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4877071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0.69KB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docx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一: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
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主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
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
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教师顺势揭示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还剩1根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初步建立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小棒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逐步完善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最后是借助学具操作,加深印象。
完成
“想想做做”时,让学生借助分圆片、分三角形等活动,比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也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秘。
虽然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课堂有点乱,但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到当平均分有剩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以下三个问题:
1,余数要比除数小。
2,余数可能是什么。
3,余数最大是什么。
解决第一个问题余数要比除数小,书上的问题是,⑴1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样分呢?
⑵17÷4,18÷4,19÷4,
20÷4。
书上解决这个问题时,是把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和怎样处理除法竖式连在一起教学的,除法的余数问题和除法竖式的书写和理解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都是难点,这样教学,难点集中,学生不容易理解。
我在教学时,是把这两个问题分开来教学的。
我借用书上呈现的情景:
1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样分呢?
在黑板上贴出14个苹果,请同学来分。
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解决,得到平均每人分3个,还剩2个。
问题:
还剩2个,还能不能继续分呢?
如果再继续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生说到:
不能继续分,因为这时只有两个苹果,而有4个小朋友。
如果把这两个苹果给了其中的两个小朋友,另外两个小朋友就少一个苹果,这样就不是平均分了,所以剩下的两个苹果是不能再分了。
问题:
剩下的苹果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
剩下的苹果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
学生回答:
剩下的苹果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
剩下的苹果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苹果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
在这里把解题方案转化为算式,小朋友的人数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剩下的苹果是除法算式
中的余数。
14÷4=3(个)?
?
2(个)。
从这里得到余数比除数小。
如果是15,16,17,18,19,20,21,22?
?
个苹果呢?
15÷4=3(个)?
?
3(个),16÷4=4(个),17÷4=4(个)?
?
1(个),18÷4=4(个)?
?
2(个)19÷4=4(个)?
?
3(个),20÷4=5(个),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呢?
余数总是比除数小。
这是同学们还发现:
余数要么是0,要么是1,要么是2,要么是3。
感觉太有趣了。
我顺势问学生,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什么?
最大的余数是几?
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什么?
最大的余数是几?
这样我这节课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余数要比除数小。
2,余数可能是什么。
3,余数最大是什么。
就落到了实处。
总之,这堂课的课堂效果好,学生知识掌握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申的空间。
规律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有学习的喜悦。
从已有知识平缓的过渡到新知识来,学生接受起来容易。
纵观以往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设计时教师总是从创设运动会的情景出发,让学生始终兴趣浓厚,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习效果也较好。
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节课,就会发现本节课“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表现在:
一方面,孩子过多地关注生活情节,孩子们对生活情景的兴趣大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较多,使教学花费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量不够,使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高效。
是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为依托呢?
能不能在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中追求实效呢?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有余数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学,旨在凸显数学课的“数学味”,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上做一种新的尝试。
1.观察生举的算式,说说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1:
这个除法算式算起来还有多1个的。
生2:
找不到乘法口诀的。
生3:
不能直接算的。
2.师:
大家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21÷5这个算式去计算?
生1:
妈妈买了21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
生2:
有21本本子平均分给5个同学。
生3:
有21元钱,买5元一本的本子,可以买几本?
?
?
3.师:
小朋友们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7÷3这个算式呢?
生出现的方法有:
摆学具、画图、编数学问题?
?
4.师:
小朋友用很多方式表示了这个算式的意思,谁能说说21÷5等于多少?
师板书,介绍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写法。
5.师:
谁能结合你举的例子来说说这个算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反思】
强调数学的“数学味”并非要否定数学的“生活味”,而是要把“数学味”和“生活味”有效地结合。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为了有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为他们构建生活原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当孩子们说出一些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之后,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算式的意义,教师让孩子们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这个算式去计算”,这样的问题创设,就为孩子们沟通“数学──生活”搭建了桥梁,抽象的数学知识找到了具体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孩子们对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就更形象了。
之后,再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算式,又把孩子们的思维从具体的生活中得到提升,孩子们运用符号、简图来表示,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得到深化,孩子们的思维过程逐步地“数学化”。
正如郑毓信教授指出,“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一些非数学活动倾向偏离了数学课的本来目的,影响了学生对数学课的正常体验。
我们应该克服这种倾向,组织有效而真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品出“数学味”,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教学后,我深深体会到:
在教学上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
;其次,提供安静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孩子们进行数学的思考;最后要构建生活的数学学习原型,使“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
这次教学尝试,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
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
?
。
课堂上动静交替,孩子们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上了一节《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
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火柴梗,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火柴梗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每组把火柴梗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
学生从“火柴梗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
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
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
因此,我在今后的将更加努力地搞好教学工作,使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篇二: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记忆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数学。
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3.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生成资源。
教材中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
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可能会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等,教学时可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在互相帮助中,达到纠正错误,巩固新知的目的。
4.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感受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教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
在数学中,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5.在教学过程中,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后的合作探究才能更加有效。
总之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篇三: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杨家营小学赵景武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是可以根据除法的算式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认为其实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除法的事实,而是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可以用没有余数的除法在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出发来解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况。
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
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
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情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
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
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如:
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
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余 除法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