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与中央商务区CBD的发展.docx
- 文档编号:4840704
- 上传时间:2022-12-1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75KB
信息社会与中央商务区CBD的发展.docx
《信息社会与中央商务区CBD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社会与中央商务区CBD的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社会与中央商务区CBD的发展
文档编制序号:
[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信息社会与中央商务区CBD的发展
信息社会与中央商务区(CBD)的发展
【摘要】信息化浪潮已经进入中国,它对中国社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描述了信息社会、信息城市的基本特征以及信息社会对城市发展和CBD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社会CBD规划的一些原则。
【关键词】信息社会中央商务区
中国最庞大的资料库下载
1992年,美国政府提出要建设21世纪的“道路”即信息高速公路,即以多媒体为车,以光纤为路,通过数字化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将全国乃至全球的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学校、企业、图书馆、金融机构、家庭等各种部门联系起来,以交互方式快速信息传输的高流量信息网络。
之后欧盟、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积极相应,相继提出了各自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规划,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信息时代。
互联网正在以非比以往的速度快速进入普通家庭,仅仅7年时间,就有了3亿多用户,远远超过广播和电视的普及速度。
美国已经拥有四通八达到信息高速公路网,总长度超过8万公里,占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网的68%,联系着14000多个城镇和社区。
信息化浪潮也影响到中国,1997年,中国国务院在深圳全国信息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化概念,信息技术、信息化对中国社会、城市建设以及CBD的影响正逐渐深入。
表1现代媒体的普及速度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发展到5000用户所需的时间
37年
13年
7年,3亿用户
一、信息社会的特征
1.信息社会的社会特征
1.1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为主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在信息化社会,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市民素质、新技术的研发和运用能力将成为竞争力的主要要素,其中信息化水平起决定作用。
信息化水平体现在三方面:
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市民应用网络的普及程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程度。
信息社会的城市竞争将在信息化水平上竞争。
网络化
信息社会的各种主要功能不断以网络方式组织起来,包括经济活动、生产方式、沟通方式和娱乐方式等,网络建构了新的城市形态,信息技术为网络渗透到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
网络化结构首先体现在城市生产和管理向网络形式演变,这种演变有两个层次,在全球层次上,它是全球生产网络的节点,起着经济分工的作用,在地方层次上,城市企业趋向于以不同型态的网络组织起来,包括不同部门间的合作和同一部门内的分工。
其次,体现在金融流动的网络化上,资本即时在全球运作,通过网络实现城市资本的投资、积累和转移,第三,体现在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网络化上,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城市空间从单个整体分化成多个不同的片段,各片段关系是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的网络化不是均质化而是多元化。
智能化
在信息社会,脑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更进而以电脑取代简单的重复性的脑力劳动。
光电和网络代替工业时代的机械化生产,人类创造财富的方式不再是机器作业,物质生产非物质化,知识的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形式,同时知识第一次被计入生产成本而成为主要资源,知识可以共享,可以倍增,可以无限制的创造,因此,在信息社会,人力资本比货币资本更加重要。
个性化
工业化社会是大规模的标准化、规格化的批量生产,所谓的大规模标准定制,因而要求极强的群体意识。
而在信息时代,产品非批量或柔性生产,企业小型化,产品多样化并能按需生产和即时供应。
这时的信息交换除了社会之间、群体之间外,个人的信息交换日益增加,以至成为主流。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出“我就是我”的口号,即个人不再是一个人口统计学的平均值,个人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个性的自由和突出使得人们更加活跃、更加富有创造性。
全球化
信息技术取消了时间和距离的概念,全球化得以充分发展,边界和国家的概念受到冲击。
开放性
互联网使得知识、信息更具有开放性。
信息时代的芯片更新速度快,原因在于开放的环境使得创新日新月异。
2.信息化城市的经济特征:
新经济
新经济是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从经济形态上看,传统经济讲求规模,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来增加销量,新经济强调时间,时间上领先便预示着成功,因此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过渡即是从规模经济向时间经济的过渡,信息产业和金融产业成为新经济中最有潜力的两项产业。
卡斯特尔()称新经济为信息化、全球与网络化经济。
这里的信息化指企业或区域乃至国家的生产与竞争力是看他们能否有效的生产、处理及应用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而定;全球化是指生产、消费与流通等核心活动以及他们的组成元素(资本、劳动、原料、管理、信息、技术、市场)是在全球尺度上组织起来的,并且若非直接进行,就是通过经济运作者之间连接的网络来达成;网络化是指生产力的进步与竞争的持续都是在企业网络之间互动的全球网络中进行。
3.信息化城市的空间特征:
流的空间
卡斯特尔(2000)在其《信息城市》一书中提出,信息化社会产生了一个新的空间结构,这个结构以相互关联的地域集聚和分散运动为特征,其中的单元是网络,卡斯特尔将其称之为流的空间,并将流的空间定义为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
他认为信息化社会是环绕流动而建构的,包括资本流动、信息流动、技术流动、组织性互动的流动、音像、声音和象征的流动。
Castells认为流的空间是由信息系统中的技术基础设施、远程通讯以及高速交通运输线构成,他们共同构成了信息化社会的关键物质基础,这些基础设施的容量和特性及其区位决定了流的空间的功能和与其他空间形成的关系。
每个流的空间是由节点和中继站构成,节点和中继站根据他们在网络中的相对重要性而形成有层级的组织,他们是处理信号的地方,这些信号来自于网络无尽的循环互动。
占支配地位的精英们的活动空间决定了流的空间,这些精英们通过操纵网络,使其居住生活空间临近这些节点,临近其消费空间或临近全球流动的通道。
二、信息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形式
格罗姆(Graham)和马拉文(Malvin)将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概括为四种效应,即协同效应、替代效应、衍生效应和增强效应。
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指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城市发展呈现一种协同并进的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信息空间的扩展与城市空间的延伸一致。
通讯网络均以主要城市为节点,光缆等信息通道也与公路、铁路、运河等交通线相伴延伸到各个城市,因此,信息流仍然集中在交通发达的城市及连接各城市的交通走廊,在城市内部,通讯线路也往往和饮水、煤气、下水线路相伴,因此信息中心区与城市中心区重合。
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指通讯技术的发展可以克服原本存在于人机交流中的一些时间和空间障碍,利用信息传递取代或减少交通通勤,人们可以在家里办公,通过网络购物,利用多媒体技术召集身处不同地点的人员商谈工作。
有了方便快捷的联系方式,公司总部可以分散在环境良好的任意地点,在这种背景下,帕滕(Pelton,1992)和帕斯卡(Pascal,1987)提出城市将不再以地理空间来定义,而是通过电讯技术广为融合,因此人的活动有可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完善而不受距离的局限,城市逐渐消失。
另外一些思想如麦克卢汉(Mcluhao,1964)的“地球村”设想,韦伯(Webber,1968)的“后城市时代”设想与此类似。
衍生效应
与替代效应相反,衍生效应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以交通业为例,通讯业的发展在替代部分交通行为的同时,衍生出一些新的交通需求,并通过改革原有的交通管理模式来扩大其系统容量,从而满足新的需求,而电话、电子邮件并没有取代人的出行,而是使出行更方便和高效。
电子数据交换和即时管理法加快了产品的出厂速度,移动通讯的发展使旅途时间可以被充分利用,成为工作时间的延伸,从而使被电讯服务覆盖的城市地区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廊道变得更有吸引力,通讯技术的发展也诱发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如电话理财服务,而电子邮件构建了一种广阔的人际关系网。
增强效应
增强效应指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扩大原有物质形态网络,如路网、电网、水网等容量,提高他们的功效。
如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创造出数字城市,使城市的功能更为完美,向国际化方面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引起了城市空间扩展。
2.信息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空间扩展的作用呈现立体、多方位、多层面,包括替代效应、协同效应、衍生效应和增强效应四个方面,四种效应的综合使得信息化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既有分散趋势又有集聚趋势,简单的将其概括为分散或集聚都过于片面,应该看到两种的趋势同时发展。
城市空间的扩散化趋势
信息化对城市发展的替代效应使得城市发展呈现扩散化趋势。
信息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允许城市各种功能发挥的形式不受空间的限制,而根据其各自的发展战略需要自行选址,虽然城市的信息网络不能组织和取代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但它产生的相互补充却大大拓宽了城市的活动空间,使城市得以延伸其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布,办公分散化,乃至家中工作成为可能。
美国在1988年有2000多万人在家中办公,到1995年增加到4000万,有人预测当信息高速公路建成时,70-80%的人可以在家中办公,另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90年代初的两年中,信息高速公路已经使90万居民移居到乡村中。
另一方面,由于市中心的拥挤和较高的使用成本,亦使分散化有了必要性,这就是城市空间的扩散化趋势,扩散化趋势引导了城市产业和人口的疏散,使其部分工业职能外迁,城市外围出现一些新的制造中心区域(城镇群体),从而使城市的功能结构得以纯化,空间区划更为明晰。
城市空间的集聚化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协同效应、衍生效应和增强效应又使城市空间呈现集聚化倾向。
信息技术的协同效应使得城市群内区位条件最好,人口规模最大的超级城市,如纽约、东京、伦敦等成为信息量最大化及其信息传输最完善化的地点,信息沉淀在这些城市的中心区内,使城市逐步成为巨量信息的复合体,世界信息中心。
各级城市成为不同地域范围的信息流通、管理和服务中心。
由于巨量信息只有通过各类人员多功能、高质量的协调合作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因此城市各种功能存在着在中心区重新融合的趋势。
同时,性质相同的城市功能在空间分布上更为集中,如高科技集中分布的高科技园区、商务活动集中分布的商务园区等,这种集中化趋势促使城市中心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城市中枢功能进一步加强。
在现实环境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均衡的,不同地域获得信息服务的程度不同,城市信息化过程中,这两种趋势同时发展,分散化趋势使得制造业从城市中分离出来,而集聚化趋势使得高层管理机构加速向中心城市、中心地区集中。
为了便于同管理机构联系,这些分离出来的产业一般分布在交通和通讯较为发达的城市外围,或沿交通走廊延伸。
因此城市空间的扩展表现为中心区高度集聚,并向外呈非连续用地扩展,而城市集中的地区,各城市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加强,整个城市群区呈融合趋势。
3.信息化对城市功能布局的影响
城市中心功能的设置
由于地价高昂,传统城市中心区用地是高强度的,在信息化条件下,大城市中心区内办公功能将强化,但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后台办公功能将分散到城市各网络单元中去,因此城市中心的用地强度将会发生变化,商务方式的改变和信息网络的应用引起了地价成本的降低,城市中心区的用地强度随之降低,拥挤状况改善,中心内文化娱乐功能加强,商业特别是零售服务商业进一步分散,空间密度降低。
工业空间边缘化
信息技术导致的分散化趋势使得制造业从城市中心搬迁出来,中心城区将不再有大片的工业空间,这些分离出来的制造业一般分布在城市周边交通和通讯较为发达的郊区地带,或沿交通走廊延伸,如波士顿郊区28号公路,形成工业边缘化趋势。
4.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动力的影响
信息社会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再主要取决于物质资源、资金和劳动力,而更多的取决于信息、知识和技术,在GNP和GDP的增长中,知识和技术的贡献率可达50%以上,对于发达国家或某些行业来说甚至可达70-80%。
知识和技术赋于自然资源或生产资料附加值越来越大,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5.信息化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
信息化使城市产业结构有一种软化的趋势,表现在:
产业结构开始由传统的物质生产为主的经济模式向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为基础的各种信息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转变,由硬变软的发展趋势愈益明显,因特网的出现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
信息产业是从事信息产品的生产、信息服务的提供、信息技术装备的制造及信息系统建设等社会行业的总称,它包括两大部分,信息技术业和信息服务业。
2000年世界信息产业的总产值超过3万亿美元,年平均增长30-40%,美国信息产业产值达1万亿美元,年增长率是传统产业3-5倍。
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出现软化趋向,这不是消弱传统产业,而是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极大增强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潜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6.信息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与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相对应,城市的就业结构也出现了软化的特征,从事农业和产品制造业的人员比重不断下降,从事管理、研究、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软职业的人员比重增大,并且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力军,1990年日本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达到%,近10年社会新增就业人数中,70%以上来自信息产业,美国现有信息产业的就业人员已经达到就业人员总数的40%,2000年,世界从事信息产业活动的人数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大约每年增加%。
7.信息技术对城市体系的影响
信息网络传输的特点是总存在一些节点位置,这些节点一般位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吸引各类高水平管理机构向这些信息节点汇聚,信息像磁石一样吸引经济向这些节点城市集聚,而通讯技术则使得节点城市对信息网络覆盖的范围具有强控制力,加之信息技术发展与投资之间的互动效应,使节点城市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由于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新经济活动不可能均匀分布,也不会沿袭固有的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域分配,城市之间必然面对发展的竞争,而信息技术成为城市参与竞争最有效的手段,不少大城市都确立了依靠信息技术增加城市吸引力的发展战略。
表2工业社会城市和信息社会城市的对比
时期
工业社会城市
信息社会城市
基本职能
生产、制造职能
管理、协调职能
产业类型
工业为主
服务业、信息产业为主
经济类型
规模经济
知识技术创新
生产对象
物质性资产集聚
信息集聚和信息处理
组织职能
物质资源运用中心
人力资源运用中心
转引自阎小培
三、信息社会下的CBD发展
1.信息化对CBD发展的影响
区位多样性
在信息社会,网络的普遍运用使得CBD的区位将不再局限于城市中心,而是具有多种区位选择。
工业社会的CBD集中在城市的商业中心、地理中心地区。
由于信息技术的协同性,在信息社会,原有的城市中心仍然是信息中心,因此原有的CBD会继续繁荣。
而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改变为知识和智力,因此精英人才的聚集可以改变信息中心的空间位置,因此文化中心、人才中心将成为未来CBD的区位。
即信息社会的CBD区位具有多样性选择,信息中心、人才中心和IT技术中心都有可能成为CBD新的区位。
规模减小
通讯技术的发展克服了人际交往的时间障碍和空间障碍,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减少了交通通勤量,员工可以在家里办公,不同地点的人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共同商讨,这些方便快捷的联系方式使公司总部中的一些非重要部门如人事部门,可以不再设在地价高昂的中心区而分散到环境良好、地价低廉的郊区,研发设在高校区,大公司在中央商务区只保留最为重要的部门,如财务结算、销售等,公司总部的这种分散布局形式减少了对CBD用地的需求量,使CBD规模减小、建筑密度降低,从而形成一个规模小但环境优越的CBD办公区域。
CBD职能分化
工业社会的CBD主要有以下六个职能:
中心商业职能、管理和控制职能、金融市场运作功能、专业化生产服务职能、生活服务职能和信息中心功能。
由于银行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比较稳定、不易迁移,因此信息社会仍具有金融市场运作职能、生产服务职能、信息职能以及生活服务职能。
然而,那种旧式的社会结构,靠时间和地点制约将大众维系在一起的结构已经出现了裂痕,信息技术首先使流通流域产生一场革命,零售业规模减少、分散,中央商务区的商业职能下降,郊区的快递以及工厂的电脑配货办公室将兴起,信息高速公路本身将成为零售店,商店仍在形式上存在,但不论内容还是功能都将大大改观,少数零售店变成多功能集饮食、娱乐、健身、展览、购物、旅馆等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娱乐设施,以建筑综合体的形式存在,形成内容庞大的综合中心,而不是商品的陈列所和中转站。
伴随着商业的衰落,娱乐业空前发达,人们会创造出许多从没有过的娱乐方式,娱乐也会成为一种学习、体验和体验、甚至是一种心智锻炼和体能训练,从而使娱乐职能取代商业职能成为CBD的职能之一。
信息社会CBD的管理和控制功能仍然存在,但是由于公司的许多后勤工作脱离市中心而转移到郊区,管理和控制职能分化,中心决策职能、对外形象和宣传职能仍然集中在CBD,而人事、研发等辅助功能分离,迁出CBD,CBD成为公司中心权力和企业文化中心、宣传中心。
表3传统CBD与信息社会CBD的职能对比
差异职能
共同职能
传统CBD
中心全部管理和控制职能、商业职能。
金融市场运作功能、专业化生产服务职能、生活服务职能和信息中心功能。
信息社会CBD
核心管理和控制职能、娱乐职能
基础设施
工业社会CBD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以“七通一平”为特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在信息社会,由于网络能够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的流通与交换,协助处理日常的事务,因此以全光纤通讯网络和超宽频传输、新一代社区网络通讯技术与DSL以及电子传输商务技术和多元通讯技术整合的通讯设施取代交通设施而成为首要的基础设施,而承担人流、物流的交通设施成为次要的基础设施。
环境
传统的CBD重视土地、空间向纵向发展,由于地价高昂,传统CBD内高楼林立,建筑形象呆板冰冷、缺少绿地、缺少开敞空间、缺少人情味,摩天大楼成了CBD的典型象征,着名的香港汇丰银行和中国银行比高的典故就是传统CBD的写照。
信息社会的CBD部分职能的外迁,规模减小,容积率下降,科技与人才成为主要的竞争力,而文化、生态这些吸引人才的环境成为信息时代CBD的主要环境特征。
一个富有文化环境和生态优良的自然环境是未来CBD的发展方向。
以建筑综合体为主的建筑特色
信息社会CBD的主流建筑将是集居住、办公、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建筑综合体。
“建筑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建筑综合体不同于传统CBD工作、卧城休息的分离结构,商业、餐饮、文娱、居住和商务等各种功能在建筑综合体内形成自给自足的循环,并通过“触媒”(高架空间、中庭和地下连廊)把建筑体复合在一起,使人们乐于在此停留。
这种讲求生活、环保及场所感的多功能高效建筑,不但能满足现代“24小时CBD”的要求,并且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与生活效率。
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建筑综合体的优势所在,由于建筑综合体的功能组成复杂,具备多层次的社会触点,因而其发展就能较好地把握社会需求变化的脉搏。
各种功能的互为补充使整幢建筑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自给自足,从而形成“城中城”的经营方式,各种功能互为禅益,提供对方发展的潜力,反过来促进自身的增长,例如商业、办公、酒店与会议中心相结合,集中不同的商业行为,彼此增加潜在顾客,并提供多门类,多层次的服务,从而使建筑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北京大学冯长春将建筑综合体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概括为8点:
一是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一个综合体的开发通常是从地上到地下,在三维空间进行。
二是波及性与互赖性,带来机会成本,降低投资风险,使得人与人、活动与活动之间的互动需求为彼此提供利益。
三是起到聚集规模的效应。
四是通过三维空间构筑立体交通系统,区域的通达性比较好。
五是信息化程度比较高,信息传递比较快。
六是建筑综合体是树立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建筑。
七是起到高级职能的作用,满足最高消费需求。
八是有助于城市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2.信息社会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原则
均衡与人性化
传统的CBD,如美国的曼哈顿,是一个非常孤立的办公区、居住区,由于建筑功能的单一,使得CBD区在夜晚人烟稀少,变成一座冷冰冰的、硬性的“死城”。
人的活动应该是混为一体的,信息社会的CBD规划应该注意商务、商业、娱乐、餐饮等各种功能的均衡,将各种功能有机的通过建筑综合体等设计结合起来,从而更适合人生活、更具有人性化。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使得公司总部分化,CBD规模变小,因此可以利用不再拥挤的空间建立富有人性化的楼层,通过绿化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使得这些办公层更加温馨,人员活动更加自由。
灵活性与前瞻性
信息社会CBD的规划要具有灵活性或者说是前瞻性。
包括对CBD规模需求的灵活性和CBD规划设计的灵活性。
就目前来看,跨国公司的发展非常快,如,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已经从100平米发展到现在的35000平米,因此应该考虑他们的未来的需求。
但是就长远来说,信息社会将使CBD规模减少,而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如生态环境、居住环境、文化环境和建筑形式等。
加强交往的空间
CBD的主要优点在于面对面交往频率大,因此未来CBD应该重视建设可供人们交往的空间,如规划小型绿化广场、步行区域以及办公大楼中的聊天区以及娱乐活动的开展等等。
注重地方文化的保持和发扬
信息社会改变了信息沟通的物理形态,如从面对面的交往到网络联系的盛行,但是无法改变人们文化追求与享受。
信息社会CBD要注重保留当地的文化,使CBD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正确的文化和价值观。
具有历史民族文化的特色,从而使物理形态的CBD和精神形态的CBD并重。
参考文献:
1.阎小培.时代的城市功能与城市规划初探-兼谈广州城市规划.新千年信息社会与城市发展研讨会会议论文.
2.年福华,姚士谋.信息化与城市空间发展趋势.世界地理研究.
3.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文献出版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社会 中央 商务 CBD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