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上第五单元语文教案.docx
- 文档编号:4874840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4.26KB
四年上第五单元语文教案.docx
《四年上第五单元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上第五单元语文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上第五单元语文教案
文林小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
王滨使用日期:
2013年10月日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
我国的世界遗产17长城(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由读课文,交流汇报,学习本课的“崇峻嘉峪瞭屯垒魄”8个生字,会写“崇旋嘉砖隔屯堡垒仗扶智慧魄”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
学生已有知识
基础或生活经验
学生对长城,只是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因此,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本课的生字较多,在学生自己认读、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相机进行指点。
要提醒学生注意,“隔”字的里面不要多写一横。
“蜿蜒盘旋、气魄雄伟”等词语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观察插图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策略调整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4.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插图。
1.第1自然段:
远看长城蜿蜒盘旋,如同长龙。
(第一幅图)
2.第2自然段:
近看长城高大坚固。
(第二幅图)
3.第3自然段:
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
4.第4自然段: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语。
2.学习会认的字。
3.学习会写的字。
4.学生书写。
(重点点拨:
隔、砖、旋等字)
四、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
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小组学习,思考
1.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2.老师画出图画,让学生指出相应的地方。
城台:
垛子:
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
指齿形墙凹下来的部分。
射口:
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结合已有的认识,激发与作者的共鸣。
理清写作顺序。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课文
图示降低理解难度。
教学参考资料
内容:
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56年,“楚国方城以为城”,这是关于长城的最早记载。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加以修缮,连贯起来。
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至今还有遗迹残存。
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
明代为了防御异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
明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
课文中描写的这段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县军都山上,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东连永宁,西接宣化,南达北京,北连延庆,因“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有此名。
出处(书名或网址):
教学参考书
当堂监测内容
带着问题来读书
1长城东起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全长__________公里,所以又称_______________.
2作者远看长城,突出了它的__________,近看长城,突出了它的_______________。
3课文第4自然段起__________的作用。
A总结全文B联想升华
板书设计
长城
远景:
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
高大坚固
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
伟大奇迹
教学
反思
文林小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
王滨使用日期:
2013年10月日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
我国的世界遗产17长城(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2.通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借助图画或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领会,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已有知识
基础或生活经验
学生上节课对长城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对这节课感受长城的气势有很大帮助,但在声音的运用上可能会有点难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策略调整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 板题: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 欣赏图片:
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
3、 谈感受:
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 激趣: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
(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
2.质疑:
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
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2.交流汇报:
(1)长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
理解“蜿蜒盘旋”:
随山势而走向
——一万三千里:
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
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2)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
(3)高大坚固
3.齐读:
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
(劳动人民)
3.
(1)问:
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
——(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自由发言)
三、总结板书: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四、课外拓展: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导入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长城的特点。
引导学生想象,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参考资料
内容:
不到长城非好汉 出自毛泽东1935年10月作的《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是毛主席率领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生动地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率领的红军胜利登上六盘山后远望云天的情景,抒发了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坚强决心,以及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现在,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和858米好汉坡上立有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碑刻。
这句话已经成为表达决心、抒发英雄气概与壮志豪情的名言,流传甚广。
出处(书名或网址):
教学参考书
当堂监测内容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_______________,是用_______________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__________,像很宽的马路,_____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撩望口和射口,供()撩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__________,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1给短文中加点字注音,并按原文填空。
2这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长城__________的特点。
3“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中“不过”的意思是()
A不到,仅仅。
说明长城离北京很近
B只是。
说明长城离北京得有一百多里。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
文林小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
王滨使用日期:
2013年10月日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
我国的世界遗产18颐和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课文,利用拼音学会本课的“颐耸阁舫眺堤态”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11个生字。
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2.通过理清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通过课件展示、听录音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学生已有知识
基础或生活经验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可以搜集或制作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策略调整
一、导入新课。
导语: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
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
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
“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
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
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
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
如:
“堤”字就不能念成(shi)。
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
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
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
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
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
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
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
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
往远处看。
画舫:
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
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利用多媒体,感受颐和园的景色之美。
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加强自学指导。
教学参考资料
内容:
颐和园 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
其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1764年建成,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6年(光绪十二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
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1961年,国务院确定颐和园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出处(书名或网址):
教学参考书
当堂监测内容
带着问题来读书
1课文是按照______顺序来写的
A时间B游览
2课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三处景物。
A长廊B万寿山C佛香阁D昆明湖E十七孔桥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长廊:
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
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教学
反思
文林小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
王滨使用日期:
2013年10月日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
我国的世界遗产18颐和园(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围绕问题讨论交流,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已有知识
基础或生活经验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教学时可以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策略调整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注意:
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
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
它们各是怎样的?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六、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教学参考资料
内容: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占地290.8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园内殿堂楼阁、亭台水榭三千余间。
分布在山湖之间的宫殿、寺庙、园林建筑可分为三大区域:
宫廷区以仁寿殿为中心,肃穆严谨,慈禧晚年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垂帘听政。
居住区以玉澜堂、乐寿堂、宜芸馆为主体,重重庭院、回廊曲折,帝后在这里起居生活。
游廊区融山水、建筑、花木为一体,是游憩之地。
佛香阁是全园的建筑中心,踞山面水,金碧高耸;昆明湖水天空阔,旖旎动人,清朝乾隆皇帝诗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浩淼烟波中,神山仙岛鼎足而立;十七孔桥宛若飞虹,跨向绿水之中。
一线西堤纵贯南北,六桥婀娜、景色天成;后山后湖、松涛阵阵,买卖宫市、酒旗临风;宫阙巍峨、山水辉映,更以西山、玉泉峰塔为借景。
其构思之巧妙、建筑之精致,集我国园林艺术之大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文亭,全长728米,分为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廊上的横槛和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出处(书名或网址):
教学参考书
当堂监测内容
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
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小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1给短文空白处加标点。
2哪一句写出了十七孔桥名字的来历,请用“_______”画出来。
3短文中画“”的句子是一个______句,说明作者的游览地点由______到______
4结尾处“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意思是()
A只有两只相同。
B除了两只相同,其他小狮子都不同。
C没有相同的小狮子。
板书设计
18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万寿山(图)
长廊 (图)
昆明湖 (图)
教学
反思
文林小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
王滨使用日期:
2013年10月日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
我国的世界遗产19*秦兵马俑(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熟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由读课文,利用拼音、同伴互教互助,学会本课的“誉瞰统率征靡魁搏”8个生字。
3.通过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学生已有知识
基础或生活经验
8个生字中有几个字笔画较多,如“瞰、率、靡、魁”,学生可以运用对比形近字的方法认记。
另外,有几个多音字要提醒学生读准:
匀称(chèn),身着(zhuó)短甲,撒(sā)开四蹄。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策略调整
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
从读音上看:
瞰、弩、颔、髻、铠五个字的音容易发错。
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nǔ”的鼻音要读好。
多音字“乘”的不同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二、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
(一)阅读提示。
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
有什么特点呢?
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
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就能明白的。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
每个部分讲的什么?
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3.文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
重点读一读。
(二)学生回答,讨论。
三、精读选段
1.第二自然段
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①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
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大。
2.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个性特点。
3.第三至第十自然段,会真正体会到: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从而,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4.第11自然段
①横线的句子是这部分的中心句。
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
“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
②“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
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③加底纹的部分,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
作者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④“……”省去了什么呢?
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指导学生根据自读提示的要求去自学。
体会作者使用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
体会作者介绍时用词的准确。
教学参考资料
内容:
秦兵马俑 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秦始皇陵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东约5千米处,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势险峻,环境优美。
陵园规模宏大,陪葬品众多,像一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
1974年在其东侧发现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1978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后说:
“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
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于1979年10月开馆。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铜车马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已被定为国宝,经修复后于1983年10月对外展出。
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由大小3400个零部件组装而成。
其中二号车(课文中的图片即为二号铜车马)车长3.17米,高1.06米,铜马高65~67厘米,身长1.2米,总重量1234千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上 第五 单元 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