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问题.docx
- 文档编号:4895323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97KB
三维目标问题.docx
《三维目标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目标问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维目标问题
《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
所谓三维目标是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一、设计三维目标的依据
如何确立某一个教学单元或某一节课的三维目标,要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
分析教材首先要求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其次,要回顾该教学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
在些基础上,再进一步吃透文本中的“十个着眼点”:
一是目标的着力点;二是内容的重难点;三是资源的开发点;四是落实的知识点;
五是培养的技能点;六是情趣的激发点;七是思维的发散点;八是合作的讨论点;
九是渗透的育人点;十是知识的引申点。
(二)要切实了解学生情况
了解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有些教师以为整天和学生在一起,没必要进行专门的了解,这是一种误解。
我们要求教师通过多种途径的调查,力求做到“十知道”:
一是知道学生的现有水平;二是知道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是知道学生的学习环境;四是知道学生的学习态度;
五是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六是知道学生的学习习惯;
七是知道学生的思维特点;八是知道学生的生活经验;
九是知道学生的个性差异;十是知道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要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
教师在分析学习内容、了解学生情况以及回顾先前教学经验与反思的基础上,开发学习资源和运用教学媒体对教材的顺序、详略、深浅等作适当取舍、加工、提炼等处理,再确定三维目标。
而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要求能做到“五个有利”:
一是教材重组要有利于缩小教材体系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距离,易于建立“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有可能达到发展水平;
二是教材重组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能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懂”的需要和“会”的需要等;
三是教材重组要有利于学生运用智力,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课,深刻领会;
四是教材重组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探究过程等;
五是教材重组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实验技能、调查技能、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对三维目标内涵的理解
关于三维目标,新课改方案中已提出多年,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总感觉很难把握,甚至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如不少教师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一维)
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知识目标的表达举例(要注意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通过学习,知道动物也是有情感的;
·通过学习,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所谓技能目标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
技能目标可为分“四种”:
一是基本技能。
如读、写、算的技能。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是智力技能。
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推理等技能。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三是动作技能。
如绘画、做操、打球等。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基本要领。
四是自我认知技能。
即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
如自己会做计划,会核对自己的成绩,会检查自己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会评价自己的作业水平等。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学会制定自主阅读的计划。
(二)过程与方法(二维)
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
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过程目标的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认识分数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学习,学会xx结构的归纳和演绎过程。
·通过学习,理解xx问题解题思路的探寻、分析和综合过程。
·通过学习,掌握xx解题方法的选择与比较过程等。
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方法目标的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xx问题的方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
1.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情感表现状态有以下几种:
一是表现为情绪。
情绪是一种较低级的简单的情感,如愉快、激动、紧张等。
情绪目标的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产生愉快的感觉。
二是表现为热情。
一个人有政治热情,他就对祖国、民族、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并转化为力量和行为。
一个人有学习热情,他就能潜心钻研,做出成绩。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激发起爱国主义的情感;
·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三是表现为兴趣。
兴趣是强烈的吸引性和鲜明性的情感反映。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激发起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是表现为动机。
动机是情感冲动而出现的念头,它可以成为行动的驱动力。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动力。
五是表现为求知欲。
它是在智力探究活动中,需要和愿望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六是表现为道德体验。
如敬佩、赞扬、羡慕等。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对xx人物感到敬佩……
七是表现为美的体验。
指对自然、艺术、社会行为美的情感体验。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学会鉴赏大自然的美。
2.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习,在交往中能表现出宽容、忍耐的态度。
3.所谓价值观。
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目前对教学中的问题持不同观念的人,其价值取向也不同,如对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对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对教学质量的本质是什么,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什么,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认识到学习质量不仅看考试的分数还要看德育、体育方面的发展。
概而言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新课标三维目标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李宝建
“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使语文课程由单纯对知识技能关注的目标观发展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观。
三维目标观试图解决在关注语文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高尚人格的形成。
应该说,这种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人”的目标观是以往知识本位的目标观难以企及的。
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经验,三维课程目标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种种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仅抓知识技能课堂教学涛声依旧
一些自以为擅长应试教学的老师,害怕实施三维目标教学会削弱他们的优势,课堂依旧只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他们以旧的高考考纲代替新课标,优美的现代散文,他们模仿高考题型设计成题目,以练代讲,进行针对性训练,针对性评讲,在基础年级就与高考零距离接触,甚至在县级、大市级优质课评比中也这么做。
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他们走的却是应试教育的老路。
二、人文性矫枉过正语文课严重变味
有些老师,看到新课程比较注重人文性,以为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关键,课堂上充分显示他们的博学多才,整堂课就在讲故事,唱歌。
有的老师的县市级公开课也这么上,以为一堂课哭倒了三四个学生,就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效果显著了。
实际上这是使语文课回到了类似于“极左时代”的泛政治化状态。
三、三个维度平均用力语文课不伦不类
在教学设计时,有很多老师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分成“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块分别描述,上课时平均用力,企图将三块目标在一节课中同时实现,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是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理想主义,结果弄成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文化课不像文化课、伦理道德政治课不像伦理道德政治课。
四、缺乏通盘考虑教学目标无系统
有些老师上课的目标是明确的,但课与课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就茫然,他们把课与课的目标割裂开来。
有些老师设计目标随意性强,不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像我们有些同学写作文,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
有些老师上课,今天目标明确的,明天要上什么,就不知道,就像过去穷人吃饭,“有上顿没下顿”。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笔者经过理论研究,经验总结,提出四点对策。
一、对三维目标观须再认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由此可见,三维课程目标观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性质的体现,是实现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也从根本上体现了新课改“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所以我们的课程目标必须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
我们还应该看到三维目标在语文学科中也是有层次性的,不能将其看成是并行的三个层面。
在三维目标中,言语知识与能力的形成是基本的,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这是无庸置疑的,产生怀疑或动摇,将使语文教学无所适从,也将使语文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在这基本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学生言语知识与言语能力的形成是语文学科独特的任务,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基础教育共同的责任与目标,我们并不能奢望这些目标在语文一个学科中得到全部的实现。
当然若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将难以落实。
在兼顾其他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才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二、三个维度要整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
巢宗祺先生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讲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时说:
“当然,语文课终究不是政治课,其差别不仅是学习内容的不同,而且还在于课程实施的方式的不同,语文课程要求在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以渗透、涵咏、熏陶等方式实现上述共同目标。
”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也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
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
“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的要求。
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整合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须优化
钟启泉教授在《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5日)发表的《义无反顾奏响课程改革进行曲》一文中强调“真正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的场所”。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落实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除须整合外,每一节课的教学,我们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
巴班斯基说:
“教学优化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个方法就是用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教学任务”,所以,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还要用综合的观点加以选择和决定,使目标最优化。
(一)课堂教学目标力求单一。
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反映到专题文本教学目标制定上则需要从文本特性出发,从校情实际出发,分清主次与轻重,具体文本的教学目标应该放在专题教学目标上加以考查,放在文本自身特性上加以实施,一课时只需完成一个主要方面的教学目标即可。
当然,教学目标中还可以预留一些拓展性内容,待日后进行可持续探究,比如在学习完本专题后,还可以对专题各文本与作者之间作一个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在比较阅读中又加深对具体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只有提得十分具体、明确,才能对于达到这目标所需的进程有清晰的认识,才能让学生确切地了解到该掌握什么,掌握到怎样的程度,教师也才能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妥善地组织教学过程。
同时,理想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教与学的完整的统一体。
因此,目标的制订,不仅仅是教师的期望和假设,也应该是学生应有的学习结果,若只是使用“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的词,这样可测性和可比性很差,就很难准确测量教学质量的高低。
如,江苏省南通中学钱明华老师把《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设计为“诵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饱含着的思想感情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心依据。
通过活动体验,学生朗诵诗歌能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该目标设计不仅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且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四、教学目标要系统化
(一)解读课标,把握学科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就语文教学目标这一个完整的系统而言,教师必须心中有一个纵横交错的教学目标网,知道在具体的情境中应该要教什么和用什么方式教,从而让学生在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以知识层面为例,包括语法、修辞、逻辑、文章法等知识系统。
这里的许多知识点并没有明确列出,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不能通过言语明确表达的。
到底要教哪些?
用什么方式教?
需要教师宏观整体把握,把知识点有机地组合起来,连成一张知识网。
课标从宏观上明确规定了学科目标要求、各学段的目标要求,是教师有效教学的路标。
因此把新课标内化于心,则纲举目张。
(二)研究教材和学生,确立合理的课文教学目标。
语文教材是贯彻课标的文本,体现了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它将抽象的整体性的理念规定转化为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内容,因此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必须研究教材。
以文本的类型而言,不同类型的文本,其教学目标就不同;同一类型的文本,难易度不同,所处的教学环境、教学阶段不同,其教学目标也不同。
研究教材即表现为对教材传达的语文因素有确切的理解,教师能对这些因素进行正确的选择与组织。
就学生而言,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就不同。
同一学习阶段的学生,认知特点不同,其教学目标也不同。
研究学生即对学生需要什么有明确的诊断,能以教学机智确定以何方式教什么。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新课程精神的学习、宣传、实践是责无旁贷的,固然,改革的道路上会有曲折,但这是前进中的曲折,高中语文新课标三维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本不足为奇,笔者作为一线教师仅是想提出问题,以引起同仁、专家的注意。
至于解决问题,笔者仅是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同仁、专家更好的解答,笔者也将洗耳恭听,借助“巨人的肩膀”,更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于漪(语文特级教师):
二期课改构建起“三维”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抓住了教育的本质。
知识与技能,是一维。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该是“核”,是最不易老化的,课改需要对原有的知识内容加以审视、整合、“削枝强干”,让学生“择其要而学”。
过程与方法,是二维。
东方教育比较重视结论,西方教育比较重视过程,我们的课改要结合东西方的长处。
以往的教学,我们比较重视教法,对学生的学法研究不够。
现代社会,学生若不会求知,发展就会受到很大障碍。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动机、热情,还包含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责任,更包含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要明确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从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建构风生水起的语文课堂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实施
海南省洋浦中学张大芳
摘要:
为体现新课改精神,当今教师的教案设计中都写上了三维目标,其三维目标设计堪称完美,无懈可击。
但往往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体现出的是无效教学。
我认为,教师要想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做“主学”者,有所得,有所获,一定要让自己设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简便的操作性。
本文旨在就如何提高目标的可操作性作一点阐释。
关键词:
教学目标有效实现可操作性
背景:
近几年,听了不少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的亮相课、过关课。
每一次我都静静地坐在会场的一个角落,静静地听,静静地看,静静地思考,收获颇丰,感触良多。
他们给我的印象是才华是有的,但并未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静而思之,发现问题的症结还是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为了适应新课改,为了体现课堂有效教学,教务处特别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一些硬性指标,比如三维教学目标一定要写进教案中,要求老师写教案的时候要同时列出三维目标。
看这些授课老师的教案设计,三维目标设计堪称完美,无懈可击。
但往往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我认为,教师要想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做“主学”者,有所得,有所获,一定要让自己设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简便的操作性。
本文拟就此作一点阐述。
一、化宏观目标为微观目标
许多青年教师认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定得越大越好,殊不知,大而易空,大而易泛。
确实,在语文教学目标中,我们需要宏观的整体目标,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但对于一篇课文一个课时来说,我们能够达到的往往只能是微观的具体的目标。
既然这样,我们不妨化大为小。
一位青年教师教学《沁园春••长沙》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词的一般知识。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理解、体会诗人崇高的情怀及豪情壮志。
这5个目标看上去很是符合诗歌教学的一般规律,但仔细分析一下,仅在短短的一节课40分钟内,要实现这么大的目标,难度不小。
先说其过程与方法目标之“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感觉此目标大而空,似近又似远,不好把握。
该教师上课时设计的相应环节也是如此,“请你们反复品读,说说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学生读是读了,但读后还是一脸茫然,万般无奈。
让学生从何说起,还真不容易。
由于事先的设计缺乏可操作性,课堂的调控力就显得很差,结果教师越引越乱,好不容易才收场。
据此,我将他的这一目标化小:
品读“遍”“染”“漫”“透”“争”“击”“翔”“怅“问”等词语,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
有了这个目标,操作起来指向性就很明确了,学生活动起来各得其所,各显其能。
其过程与方法目标之“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也嫌过大。
语文教学,朗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怎么读,读到什么境界,读出什么味道,我们的教学设计又常常缺少明确的说明和指导。
总结起来不外乎是听名家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个别读,而且都是“朗朗”地读,课堂热闹非凡,但面对一个个学生时,却发现还有相当多的后进生,不要说读出感情,就连起码的读正确读通顺都成问题。
课堂上只一味听到齐读,展示读,竞赛读,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就要求有感情读,不考虑文本价值,不做具体的引导、点拨就个性化朗读。
这是不科学的,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
笔者认为,有效朗读应该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适时交流朗读体会,学生个体自读时难以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有时找不到感觉是难免的。
而在读中相互比较相互启发,个体的体会会立刻感染群体,使大家豁然开朗,教师应及时点评,以点带面进行指导,要有重点地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我听过一些名家的课,认为余映潮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
他的朗读指导从来不是笼统的、盲目的,划分很细致。
他的朗读活动一般都分阶段进行,比如,第一阶段:
读准字音,读通文句;第二阶段:
读出节奏,抑扬顿挫;第三阶段:
带上想像,读入情境;第四阶段:
读思结合,读读说说。
从他这儿我获得启发,可以将该老师设计的这一朗读目标化细一点:
分阶段多角度读,由境入情,直至熟读成诵。
二、化繁琐目标为简明目标
还是以上文所引《沁园春••长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例,其知识目标之一为“掌握词的一般知识”,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在课件中引入大量关于词的知识,如“什么是词”,“词的分类”“词的相关知识”,林林总总,一下做了一大堆,上课十来分钟还入不了正题。
我建议不妨把这个目标修改为:
学习词中的“一字领”知识,通过对“看”“忆”两字的艺术欣赏,感受词人笔下的绚烂秋色和青年时代的火热人生。
这样一来,目标趋于简明,也跟具体的文本结合起来,大大增强操作的可能性。
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个两个就可以了。
核心的教学目标完成了,那么其他的附属目标会在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落实。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标贪多求全,样样都要实现,其结果就是蜻蜓点水,样样都没有达成。
下面是一老师设计的《陈情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2、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的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表,寓理于情的艺术特色和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和忠情。
这个目标确实兼顾了文与言的结合,但实施起来总觉繁琐不堪,很难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
其它目标暂且不说,单说过程与方法目标。
既要梳理思路,又涉及说理风格,还关乎语言特色,不知从哪头抓起,颇为零乱。
我们的修改方案为:
分析理解,着重引领学生把握全文脉络,紧扣题目,概括“情”的含义,探讨“陈”的方法,学会通过题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学习一篇文章,从题目入手,简单而又有效。
可以通过题目把文章的三个主要内容抓住: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我们建议用这种操作方法从三个方面来学习这篇文章。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本文教学特别注意方法的传授。
概括“情”的含义,探讨“陈”的方法,既与文章内容相关,又与写作技巧有联系。
以一线串之,将三维目标一体化,操作起来简单明了。
三、化虚泛目标为实在目标
某位教师预设《长亭送别》一课时的目标如下:
(1)通过曲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莺莺的强烈的反抗精神。
明眼人一看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样的预设目标简单泛化,形同虚设,可操作性不强。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怎样叫读得有感情,这些都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很难。
所以说之前的预设一定要有可操作性。
我们知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维 目标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