年龄构成比例图,回答3~4题。
3.如图所示,“*”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依次约为( )
A.80%、57%、20%B.57%、77%、46%
C.23%、57%、20%D.23%、20%、57%
4.若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于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于7%时称为进入人口老龄化,有关图中“*”国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
B.该国城市化水平较高
C.该国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该国经济已经停止发展
解析:
第3题,据三角形坐标图读法,画出下图,可以读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依次约为23%、57%、20%。
故选C。
第4题,图中“*”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20%,进入人口老龄化,一般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较早,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A正确;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B正确;发达国家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正确;该国经济不会停止发展,D错误。
故选D。
答案:
3.C 4.D
(2019·哈尔滨高一月考)2017年世界总人口约为73亿,其中中国和印度分别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和18%。
读2016年中国大陆和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图(E、F各代表一个年龄段,M代表两个年龄段),回答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处凹陷是人口大量外迁所致
B.印度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明显
C.F处人口高峰与E处人口关系密切
D.图中按10岁一个年龄段分组
6.预计到2022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原因可能是( )
A.印度医疗卫生水平高
B.印度大量人口迁入
C.印度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D.中国每年净增人口远超印度
解析:
第5题,结合实际及图中年龄组组数可推出,其按5岁一个年龄段分组,因此M处可能为30~34岁和35~3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重较低,由2016年向前推30到40年,可知该部分人口出生大约为1976-1986年之间,与当时我国大陆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有关;E、F两年龄段相差约20岁,最有可能是E年龄段人口进入生育年龄后生育的子女又形成了人口高峰;我国大陆青少年人口比重比印度低、老年人口比重比印度高,则人口老龄化现象比印度明显。
第6题,从图中可看出,印度青少年比重大于中国,说明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中国,则总人口可能会超过中国。
印度劳动力工资低,不可能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
目前,印度总人口与中国相差不多,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远超中国,则每年净增人口多于中国。
答案:
5.C 6.C
(2019·绍兴高一期中)下图为四个城市城区人口资料图,回答7~9题。
7.四城市的人口变动,自然增长起主导作用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8.目前④城市人口老龄化较严重,其原因主要是( )
A.人口总量过大B.人口出生率低
C.老年人口迁入量大D.中青年人口迁出多
9.四城市中人口总量最多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城市的自然增长率大于机械增长率,人口数量变化以自然增长为主。
其他三城市都是机械增长率的变化大于自然增长率的变化。
故选A。
第8题,人口总量不影响人口老龄化,A错误。
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人口出生率不算低,B错误。
人口以迁出为主,中青年人口迁出多,C错误,D正确。
故选D。
第9题,人口总量=人口变动值/增长率。
①人口总量=5/2%=250万人,②人口总量=10/3%=333万人,③人口总量=5/0.2%=2500万人,④人口总量=10/1%=1000万人,故四城市中人口总量最多的是③。
故选C。
答案:
7.A 8.D 9.C
一、选择题
“胡焕庸线”(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的连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该线以东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6%。
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东多西少”人口分布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分布B.自然环境
C.国家政策D.宗教信仰
2.有助于促进人口向该线以西迁移的措施是( )
A.开发浦东新区B.实施西部大开发
C.振兴东北老工业区D.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带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我国东部地区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地势平坦;地处我国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河流众多,水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西部地区位于内陆,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所以我国人口东多西少;民族分布、国家政策、宗教信仰对我国总体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较小,故A、C、D错误,该题选B。
第2题,浦东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开发浦东新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会促进人口向东迁移,故A错误;实施西部大开发会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促使人口向西部迁移,故B正确;东北工业区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振兴东北工业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会促进人口向东迁移,故C错误;长江沿岸经济带既包括东部地区的部分省份也包括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所以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带对人口的东西迁移影响不大,可能会促进人口从南、北方迁往长江沿岸地区,故D错误。
所以该题选B。
答案:
1.B 2.B
(2019·蚌埠铁路中学高一期中)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B.P-P′的区间是人口的最佳规模
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D.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4.图中反映了( )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C.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负相关
D.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解析:
第3题,根据图示两条曲线分别是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的相关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都是随人口规模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生活质量的最高值所对应的人口规模就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
故判断P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时的最佳人口规模,P′为生产力水平较高时的最佳人口规模。
故选C。
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故选D。
答案:
3.C 4.D
(2019·上饶高一期中)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回答5~6题。
5.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
C.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
D.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6.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影响
C.增加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D.所有行业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解析:
第5题,虽然县镇的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A错误;虽然农村的基础设施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B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高昂的生活成本可能导致农民工回流,C正确;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不是农民工回流的主要原因,D错误。
第6题,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城市主要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不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A错误;农民工回流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B正确;农民工回流,城市人口减少,会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城市问题得以缓解和改善,C错误;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城市主要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可能导致这些产业受影响,并非使全部行业出现“用工荒”现象,D错误。
答案:
5.C 6.B
7.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其主要原因是( )
A.气候适宜B.充分利用了国外资源
C.消费水平高D.人口众多
解析:
选B。
资源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日本虽然国内资源贫乏,但利用岛国海运便利优势,进口了大量原料和燃料,工业高度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B项正确。
读北京市人口发展数据图(单位:
万人),回答8~9题。
8.据图可知2011-2014年北京市( )
A.常住人口增速远小于常住外来人口增速
B.2013年以后城市中心逐渐衰落
C.常住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协调发展
D.2013年后常住外来人口减少
9.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增速回调
B.受叶落归根传统思想的影响
C.北京环境污染严重
D.受到当地人们的歧视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常住人口的增速远小于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速,A对;2013年以后人口增速减小,但是人口数量仍在增加,城市中心没有衰落,B错;由图可知,常住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发展不协调,如果发展协调,两者的增速曲线应该是平行的,C错;2013年后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减小,但常住外来人口数量依然在增加,D错。
第9题,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中期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人口迁移动力减弱;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减小与传统思想和人口歧视关系不大;近年来北京城市环境在好转。
答案:
8.A 9.A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 )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在不断变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
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1.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解析:
第10题,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环境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大,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不能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
第11题,在三种模式中,Ⅰ模式最好,因为人口数量一直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Ⅲ模式最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导致了生态失调,环境恶化,降低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答案:
10.B 11.A
二、非选择题
12.读两幅我国人口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漫画图(左图)反映的主要人口问题,并为缓解该问题提出至少两条措施。
(2)指出全面放开二孩后,对我国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少年、青壮年和老年人口)的影响。
(3)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候鸟老人”组团“迁徙”的现象日渐普遍。
结合右图,分析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解析:
(1)左图反映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严重,家庭养老负担过重。
缓解措施有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适当推迟退休年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
(2)全面放开二胎后,我国少年(或婴幼儿)人口比重增加,青壮年人口比重略有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增长速度减慢,老龄化问题减轻。
(3)从气候角度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不利于老年人过冬。
海南省冬季气温较高,适宜老人居住。
从交通条件分析,交通发达,出行交通方便。
从经济因素分析,家庭经济条件改善,生活水平及质量提高等。
答案:
(1)问题:
人口老龄化严重。
措施:
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适当推迟退休年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
(2)少年(或婴幼儿)人口比重增加;青壮年人口比重略有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增长速度减慢。
(3)海南省冬季气温较高;出行交通方便;经济条件改善,生活水平及质量提高等。
13.(2019·珠海第二中学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
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
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上海市人口容量估算表(万人)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1535.95
1705.68
1894.17
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1460.99
1543.03
1596.84
综合常住人口容量
1788.5~
1870
1841.5~1935
1894.5~2000
(1)读图甲,估算2010年上海的人口三个年龄段(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
(2)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
读图乙,描述1990年至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
(4)结合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采取的措施。
解析:
(1)读图甲,将对应年龄段男女所占比重加在一起,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是0~14岁约8%,15~64岁约82%,65岁及以上约10%。
说明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是严重老龄化阶段。
(2)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是劳动人口比重偏大,有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入。
有利影响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需求旺盛,促进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是导致住房、就业等压力大,交通拥挤、环境压力大等。
(3)读图乙,根据图例,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图中,负值表示减少,正值表示人口增加。
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说明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中心城核心区吸引力增强,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出现了增加的变化趋势。
(4)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
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展,其资源环境承载力就越大。
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开发能力和利用率,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答案:
(1)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7.6%~9.6%均可)、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2%(79.8%~82.8%均可)、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约为10%(9.6%~10.6%均可);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
(2)劳动人口数量特点:
劳动人口比重偏大。
影响:
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住房、就业等压力大。
(3)1990年至2005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
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出现了人口增加的趋势。
(4)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第一章 章末综合提升 新教材 学年 人教版 地理 必修 第二 同步 讲义 第一章 综合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