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曲线绳正法拨道教材.docx
- 文档编号:4834400
- 上传时间:2022-12-10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152.91KB
线路曲线绳正法拨道教材.docx
《线路曲线绳正法拨道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路曲线绳正法拨道教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线路曲线绳正法拨道教材
曲线绳正法拨道
一、曲线绳正法概述
曲线圆度通常是用半径来表达,如果一处曲线,其圆曲线部分各点半径完全相等,而缓和曲线部分从起点开始按照同一规律从无限大逐渐减少,到终点时和圆曲线半径相等,那就说明这处曲线是圆顺的。
但是铁路曲线半径都是很大的。
现场无法用实测半径的方法来检查曲线圆度,通常以曲线半径(R)、弦长(L)、正矢(f)的几何关系来检验,如图1一1。
图1-1
以弦线测量正矢的方法,即用绳正法来检查曲线的圆度,用调整正矢的方法,使曲线达到圆顺。
测量现场正矢时,应用20m弦,在钢轨踏面下16mm处测量正矢,其偏差不得超过《修规》规定的限度。
曲线正矢作业验收容许偏差表1—1
曲线半径R
(m)
缓和曲线的正矢与
计算正矢差(mm)
圆曲线正矢
连续差(mm)
圆曲线正矢最大
最小值差(mm)
R≤250
6
12
18
250 5 10 15 350 4 8 12 450 3 6 9 R>800 υmax≤120km/h 3 6 9 υmax>120km/h 2 4 6 注: 曲线正矢用20m弦在钢轨踏面下16mm处测量。 《修规》绳正法拨正曲线的基本要求 一、曲线两端直线轨向不良,应事先拨正;两曲线间直线段较短时,可与两曲线同时拨正。 二、在外股钢轨上用钢尺丈量,每10m设置1个测点(曲线头尾是否在测点上不限)。 三、在风力较小条件下,拉绳测量每个测点的正矢,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四、按绳正法计算拨道量,计算时不宜为减少拨道量而大量调整计划正矢。 五、设置拨道桩,按桩拨道。 二、曲线整正的基本原理 (一)两条假定 1、假定曲线两端切线方向不变,即曲线始终点拨量为零。 切线方向不变,也就是曲线的转角不变。 即∑f现=∑f计 式中: ∑f现——现场正矢总和 ∑f计——计划正矢总和 同时还要保证曲线两端直线不发生平行移动,即始终点拨量为零,即 e始=e终= 式中: e始——曲线始点处拨量 e终——曲线终点处拨量 df——正矢差,等于现场正矢减计划正矢 —-全拨量。 即为二倍的正矢差累计的合计。 2、曲线上某一点拨道时,其相邻测点在长度上并不随之移动,拨动后钢轨总长不变。 (二)四条基本原理 1、等长弦分圆曲线为若干弧段,则每弧段正矢相等。 即等圆等弧的弦心距相等(平面几何定理)。 2、曲线上任一点拨动,对相邻点均有影响,对相邻点正矢的影响量为拨点处拨动量的二分之一,其方向相反。 这是由于线路上钢轨是连续的,拨动曲线时,某一点正矢增加,前后两点正矢则各减少拨动量的二分之一值;反之,某一点正矢拨动量减少,前后两点正矢则随之增加拨量的二分之一值。 如图1—2所示。 i点处由fi拨至i'点,此时, (此时仅限于i—l及i+l点保证不动)。 i点的拨动对i一1点和i+1点正矢产生影响均为 。 同理,若i一1点和i+1点分别拨动ei一1和ei+1,则对i点影响各为 和 。 ∴ 图1-2 式中: ——i点处拨后正矢 fi——i点处现场正矢 ei——i点处拨动量 ei一1——i点前点拨动量 ei+1——i点后点拨动量 3、由以上推论可知,拨道前与拨道后整个曲线正矢总和不变。 4、由第二条推论,在拨道时整个曲线各测点正矢发生的增减量总和必等于零。 三、曲线整正的外业测量 测量现场正矢是曲线整正计算前的准备工作,这项工作的质量好环.直接关系到计算工作,并影响到拨后曲线的圆顺。 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l、测量现场正矢前,先用钢尺在曲线外股按计划的桩距(10m)丈量.并划好标记和编出测点号。 测点应尽量与直缓、缓圆等点重合。 2、测量现场正矢时.应避免在大风或雨天进行,弦线必须抽紧,弦线两端位置和量尺的位置要正确。 在踏面下16mm处量,肥边太于2mm时应铲除之,每个曲线至少要丈量2—3次,取其平均值。 3、如果直线方向不直,就会影响整个曲线,应首先将直线拨正后再量正矢;如果曲线头尾有反弯(鹅头)应先进行整正;如果曲线方向很差。 应先粗拨一次,但拨动部分应经列车辗压且稳定以后,再量取现场正矢,以免现场正矢发生变化,而影响拨道量计算的准确性。 4、在测量现场正矢的同时,应注意线路两旁建筑物的界限要求,桥梁、隧道、道口.信号机等建筑物的位置,以供计划时考虑。 四、曲线计划正矢的计算 l、圆曲线计划正矢 由图1—1可知: BD=f即曲线正矢; 等即弦长的一半。 正矢的计算公式如同轨距加宽的原理: 由于f与2R相比较,f甚小,可忽略不计,则上式可近似写成为: 弦长L现场一般取20m,当L=20m时, (mm) 例: 已知曲线半径R=500m,弦长为20m,求圆曲线的正矢值。 解: 注: fY表示圆曲线的正矢。 若求圆曲线上任一点矢距则如图1—3,由几何关系可求得: (两个有阴影的三角形为相似形) 即: 如果曲线范围有道口,测点恰好在道口上,可采用矢距计算方法,将测点移出道口.便于测量。 图1-3 例: 已知某曲线R=500m,测点距为10m,各铡点位置如图1-4所示,求17、18、19测点的矢距值。 图1-4 解: 第17、18(移桩)、19测点正矢分别如下: 圆曲线的计划正矢也可按现场圆曲线平均正矢计算。 即 式中: ——圆曲线平均正矢; ——现场实量圆曲线正矢合计; n——所量圆曲线测点数。 圆曲线的计划正矢还可以从现场实量正矢总和求得。 式中: ——现场测得整个曲线正矢的总和; ——圆曲线内测点数 ——一侧缓和曲线测点数、含ZH、HY或YH.HZ点。 2、无缓和曲线时,圆曲线始终点处正矢 如图1-5所示,当圆曲线与直线相连时,由于测量弦线的一端伸入到直线内,故圆曲线始、终点(ZY、YZ)两侧测点的正矢与圆曲线内的各点不同。 设: 1、2测点的正矢分别为f1、f2则 当a=0、b=1时,1测点为圆曲线始 点,则 、 ,即圆曲线始点位于 测点时其正矢为圆曲线正矢的二分之一。 例: 圆曲线计划正矢fy=100mm,a=0.15、b=0.85求f1、f2 解: 3、有缓和曲线时,缓和曲线上各测点的正矢。 ⑴缓和曲线中间各点的正矢 : 式中: ——缓和曲线由始点至测点i的测量段数; ——为缓和曲线相邻各点正矢递变率。 式中: ——圆曲线计划正矢; ——缓和曲线全长按10m分段数。 ⑵缓和曲线始点(ZH、HZ)相邻测点的正矢 如图1-6所示,设1、2两测点分别在ZH点两侧,与ZH点相距分别为 aλ、bλ,则: 当缓和曲线始点(ZH)1位于点时, 此时a=0、b=1则: 例: 缓和曲线正矢递变率fd=30mm,1测点和2测点距ZH点分别为a=0.75段,b=0.25段,求f1和f2 解: ⑶缓和曲线终点(HY、YH)相邻两点的正矢 如图1-7所示,n和n+1为与缓圆点相邻的两个测点,距缓圆点分别为 bλ和aλ。 则 当缓和曲线始点(ZH)位于n点时,a=1、b=0 则 即当缓和曲线始点(ZH)位于测点时,其正矢为圆曲线正矢减缓和曲线正矢递减变率的六分之一。 例: 圆曲线计划正矢fy=90mm,缓和曲线正矢递减变率fd=30mm,设n测点距HY点0.75段,n+1测点距HY点0.25段,求fn和fn+1。 解: 五、确定曲线主要桩点位置 曲线轨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其平面形状已经产生了较大产业化,为了减少曲线整正中的拨道量,并尽量照顾曲线的现状,应对曲线主要桩点的位置进行重新确定。 ㈠计算曲线中央点的位置 式中: ——现场正矢倒累计的合计; ——现场正矢合计。 ㈡确定设置缓和曲线前圆曲线长度 式中: fy——圆曲线正矢,可用曲线中部测点的现场正矢平均值或用式 求得。 ㈢确定缓和曲线长度 缓和曲线的长度,按不同条件可由以下几种方法确定: 1、求出曲线两端现场正矢递减变率的平均值,由 知,用圆曲线平均正矢除以正矢递减变率,即得缓和曲线长度(以段为单位)。 2、根据正矢变化规律来估定缓和曲线长度。 当曲线方向不是太差时,缓和曲线始点正矢只有几毫米,终点正矢接近圆曲线正矢,中间各点近似于均匀递变。 掌握这个规律,缓和曲线长度很容易确定。 3、查阅技术档案或在现场调查曲线标来确定缓和曲线长度。 另外,还可以根据现场超高顺坡长度来枯定。 ㈣确定曲线主要桩点位置 图1-8 圆曲线在加缓和曲线时,是将缓和曲线的半个长度设在直线上,另外半个长度设在圆曲线上,如图1-8所示。 在加设缓和曲线前,圆曲线的直圆点(ZY)和圆直点(YZ)是缓和曲线的中点。 因此,曲线主要标桩点的位置可以根据曲线中央点的位置xQZ,设缓和曲线之前的圆曲线长度Ly,及缓和曲l0来计算确定。 经过以上计算,重新确定曲线主要标桩点的位置,然后再编制计划正矢,就可以比较接近现场曲线的实际形状,使拨量较小。 六、拨量计算 获得现场正矢和有关限界、控制点、轨缝、路基宽度及线间距等资料后,即可进行曲线整正的内业计算。 现结合现场实例说明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 设有一曲线,共有23个测点,其现场正矢列于表1-2之第三栏中。 ㈠计算曲线中央点的位置 上值表示曲线中央点位于第11测点再加9.20m处。 ㈡确定设置缓和曲线前圆曲线长度 经过对现场正矢的分析,可以初步估定圆曲线大致在第8测点至第16测点之间。 圆曲线平均正矢 计算加设缓和曲线前圆曲线长度 ㈢确定缓和曲线长度 通过对现场正矢的分析,可估定圆曲线为6段,即 ㈣计算主要桩点位置 ㈤确定各点的计划正矢 1、圆曲线的计划正矢 采用圆曲线的平均正矢fy=126mm 2、缓和曲线的计划正矢 曲线各主要桩点的位置如图1-9所示。 ⑴求缓和曲线正矢递减变率 图1-9 ⑵求第一缓和曲线上各点正矢 取为3mm 取为21mm 取为42mm 取为63mm 取为84mm 取为105mm 取为122mm 取为126mm ⑶求第二缓和曲线上各点正矢 取为126mm 取为120mm 取为101mm 取为80mm 取为59mm 取为38mm 取为17mm 取为2mm ㈥检查计划正矢是否满足曲线整正前后两端的直线方向不变的要求 曲线整正前后,其两端直线方向不变的的控制条件是 ,亦即 。 此题中 ,现场正矢总和比计划正矢总和多1mm,不满足要求。 此时,可根据计划正矢在计算中近似值的取舍情况,在适当测点上进行计划正矢调整,以满足要求。 调整计划正矢时,每个测点计划正矢的调整值不宜大于2mm。 此例中将第7测点增加1mm。 将各测点的计划正矢值填入表1-2之第四栏中,以便进行拨量计算。 ㈦计算拨量 ,曲线上任一测点的拨量,等于到前一测点为止的全部正矢差累计合计的2倍。 故计算拨量应首先计算正矢差,再计算差累计,最后计算拨量。 1、计算各测点的正矢差 曲线上各测点的正矢差等于现场正矢减去计划正矢, ,因此将各测点第三栏的值减去第四栏的值,把差值填入第五栏中即可。 2、计算正矢差累计 某测点的正矢差累计等于到该测点为此的以前各测点正矢差的合计。 因此,可按表1-2中第五、六栏箭头所示,用“斜加平写”的方法累计。 曲线整正计算表(点号差法) 表1-2 测点 现倒 场累 正计 矢 现 场 正 矢 计 划 正 矢 正 矢 差 正累 矢 差计 半 拨 量 正 矢 修 正 修计 正划 后正 矢 修正 正矢 后差 修差 正累 后计 修半 正拨 后量 拨 量 拨 后 正 矢 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1 1992 4 3 l 1 0 3 1 1 0 0 3 ZH=1.015 2 1988 2l 2l 0 1 1 -1 20 l 2 1 2 20 3 1967 46 42 4 5 2 42 4 6 3 6 42 4 1921 56 63 -7 -2 7 63 -7 -1 9 18 63 5 1865 84 84 0 -2 5 84 O -1 8 16 84 6 178l 107 105 2 0 3 105 2 1 7 l4 105 7 1674 121 123 -2 -2 3 123 -2 -1 8 16 123 HY=7.015 8 1553 123 126 -3 -5 1 -1 125 -2 -3 7 l4 125 9 1430 125 126 -1 -6 -4 126 -1 -4 4 8 126 1O 1305 126 126 O -6 -10 126 O -4 O 0 126 11 1179 133 126 7 1 -16 126 7 3 -4 -8 126 12 1046 128 126 2 3 -15 126 2 5 -l -2 126 13 918 125 126 -1 2 -12 126 -1 4 4 8 126 14 793 122 126 -4 -2 -10 126 -4 0 8 16 126 15 671 13l 126 5 3 -12 +1 127 4 4 8 16 127 16 540 124 126 -2 1 -9 126 -2 2 12 24 126 l7 416 114 120 -6 -5 -8 120 -6 -4 14 28 120 YH=16.825 18 302 102 101 1 -4 -13 lOl 1 -3 10 20 101 19 200 83 80 3 -1 -17 80 3 0 7 14 80 20 117 55 59 -4 -5 -18 59 -4 -4 7 14 59 21 62 40 38 2 -3 -23 38 2 -2 3 6 38 22 22 19 17 2 -l -26 +1 18 1 -1 1 2 18 23 3 3 2 1 0 -27 2 l O 0 0 2 HZ=22.825 24 ∑ 23745 1992 1992 +30 -30 +l7 -44 1992 +29 -29 +28 -28 1992 第六栏最后一测点的正矢差累计必为零,否则说明计算有误。 3、计算半拨量 某点的半拨量等于该点前所有测点正矢差累计的合计(不包括该测点)。 因此,可按表1—2中第七栏箭头所示,用“平加下写”的方法计算。 半拨量的符号为正时,表示该测点应向外拨(上挑),半拨量的符号为负时,表示该测点应向内拨(下压)。 为了不使曲线两端直线发生平移,应使 ,亦即必须使最后一测点的半拨量为零。 而在表1一2第七栏中,最后第23测点的半拨量为-27,这表示曲线终端直线要向内拨移(下压)2×27mm,显然,此方案是违背整正曲线的基本原理,必须重新修正计划正矢,以使最后一测点的半拨量为零,来满足曲线两端直线位置不变的要求。 4、使终点半拨量调整为零 终点半拨量不为零且数值不大时,通常采用点号差法对计划正矢进行修正。 从半拨量的计算过程可知,如果在某测点上,将计划正矢减少lmm,同时在其下边相距为M个点号的测点上,将计划正矢增加lmm(计划正矢在上一测点减lmm,在下一测点加lmm,简称“上减下加”),其结果,将使下一测点以后的各测点的半拨量增加1×Mmm。 反之,如果在相距为M个点号的一对测点上,对其计划正矢进行“上加下减”的修正,其结果将使下一测点以后各测点的半拨量减少1×Mmm。 由于计划正矢的修正是在一对测点上进行的,修正值为lmm,且符号相反,故不会影响曲线整正的原则,即 这一条件,仍能保证使曲线两端直线方向不变的要求。 以上调整半拨量的方法,是通过在一对相距为M个点号的测点上,各调整lmm的计划正矢,而使这对测点以后各测点的半拨量变化1×Mmm,由于M为这对测点的点号之差,故称此法为点号差法。 使用点号差法调整半拨量时需注意: (1)点号之差M值应尽可能地大。 (2)如果一对测点的调整量不足以达到所需调整的值时,可以酌情使用几对测点。 (3)选择测点时,应考虑该点计划正矢的修正历史,避免与曾经进行过计划正矢修正的点发生同号重复修正。 (4)“先加后减”的各对测点,最好安排在负半拨量最大的点号之后,“先减后加”的各对测点,最好安排在正半拨量最大的点号之后,以避免使某些点的半拨量增大,对拨道不利。 (5)曲线的始点和终点不要进行正矢修正,以保证曲线始、终点的半拨量为零。 (6)在修正值的正值与负值之间,最好间隔二个测点以上,以保证曲线的圆顺。 在表1—2的实例中,曲线最后一点的半拨量为一27,且负半拨量最大值位于最后一点,因此,用点号差法,以两对测点采用“先减后加”格式进行正式修正。 将计划正矢修正值填入表1—2之第八栏。 第九至第十二栏的计算方法与第四至第七栏相同。 第十三栏为拨量,其值为第十二栏中各点半拨量值的2倍。 第十四栏的值是用曲线上各点拨道量和拨后正矢的关系,即 计算的。 其目的是为了检查计算是否有误,各测点的拨后正矢应与各点修正后的计划正矢(在第九栏)相吻合,否则应重新复核。 七、拨量修正 (一)正矢差累计的梯形数列修正法 在表1—2中,利用点号差法,通过修正计划正矢,重新计算正矢差和正矢差累计,以达到使正矢差累计的合计数为零的目的。 但是在点号差法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重复繁琐的计算,例如表1—2中第九、十、十一栏基本上是第四、五、六栏的重复计算。 我们看到点号差法是为了将正矢差累计的合计数调整为零,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直接从修正正矢差累计入手。 从表1一2的计算过程,可以找到直接修正正矢差累计的方法。 在表1—2第八栏中,计划正矢在第2、第8测点各被修正一1,第15、第22测点各被修正+1,则第2,第8测点的正矢差(在第九栏)应各被修正+1,第15、第22测点的正矢差应各被修正一1,而其他各测点的正矢差不受影响(这可以从表1一2第五栏和第十栏的值相比较得到验证)。 根据正矢差累计的“斜加平写”计算规律,可以得到直接修正正矢差累计的数列,如表1—3中的第四栏。 因此,我们可以省略表2—12中第七、八、九、十栏,而直接用表1—3第四栏中的差累计修正数列,对正矢差累计进行修正。 进而计算拨量。 现将表1—2中的实例用正矢差累计的梯形数列修正法计算之,如表1—4。 计划正矢修正表 表1-3 测 点 计矢 划修 正正 正修 矢 差正 差修 累 计正 测 点 计矢 划修 正正 正修 矢 差正 差修 累 计正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1 0 14 +2 2 -1 +1 +1 15 +l -1 +1 3 +1 16 +1 4 +1 17 +1 5 +l 18 +l 6 +l 19 +l 7 +l 20 +l 8 -1 +1 2 21 +1 9 +2 22 +1 -1 O 10 +2 23 11 +2 24 12 +2 13 +2 ∑ 0 0 +27 表1-4中前五栏的计算与表1-2相同。 差累计修正法计算表 表1-4 测点 现正 场矢 计正 划矢 正 矢 差 正累 矢 差计 差修 累 计正 半 拨 量 拨 量 拨正 后矢 计矢 划修 正正 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1 4 3 1 1 0 0 0 3 ZH=1.015 2 21 2l 0 1 +l l 2 20 3 46 42 4 5 +l 3 6 42 4 56 63 -7 -2 +l 9 18 63 5 84 84 0 -2 +1 8 16 84 6 107 105 2 0 +1 7 14 105 7 121 123 -2 -2 +l 8 16 123 HY=7.015 8 123 126 -3 -5 +2 7 14 125 一l 9 125 126 -1 -6 +2 4 8 126 lO 126 126 0 -6 +2 O 0 126 11 133 126 7 1 +2 -4 -8 126 12 128 126 2 3 +2 -1 -2 126 13 125 126 -1 2 +2 4 8 126 14 122 126 -4 -2 +2 8 16 ]26 15 13l 126 5 3 +l 8 16 127 +l 16 124 126 -2 1 +l 12 24 126 17 114 120 -6 -5 +1 14 28 120 YH=16.825 18 102 101 1 -4 +l 10 20 lOl 19 83 80 3 -1 +l 7 14 80 20 55 59 -4 -5 +l 7 14 59 2l 40 38 2 -3 +l 3 6 38 22 19 17 2 -1 0 1 2 18 +1 23 3 2 1 O O O 2 HZ=22.825 ∑ 1992 1992 +3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线路 曲线 正法 道教