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4887810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61KB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案.docx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4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老山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这篇文章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叙述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
作者陆定一(1960—1996)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以朴实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进行记叙描写,条理清晰,内涵丰富,写法新颖,很适合中学生学习。
根据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特色及其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学时,应将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按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进行叙事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味红军乐观顽强的精神、学习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阅读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观看2001年央视拍的《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其中红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样,有了情感铺垫,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探究发现,达到充分学习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锻造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
观看《长征》片段,感受长征精神。
影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历史并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苦岁月,这样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体味和品析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的时候,问题和课文精华就可以水到渠成出来了。
2.预习课文并查阅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
(三)教学步骤
1.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课文线索,把握全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并画出自认为好的词、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需要讨论的地方,圈点批注。
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教与学。
(1)巩固旧知,自然过渡
让学生齐背本单元刚刚学过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巩固旧知,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2)了解作者情况,明确写作背景。
学生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陆定一是参加过长征的人,教师提示:
亲身经历的事情,写起来特别真实而细腻,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当时红军的真实感受。
(3)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清课文叙事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本步骤设计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
a.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
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体裁是记叙文,找出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是阅读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是把握课文内容的首要步骤。
学生可合作在文中快速找到答案,从中可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b.找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
这篇课文叙事有一个明显特点:
顺序清楚,有条不紊。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很快地在原文中找出时间变化的标志及其相应的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认识到本文的叙事顺序:
顺叙。
这样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课文的叙事脉络。
教师适时提示:
学习本文的叙事写作方法: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的层次结构。
讨论话题:
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的时间?
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时间变化归纳出翻越老山界的时间:
整整一天时间。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从中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认识到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和乐观的生活观念。
c.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讨论交流,通过自己的语言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四方面的困难: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教师引导学生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讨论话题:
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
学生联系课文中具体的语句思考,并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从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入手,如与瑶民攀谈并送之与米、红军战士的语言描写及作者自身的真切体会等)。
本步骤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下步设计奠定基础。
2、研读赏析
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学交流。
(同学交流后,由学生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
这样,充分营造一个自由轻松而有研讨氛围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并提高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主要归纳为二个精彩片段。
(1)精彩片段一赏析
讨论话题:
我们想象一下“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连接起来……”这一奇观,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战士的风趣语言,感受红军在困难面前的幽默和乐观,看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精彩片段二赏析
讨论话题:
a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
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
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
观察什么?
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b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
勾画关键词。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
让学生理解到作者
的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本步骤设计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分析和赏析精彩片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养成“苦中也有乐”的良好心态。
3、归纳总结
(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创意地表达)
(2)让学生同位间讨论本课的写作艺术
目的是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学过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加深对课文的深层理解,教师也可及时从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最后,教师以前面学过的毛泽东诗作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难——闲)
二、精彩片段
师:
“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有人认为,这些描写是非常真实、生动的,但也可见红军中有不文明、不守秩序的现象,你是怎么看到呢?
生:
红军也是有血有肉的,饿了,急了,骂一两句,抢饭碗吃,这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说是不文明。
生:
我觉得这种行为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红军队伍。
师:
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能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作者正是用这种真实的笔触进行叙事描写,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而红军的形象也显得栩栩如生。
师:
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写与瑶民“攀谈”的事,这不是离题了吗?
生:
这是作者真实地叙事的表现。
生:
红军为了宣传,以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生:
让读者看到红军爱民的一面。
师:
同学们理解得不错,红军不是为长征而长征的,它是为了根本改变人民受苦受难的。
红军爱民的思想让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你们知道吗?
生:
(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师:
聪明,在这里作者运用了陪衬的手法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师:
大家细心体会“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一段作者的所见所闻集中写出了什么?
生:
所见写出了山势的高峻、陡峭。
生:
所闻是作者在静夜所听到的那些细微的声响。
师:
所见突出了环境的艰苦,那么所闻你们能用一个词形容当时作者的真切感受吗?
生:
寂静或恬静
师:
那为什么作者写了声响呢?
生:
呃,只有在寂静的环境里才能听得到细微的声响,而且由于是山谷很深,反响回荡,声音自然比较响。
师:
作者写静却写了动,这是什么写法?
你能说出这种写法的例子来吗?
生:
是以动写静,侧面描写的手法。
例子:
教室里很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见。
生:
还有就是王唯的一句诗: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师:
非常好的例句!
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深夜的山谷声响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试体会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
可以看出作者乐观的生活情趣。
师:
不错的,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声响,既要一定的自然条件,比如寂静,更要一个以苦为乐、心态平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优美的境界。
正如秋夜的月亮,有人看到团聚,而有人看到了凄凉。
“眼中月是心底月”,你们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吗?
生:
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景物。
生:
就是老师说过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
很好。
罗丹有一句著名的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
生:
(齐)“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师:
正是。
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大自然当中感受美,学会欣赏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我们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赞美别人,并把别人的优点变为自己的优点,这就是创造美的行动!
师:
那么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生:
表现了山的高大险峻,这样更突出了翻山的艰难。
生:
突出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师:
老师也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往往要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在以后的阅读理解中,我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的!
三、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
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观察方法;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布置预习:
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
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说明理由。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今天学习课文《老山界》,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三、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
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
点题第二部分(2—33段):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第一层:
(第2---11段)山脚访瑶家。
(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
八年级语文组教案执笔:
陈惠玲教者见解(内容增删、步骤调整、方法改变、教学后记等)
又展示了长征生活的一个侧面。
)
第二层:
(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道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
(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
1.攀登雷公岩;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3.山顶所思。
(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
第四层:
(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
(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
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四、组织学生课内探究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
课文中写了:
“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2.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如“走路难”三字的形式概括几难(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3.学生议论:
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
人民的军队,坚强的革命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力量等。
(六)布置作业:
读全文,重点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关键词语。
八年级语文组教案执笔:
陈惠玲教者见解(内容增删、步骤调整、方法改变、教学后记等)
第二课时
(一)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
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
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
观察什么?
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
“半夜里……睡不着。
”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
勾画关键词:
逼、刺入、更卷、蜷。
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
“天上……几堆火没有熄”。
观察方法:
定点观察;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
视线:
仰视、平视、环视。
形象描述:
运用比喻。
(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
“除此以外,……又睡着了。
”所闻:
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
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八年级语文组教案执笔:
陈惠玲教者见解(内容增删、步骤调整、方法改变、教学后记等)
前文写登山的热烈,这里写夜宿的静溢,使文势变化多姿,起伏跌宕。
二)、讨论完成课后习题二、三三)总结全文:
1.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意思:
本文记叙了_______实况,通过对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写,对红军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红军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
2.提示学习重点。
3.朴素与生动的语言相结合,文风质朴,真实可信。
(三)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参考下列题目写一篇观察日记。
《望星空》《在阳台上》《窗前》《老山界》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
蜷缩(qu‚n)呜咽(yˆ)点缀(zhuŒ)澎湃(p†ngp„i)咀嚼(ju†)
篱笆(b?
)酣然入梦(h?
n)苛捐杂税(ju?
n)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难”体现在:
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
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⑶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五、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
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板书设计:
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走路难
间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吃饭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处境难
翻山以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
(2)第23节
2、作者说:
“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
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
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
很怕
显眼:
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积累、联想。
1、背诵第22节。
2、阅读《草地晚餐》,比较回答:
(1)顺序一样(时间)
(2)重点不同(重记事、重写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山界 苏教版 初中语文 年级 上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