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课例及评析.docx
- 文档编号:4846314
- 上传时间:2022-12-1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7.25KB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课例及评析.docx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课例及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课例及评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课例及评析
[音乐鉴赏模块]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课例及评析课例:
陈文明(北京市昌平区实验中学)评析:
苏伦高娃(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
“能够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常见音乐体裁及表演形式;欣赏中外作曲家的优秀音乐作品,感受、体验作品中的民族、地域与时代风格;认识、了解不同音乐流派及重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作品、贡献等。
”“学习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能够对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有基本的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体验《捷克的原野和森林》中的民族风格与情感内涵,理解曲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感,并能对不同段落音乐美的特点做出自己判断。
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音乐构成的民族意识”中的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
在这一节中,安排了两首作品: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
两首音乐作品都是民族乐派音乐中的经典,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考虑到时间关系,在这一课时里,则以鉴赏《捷克的原野和森林》为主,将《芬兰颂》做为校园广播“每周一支名曲”节目在校园播放。
交响诗《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的是由引子和三个主题材料发展而成。
引子广阔而庄严;第一个主题是小提琴演奏的赋格,旋律轻盈美妙;第二主题先由圆号奏出宽广的旋律,后面又由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在不同的调上演奏;第三主题是一首充满活力的波尔卡舞曲。
全曲蕴涵着曲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2.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这届学生在高中入学时的音乐素质大多数起点很低,经过前面9个单元18节音乐鉴赏课的连续学习,已经对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也积累了一些欣赏音乐的经验,对欧洲从巴罗克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对音乐美的特点也有了初步的理解。
绝大多数学生还不具备独立识谱的能力,在视唱主题旋律时要视唱法和听唱法相结合。
有部分学生对音乐音响的听辨与感受能力不是很高,还需要在欣赏音乐作品实践中加以指导。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指导唱、记音乐主题,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听后交流,并作必要的讲解。
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成PPT演示课件,随时展示文字说明、谱例、图
片及音乐音频与视频的播放。
课前设计好本课学习的“课上作业表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随时记写相关内容,以便课上交流和课后的评价。
三、教学目标
熟悉并记忆交响诗《捷克的原野和森林》中的主题旋律,感受与体验这首作品的音乐风格和所蕴含的情感内涵,感受作曲家在音乐中所表达的民族情怀。
了解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了解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并初步了解音乐家斯美塔那。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唱、记作品主题旋律和对这首作品内涵的理解。
2.难点:
(1)视唱主题旋律时“*2”的音准。
(2)作品时间近13分钟,在这么长的时
间里,要始终保持学生对音乐音响的关注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技术应用
设计意图
复习与检测
上课之前将《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第三主题音频做为片头曲循环播放。
一、复习与检测△连续播放5个音乐片断,要求学生写出音乐作品名称、音乐的表情及音乐美的特点。
第1曲《草原小姐妹》
第2曲《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
第3曲《北京童谣》
第4曲《爱之梦》
第5曲《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
△归纳评价学生的见解。
听辨,将判断答案记写在作业表格上。
学生发表见解,交流。
课前打开课件,屏幕第一页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森林的图片,背景音乐为第三主题部分音乐
1—3曲音乐片断为音频,第4曲用石叔诚演奏视频,第5曲用卡拉扬指挥演奏视频。
上课前播放即将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主题,学生一进教室就在无意之中进入了音乐,进入了情境,也给学生增加了熟悉音乐主题的机会。
复习前面学习的内容,巩固用音乐表情术语和音乐美学特征评价音乐的方法。
这五个片断均是前面课中欣赏过的曲目,对比鲜明,易于辨认,易引起学生兴趣。
二
二、节奏练习与视唱《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第三主
导入
题
1拍击节奏
XXXXXXXXXXXXI
xxxXXxxxxXI
2•指导学生看谱读节奏。
3.指导视唱。
332331|2231231
332331|2231_|
对比无与32指导学生唱准*2
4.播放〈<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第三主题音乐视频,听后问学生是否熟悉这首作品,由此引出课题一《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模仿老师拍击的节奏型。
划拍读节奏。
划拍视唱。
聆听音乐。
在屏幕上出示上列节奏谱。
出示《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第三主题的谱例,
屏幕上打出课题名称: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从这首作品的一个典型的节奏开始,为理解记忆作品做准备。
熟悉与记忆作品第三主题音乐旋律,
这是继课前第二次播放这个音乐段落,让学生反复听赏,加深印象。
作品与作者简介
二、简介《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简介音乐家斯美塔那
1.提问:
(1)从题目上判断是标题音乐还是非标题音乐?
(2)是谁创作了真正意义上的标题交响曲?
是谁倡导并确立了标题音乐这个器乐体裁?
2.简说交响诗《我的祖国》,出示六个乐章的小标题。
3.提问:
同学们熟悉哪个乐章?
4.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沃尔塔瓦河》那扣人心
弦的旋律。
5.简介斯美塔那:
说到《我的祖国》,我们一疋
要记住斯美塔那这位伟
回答问题。
了解交响诗《我的祖国》各乐章的标题。
聆听教师对斯美塔那关健内容的介绍。
屏幕出示:
交响诗《我的祖国》及六个小标题。
播放《沃尔塔瓦河》主题音乐。
出示斯美塔那画像及介绍生平的
这几个简单提问就是为了巩固上节课“标题音乐”这个的知识点。
了解《我的祖国》的篇章结构。
《沃尔塔瓦河》是初中二年级音乐教材的欣赏曲目,在原学校上过规范音乐课的学生应熟悉这个作品的标题。
在这里引起学生回忆,拉近学生与这部作品的距离。
在这里教师用简练的语言作必要的讲解,让学生简单了解斯美塔那的生平,了解他对
大音乐家的名字。
由于他把捷克民族音乐发展到从未有过的咼度,捷克人民称他为“捷克民族音乐之父”0斯美塔那的经历和贝多芬有相同之处,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耳朵完全失聪。
作为一个音乐家,失去了听觉,是极为沉重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创作,用音乐来讴歌自己的祖国,我们今天要欣赏到的音乐就是他在无声的世界里创作出来的。
4.简介“交响诗”这一体裁。
了解音乐体裁“交响诗”。
简练文字:
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捷克民族音乐之父。
……
屏幕出示对交响诗的解释文字。
音乐的主要贡献和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以激起学生对斯美塔那的敬重之感。
是这节课的一个知识点,让学生了解交响诗这一体裁特点。
四
熟悉作品主题旋律
四、熟悉与记忆《捷克1原野和森林》中的主题)律
1.引子
^23ih231^1
出示谱例,指导视唱,放视频。
3—|1-123|1-|
1-16-|71|6-|
2.第一主题•
出示谱例,播放视频
的旋
播
视唱主题乐谱。
观看演奏录像。
听。
记。
视听第一主题演奏。
视唱第二主题旋律,并视听圆号、木管组和铜管组在
出示谱例。
播放演奏视频。
播放单簧管演奏视频。
出示第一主题谱例,播放第一主题演奏视频。
出示谱例,指导视
为记忆、理解作品作准备。
唱完马上视听,有利于记忆。
唱、记主题,并观察单簧管演奏。
第一主题旋律较难视唱,但在这里学生可以观察到小提琴声部的演奏。
在唱、记第二主题旋律的同时,也观察了圆号、木管组和铜管组乐
Li尿n
一—
3.第二主题
出示谱例,指导视唱并分别播放圆号、木管:
和铜管组演视频。
1
组
5|1|212|
不同调上的演奏录像。
视听第三主题演奏录像。
唱,并分别播放圆号、木管组和铜管组演视频。
出示谱例,播放视频。
器的演奏。
这是第三次听到这一主题的音响,学生一定会记住了。
1|1A05|2——|3
45|2——|2
4•第三主题
出示谱例,播放视频。
这正是我们开始唱过的曲调。
五
欣赏全曲
五、完整欣赏《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i•讲解:
交响诗《我的祖国》也是捷克人的骄傲。
为了纪念斯美塔那,捷克国家每年在斯美塔那逝世纪念日的5月12日,举办布拉格之春音乐节,邀请世界高水平的音乐团体来布拉格演出,开幕式演奏的第一个作品就是交响诗《我的祖国》。
2.播放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开幕式视频。
3.让学生阅读教材131页中斯美塔那对这一乐章写的说明文字。
说明:
这段文字为我们欣赏这个乐章提供了一个方向,但我们更主要的是从音乐中直接得到自己的感受。
4.听前提示:
试为音乐分段,在音乐一开始,在表格上写上1,当你认为音乐出现变化时再写2、3…,并用简练词语记下瞬间的感受,听后我们交流。
聆听教师讲解。
视听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开幕式录像。
阅读斯美塔那在第四乐章总谱上写的文字。
播放开幕式视频,从捷克国家领导人出场开始,到字幕上出MYCOUNTR结束。
了解作曲家与这部作品在捷克人民中的地位。
那庄严而感人的开幕式也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Y
用作曲家写的说明文字帮助理解音乐,但又让学生不受文字的限制。
这个提示和方法很重要,是为了让学生始终关注音乐的音响,避免因曲目时间长而游离于音乐之外。
引起学生思考。
并
5.播放《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视频。
6.听后组织交流,并随时总结归纳学生的发言。
7.提问:
你认为这个乐章中体现了哪些音乐美的特征?
做好听前准备。
视听音乐,感受、体验、思考,在表格上记写。
听后发表各自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
发表见解。
用捷克国家爱乐乐团演奏,库贝利克指挥的视频。
为交流作准备。
用捷克人演奏《我的祖国》的录像,本身也是一种情境。
在交流过程中提咼对音乐内涵的认识。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认识与评价音乐作品。
六
六、了解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
1.以《我的祖国》为例说明。
2.例举民族乐派著名音乐家:
斯美塔那、德沃夏克、西贝柳斯、格里格、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基等。
阅读关于民族乐派的文字,了解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
出示相关文字以及各国民族乐派音乐家的名字。
了解欧洲音乐史中这一重要内容--民族乐派及其音乐特点。
为下一课俄罗斯民族风情做铺垫。
七小结
组织学生回顾这节课学到的东西。
这节课我们应该记住一位伟大的音乐豕--
和教师一起总结本课的内容。
最后再出示斯美塔那画像。
对这节课获取的信息和收获加以总结,以加深印象。
六、学习效果评价:
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作品听辨
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一个评价的手段,播放前面学习过的曲目片断,让学生在表格上填写音乐作品的名称,并对音乐的基本情绪,美学特征作出评价。
这既检查了前面课程学生听记音乐的效果,又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复听的机会,这是我在课堂上经常做的一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不断积累音乐作品的音响,为终身欣赏打基础。
通过检查学生填写的结果,正确率约96%
2•聆听专注率
聆听专注率,指的是学生在听赏音乐时专注的程度与比率。
以聆听为主,是音乐鉴赏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要求学生在听赏音乐时要聚精会神地听,聆听专注率决定着听赏音乐的质量与教学的效果。
评价聆听专注率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在播放音乐作品的录音或录像时,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动作等,来确定学生对音乐声音信息专注的程度,来计算专注与不专注在学生整体中的比率。
由于这节课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调动了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基本保持了全员专注。
但在完整欣赏全曲音乐过多一半时,至少有两名学生表现出不愿听下去的表情。
3•综合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
音乐是多重信息重叠的声音艺术。
它有音乐本身的形式要素,即音乐的表现手段,如音色、旋律、节奏、和声、速度、力度、曲式、调式等,又有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内涵,还有与音乐相关的人文内涵。
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试着为乐曲分段,并在表格上随时记下对音乐的瞬间感受。
最后学生记写的结果,就看出了学生综合评价音乐的能力。
另外,有几位学生在课上主动发言,体现了他们有了一定的综合评价音乐的能力,但通过评阅全体学生的作业表格,还有近一半的学生表达的语言不丰富或不贴切,还有的只
为乐曲划分了段落,未写评价文字。
这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指导。
附:
昌平实验中学音乐鉴赏课课上作业(5)
高一()班姓名学号成绩
-一-
聆听下列音乐段落,填写表格:
序
音乐作品名称
表情与情感形容
音乐美的特征
1
2
3
4
5
-二二
聆听交响音诗《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试着给音乐划分段落,并简练写出对各段音乐的感受:
思考:
这首作品都有哪些音乐美的特征?
七、课后反思
本课是严格按照教学进度安排的,又是新教材第一轮教学,没有经过试讲,几乎是随堂课,但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结构清晰、合理,目标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突出了高中音乐教学的特点,教学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这节课体现了前18课时的教学成果,复习检测的五首乐曲片断,学生几乎都能够辨认出来,对作品的情绪判断和对美学特征的分类也都比较准确。
这节课最大的成果是学生熟悉了《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这部作品的主题旋律,全神贯注地聆听了全曲,使这首音乐作品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了解了与这部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认识了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和了解了民族乐派音乐的特点,初步了解了音乐家斯美塔那。
这节课将德育溶于整个过程之中而没有痕迹,音乐本身的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斯美塔那双耳失聪,在无声的世界里用音乐来讴歌自己的祖国令学生感动,捷克人民对斯美塔那的敬重与纪念也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得到了心灵上的体验。
从学生填写的文字中看到,学生感受到了音乐之中的赞美之情,感受到了音乐中的热情、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理解了作曲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将美学原理引入音乐欣赏教学之中,是这节课的一个特色之处,但通过学生课上作业的反馈,看到部分学生对欢乐美与喜剧美、壮美与崇高之美的界限还不容易分清,因为崇高之美本身就有壮美,喜剧美本身也包含欢乐之美,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音乐作品来理解这些美学的范畴。
这节课还有几个地方点做得不够好:
1、在视唱第三主题、引子主题乐谱时,对1#23#2与1232未能做更多的对比练习。
2、没能对“套曲”这一概念做出明确的解释。
3、在介绍民族乐派音乐家时,字幕中没有打进格林卡这位重要人物,课下才得以发现。
另外,由于这首音乐作品用时较长,对个别学生坚持听下来还有些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寻求到解决的途径。
八、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我认为,好的教学设计应该能够将自己的指导思想与多层教学目标有机地融汇在一起,让学生在饶有趣味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东西。
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
有显性的知识点,如交响诗、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民族乐派、《我的祖国》的篇章布局、《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的曲式结构、布拉格之春音乐节、音乐家斯美塔那等。
当然,重点是交响诗、民族乐派和斯美塔那。
隐性的知识点是在唱、记音乐主题的同时,让学生认识管弦乐队中相关乐器并注意它们的音色。
在播放视频的同时在旁边标注了捷克爱乐乐团演奏、库贝利克指挥的文字,留心的学生也会注意到这也是个知识点。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了音乐技能的训练,将节奏与识谱的练习贯穿于对音乐作品的学习之中,并且和音乐作品紧密地结合起来。
唱、听、记音乐主题是这节课的一个特色,我为学生记忆音乐主题做了多方面的设计。
每唱一个主题乐谱,就马上与作品的音响与演奏结合起来,并且多次呈现。
第二主题的音响由不同的乐器在不同的调上出现了三次,第三主题也在三个时间段里呈现了三次,使学生对作品的最主要音调有了较深的印象,为后面聚精会神地完整欣赏全曲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这节课的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把美学原理引入教学之中,这也是我多年教学研究的成果。
事实证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结合音乐作品,渗透美学常识,是符合高中学生特点的,也是能够做到的。
通过这节课中,可以看出,音乐的美学范畴在学生的意识中基本确立,并能够应用在对音乐作品的评价之中。
当然,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深化。
评析:
我常常被陈老师的课所感动。
音乐似乎更钟爱他,同样的音乐,同样的音乐课,在他的课堂上却能够让你心灵震撼,让你为音乐感动,为音乐家感动,为人类的智慧感动……听陈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1、尊重教材,突出了系统性
这节课是北京市进入高中新课程首次使用的新教材内容,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十单元“音乐构成的民族意识”中的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
非常难得的是陈老师为了能够体现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严格按照教材所预定的教学进度安排教学。
教材中这一节课有两个欣赏内容,陈老师选择了以鉴赏《捷克的原野和森林》为主,而将另一欣赏内容《芬兰颂》做为校园广播“每周一支名曲”节目在校园播放。
教材内容一经巧妙地处理,既能够在课堂上针对一首乐曲有较为深度的欣赏,又顾及到教材欣赏内容的完整性。
能够体现教材设计上“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特点。
本课内容《捷克的原野和森林》是交响诗《我的祖国》第四乐章,同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初中二年级音乐教材的欣赏曲目)一样,经常作为独立演奏的曲目。
陈老师在介绍交响诗《我的祖国》六个乐章时安排了一个复听《沃尔塔瓦河》片段环节,不仅拉近本节课欣赏作品与学生的距离,而且对于学生整体把握作品风格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陈老师在每节课上前有复习、后有回顾环节,采用考考你、复习与检测、回顾等方式对以前的内容进行巩固。
这些环节不仅体现了教材的系统性,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反复聆听,还为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做好了积极的铺垫。
2、精心设计,丰富了课堂内容
想起一个小故事:
说有位教授上课拿了一个广口瓶、一些鹅卵石,装满鹅卵石后问学生满了吗?
学生回答满了。
教授从桌子底下拿出一些小一点的石子顺着石缝装入瓶中,学生这时不再回答满了,接着教授又拿出了细沙子填充在缝隙中,学生说这回满了。
教授笑着摇头,又拿出一杯水慢慢倒入瓶中……
这则故事的寓意很多,听了陈老师的这节课,又让我想到它。
鹅卵石就像是这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欣赏音乐记忆主题旋律、感受与体验音乐风格和民族情怀、了解民族乐派、交响诗、斯美塔那。
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要突出,这些内容是首先应该装入瓶中的骨干内容。
小石子就像是相关的知识点,如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我的祖国》的篇章布局、《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的曲式结构、布拉格之春音乐节、音乐家斯美塔那等。
这些知识点常常是随着教学主要目标出现的,使课堂教学不断丰满。
而细沙子就好像是本节课中隐性的知识点比如在唱、记音乐主题的同时,让学生认识管弦乐队中相关乐器并注意它们的音色。
在播放视频的同时在旁边标注了捷克爱乐乐团演奏、库贝利克指挥的文字,留心的学生也会注意到这也是个知识点。
那么水呢,就好像美学原理与德育的渗透,溶于整个过程之中而没有痕迹。
当教师动情地讲述作曲家斯美塔那双耳失聪,在无声的世界里用音乐来讴歌自己的祖国时学生被深深感动,捷克人民对斯美塔那的敬重与纪念也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陈老师没有用直白的语言解释音乐,而是采用了对音乐的描述方式,语言的激励与音乐情感的递进完美的结合,师生情绪在音乐声中达到了高潮。
真正使音乐起到了陶冶情操的美育作用。
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随堂课,虽说是随堂,却并不随意,而且可以说是非常精心。
就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是经得住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玩赏、品味,欣赏一节好课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当然,一节好的教学设计谋篇布局是至关重要的。
正像瓶中石头的摆放顺序是非常讲究的,具有逻辑性的。
试想,如果先装小石子或沙子那结果如何呢?
大家很好想象,可能就会把最主要的大石头尴尬地留在外面了。
对于一般教师能够把“大石头”很好的放入“瓶子”就已经可以为他鼓掌了。
所以,陈老师高密度的课堂才真正体现了一位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深厚文化底蕴带来的“无心插柳”。
3、夯实基础,加强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训练。
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还不具备独立识谱的能力的现状,陈老师在每节课中都用不同形式出现节奏训练和视唱训练,高一学生经过18节课
的训练已基本掌握了识读乐谱的方法和学习习惯。
本节课中,是从《捷克的原野和森林》中的一个典型的节奏开始的XXXXXXXXXXXXI……,进而进入旋律3323311223123|……模唱,看似传统双基训练方法,实则蕴含着新课程理念。
这个节奏型与旋律就是乐曲的第三主题。
当学生对节奏、旋律熟悉了之后,陈老师播放视频第三主题,学生马上会感到“啊,这么熟悉!
”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同时也为理解记忆作品做了准备。
唱、听、记音乐主题也是这节课的一个特色,陈老师根据作品特点设计了多种形式,如,乐谱、音响与视频演奏结合起来,多次呈现。
使学生对作品的最主要音调有了较深的印象,为后面聚精会神地完整欣赏全曲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4、引入美学评价,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中都非常关注美学评价,女口,美国学校音乐教育领域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学校音乐规划:
描述与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能对音乐进行美学评价”。
我国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能
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所以,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之中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陈老师将自己多年教学研究成果《将美学原理引入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初探》(2007年获得国家级优秀论文一等奖)实践于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用音乐表情术语和音乐美学特征评价音乐,积累美学评价语言,培养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运用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生活的能力。
例如,在第一个环节“复习与检测”中采用聆听五首乐曲片段,以表格形式呈现:
音乐作品名称、表情与情感形容、音乐美的特征。
学生普遍都能够很好的使用表情与表情形容词来描绘自己的感受,能够很好地概括音乐的美学特征。
如,
《欢乐颂》表现出的崇高美,《草原英雄小姐妹》表现出的欢乐美等等,通过学生课上作业以及课上回答问题,我们能够看到陈老师的学生在音乐表述、美学评价能力上的训练有素。
从学生的积极参与的状态、学习热情中,我们感受得到学生的“心”被真正“调动”起来,在音乐的激荡中感受着作曲家满腔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意识,不仅掌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捷克 原野 森林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