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 文档编号:4838821
- 上传时间:2022-12-10
- 格式:DOCX
- 页数:107
- 大小:78.18KB
即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即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即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即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即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即墨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六月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规划背景2
第一节市域概况2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4
第三节土地利用状况6
第四节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9
第二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11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11
第二节指导思想12
第三节规划原则12
第四节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13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17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的原则17
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7
第三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20
第四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25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25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26
第五章建设用地控制28
第一节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28
第二节统筹城乡建设用地29
第三节保障重点项目用地32
第四节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33
第六章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36
第一节生态功能分区与空间管制36
第二节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37
第三节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岸线资源38
第四节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39
第七章土地综合整治41
第一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41
第二节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45
第三节土地整治保障措施46
第八章土地用途分区48
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48
第二节一般农地区49
第三节林业用地区50
第四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区51
第五节独立工矿区51
第六节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52
第七节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53
第九章乡镇土地利用控制54
第一节土地利用方向和重点54
第二节主要调控指标55
第三节镇级土地利用55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57
规划附表61
附表1即墨市规划主要调控指标表61
附表2即墨市规划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62
附表3即墨市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63
附表4即墨市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64
附表5即墨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65
附表6即墨市规划期间不易确定位置占用基本农田项目表67
附表7即墨市各镇(街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69
附表8即墨市各镇(街道)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73
附表9即墨市土地整治重点区域表74
附表10即墨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项目表75
附表11即墨市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项目表83
前言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全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按照《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要求,对《即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以下简称“上轮规划”)进行修编,制定《即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和土地供需状况,确定2006-2020年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和项目,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也是加强全市土地利用调控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区域内一切土地利用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规划范围包括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面积193244.14公顷。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市域概况
一、自然条件
即墨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东濒黄海,南依崂山,西与胶州市、平度市接壤,北与莱西市、莱阳市相邻,东北部隔丁字湾与海阳市相望,现辖18个镇,5个街道。
全市地貌总体为低山丘陵,地面高程多在海拔20-100米之间,平均海拔54.47米。
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为低山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4.5%,西北部为平原洼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5.5%。
即墨属暖温带季风大陆型气候区,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均比较明显。
年平均降水量708.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约为年降水量的65%。
多年平均气温12.1℃,年积温4410℃,年均日照2726小时,适合多种作物生长需要。
主要土壤类型有棕壤土类、沙姜黑土类和潮土类。
在东南部低山丘陵区分布着棕壤,西北部洼地区分布着沙姜黑土,西部平原区分布着潮土,沿海地区分布着滨海盐土。
市域内河流属于季风区雨水源型,大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型河流,主要有大沽河、五沽河、墨水河、流浩河、桃源河等14条河流。
即墨市属缺水地区,地表水资源约3.37亿立方米,且以天然降水为主;地下水储量不足,可利用量仅为7797.7万立方米,主要集中于市域西部,东部地区地下水贫乏,干旱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海有地方性和洄游性两大生态类型,经济鱼虾20多种;近海岩礁、岛屿有海参、鲍鱼、石花菜等自然分布;自然分布贝类40多种、藻类20多种、蟹类20多种,渔业资源丰富。
二、社会经济条件
2005年,全市总人口1090075人,城市化水平49.3%。
近年来,全市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在全国百强县中列第43位。
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7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7959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为9.5∶55.7∶34.8;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三资企业及私营经济类型分别占到2.3%、4.1%、40.2%、44.1%和9.3%。
即墨市水、陆、空交通十分方便。
济青、蓝烟两铁路穿境而过,青济、青烟、青沙、青石等五条公路干道横贯境内;市区距蓝村火车站不足20公里,距青岛国际机场15公里,距青岛港40公里。
港口条件优越,拥有港口和码头14处,其中女岛港是国家二类开放口岸;青岛市第二大港湾鳌山湾,具备建设大型深水泊位港口的优良条件。
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青岛将加快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构建以环胶州湾区域为核心圈层,以即墨、胶州、胶南为内圈层,以平度、莱西为外圈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国际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国际大城市。
即墨市作为胶州湾两翼综合发展区的重要节点,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即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轮规划”)于2000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强化规划的控制与引导,妥善处理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土地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一、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规划实施九年来,对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强化建设用地控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政府高度重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全社会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意识明显增强。
上轮规划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06060.62公顷,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104603.62公顷,为耕地保有量目标的98.63%。
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95250.00公顷,规划实施期间对占用的基本农田进行了及时补划,保证了基本农田面积稳定。
(二)新增建设用地。
上轮规划确定新增建设用地5231.74公顷。
规划实施期间,实际新增建设用地5226公顷,为规划目标的99.89%。
(三)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上轮规划确定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2333.33公顷。
规划实施期间实际建设占用耕地3054公顷,超过规划控制目标。
(四)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上轮规划确定城市用地规模不突破2500公顷,建制镇用地规模不突破2460.1公顷。
2005年,城市用地4046.29公顷,建制镇用地面积2616.61公顷,超过规划控制目标。
(五)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
上轮规划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099.67公顷。
规划期间实际补充耕地3054公顷,实现了占补平衡。
二、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得到强化。
全市严格执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础工作扎实,保障措施有力。
各镇(街道)均签订基本农田责任书,保护责任明确到人、任务落实到地块;基本农田档案齐全;对重点项目占用的基本农田进行了补划,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二)建设用地得到有效控制。
严格按规划审批各类建设用地。
对不在建设用地控制圈内选址的用地(除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外),一律不予批准,在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土地供给及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保障了全市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用地,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由1996年的14.29万元/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86.54万元/公顷,提高了506%,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四)土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1997-2005年,森林覆盖率由18.6%提高到28.5%。
城市绿化积极推进,绿地面积有明显增加,200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到达39.7%。
三、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有效保障了全市的粮食安全,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
但规划实施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规划前瞻性不足,布局不够合理。
上一轮规划在方案编制时对规划环境变化研究不够,前瞻性不足,规划指标和用地空间布局不能反映实际用地需求,难以适应难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与相关规划的协调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关部门、相关行业编制的城市、交通、水利等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
(三)规划的社会参与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规划实施管理中,社会参与度不够高,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尚有待完善,未能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监督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进规划实施管理。
第三节土地利用状况
一、土地利用现状
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193244.14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45649.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37%;建设用地面积31870.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49%;其他土地面积15724.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14%。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04603.6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71.82%;园地面积931.08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64%;林地面积12345.1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47%;其他农用地面积27769.1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9.07%。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3367.46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73.32%。
其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10124.67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43.32%;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3242.79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56.68%。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8502.82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40%;其中交通水利用地面积6002.41公顷,其他建设用地面积2500.41公顷。
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11694.67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74.37%;自然保留地面积4030.17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25.63%。
二、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土地利用特点
1、区位条件好,土地利用效益高。
即墨市紧邻青岛城市功能核心区,区位优势显著,近年来经济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土地利用效益较高。
2005年,单位土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达15.77万元/公顷,高于全省11.73万元/公顷的平均水平。
2、海洋资源和陆地海岸带资源丰富。
即墨拥有183公里海岸线,2517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浅海水面400平方公里,海岛17个,滩涂近万公顷,盛产经济鱼虾20多种,贝类40余种。
沿海及近岸海域山峦起伏,岛礁众多,海岸线蜿蜒曲折,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特有的条件。
3、地貌多样性,土地适宜多种经营。
市域西部和北部为平原,地势平坦,土层厚,土壤肥沃,灌溉条件相对优越,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较高,是粮油生产的主要区域。
市域东部沿海为山丘区,坡度相对较大,土层浅薄,灌溉条件不足,土地肥力低,耕作受到限制,适合发展林果、畜牧业。
4、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比重较大。
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5.37%,土地利用以农业用地为主。
但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占9.5%。
因此,发展高效农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全市自然保留地4030.17公顷,其中荒草地2473.98公顷,分布零散;裸地面积1489.81公顷,土层浅薄,限制因素较多,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2005年,全市人均城镇工矿面积为188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239平方米,高于《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3、土地局部退化和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2005年,全市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5.96平方公里。
由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污染,以及食品加工、电镀、机械制造、纺织印染等造成土地污染较重,治理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第四节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重大部署,青岛市要着力建设蓝色经济核心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这将为即墨市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同时,青岛市将加快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构建以环胶州湾区域为核心圈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国际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国际大城市,并把即墨市纳入城市功能核心区,亦为全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市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综合竞争能力更加突出。
随着“一区两极”经济发展战略实施,鳌山湾地区的开发将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的先进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大沽河周边区域绿色农业开发、轻工业加工以及物流业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
规划期内,是全市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土地利用供需矛盾与其他各种问题的凸现期,土地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各类建设形成对用地的刚性需求,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引起中心城区及各建制镇用地规模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加剧工业项目对用地需求量的增加;交通、水利、能源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也对用地有大量需求。
(二)建设用地利用相对粗放,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高
受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惯性影响,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
盘活存量用地往往触及矛盾多、所需投资较大,不断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三)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土地管理的重要任务。
即墨市土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三废”排放将会增加,对土地污染将会加重,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
第二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将即墨建成青岛城市功能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特色突出、人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一、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百强县、全省三十强县的位次进一步前移。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达到76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67800元。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以上。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5:
58:
37。
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鳌山湾地区成为青岛新东部的发展亮点和热点区域;城市化水平达到63%。
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
三、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完成。
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45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
农民增收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0元以上。
城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提高到30平方米。
第二节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严格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特色,把握生产制造和旅游生态两个成长引擎,发挥物流商贸特色,以建设“大青岛现代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特色突出、人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加强土地调控,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统筹协调、合理安排各类各业用地,为将即墨建设成为全国海洋科研的示范区,全省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青岛市蓝色产业的核心区、滨海旅游会展业的集聚区,提供可持续的用地保障。
第三节规划原则
一、严格保护耕地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稳定与质量逐步提高;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积极改造中低产田,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深入实施“一区两极”经济发展战略,合理安排非农业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重点保障中心城区、项目聚集区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民生用地,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
从实现城乡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出发,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形成多层次城镇发展模式,构建“两片四轴七组团”的城镇发展格局。
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走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五、保护生态环境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强马山、灵山、鹤山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生态保护,以及王圈、宋化泉水库等为主的水源涵养区的保护,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对东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第四节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一、土地利用战略
(一)总体战略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施“轴带引导、强化中心、培育结点,构建城乡和谐空间”的城镇空间发展策略,优化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强化土地生态保育,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用地保障水平,为把即墨建设成为“大青岛现代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特色突出、人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发挥宏观控制作用。
(二)战略重点
1、严格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完善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积极推进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加大农业投入,改善耕地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
2、推进城镇用地空间整合,完善城市用地功能。
强化中心城区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提升区域带动作用;加强鳌山湾区域土地利用控制,建设山东半岛和大青岛都市区海洋产业发达、独具特色与魅力的滨海新区。
3、发挥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用地布局。
按照“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部署,优化用地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一区两极”的经济发展格局。
4、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积极盘活存量;集约配置各类新增用地,促进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
5、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搞好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生态建市”发展战略,搞好主要河流及沿海湿地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王圈、宋化泉水库等重要水源地保护,强化东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创建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不断提高全市的土地生态价值。
二、规划目标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3200.00公顷;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2369.00公顷,确保95250.00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二)建设用地控制
控制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
到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141.00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930.00公顷以内,其中占用农用地控制在680.00公顷以内,占用耕地控制在500.00公顷以内;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3497.00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2576.00公顷以内,其中占用农用地控制在1880.00公顷以内,占用耕地控制在1850.00公顷以内。
(三)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不断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到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23337.00公顷以内,其中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799.00公顷以内;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24183.00公顷以内,其中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2599.00公顷以内。
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到2010年,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规模不低于300.00公顷,到2020年不低于1200.00公顷。
(四)保障基础设施用地
到2010年,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控制在8796.00公顷以内;到2020年,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控制在9315.00公顷以内。
(五)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不断推进农用地利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充分利用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集约水平。
到201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59平方米以内;到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43平方米以内。
(六)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耕地后备资源得到适度开发,重点开展土地整理。
到2010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低于500.00公顷;到2020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低于1850.00公顷。
(七)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加快土地综合整治和区域生态廊道建设。
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5%,受保护地区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8.2%以上,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达到90%以上,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的原则
一、优先安排农业用地。
农业用地内部结构优先安排耕地,其他农用地确需扩大,应充分利用其他土地和质量较低的耕地;合理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适度增加园地、林地等生态用地面积。
二、合理安排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需扩大的,尽量占用劣等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及生态环境敏感区用地;非农建设用地内部优先安排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一般建设用地按供地政策安排。
三、优化配置新增建设用地。
新增建设用地优先安排中心城区以及交通、水利、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原材料加工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四、努力扩展建设用地空间。
积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五、适度开发其他土地。
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其他土地。
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到2010年,农用地面积调整为145666.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38%;建设用地面积调整为32141.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63%;其他土地面积调整为15444.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9%。
到2020年,农用地面积调整为145061.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07%;建设用地面积调整为3349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3%;其他土地面积调整为14685.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0%。
一、农用地
(一)耕地
加强对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到2010年,耕地面积调整为10320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40%;到2020年,耕地面积调整为102369.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2.97%。
(二)园地
加强对现有中低产园地及新建园地的改造和管理,引导新建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的丘陵和荒坡地集中发展,零星小片园地逐渐调整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即墨市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