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精品.docx
- 文档编号:488562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61.94KB
人教版高考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精品.docx
《人教版高考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考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精品.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考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精品
综合复习一:
教科书六个版块知识框架
【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王朝体系
1、原始社会:
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
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476年
3、封建社会:
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形成发展分裂和融合繁盛继续发展由盛而衰
前475年前221年220年589年907年1368年1840年
二、宏观概括:
“古代中国”教科书知识框架
1、总体特征:
世界文明古国,属于大陆农耕文明(与古希腊海洋工商文明形成对比),传统文明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在东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又存在一定局限——虽有变化,但传统文明的发展呈现很强的延续性,并未自主实现从古代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
近代时期,传统文明衰落,现代时期逐渐走向复兴。
2、政治(上层建筑):
【君主制】——先秦“王政”时期(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21年后帝制时期(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912年专制帝制结束。
但“大一统”成为中国文明的重大遗产并影响至今。
必修Ⅰ专题一+汉武帝(三个必修模块)
3、经济(经济基础):
传统农业(自然经济)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发展;明清时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重农抑商政策推行两千余年。
未能自主产生近代工业文明。
必修Ⅱ专题一
4、文化(意识形态):
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传承发展两千余年,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产生重大而复杂的影响,未能形成民主思想体系;传统科技、文学艺术取得突出成就,但未能自主产生近代科技文艺。
必修Ⅲ专题一、专题二。
5、相互关系:
一方面,作为中华文明基础的农耕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求稳守成、内敛求治的特征,它支撑着漫长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诞生了以求稳守成、强调秩序、家国同构、国家本位为特征的儒学体系;同时,传统科技和文学艺术深受农耕经济、专制主义、儒学体系的影响。
另一方面,专制主义(重农抑商)和儒学体系(仁、仁政、纲常伦理)十分关注和维护农耕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这既保护了农耕经济,维持了中国传统社会长时间的稳定,又阻碍了传统经济和传统社会的革命性变化。
6、重要历史人物: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孔子
三、原始时期
(一)经济:
1、农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水利-大禹治水
2、手工业:
(1)纺织业:
A、纺织技术萌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陶纺轮和多种骨器B、纺织原料-麻、葛、丝C、出现人工育蚕-山西夏县+浙江吴兴
(2)冶金业-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小件铜器
(3)陶瓷业-原始时代的彩陶(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
3、商业:
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二)政治:
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司马迁的《史记》第一篇,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传说黄帝奠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政治权力的交接方式“禅让”。
(三)文化:
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四、先秦历史的主体-夏商周三代(含春秋战国时期)
(一)经济
1、农业:
(1)耕作方式和耕作技术——夏商时期“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铁制农具-典例是秦国“以牛田”
(2)水利——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西门豹开发水利
(3)小农户个体经营(自然经济形态)形成
(4)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专论农业的四篇文献,是先秦时期最系统的农学著作
2、手工业:
(1)丝织业-商代“三成就”+西周“妇功”和“国有六职”,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
(2)冶金业-A、商周-青铜铸造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大都作为礼器。
B、冶铁业-春秋战国
3、商业——
(1)商代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西周交易频繁、货币增加+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战国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的原则,帝制时代历朝大都执行(3)《吕氏春秋》提出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二)政治
1、夏——禹传启-王位世袭制确立-宗族关系(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直至1912年清亡)
2、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通过占卜进行决策,理解天命,主宰国政。
3、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孔子推崇的周礼)——分封制、宗法制、世袭制、世官制臻于完善
4、春秋战国——
(1)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彼此间修长城),周天子权威削弱,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崩溃(从社会形态看是奴隶社会逐渐瓦解),但后世许多朝代仍有分封,而宗法制的核心内涵则一直是中国帝制时代(前221-1912年)分配政治权力的基本原则,并深刻影响中国人的心理构造和日常生活
(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逐渐出现君主集权的雏形(从社会形态看是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3)秦王嬴政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数百年战乱,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5、民族关系——周边少数民族内进中原,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袭扰,中原北部的秦、赵、燕三国在北方边境修长城。
(三)文化
1、文字——商代-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甲骨文及器物上的铭文(金文),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后逐渐演变出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
2、文学——《诗经》:
西周初-春秋中,约五百年,三百多首,最古老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儒家经典+浪漫主义(楚辞)+先秦散文(诸子百家)
3、科技——战国时出现了最初的指南仪器在《韩非子》中提到,称“司南”
4、思想学术——百家争鸣-春秋:
孔子(前551-前479)、老子+战国:
孟子、荀子、庄子、商鞅、韩非子、墨子+百家争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此后至今的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尤其是儒家思想后来更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的人生理想、多方面的历史活动及其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
【中国帝制时代各阶段概况】
一、秦皇汉武与秦汉王朝(公元前221-220年)
1、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开创阶段,在政治制度设置、民族政策、经济政策、思想文化政策等方面对中国文明史产生深远影响,有些直至今天(如“大一统”的观念和统一多民族国家)
2、基本知识点:
(1)秦:
A、政治(必修Ⅰ专题一):
秦统一中国(兼并六国和经略南北边境)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暴政导致很快灭亡选4+连接秦、赵、燕三国的北部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选修6
B、经济(必修Ⅱ专题一):
明码标价,陶制容钱器P18;统一度量衡和货币选4P6
C、文化(必修Ⅲ专题一):
韩非思想的影响P7;选4P6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小篆(李斯)和隶书产生
(2)汉:
A、政治:
必修Ⅰ专题一:
第二、三课: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
地方管理制度(含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中央官僚制度(君相关系-内朝、选官制度)
B、民族关系(选修6第五单元):
秦汉之际,匈奴重新占领河套地区,西汉初被迫忍辱退让→经过七十多年休养生息,西汉国力空前强盛。
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夺回河套地区,占领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联系必修ⅡP12)。
在反击匈奴的同时,又多次大修长城,向西延伸到盐泽(今新疆罗布泊),汉长城超过一万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选修6P45
C、经济:
必修Ⅱ专题一:
第一课农业耕作技术和重大水利工程;第二课纺织、冶铁、制瓷业发展;丝绸之路;汉武帝铁业官营;第三、四课:
商运活跃,商人奔波;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管控私人工商业,大力发展官营工商业(盐铁官营);对市的管理相当严格,商人地位低下。
D、文化:
必修Ⅲ专题一第二课:
董仲舒、汉武帝;罢黜百家;改革文化教育体制-太学和郡国学校;儒学地位开始提升+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帛竹木纸并行+草书(汉初)
(3)汉武帝:
以必修ⅢP10第一段文字切入,整理
经济必修Ⅱ
政治军事必修Ⅰ+选修6
文化教育Ⅲ
1、政府垄断最有利可图的手工业2、推行铁业官营制度(盐铁官营)3、严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工商业,商人地位低下。
1、改革丞相制度:
(1)……
(2)………2、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和司隶校尉,加强控制地方
3、选官制度:
察举制……
4、击败匈奴,夺回河套…………大修长城…………选修6P45
1、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
2、认可董仲舒观点,完成………的转变。
怎么评价……?
3、创建太学?
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3、一个对比:
古希腊文明已经衰落,古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汉代丝绸之路,中国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汉帝国和罗马帝国是同时并存的两大文明中心。
二、魏晋南北朝
1、政:
选官主要采用九品中正制
2、经:
冶铁出现“灌钢法”;商业出现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管理
3、文:
(1)道家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统治地位
(2)行书在晋代开始盛行,东晋王羲之擅长草书和行书,被尊为“书圣”+中国画(至隋唐时期)逐渐成熟(3)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三、唐宋中国古典文明的全面发展
(一)唐代(618-907年)
1、政治:
通过制度调整,完善中央集权(必修Ⅰ专题一第三课)——
(1)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权制约;
(2)御史台到京都视察执法(监察);(3)发展科举制;(4)地方机构道、州、县。
唐太宗(选4第一单元第二课)“贞观之治”——用人纳谏,休养生息(存百姓,行仁政),慎用刑法,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民族团结政策(战而后和、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唐蕃和亲-红山宫选6P54-55);开放的对外政策(政治、经济、文化):
吸纳外来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深刻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历史进程,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文明中心。
2、经济:
(1)农业:
曲辕犁;土地兼并;灌溉工具:
立井水车和高转筒车。
(2)手工业:
纺织业:
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绒线毯;陶瓷业:
美术陶制品“唐三彩”,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越窑青瓷,邢窑、江西景德镇、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瓷路)。
(3)商业:
商运:
“俞大娘航船”(国内长江流域),“海上丝绸之路”,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市:
草市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商业都会:
全国性(长安、洛阳、扬州,长安的市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洛阳市场的规模远超长安)和区域性经济中心(杭州、湖州)。
(4)经济政策:
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沿用西汉商人应入市籍制度;市的设立和废止,决定于朝廷的命令;所有的市都是官市,交易时间受限制。
3、文化:
(1)思想:
儒学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
造纸术为阿拉伯人掌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
(3)艺术(书法:
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狂草怀素、张旭;国画:
文人画鼻祖王维;戏曲:
杂技歌舞)。
(4)文学:
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词:
白居易、韦庄。
(二)宋代(960—1276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考 历史 综合 复习 六个 版块 结构 提纲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