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 文档编号:4853276
- 上传时间:2022-12-10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75.28KB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轮复习】综合测评: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读下表||,表中根据史实得出的推论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 “有学者统计||,元、明、清三代最重要的戏曲家、小说家、曲词家几乎都出在浙江||,其数量在30位以上……在当时稳稳坐定了全国首屈一指的位置。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浙江()
A.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C.城市和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D.市民阶层文化需求日益强烈
3.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这表明当时()
A.“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B.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人新的生机
C.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D.“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4.1960年中科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
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
这一现象()
A.反映了新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B.体现了“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
C.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D.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5.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下列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最能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浪漫情景地的是()
A.核武器技术
B.生物工程技术
C.地质学技术
D.运载火箭技术
6.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这可以说明()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人欧洲
7.农历2014年腊月初八前后||,我省各地普降大雪||,应验了“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的谚语。
这反映了我国传统科学()
A.服务农业以农业为中心
B.建立在经验和总结的基础上
C.精准的预测性
D.在当今社会不可替代
8.历史学家钱穆以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
下列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是()
A.彩陶画与汉赋
B.话本与小说
C.唐诗与风俗画
D.楚辞与文人画
9.“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
”该讲话()
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10.《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
“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A.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C.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D.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
11.“从1977年开始||,台湾歌星邓丽君的磁带通过走私进入大陆||,经过转录||,在民间广泛流行。
1980年中国音协召开西山会议||,焦点是‘邓丽君歌曲是靡靡之音、黄色音乐’的讨论与批判。
这时的舆论||,尤其是老音乐家们认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
”这反映了()
A.大陆“双百”方针在恢复中受到“左”的思想干扰
B.虽然一国两制已经写进宪法||,但两岸关系依然紧张
C.邓丽君的歌曲格调不高||,不符合大陆“双百”方针的精神
D.邓丽君作为“台独势力”的代表遭到大陆的抵制
12.钱学森指出: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以下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
A.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实施“211工程”计划
C.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
D.提出“双百”方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6分||,共56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茨地区的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印刷机的一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小块”和铅制的“模具”。
1457年||,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
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
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
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
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
而在知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材料二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书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
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
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清代||,商业雕版印刷广泛传播。
福建的四堡地区在17世纪后期兴起家族经营的书坊。
四堡书业主要出版教育文本、实用指南手册(如礼仪指南、医药用书、风水手册等)和通俗小说等全国通行书籍。
其中教育文本最畅销||,它囊括了各种有助于考试的辅助资料||,如朱熹注本《四书》||;还有宣称对经商的读者大有用处的《信札/字辦》书。
18世纪||,四堡书业的销售覆盖了南方九省||,他们带着识字读物和经典书籍向南部内陆和边陲日益增长的人口传播文化。
——摘编自[美]包筠雅《中国书籍社会史:
四堡书业与清代书籍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印刷书在15世纪中后期蓬勃兴起的原因。
(1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18世纪法国“印艺社”和中国“四堡书业”图书出版的主要差异。
(14分)
14.(26分)从清华学堂至清华学校||,再到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
材料二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
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
材料三1937年||,(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有5个学院26个系。
材料四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以上材料均引自《清华大学校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和初期发展的时代背景。
(8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初期的办学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华大学南迁及迁回的主要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人“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的主要原因。
(6分)
参考答案
1.B纸的发明到普遍使用应有一个过程||,不可能很快就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故A项错误||;《韩非子》为战国时期书籍||,能说明当时出现指南仪器故B项正确||;提到“火药”不等于火药武器||,故C项错误||;转轮排字盘是活字印刷||,不能用来说明雕版印刷||,故D项错误。
2.C元、明清三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元曲、小说||,这些都是反映了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在城市化水平高.商品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
结合所学知识||,宋代以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因此浙江地区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
故选C项。
3.A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明朝后期……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可知当时出现了“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并存||,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关键词“-次相互的启蒙”可见B、C两项没有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故B、C两项错误||;明朝后期的中国没有实现文明的转型||,故D项错误。
4.B从材料信息“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而“劳动模范”属于广大群众||,故这一现象体现“科学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B项为正确选项。
5.D由材料中“吴刚”“嫦娥”可得知此诗的情景地在月球||,只有运载火箭技术能帮助人类接近月球||,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6.B宋代才出现突火枪||,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唐末已经出现“发机飞火”||,反映了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故B项正确||;材料与地理大发现和欧洲无关||,故C、D两项错误。
7.B谚语总结降雪规律||,但谚语不等于我国传统科学“以农业为中心”||,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谚语“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虽不精确||,但反映了长时间的观察经验||,故B项正确||;“不在三九在四九”不精准||,故C项错误||;在当今社会有科学的天气预报||,非“不可替代”||,故D项错误。
8.C彩陶画和汉赋都是宋以前的||,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话本与小说都是宋兴以来||,故B项错误||;唐诗属于宋以前||,由于对文学水平要求较高||,底层百姓很难真正参与其中||,因而属于贵族的||,而风俗画展现社会风俗||,反映大众生活||,故C项正确||;文人画需要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也不符合大众民间生活||,故D项错误。
9.D材料涉及科学领域和文艺领域。
“科技是第--生产力”主要是科技的作用||,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主要是科技、教育领域||,故B项错误||;学术问题也是科技领域||,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即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故D项正确。
10.B“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特征||,处于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故A项错误||;第--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是1958年||,处于“大跃进”时期||,故B项正确||;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是1983年||,故C项错误||;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是1984年||,故D项错误。
11.A1980年中国音协不认可邓丽君的歌曲||,联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双百”方针||,但老音乐家们依然受“左”的思想干扰||,故A项正确||;“一国两制”在1982年写人宪法||,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的精神就是百花齐放||,邓丽君的歌曲格调符合“双百”方针||,故C项错误||;邓丽君不是“台独势力”代表||,故D项错误。
12.B由材料内容可知||,钱学森的论述针对的是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针对基础教育的||,故A项错误||;实施“211工程”是针对高等教育||,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故B项正确||;“文革”时期||,招收“工农兵学员”||,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与此题背景不符||,故D项错误。
13.答案
(1)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广泛传播||;欧洲民众宗教、生活的需求||;印刷商、书商营生图利的需求||;文艺复兴运动的需要与推动。
(12分)
(2)①差异:
法国“印艺社”:
依靠手工工场||,主要印刷出版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影响范围广||,在法国及整个欧洲地区||,传播了启蒙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中国“四堡书业”:
依靠家庭作坊||,主要印刷传统文化与生活实用书籍||;影响限于国内局部地区||,促进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文化普及(或推动了内陆和边缘地区的文化认同)||,有助于维护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
②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法国一资本主义和启蒙运动的发展||;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
中国一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理学占主导地位||,科举制盛行||;印刷技术和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③上述差异说明了18世纪法国和中国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反映了18世纪中西文明进程的差距。
(14分)
解析第
(1)问主要考查的是近代欧洲印刷术迅速发展的原因。
从材料“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印刷机的--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小块’和铅制的‘模具’”“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15世纪40年代以后||,印刷书在欧洲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
(2)问主要考查的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出中法的图书出版情况有很大差异||;其次要主要分析中法的图书出版情况有很大的差异的原因||;最后要做总结性的说明。
14.答案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庚子赔款”实施||;科举制的废除和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20世纪初留学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民主共和的潮流发展||;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推动。
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支持。
(8分)
特点:
中西兼容||,渗透西学文化||,但重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形成了著名清华学风。
(6分)
(2)南迁: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被日寇占领||;后长沙也被日寇侵占||,被迫迁到大西南的昆明。
(4分)
迁回的主要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北平回归。
(2分)
(3)原因:
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改革全方位进行||;教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
(6分)
解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1911年”“1912年”“1925年”“1928年”等信息||,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如民族危机的加深||,“庚子赔款”实施||;科举制度的废除||,近代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重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推动||;等等。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清华学风”等信息便可得出准确答案。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三中是“1937年”南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被日寇占领||;后长沙也被日寇侵占||,被迫迁到大西南的昆明||;而“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因在于抗日战争胜利||,北平回归。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结合1978年以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分析归纳||,如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教育立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等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综合 测评 古今 中国 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