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铭张载研习与思考参考答案要点1说说易经与孟子对西.docx
- 文档编号:489395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4.29KB
西铭张载研习与思考参考答案要点1说说易经与孟子对西.docx
《西铭张载研习与思考参考答案要点1说说易经与孟子对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铭张载研习与思考参考答案要点1说说易经与孟子对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铭张载研习与思考参考答案要点1说说易经与孟子对西
西铭
张载
—、“研习与思考”参考答案要点
1.说说《易经》与《孟子》对《西铭》的影响。
答:
(1)乾称父、坤称母,以《易经》中的乾坤思想建构宇宙观念,以人类为天地宇宙之子,生命的过程顺从于天地的变化规律。
这个宇宙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而是以人为宇宙大化中的一分子;
(2)《盂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从注释中找出张载引用《孟子》的字句。
可以集中地发现,他的人性论、存心养性,知天知命的观念都受到孟子影响。
其中涉及到人如何了解自性,完成天赋予人的道德使命,完成人的生命价值等问题,包涵了信仰与宗教的情绪。
2.阅读下列《孟子》中的文字,结合孟子所说的“美”、“大”、“圣”、“神”等观念,讨论《西铭》一文的美学价值。
浩生不害问曰:
“乐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
“善人也,信人也。
”“何谓善?
何谓信?
”曰: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渭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
——《孟子·尽心下》
答:
孟子这段话,表现了—个道德主体体验出的一种层层递进的精神境界。
由善而真(信)而美而全(人),再进为圣与神,主体与宇宙合为—体。
在《西铭》中,我们也发现张载与孟子—样,皆能以主体的道德生命为基础,来不断深入地体验弥漫于整个宇宙的精神境界。
其体为宇宙之塞,其性为大地之帅,民为同胞,物为所与,这种与天地宇宙共为一体的精神,是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人焉”(《尽心上》)的境界。
3.比较一下《西铭》中的民胞物与的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何异同。
也可以比较这一思想与佛教的众生平等的思想有何异同。
课后可就这两个问题中的一个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可以写一篇小论文来阐述你的见解。
答:
选择《墨子·兼爱》来阅读,进行比较。
要注意分辨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理论根据有何不同。
宋代就有人认为张载这一思想同于墨子的兼爱,但其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附:
兼爱上第十四①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②;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③。
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注释】
①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两个理论之一。
所谓兼爱就是要求人们爱人如爱己,消除血缘差别、等级差别观念。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混乱的原因就是不相爱,而要消除混乱,达到社会安定就要“兼相爱,交相利”。
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带有浓重的理想色彩,是不现实的。
②必:
一定。
焉:
乃。
《墨子间诂》卷四引王引之云:
“言知乱之所自起,乃能冶之也。
”
③攻:
治疗。
【译文】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才能去治理。
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像医生是治疗人的疾病的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
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进行治理。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自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兹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①。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
【注释】
①慈:
父母爱子女。
【译文】
试着考察一下祸乱是从哪里产生的,产生于人们不互相亲爱。
臣和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乱。
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损害父亲而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损害兄长而自利;臣子爱自己而不爱君主,因此损害君主而自利。
这就是所谓的乱,即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
父亲爱自己不爱子女,因此损害子女而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损害弟弟而自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下,因此损害臣下而自利。
这是因为什么呢?
都起于不互相亲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①。
此何也?
皆起不相爱
【注释】
①贼:
前一“贼”指抢劫财物之人;后一“贼”字指杀伤。
【译文】
即使天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
盗窃者只爱自己的家,而不爱别人的家,因此偷窃别人家以利自己的家;抢劫者只爱自身,而爱别人,因此杀伤残害别人以利自身。
这是因为什么呢?
都是起于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家①。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
【注释】
①家:
古代卿大夫的封地,与“国”并举,“国”指诸侯的封地。
【译文】
即使大夫互相侵扰各自的采邑,诸侯互相攻伐各自的封国也是这样。
大夫各自爱自己的采邑,不爱别人的采邑,因此侵扰别人的采邑以利自己的采邑。
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地以利自己的封地。
天下的祸乱之事,都在这里了,考察下这是因何而产生的呢?
都是产生于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人若爱其身,恶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①?
视子弟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不孝亡有,犹有盗贼乎②?
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亡有。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③。
【注释】
①恶(wū):
疑问代词,何、安、怎么,下文“恶得”之“恶”同。
施:
用。
②亡:
同“无”。
③治:
天下安定,与“乱”相对。
【译文】
假使天下之人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身,还会有不孝的吗?
看待子女、弟弟、臣下就象看待自身,哪里还会有不慈爱的。
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
看待别人的家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
看待别人同自己—样,谁还会残杀?
盗贼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采邑,诸侯互相攻伐封地吗?
看待别人的采邑同自己的采邑一样,谁还会进行侵扰?
看待别人的封地同自己的封地一样,准还会发动攻伐?
因此大夫互相侵扰采邑,诸侯互相攻伐封地的现象就没有了。
假使天下之人相亲相爱,封地与封地之间不互相攻伐,采邑之间与采邑不互相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①。
【注释】
①劝:
劝勉,鼓励。
【译文】
因此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
因此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祸乱丛生。
因此子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兼爱中第十五
子墨子言曰: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①。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
天下之害何也?
子墨子言曰: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②。
”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
以不相爱生邪③?
子墨子言:
“以不相爱生。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④。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非之。
【注释】
①为事:
办事,成事。
②篡:
掠夺,强取。
③崇:
为“察”字之误。
以:
因为。
④野战:
交战于旷野。
执:
控制、统御。
敖:
同“傲”,傲慢。
诈:
有计谋的。
即哲,智也。
【译文】
墨子说:
“仁人处理事务的厚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为原则处理事务。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
天下的害是什么?
墨子说:
“现在像封国与封国相互攻伐,采邑与采邑之间互相掠夺,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君臣之间不施恩惠,不效忠,父子之间不慈爱,不孝敬,兄弟之间不和睦、协调,这就是天下的祸害。
”既然这样,那么细察一下祸害是如何产生的呢?
因为不相爱而产生吗?
墨子说:
“因不相爱而产生。
”现在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封国而不爱别人的封国,因此不惧怕发动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击别的封国。
现在大夫只知道爱自己的采邑而不爱别人的采邑,因此不惧怕发动自己采邑的力量去强夺别人的采邑。
现在人们只知道爱自身而不爱别人,因此不惧怕用自己的力量去残害别人。
因此诸侯不相爱就一定会互相攻代,大夫不相爱就一定会互相掠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就一定会互相残害,君臣不相爱就不施惠,不效忠,父子不相爱就不慈爱,不孝敬,兄弟不相爱就不和睦、协调。
天下人都不相爱,强者一定会控制弱者,富有的一定会欺侮贫穷的,尊贵的一定会傲视低贱的,聪明的—定会欺瞒愚笨的。
凡天下祸乱怨恨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不相爱。
因此仁者认为不相爱是不对的。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子墨子言曰: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
于墨子言: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贱,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仁者誉之。
【译文】
既然已经认为它不对了,那么用什么去改变呢?
墨子说:
“用互相亲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
”既然这样,那么互相亲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应当如何做呢?
墨子说:
“看待别人的封国同自己的封国一样,看待别人的采邑同自己的采邑一样,看待别人同自己一样。
”因此诸侯相爱就不会互相攻战,大夫相爱就不会互相掠夺,人与人相爱就不会互相残害,尊贵的不傲视低贱的,聪明的不期瞒愚笨的。
凡是可以使天下祸乱怨恨不产生的原因,是相爱,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①。
子墨子言曰:
“然。
乃若兼则善矣。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②。
子墨子言曰: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③。
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
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朝。
是其故何也④?
君说之,故臣为之也⑤。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肋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危,是其故何也⑥?
君说之,故臣能之山。
昔越王句践好士之能,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
“越国之宝尽在此!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⑦。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⑧。
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
“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此异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
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⑨。
”
【注释】
①劫:
威逼,胁迫。
②于:
同“迂”。
③士君子:
指上层统治人物。
辩:
同“辨”。
④牂(zāng)羊:
母羊。
韦:
皮制的剑鞘。
练帛:
大帛,粗疏的缯帛。
⑤说:
同“悦”。
⑥细要:
细腰。
要,同“腰”。
一饭:
一顿饭。
节:
适度。
⑦和合:
和睦同心。
⑧碎:
疑“萃”之借字,萃,行列聚集。
《穆天子传》“七萃之士”郭璞注云:
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张载 研习 思考 参考答案 要点 说说 易经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